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叫我们除烦恼,不是叫我们不起爱憎心,反而要我们在各种烦恼里面,在各种爱瞋及不爱不瞋的活动中去体会;黄龙禅师说生缘处处,就是这个意思。讲到这里,请问诸位上座:您的生缘在什么处?这就值得参究了。五阴、十八界就是世间,因为五阴、十八界的存续活动必定产生无量无尽的烦恼。譬如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必须刷牙、洗脸,它本身就是烦恼。有时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下品往生者,皆是于佛法懵无所知者,于造作五逆十恶无有惭愧之状况下,由于善知识之缘而得往生,然而必须在莲苞中,经过极乐世界之七七日或六劫或十二劫,不断的受七宝池中八功德水所发出之苦、空、无常、无我基本佛法之熏习,直到清净了粗重烦恼,并且信根慧根具足以后,莲华方开,也仅能听闻到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演说大乘甚深妙法,而于闻法后发无上道心。只有下品上生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通般若时,只要有总相智,不用多久就会通达二乘;因二乘之法是断我见后,由断烦恼上苦修实修,在般若上,他们没什么好谈的--因为没有证得自心真如;他们没有般若,只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大乘总相智通达了,迟早一定会知道二乘法;可是二乘人即使成为阿罗汉无学位,也不知大乘七住菩萨明心的般若究竟是什么?因为不晓得你所悟是悟什么?那也就是由于大乘菩萨已经证知真如的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的「灭阿赖耶」是断尽阿赖耶识中所有烦恼粗重,但非断舍第八识心体。《成唯识论》卷三:「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盘。」(2-1,p.103)「灭阿赖耶」是断除一切杂染,转依无间;亦即是断舍阿赖耶识心体中之二种取受性,也就是当来后有之取受性及现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此就精进的去除世间五阴所生贪、瞋的各种习气,所以贪欲越来越少,烦恼也越来越少。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空、假、中,都在他一念之中,所以他能够随顺世间的众生所施设的各种法则去生活。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成唯识论》卷九云:【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名远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斯烦恼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犹有所知微细现种及烦恼种,故未究竟。】也就是说,《成唯识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圆教菩萨阶位,亦可配于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回向)、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等六轮,以转轮圣王之轮宝,能摧毁一切武器,来比喻每一阶位,皆能断除烦恼。上述各阶位中,十信位菩萨唯名而无实,故称为名字菩萨,或住前信相菩萨。同时,初住以后菩萨由于信根成就不再退失,故称地前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信相应地菩萨。又乾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这样观察之后,你有了这个正知见,然后你看见某一些人证悟了以后,乃至当起亲教师的职务,甚至也许未来当导师了,还有很多深重的习性在的时候,你也不要起烦恼而障碍了自己的道业,因为这就是习种性人。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位菩萨的烦恼很轻,盖障很少,不会被心中的恶觉观所恼乱,而且很快的就会把它给除灭掉;他很快的就能够受持诸法的甚深义来成就念力,而过去世久远以来所修学的法,都能够很快的忆持回来,也能够让受学的人忆念不忘。在般若波罗蜜多的性相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菩萨对于因明、内明等一切明处,以及一切智处都能够出生智慧;这位菩萨对于不是和相应的放逸之处,也都能够思量清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十行位最主要的修行就是在长养圣性,把自己的那一些习性给修除掉,让那些习性不会再现行,才算是十行位性种性的修证圆成;因为你想要入初地,而初地是一切烦恼障都不现行;烦恼障现前是地前的事,地后就是开始渐除习气种子。所以才说初地菩萨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所以初地满心是可以取证慧解脱的,只是他故意不去断尽思惑而已,这样才叫作初地的入地心菩萨。这一些不好的习性除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掉举就是因前四种烦恼而生的一念无明。所以我们说悟后起修,要大家修习禅定,修习禅定就要同时除烦恼。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断一念无明。我们菩萨的入道——见谛,是明心见性。这是破除根本无明,破除掉所知障。菩萨初果已破所知障,因为对真如有真实的体验。可是菩萨初果明心见性,还是没有断尽一念无明。但是阿罗汉、缘觉,一念无明都已经断尽。那么一念无明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佛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庄严菩提,佛陀就有说,是因为修智慧而获得初地,也就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上面,如果要获得初地以上的证量,他一定要有修智慧的法门,获得智慧才有可能。其实不只是初地,其实在三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是从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所证的人无我来现观,因此他已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由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再去修断烦恼,可去修学一切种智,就是唯识、如来藏的增上慧学;然后这样次第转进;当他有一天到达初地--初地是法无我,什么是法无我?佛告诉我们说:「证得人无我的菩萨现观蕴处界空、无我、无我所,这叫法无我」;换句话说,法无我就是你从七住所证得的真如,反观得比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意识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会是说,要将这个有染心转成无染心;如果说这样子就是佛智的话,那么二乘的圣者他已经将生死于三界的这个烦恼障都断除净尽了,应该是属于是无染心,可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却不是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这样的部分不是佛智,而是属于是意识层次的部分的想像,跟佛智部分是完全不相干的。那么入于佛智而有差别是,也是实证一切种智而有差别,所以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一个人的一切都太顺利,没有太多烦恼的时候,他是没有动力进一步的去探究烦恼的根源的,因此没有机缘成就佛道。为了精修菩萨道种智,为了证得地上菩萨满心之现观,再来的菩萨乃以誓愿力故,留一分思惑未断,虽具烦恼相,但于烦恼得自在。由于菩萨愿力坚固,志心坚定,永不退转,恒时正念,故一切烦恼拘他不得。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的人,虽已历劫累世修持佛法,但在这一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造《大智度论》,开示修行念佛法门:念佛三昧,能除种种一切烦恼,以及先世的罪业。其余的三昧,有的能除淫欲,却不能除瞋恨。有的能除瞋恨,不能除淫欲。有的能除愚痴,而不能除淫欲及瞋恨。有的虽能同时除去贪瞋痴三毒,却不能除掉过去世的罪业。而此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以及先世罪业。其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善根,能够度脱众生。如果有菩萨想要救度众生,的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公元2004年初夏,导师鉴于台湾广大佛弟子众,数十年来恭敬供养三宝,广积福德,慈济众生,兴善止恶,已具承受世尊正法之因缘果报,为广利有福佛子明白如何消除烦恼障及所知障,发起世间、出世间智,乃将《起信论讲记》交由同修会编辑成书陆续出版。亦可预见,此举将在未来佛教史上列为重要的记事,影响后世深远。“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⑦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⑧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