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我们怎么样来说明波旬为什么会堕落成为魔王?我们从《中阿含经》〈长寿王品〉里面的〈梵天请佛经〉里面,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这部经典里面,它一开始就描述这个梵天,有一次他就起了一个念头,他认为这个梵天它是常的,梵天是恒的,也就是主张这个色界天的境界它是常恒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佛陀依于祂的他心智通,祂就知道这个梵天起了邪见,世尊就依祂的神通力,就变现 | admin 2020-02-21 |
|
在四种阿含的经典中常常会看见,有时候阿罗汉会击椎,也就是打云板;打云板就是要召集所有的僧众,击椎的声音发散出去以后,佛陀就会以佛眼观察,就跟阿难讲,某某阿罗汉今天要作狮子吼了,我们都去现场吧!去到那边等到佛一坐定,比丘僧也都集合了,那位阿罗汉就站起来说:“某某比丘!你有没有诽谤我?谤说我是凡夫。”他们的心性倒是还好,有作的人就会承认,那位 | admin 2020-02-20 |
|
这在《阿含经》中很多,往往某一个外道来见佛,因为佛的身相庄严,或因为佛的金色光明,他见了欢喜,佛就说:“善来,比丘!”他就成为阿罗汉了;因此他有波罗蜜,已经到解脱的彼岸,但是他还没有受戒,因此说他有波罗蜜而没有戒。而因为佛说“善来,比丘!”时,他当下顿舍一切,把烦恼全都布施掉了,所以他成就布施波罗蜜;烦恼布施掉以后,须发自落、袈 | admin 2020-02-20 |
|
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佛世尊特别要把它标示出来,而施设这个三三昧,目的是让修学者容易掌握重点。以上我们大致了解三三昧的定义跟目的之后,我们先来看二乘法中的三三昧:第 | admin 2020-02-20 |
|
”所以在《阿含经》当中,有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一件事: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有一些恶心所会起行。所谓的恶心所,不外贪、瞋、爱、染这些的心念起行。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又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佛陀,这该怎么办呢?佛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 | admin 2020-02-20 |
|
我们举一个《杂阿含经》“二十亿耳弹琴”的故事,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怎么会有二十亿个耳朵呢?其实不是,二十亿耳是一个人的人名。《杂阿含经》卷9的经文里面谈到:【在那时候,尊者二十亿耳,二十亿耳住在耆阇崛山里面(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二十亿耳尊者,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这时候,尊者二十亿耳,独自在静静的禅思,而起了一个念:“在所有世尊精勤声闻弟 | admin 2020-02-20 |
|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在阿含诸经当中看到,当佛陀要接引众生进入到二乘解脱道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众生的根器,并且一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佛法中的基础次法,或者称为世间福德、人天善法。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 | admin 2020-02-20 |
|
佛陀于四阿含诸经中,一再地说明五蕴有十八界,眼等六识是心,复有意根也是心,总共有七个识,这七个识乃名色之“名”所摄;由这七个识以及色身五根、六尘,所以有受、想、行蕴,合称为“名色”。而名色皆必须缘另一个识,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才能于三界六道中现行运作,并不是本来自在之法,都不是可以独自存在不坏之法,都是所生之法。因此,佛陀于阿 | admin 2020-02-20 |
|
所以佛在《增壹阿含经》曾开示:【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佛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因为有惭有愧的缘故,才有世间伦常;如果没有惭愧心,世间法尚且不能学,更何况能修世出世间法?所以有惭有愧的人,才有资格称为菩萨 | admin 2020-02-20 |
|
