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1四攝法-心得決定修心地《中阿含經》:「若有二十一穢污於心者,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起心動念的意業,最後會發動身行、口行,故當修心、消除污穢。在正法道場尤其應依四攝法對治自己的貪、瞋、癡、慢,和合饒益大衆。 2布施《大般涅槃經》:「若有所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若學人在正法道場常起有所得想、貪著想(例如計較義工工作等作為禪三的交換條件)、競較想,往 | admin 2024-11-03 |
|
在《阿含经》里面说到,有时四面大梵天王会下降到忉利天,与忉利天主一起谈论佛法,这就代表了他们都是佛教的大护法神。大梵天王本身还是一位开悟的大菩萨,他更是佛门中最大的护法神;我们所熟知道教中的正神关圣帝君,他其实也是一位证悟的菩萨,虽然道教中的信徒多属于求有、求世间利益者,并不适合为他们讲开悟的法,但关圣帝君也度鬼道众生,并且也发愿在佛教寺院中当伽蓝 | admin 2024-09-20 |
|
一位佛友,非常有智慧,体验非常深刻丰富,据他自己说:《阿含正义》中关于五阴十八界的开示部分,他看了不下一百遍。平时生活中一切事都能与之贯通连接,已经成了他的本能习惯,令人钦佩! 以一部经典为核心,再去阅读任何法宝,则极容易举一反三,一以贯之。 试问一部经典精读百遍,结合深入思维体验者,和泛泛读一百本书者,谁的受用更深?谁更容易得力?今 | admin 2024-09-20 |
|
就像是《阿含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识是一样的。一样的是什么意思?一样的意思就是说:你再怎么修行,也不可能去产生一个永恒的这个意识心,你不要作这种想象,这种是不如理的。所以要说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识祂体性是如一的,如什么一呢?就是无常。 好!那我们再回来。所以说,佛说受要先观行,应当如是思。因为你想和行,有时候是被业力所 | admin 2024-09-20 |
|
在《增壹阿含经》卷24〈善聚品〉中,也有讲到礼佛的五种功德。请看经典开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 admin 2024-09-19 |
|
然而要众生去违悖异生凡夫之性,逆生死业流而上,这件事很困难;即使是佛世之时,多少人中豪杰亦不堪其行,在《阿含经》中多所记载;此乃佛弟子中平常之事,并非独一特例;复由于末法今时,文佛之正法如风中飘零残烛,而此世间的佛弟子异生性复倍于古时,师父常说:“若我用古时候禅门的标准来度众,保证庭前草深一丈,还谈什么佛法的复兴!”故弟子多年以来所亲见闻者,师父一向以多 | admin 2024-07-01 |
|
他的意思,就是说这“大乘法”在佛世时原本是没有的,而是释尊“入大涅槃”以后,经过三、五百年之后才被创造出来的,如他在《佛法概论》第二四五页说:“菩萨道源于释尊的本教(印顺所谓的阿含经法教),经三五百年的孕育成长,才发扬起来,自称大乘。大乘教虽为了适应时机而多少梵化。”进一步说,他的意思就是说,佛陀法教中根本就没有&ldquo | admin 2024-06-15 |
|
究其原因,则是因越近末法时代,众生之善根越见减少所致,是故如来于《杂阿含经》卷三十二说:「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 | admin 2024-05-25 |
|
因为如何成为阿罗汉的内容,我已经在《阿含正义》都写清楚了,我们讲经也说得够多了。那么在最后九千年圆满时成为阿罗汉,接着上兜率陀天,追随弥勒菩萨修学一切种智,有解脱功德受用,以及至少有初禅圆满的定力受用;将来他老人家来人间成佛的时候,龙华三会之后再说大乘法时,你一定入地了;因为那五亿多万年的时光,足够你把一切种智修好,这就是我的期待。那么末法时代的佛法 | admin 2024-05-24 |
|
我们再来看看在《阿含经》里面也有同样更清楚的说明:佛告我言:“如是,迦叶!我是汝师!汝是弟子。迦叶!汝今成就如是真实净心所恭敬者,不知言知,不见言见,实非罗汉而言罗汉,非等正觉言等正觉者,应当自然身碎七分。迦叶!我今知故言知,见故言见,真阿罗汉言阿罗汉,真等正觉言等正觉。”(这是《杂阿含经》卷41)佛陀在这个经典里面,很清楚地跟迦叶(就是大 | admin 2023-11-20 |
|
在《增壹阿含经》卷21的〈苦乐品〉中也有讲到,大意是:「有一次佛陀跟比丘们说,有四种人在世间,一种人是身乐、心不乐。第二种人是心乐、身不乐。第三种人是心不快乐,身也不乐。第四种人是身乐、心亦乐。 怎么样的人是身乐心不乐呢?就譬如有修福的凡夫,虽然他常布施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从不缺少,但仍然不免会堕入饿鬼、畜生、地狱道。这样的人就是身乐但 | admin 2023-10-11 |
|
