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时有学人问老和尚:您走后,谁来带领我们?老和尚说有个头不高的……),平实导师以七巨册《公案拈提》阐释中国真实传统佛教璀璨光明、万年不易的禅宗文化,重现这遗失数百年之久的开悟之法,十巨册《楞伽经详解》阐释大乘唯识了义无上究竟之法,七巨册《阿含正义》详述阿含解脱道,十五巨册畅述独开生面的《楞严经讲记》,还有《灯影》、《真假开悟》、《识蕴真义 admin

2021-01-02

  譬如说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它的自性是什么呢?佛陀在《阿含经》里面说,所谓的色阴就是一切四大还有四大所造色,也就是说把所有的四大,具有四大的特性的法,还有由四大所造的种种的衍生出来的这些色法,全部都纳入色阴里面;然后这些全部都是生灭变异的,不可以把其中任何一法当作是真实。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在作观察的时候,要把这些境界里面归进 admin

2020-08-28

  根据《增壹阿含经》卷18记载,有一天目连尊者入罗阅城托钵时,被一群外道包围,最后被外道用瓦片石头打得体无完肤,目连尊者便以神通飞回精舍。目连尊者与舍利弗尊者很要好,他要向舍利弗道别,说他被外道包围打杀,如今骨肉烂尽,身体已经不堪使用,因此想要取般涅槃。舍利弗说:您是世尊弟子当中神通第一,为什么不用神通避开呢?目连尊者回答说:要索受报,终不可避。当人家 admin

2020-08-28

  《增一阿含经》卷9,佛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意思是说,有两个妙法能帮助世间人。哪两个妙法呢?就是有惭与有愧。忏悔也是同样的道理,忏就是发露出来,悔就是后不复作。也就是说,先要发露所作的恶事,然后再说后不复作,这样才算具足忏悔法,假使只说以后永不复作,可是曾经作过什么恶事,却不讲出来,这样悔不成立。也就是说,假使 admin

2020-08-28

  所以《杂阿含经》卷12说: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意思是说,现在应当说譬喻,就好比有智慧的人从譬喻中能够了解,譬如把三枝芦苇竖立在空地上,必须展转彼此倚赖才能竖立起来,如果去掉其中一枝,另外两枝也立不起来,如果去掉 admin

2020-08-28

  所以,佛法中的觉想,就是指分别及了知,在《增壹阿含经》中名之为“想(亦名知)”、在《成唯识论》称之为“识”(因为想属于识的心所法),也就是了别之意,它能了别一切的名与相。譬如看到蝴蝶兰,你很清楚地知道它是蝴蝶兰,也同时知道是白色、粉红色或是杂色等等,而且你还可能会觉得这些蝴蝶兰很高雅、高贵等等。而觉想包括了有语言文字的有念灵知, admin

2020-07-27

  在《阿含经》里面说到,有时四面大梵天王会下降到忉利天,与忉利天主一起谈论佛法,这就代表了他们都是佛教的大护法神。大梵天王本身还是一位开悟的大菩萨,他更是佛门中最大的护法神;我们所熟知道教中的正神关圣帝君,他其实也是一位证悟的菩萨,虽然道教中的信徒多属于求有、求世间利益者,并不适合为他们讲开悟的法,但关圣帝君也度鬼道众生,并且也发愿在佛教寺院中当伽蓝 admin

2020-07-23

  在四阿含里面,佛陀把如来藏祂称为叫作“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而这个大光明法祂是隐藏在五神通里面,特别是在宿命通或是宿命明里面,其实它就涉及到我们现代人在科学研究上面的记忆研究,也就是现代的人对于记忆是什么?它是如何存在呢?产生疑惑。可是我们如果翻阅四阿含,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阿含经》里面早就已经在作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看《长阿含经》的《梵 admin

2020-07-17

  com/p/82972888-------------------补正公告《正觉电子报》第146期第38页〈空谷跫音〉专栏(连载一)文中,第5行的内容“如来示现入灭前,以首朝东,寓意早已属意华夏神州为正法久住之地”,因校对编辑作业疏忽而缺漏了其中部分内容,原文应为“如来示现入灭前,以首朝东(北)(注1),寓意早已属意华夏神州为正法久住之地”,特此公告更正,并郑重向读者 admin

2020-07-12

  譬如说,在《长阿含经》里面,佛陀就有说到六十二外道见里面就有举到,有一些外道他们会认为人或是有情是无因而生的。为什么他会这样认为呢?那是因为,如果有一个人他是生在无想天。在无想天他是怎么生的?是因为他修了四禅,然后他起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入无余涅槃就是把六识灭掉,可是他没有断掉身见,所以对于色界天的天身他是执着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是生到无想天去 admin