这有经典来证明,譬如佛在初转法轮的《杂阿含经》卷10曾开示三法印,那就是: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也就是说,众生在种种生活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行阴是生灭无常的,众生所领受的一切法没有真实我的体性,唯有涅槃才是真实的、才是寂静的。既然涅槃是寂静的,菩萨现前观察这个涅槃寂静的心,当然是离见闻觉知,如果有人现前观察所谓的涅槃寂静的心是有见闻觉知 | admin 2020-02-20 |
|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多处都开示说:得佛、法、僧、戒等,四不坏信的圣弟子,因为能够【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所以能够永不再下堕三恶道,如果证得初果须陀洹,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必定能够断尽烦恼的现行而入涅槃。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 | admin 2020-02-20 |
|
那另外在《长阿含经》里面也记载了世尊告诫弟子们,日常的生活行住坐卧、饮食、便溺一切的作务中,都要依于佛陀所授的律仪轨则,常念一心,不失威仪,这样子摄心精进于道业,这样才是一心。佛陀这样子开示,说:【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鉢,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文殊师 | admin 2020-02-20 |
|
这则典故,经文出自《长阿含经》卷19〈龙鸟品〉,在《起世经》、《起世因本经》也有同样的记载。因为时间的关系,经文部分,我们就不为大家读诵,直接为大家介绍故事的内容。 这故事是说:佛世的时候,有一天只洹精舍的比丘们,如同往常一样到城里去托钵;因为还没有到中午的时分,时间还早,就借坐外道的讲堂稍作休息。那么这个讲堂中的外道们正不停地互相诤辩着说:&ldq | admin 2020-02-20 |
|
我们自己身为一个生命,我们是一个生命,可是我们对于生命的实相,并不了解,我们就应该要来探讨,什么是生命的智慧、知识,我们总不会想,去修学去探讨生命实相的内容,结果都是错误的,都不符合实相,如果不符合实相,又如何顺于解脱呢?要能够解脱于三界、成就佛道,一定是要符合法界的实相,一定是具有知识性、智慧性,如果没有智慧、没有知识,那如何能够顺于解脱,如何能 | admin 2020-02-20 |
|
譬如《增壹阿含经》卷17中,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着,是谓名为苦集谛。意思是说:由于爱与欲,导致众生心恒染着,而不断造作诸业,招集未来的苦果。这里所谓的爱,就是指十二有支中的第八支,也就是受缘爱,爱缘取。贪爱是世间众生最大的敌人,众生由于不明白五阴的虚妄,在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中,产生了种种的贪着,执着色、声、香、 | admin 2020-02-20 |
|
在《阿含经》中世尊一再地交代,唯有证得四沙门果的人,加上即将证得四沙门果的四向位,也就是只有四双八辈之人,才是如来门下的贤圣弟子,成就解脱、解脱知见,是应供、是世间福田。例如在《大集地藏十轮经》里面佛就说到: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也就是世尊交代:不论这个人是现出家 | admin 2020-02-20 |
|
佛在《杂阿含经》卷一这么开示:【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解释如下:【佛告比丘:说得好啊!说得好 | admin 2020-02-20 |
|
所谓五时,就是指华严时、阿含时、般若时、方等时以及法华涅槃时。而三教则是指,初时四谛的小乘教,说二乘法;二时方等般若大乘教,说如来藏空性之总相与别相;三时解深密经唯识教,说如来藏空性之别相一切种智。这三时三教之前为华严时,之后为法华时,总称为五时三教。接下来,我们就来略说这五时。首先是华严时。世尊在菩提伽耶道场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以后,在二十一天 | admin 2020-02-20 |
|
近年来有些法师居士,崇尚二乘法,服膺应成派的中观思想,排斥大乘唯识系的如来藏经典,他们异口同声推崇四阿含,说四阿含是究竟说,是佛陀亲口所说;并且认为大乘唯识如来藏系诸经非佛所说,认为唯识诸经是方便说,是不了义说。这些人悉皆执著缘起性空之无常断灭法以为究竟,不承认有如来藏,不承认在无余涅槃中有空性本际独存。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事实上,佛在四 | admin 2020-02-20 |
|
在阿含经里面有说:一切众生以四食存。何谓为四?抟、细滑食为第一,触食为第二,念食为第三,识食为第四。彼彼众生所食不同。(《长阿含经》卷20)也就是说,佛陀说我们一切的众生,都是因为饮食的关系,才存在在这个世间里面。这个饮食有四种种类:第一个叫作抟食跟细滑食。那什么是抟食跟细滑食?也就是说我们会吃饭、面、蔬菜等等的这些饮食,它都是一抟一抟的,它都是一段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