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世尊在《阿含经》中早就开示说,各种远近粗细的意识:“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世尊讲到这么白、这么彻底,明说各种各类层次的意识,不管多粗、多细、多远、多近的意识,譬如说过去世很远的意识,或者很远的未来世意识都一样,或者现在的粗细意识,也都一样是意法因缘生。佛说的“诸所有意识”就已经函盖所有的粗细远近意识了,佛说&ldq | admin 2020-06-20 |
|
所以菩萨们听完了那一些不回心大乘,也未证得佛菩提果的阿罗汉与三果以下的声闻人诵出大乘经的时候,几乎要晕倒,当然要求他们修改经典内容,因为他们宣称自己结集出来的经典叫作《阿含经》啊!“阿含”的意思就是“成佛之道”,可是四大部《阿含经》中共有二千多部经典,里面明明没有成佛之道啊!但他们都不肯接受菩萨的请求,都不肯修改。菩萨们听了知道 | admin 2020-06-20 |
|
”南传佛法的《阿含经》中说这就叫作“欣阿赖耶”,不知南传《阿含经》─《尼柯耶》─中这部分经文还在不在?古时记录的《尼柯耶》中有这样的记载。这就是凡夫众生对阿赖耶识─如来藏─有所欣喜,死时心里想:“好在我还有这个心存在,所以我未来世还会重新出生,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种挣扎的情况并不是世俗人才有,出家人中也有的。以前桃园 | admin 2020-06-20 |
|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二)【共130集】第057集有为界与无为界(三) 凡夫不知,乃至二乘圣人亦未曾证得。有经为证,《大宝积经》卷119胜鬘夫人白佛言: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证。世尊!此如来藏空性之智,复有二种,何等为二?谓空如来藏,所谓离于不解脱智一切烦恼。世尊!不空如来藏 | admin 2020-06-16 |
|
例如阿含中的记载,某比丘有过失时,诸阿罗汉都会先要求某比丘改过;如果仍不改过,诸阿罗汉都会直接向佛禀告;佛就会立即召唤某比丘前来询问,要求他改过,并随即制定一项戒律。所以闻说或见到某人有过失时,应该立即当面询问清楚,并要求他改过,而不是去向别人宣说某人有过失,也不该向他人说出过失的内容了,但却不肯向某人当面说其过失、要求改正;这样的作法正是典型的&l | admin 2020-06-16 |
|
那我们可以看到在《阿含经》里面有非常多的地方,就在讨论死亡跟灭尽定、跟非想非非想定中间的差别,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差别呢?其实就是在区分色法跟心法,因为色法跟心法经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是混合在一起的,只有在最接近死亡的状态之下,色法跟心法才能够作最大的切割。而这个色法、心法的切割,在外道里面,他们最高就只有非想非非想定,是没有办法作正确的切割,所以他们没 | admin 2020-06-12 |
|
依照本章上述之解说,即知无论是初转法轮或二转法轮之经典,皆同于三转法轮经典所宗,皆依胜义谛如来藏空性心而说,如初转法轮阿含部经典中所提到的“入胎识、住胎识、取阴俱识、如、本际……”,亦如二转法轮般若系经典所说“真如、诸法实相、非心心、无心相心、无住心、空性心、金刚心……”,都是在说这个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 | admin 2020-06-12 |
|
而所谓的摩诃衍,就是大乘的般若波罗蜜,早于阿含部之《央掘魔罗经》中,世尊已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若有人以灭除五阴当作是究竟之出世间法,认为即是佛所说之无我法全部,正是不知如来隐覆所说无我性之真我如来藏一乘中道教义者。是故佛般涅槃以后五百年之正法时期中,由于声闻人阿罗汉只是断除烦恼障所摄之五阴人我执,尚有菩萨道中无始无明所知障相应的法我执未知未断,因 | admin 2020-06-10 |
|
摩诃迦叶尊者为护持世尊正法,遂邀集声闻法中共五百位阿罗汉与凡夫,同聚于王舍城,以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为首而诵出毘尼藏(律藏),以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为首而诵出法藏,此法藏函盖了四部阿含之修多罗藏(经藏)及阿毘昙藏(论藏)。此经、律、论三藏或名戒、定、慧藏,于世尊涅槃以后不久而作初次结集,师资遵守相传不绝。世尊涅槃后一百一十六年,长老离婆多及萨婆迦,为 | admin 2020-06-10 |
|
![]() |