[8]魔扰在佛世时也是普遍现象,《杂阿含经》中有诸多记载。以佛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之故,这些记载在经中的佛语必定皆是佛所传世,以令佛弟子警惕。在佛经中,有些记载仅是文字表面,其中实意需要后世佛弟子以戒慎的心来善护自己的身口意行,方能从普遍的魔扰现象中有所观察而得远离。正法大善知识平实导师所做说明,值得诸多学子自我勉励及观察:“凡是想要远离五阴境界的 | admin 2023-04-19 |
|
《增一阿含经》卷26:【是时,梵志即受其教,手执香炉而白:“时到,唯愿屈顾。”尔时,世尊以知时至,著衣持鉢,将诸比丘众往至讲堂所,各次第坐,及比丘众亦次第坐。……】《大正藏》册2,页696,上5-19。又依《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若行香者为妇女,受请的比丘不得“立受香”,而应“坐受香”,避免手触手而心生染著。参见《大 | admin 2022-06-23 |
|
“供佛圆满”是: 供佛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迴向”是: 供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迴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亲证菩提皆成佛 三、佛法的总持、咒语 (一)总持为陀罗尼:义、法、咒、得菩萨忍 从经典中看到,佛世时释迦世尊对弟子们宣演佛法,从第一转法轮的阿含二乘法,第二转法轮的般若义,到第三转法轮的 | admin 2022-06-23 |
|
回顾当年释迦世尊对弟子们宣演佛法,从第一转法轮的阿含经、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到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诸经,可清楚知悉世尊都著重在法的实证,因此三转法轮都是以佛法实证的内涵为重点,即使是陀罗尼也都是以总持佛法、义理、明咒、得菩萨忍为主旨。后来密教兴起,佛法衰颓,密教挟著外道法入篡佛门,其中明显可见的是密续中出现大量世俗咒语,并且逐渐混入佛教仪轨中。中国 | admin 2022-06-23 |
|
今天我们要以《增壹阿含经》中“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婆提长者布施后悔因缘”的故事,来与诸位探讨其中相关的法义。这个故事及其背后所显示的道理,对我们的修行来说,是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菩萨道必须懂得如何正确的布施,以及善用此世的资财来利益众生,并且也要知道如何让未来世也有足够的资财来行菩萨道。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福报是从布施中来 | admin 2021-05-14 |
|
《杂阿含经》卷三十第八四七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何等为四?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种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税,欢喜奉行。经文中说有四种可以令众生往生天道的法,可以令尚未清净的众生清净, | admin 2021-05-14 |
|
乃至入地所必须的条件,修证非安立谛与安立谛等道理,平实也在诸多著作之中加以明确说明,完全符合佛在《大般若经》中的所说,并无遗漏;并且也将证阿罗汉所应证的内涵,于《阿含正义》书中提出许多正理,引经据理加以说明,可令学人完成安立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在在处处证明平实所说的正确性。至于您所提的所谓平实所说违背《成唯识论》的说法,平实许多年前即已有计划并且日 | admin 2021-02-02 |
|
尤其有些慢心炽盛的人,他本来敬仰如来(然未满足十信位),但当他看到释印顺书中举了《阿含经》来作各种说明(扭曲)时,他便转由释印顺误会《阿含经》后的见解来看佛法;再看到释印顺批判大乘法,他便开始怀疑大乘,却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他对“如来常住”便会存疑:佛是永恒的吗?佛灭后是永远不再存在(灰飞烟灭),还是存在于一个难以理解的世界(三界外之涅槃 | admin 2021-02-02 |
|
他们将佛法依佛教历史时期切割为佛陀在世的原始佛教时期(佛示现入灭后,弟子结集为二乘阿含诸经)、声闻部派佛教时期(如来示现灭度后的二乘部派分裂)、大乘佛教前期(大乘般若经典流传)、大乘佛教后期(大乘唯识、方广诸经出现)、密教时期(密续);亦简分为初期阿含(但包括印顺在内的一分学者并不承认四大部阿含皆是佛说)、中期般若(一分学者说是后人发展创作)、后期 | admin 2021-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