2020-07-06

  我们可以从佛在《增壹阿含经》卷26开示有关释迦族被灭的真实例子来说明。在过去很久很久以前,迦毘罗卫城中有一渔村发生饥馑之灾,使得米贵如金,渔民没有钱可以买米维生,又渔村中有一大池里面有很多鱼,于是渔民以捕鱼维生,因此使得许多水族众生的性命被杀了,在这个池中有两只鱼,一为拘璅、一为两舌,看到许多水族众生被捕而死亡,因此发下毒誓要报复。这时佛开示,当时迦 admin

2020-07-06

  为什么?因为佛在《杂阿含经》卷四十六中已经开示: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辄死,终归穷尽,无有一‘生而不死者’。(《杂阿含经》卷四十六)佛陀开示:只要有五阴身的出生,包括了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天神等等,未来就会死,没有一个可以不死的。所以说,只要有生,未来一定会死,没有不死的,只是时间长与短而已。譬如世间人,如果不中夭的话,最多是百 admin

2020-07-06

  其实念佛法门还有非常非常多的,比如来讲,譬如持名念佛完了,其实还有观像念佛——你透过观佛的形像而来修证,让你的定力增进来消除业障;也有透过观想念佛,譬如《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所说的种种观,总共十六观,这个观想的念佛法门;那也有忆念思维的法门,透过忆念思维诸佛的功德、诸佛世界的无边的庄严,种种的无边功德、福德,以思维忆念思维的方式来训练自己定 admin

2020-07-06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哪四个呢?对于佛、对于法、对于僧、以及对于圣所念戒,他是能够深深的信受而依持的!所以,因为这个原因,他是深信因果!有些外道说我证悟实相,甚至我入了初地,我明心见性甚至有的说成佛,可是他根本不归依三宝。可是我们看到经典里面,就算是外道来到佛面前跟佛挑战论法,可是到最后他如果真的是有所实证,他深信了因果以后,他当下马 admin

2020-07-06

  我们来看《阿含经》中,佛为我们开示的《增壹阿含经》卷44:【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下。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适。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 admin

2020-07-06

  云何谓此为我见未断之凡夫?谓佛于四阿含中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意识是意根与法尘为缘方能出生之法,是有生必灭之法,堕于意识境界中者,即同于众生我;若有差别者,都在意识境界之高下差别而已,都不离意识生灭法境界,故为我见未断之凡夫。如是我见,自古至今,即难断除;是故古今大法师、大居士,每多误以为断除我所之贪著,保持觉知心不贪不厌之境界,如是 admin

2020-07-06

  在《别译杂阿含经》卷7的经文里面有提到:造论姓聚落主问佛,佛以爪上土、大地土的比喻,犯戒而行杀、盗、淫、妄。罪如爪上土,虽犯而不舍戒,心慈、悲、喜、舍,德如大地土。经文里面有提到:就是说,造论姓聚落主问佛,佛就以这个爪上土跟大地土来作比喻。大家知道什么是爪上土吗?也就是说,沾在这个指甲缝里面的泥土。佛提到说: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即使不小心犯了戒,去 admin

2020-07-06

】---《杂阿含经》卷19【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诸比丘,集在一处。时年少比丘,音声清雅,善巧赞呗,人所乐听。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声浊钝,不能经呗,每自出声,而自娱乐。其老比丘,已得罗汉,沙门功德,皆悉具足。于时,年少妙音比丘,见老沙门音声钝浊,自恃好声,而呵之言:‘今汝长老,声如狗吠。’轻呵已竟,时老比丘,便呼年少:&lsquo admin

2020-06-23

  甚且公然否定最原始结集之四大部阿含诸经中之圣教,妄判为六识论之解脱道经典,公然贬抑四阿含诸经中之八识论正教,令同于常见外道之六识论邪见;全违世尊依八识论而解说声闻解脱道之本意,亦令声闻解脱道同于断见、常见外道所说之解脱,则无余涅槃之境界即成为断灭空而无人能知、无人能证。如是住如来家,著如来衣,食如来食,藉其弘扬如来法之表相,极力推广相似像法而取代声 admin

2020-06-20

  那四阿含诸经中记载的在家人成为阿罗汉,数目记载得很少,只有二、三件而已。这些人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表示这些阿罗汉们大多数是菩萨位的阿罗汉。又说他们是“大比丘众”,这“比丘”二字,还有个很有威德的名字,叫作怖魔──恐怖魔众,因为大比丘们在世是行菩萨道而不入无余涅槃的,是生生世世在人间度人成就佛道的人,这就表示天魔对 admin

2020-06-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