html学佛视频讲座:阿含正义(一)【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172.html阿含正义(二)【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441.html胜鬘经讲记(一)【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443.html不二法门【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442.html识蕴真义【共130集】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 | 三摩地 2020-06-10 |
因此,般若及唯识二系诸经所说空性,非谓万法缘起性空,实说万法缘起性空之实相--空性;此空性即是四阿含中所说「名色缘识之识、涅槃之实际、本际、如、如来藏」也。般若系诸经中,进一步显示此第八识空性之中道性;唯识系诸经进一步显示此第八识之究竟性、能生万法之性、无我之性、涅槃之性、成佛之性,如是方名真正佛法也。--------平实导师《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他们这样修证二乘菩提的本质,仍是属于断见的修法,把我全部都灭除净尽了,却又不能证知涅槃中的本际何在,只是理解上的中道,所以阿含部的《鸯掘魔罗经》中说:二乘是非色,解脱色是佛,就是这个道理啊!所以在大乘经中,说不回心大乘的声闻阿罗汉入灭度以后,就不再来人间度化众生了,就永远不会再有证得解脱的色身而修学佛道、广利众生了,大乘经所说的阿罗汉灰身泯智, | admin 2020-06-08 |
|
《心经密意》在阿含诸经以及唯识诸经中,有时候又讲心。如果是讲心的时候,常常会合在一起讲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处处作主的意根末那识;识就是讲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心,但是最常用的定义是指第六识——意识。这个心、意、识又叫做三种能变识,为什么叫做三种能变?因为第八识心,祂可以变现种种的法,也可以出生祂自己的功能差别, | admin 2020-06-08 |
|
无余依涅槃的实际,在《阿含经》里面,佛又叫祂做涅槃之本际,有时候讲如,有时候讲实际、我、如来藏。实际也就是说当你证得有余依涅槃,舍寿入了无余依涅槃的时候,五阴十八界都灭尽了以后,无余依涅槃里面唯一的一个法,那就是实际。无余依涅槃就是把名与色灭除了,变成完全的无我。名就是受想行识,就是前七识和受想行阴;色就是五根身,五色根扶尘根与胜义根都舍弃了,受想 | admin 2020-06-08 |
|
在书上说,三果人好像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它直接射向于解脱,不会再回头了,因此三果人叫作不还果,这就是佛在《杂阿含经》中所说的: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这就是形容三果人已经离开了欲界的爱,心善于解脱,所以又叫作心解脱。又因为发起初禅,有境界受的原因,所以得以自身而作证。--------《三乘菩提系列讲座》 | admin 2020-06-08 |
|
譬如我们举《增一阿含经》卷九〈惭愧品〉有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以其世间有此二法拥护世间,则别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亦不与六畜共同。是故,诸比丘!当习有惭、有愧。如是, | admin 2020-06-08 |
|
如今的南传佛法中所谓的阿罗汉,都已经不懂他们的阿含经所说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的真义,当然现在他们所谓的阿罗汉证境,也都只是因中说果罢了!由此可见这个我慢是极难断除的,除非有真正善知识的教示。我慢的具体示现,举例说之,就更容易理解了!譬如婴儿刚出生数天,虽懵然无知於世间法的情境,也无知於自己存在的状况,但却已经执著於自己的存在,一 | admin 2020-06-08 |
|
阿含诸经里面常可读到的一句话,是印顺所常引用的语句:“色受想行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就已经很清楚的说五蕴的众生我其实是无我性的,是生灭有为法;但是同时同处却另外有一个真实而不坏的“我”存在,所以说“色受想行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不就是很清楚的把第七识与第八识说明了吗?因为识阴里面的意根不就是第七识了吗?而这 | admin 2020-06-08 |
|
《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也来举阿含里面,佛陀曾这样来开示,要如何才是真的知足:佛告阿难:‘此有为法,无常变易,要归磨灭,贪欲无厌,消散人命,恋着恩爱,无有知足,唯得圣智,谛见道者,尔乃知足。’佛陀说这些世间的有为法——五欲六尘等有为法,它是无常变异,最终是归于坏灭的,在这上面贪欲无厌足的时候,指的是能够消散人命,然后长养恋着恩爱,没有知足的时候。对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