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一心不染解烦恼之绳。又恭承丝纶京都翻译。追论惠用远契如因。翘诚满朝檀施敌国。但依布萨尽用庄严。累历伽蓝二十余所。凡是塔庙各已华丰。犹且刺血书经向六百卷。登坛受具仅数千人。至苦至勤纳无我之海。不寝不食种无生之田。长安四年奉敕往岐州无忧王寺迎舍利。景龙二载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内道场行道。送真身舍利往无忧王寺入塔。其年于乾陵宫为内尼受戒。复于宫中坐夏。为二圣 | 三摩地 2018-07-19 |
|
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了无异。如此修证。是最上乘禅也。不立文字者经云。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谓理也行也。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权合道也。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后则临汧。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 三摩地 2018-07-19 |
|
根本烦恼[6]贪、瞋、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随烦恼[20]小[10]: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中[2]:无惭、无愧。大[8]: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不定[4]悔(恶作)、眠、寻、伺。色法[11](二所现影故)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心不相应行[24](三位差别故)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 | 三摩地 2018-07-19 |
|
见诸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身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为一子。善男子。如人小时拾取土块粪秽瓦石枯骨木枝置于口中。父母见已恐为其患。左手捉头右手挑出。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菩萨见已则以智手拔之令出。不欲令彼流转生死受诸苦恼。是故此地复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母所爱之子舍而终亡。父母愁恼愿与并命 | admin 2018-07-19 |
|
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诸结之所覆蔽。往来不离犹如轮转。是名为到。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已得永离。故名不到。为欲化度诸众生故示现在中。亦名为到。善男子。何因缘故名为到到。到者即是二十五有。一切凡夫须陀洹乃至阿那含。烦恼因缘故名到到。善男子。闻所不闻亦复如是。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不闻。有闻闻。云何不闻闻。善男子。不闻者名大涅槃。何故不闻。非有为故非音声故 | admin 2018-07-19 |
|
恐生烦恼。若生烦恼则堕恶趣。如是菩萨若见众生有少善事则赞叹之。云何为善。所谓佛性。赞佛性故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摩诃萨赞叹佛性。令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初开涅槃经时说有三种。一者若有病人。得良医药及瞻病者病则易差。如其不得则不可愈。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差。 | admin 2018-07-19 |
|
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他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譬如明时无闇闇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闇。无有是处。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无者则无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 | admin 2018-07-19 |
|
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善男子。如有无善不善。有漏无漏。世间非世间。圣非圣有为无为。实不实寂静非寂静。诤非诤界非界。烦恼非烦恼。取非取受记非。受记。有非有三世非三世。时非时常无常我无我乐无乐净无净。色受想行识非色受想行识。内入非内入。外入非外入。十二因缘非十二因缘。是名如来佛性有无。乃至一阐提佛性有无。亦复如是。善男子。我虽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 admin 2018-07-19 |
|
「禅」是一念相应这法界实相,这从来不变易的心体,这不是中静虑的心,不是我们了别六尘的心,不是我们这对应六尘的心,不是会生起念头的心,不是我们各种心行的心!可以说,这实相心完全与我们的心南辕北辙,祂从来不是我们这个意识心,祂也不是会和宇宙万法合而为一的心,祂也不是会反观自身而生起祂是宇宙本源的念头的心,祂也从来不会和我们的心合而为一,祂从来就是昂然独 | 三摩地 2018-07-19 |
|
”(《楞严经》卷十)也就是说,在理上能够开悟,属于一念相应的顿悟;于顿悟时,也仅是断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我见,并不是一悟即至佛地。在事上还有一念无明的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随眠、无始无明尚未断除;所以还要将近三大无量数劫,依序将这些无明一一加以断除。譬如,菩萨进入初地以前,已经将三界爱现行加以降伏,也就是最 | 三摩地 2018-07-19 |
|
”(《楞严经》卷十)也就是说,在理上能够开悟,属于一念相应的顿悟;于顿悟时,也仅是断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我见,并不是一悟即至佛地。在事上还有一念无明的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随眠、无始无明尚未断除;所以还要将近三大无量数劫,依序将这些无明一一加以断除。譬如,菩萨进入初地以前,已经将三界爱现行加以降伏,也就是最 | 三摩地 2018-07-19 |
|
语译:诸位难道没有看见:那个本来就在的第八识如来藏,祂是离见闻觉知而绝念无学、无作无为的悠闲道人,祂既不勤求断除妄想,也不企求能证得真实理;不管是出生无明烦恼,或者展现真实如如的体性,都是此第八识如来藏本具的成佛之性,对于幻化的五阴身以及如来藏本身自体所展现的空性之功德,都是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所生、所显之法身功德相分;一旦亲证此如来藏,即能觉了此如来 | 三摩地 2018-07-19 |
|
自从2006年以后又说觉知心中没有烦恼时就是开悟了,仍然落在意识觉知心境界中,不离常见。编案:有人在网络中贴文诽谤说:“萧平实连自己的师父也否定,„„等等。”但真悟者,证悟以后若是看见原来的师父还在大妄语,竟然眼睁睁地看著他继续大妄语而不肯加以指正,不想藉指正错误来让他有机会反省而重新参究,来消灭大妄语的重罪,这其实是无慈无悲的人。 | 三摩地 2018-07-19 |
|
烦恼郎主。役使其身。身心破裂。不得自在。阿难。无明若灭。三界都尽。以是因缘。名出世人。阿难。若能谛观十二因缘。究竟无我。深入本净。即能远离三界大火。阿难。如来是真语者。说诚实言。最后付嘱。汝当修行。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 | admin 2018-07-18 |
|
了无酒色离烦恼,虽有天魔绝斗争。渴饮醴泉多舞凤,高栖琼树足流莺。待吾托质莲华后,却向琉璃地上行。(亲证前六句,涤尽影响之见。)池上蕅华华上人,佛光来照紫金身。更闻妙法除心垢,尽救迷情出苦轮。举步遍游尘点国,利生终满涅槃因。娑婆界上光阴短,极乐知经几劫春。(上六事,一一尽未来际。)净土真为不死乡,云霞影里望残阳。珠楼玉殿空为体,翠树金华密作行。款款好 | admin 2018-07-17 |
|
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生命的秘密,就是希望我们了解生命的根源,而能离开一切烦恼与痛苦。当我们找到第八识如来藏,并且全面开发祂所具有的神奇能力,我们就会像佛陀一样,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生命,得到最终极圆满的智慧。古人以一首偈,说明我们身中八个心和合运作的道理。“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家里把帐开。” 八个奇妙的心---- | admin 2018-06-20 |
|
这三品智慧发起具足的同时,佛陀也将从七地入八地时所刻意生起的一分俱生微细烦恼障,也就是最后一分习气种子断尽。之后在后夜分时,佛陀目睹东方明星而眼见佛性;同样的,这个眼见佛性的境界,也不是十住菩萨所看到的佛性境界;当这个眼见佛性成就的时候,也同时成就了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对应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个识,换句话说,佛地的这五个识,在成所作智的境界之 | admin 2018-03-15 |
|
观世音菩萨名称的由来悲愿得名----《悲华经·授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释迦牟尼佛曾多次演说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的因缘。最直接的是佛在《地藏经》中这样告诉观世音菩萨:你与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缘,所有的天龙、鬼 | admin 2018-0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