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佛门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着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 三摩地

2018-07-23

先说第一种勘验法:观察所悟之心,是否为觉知心?若是觉知心,则非真实心。复观察所悟之心,是否能领受五尘与法尘?若是能领受痛痒冷暖之心,能领受色、声、香、味之心。能了知法尘之心,当知即是意识心,不论所住境界相如何胜妙,都仍然是意识境界;综而言之,若是一念不生之际,仍然能领受六尘、仍然能触知六尘之心,皆仍是意识心。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 三摩地

2018-07-23

当你真的断了我见,从此以后你将不再迷信大名声者;当你听别人说到任何一位善知识时,不论他们的名气有多大,也不论他们是否完全没有名声,那时你听过他们解释初果的实证方法与内容时,就会知道那位大师或没没无闻的人有没有断我见,那么从此你就断了两个疑:第一个疑见,是那些善知识们是否断了我见?你对他们就不再有怀疑了。因为你已经有智慧可以直接断定对方是没有断我见的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集已经由我为各位菩萨,讲完断三缚结的第一个部分——三缚结的内涵。接下来我再为各位菩萨,讲断三缚结的第二部分——三界中的我见。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学佛者的无奈是什么?就是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种说法,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好不容易选了一个自己认为最合乎逻辑,最适合自己的想法的修行方法,然后来修行;这样一修就是二、三十年,有一天碰到一位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说第一个最低的地狱,地狱就是造作了五逆十恶的果报。那什么是五逆十恶呢?就是所谓的第一杀父,第二杀母,第三杀阿罗汉,第四出佛身血(因为众生是没有办法杀死佛的,因为佛的福德威德非常广大,所以最多只能够出佛身血),第五就是破和合僧。如果造作了这样的恶业,他就沦落到地狱里面。因为父母、阿罗汉、佛、僧团是对众生恩德最大的,如果有人违犯、触犯对我们有恩的人 三摩地

2018-07-23

--恭录于平实导师之《宗通与说通》---------------------------辨正8、首先辨正的是理证:一者,意识心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心,非是世尊所说本来不生不灭的真心第八识,以下分为十八点说明:第一点:意识心有生有灭故。佛在《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曾云:「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CBETA,T14,no.577,p.950,a20-21),经中已明言: 三摩地

2018-07-23

先说第一种勘验法:观察所悟之心,是否为觉知心?若是觉知心,则非真实心。复观察所悟之心,是否能领受五尘与法尘?若是能领受痛痒冷暖之心,能领受色、声、香、味之心,能了知法尘之心,当知即是意识心,不论所住境界相如何胜妙,都仍然是意识境界;综而言之,若是一念不生之际,仍然能领受六尘、仍然能触知六尘之心,皆仍是意识心。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 三摩地

2018-07-23

许多佛门大师们虽然名气很大,却都照样死在这里,过不了解脱道的第一关:我见断不了。此关不破,以后的修行,再怎么苦修用功都是盲修瞎练,犹如煮沙而欲成饭,决不可能也!这本来是佛教中最简单的真理,一点也不困难,答案就写在每天早晚念诵的《心经》里:「无眼耳鼻舌身意」,前五个指肉身,第六个意就是指意根;又说无眼识界、无耳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意识界就是指精神、思想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想要实证而成为解脱道中的胜义僧,第一步就是归依佛教三宝,随之受学——不论是亲身受学或者受学于胜义僧的著作;所以三归五戒是所有修学解脱道的人首要之务,而三归五戒后,解脱道的实证者对于异生性的断除,永远不入三恶道中,则是要以断我见作为首要;断我见以后却必须回头检查自己的异生性断了没有?必须确保异生性确实断尽了,才能证实自己真的断我见了。初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着宿世大乘法修学的福德,或者慢心不重,没有僧衣崇拜、世间学术、学位崇拜的情结,能够对于平实导师所教导的明心见性的第一义谛正知见,深信不疑而能用心学习,那么不但是能够有禅定的这一分的定力,更能够藉由这分定力而明心见道。也因此当你能够有正知见的引导,你在这条路上就不会耗费时间,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如何觅得真善知识来教导,那就变成一件相当重要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他这样。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著;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种,为了胜过别人而读诵经典。人家一天念佛一万,我偏偏比他多个三五千,所以可以在道场吹嘘:我啊!一天念佛二万声!以前初学佛时接触某位善知识,听他常说我阅藏三遍!还特别加重语气三遍哦!以前不懂佛法,还为他生起敬仰之心,这个不仅是胜他而且带有第二种的为利养故的气味。如果读诵经典、受持禁戒是为了突显我的独特性,招感名闻利养,名闻是近益,利养是远利。现代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业行虽然在往世已经过去了,但那个势力还在;所以无量世以来都很喜欢吃众生肉的人,不管去到哪里,他看到众生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可不可以吃?它好不好吃?这就是业的种子——业的功能差别。业虽然在过去世消灭了,但势力还是存在的,可是必须要待时待器,得受果报。要等待业种成熟受报的时节因缘到了,还要等待报器——也就是受报的工具—&md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种人,他亲自经历了参究的过程,也因此对于恶见的内容会产生具足分别的智慧,他在参究过程当中,也因为不断地碰壁,所以会遇到许多我见的变相,当一一整理清楚以后,就不会再落入我见的变相当中,所以后来当他一旦找到这个真如心的时候,就可以当下承担下来而没有丝毫的怀疑,当他一承担下来,般若实相的智慧就开始出现了;而希望别人为他透露密意的人,当他知道了以后,就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气,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也有一点小心得和大家分享,总结为三个小步骤:第一,相信因果。不好的缘分来了,因为相信因果,知道一定是自己从前亏欠过这个人,所以才会有恶因缘现前。真心地接受,这时就不会产生很大的情绪来对抗,至少不会有过激的行为或言语加深彼此的怨恨。有人就是这样去做的。我认识的一位菩萨,正骑着电动车,一辆面包车停在接近路中央的位置,当她路过的一瞬间,正巧车门开了, 三摩地

2018-07-23

然而目前佛教界有很多人追求世俗第一,譬如追求徒众第一、寺庙盖得最多、学术界第一、寺庙盖得最高等等。因为追求世俗第一的结果,导致很多名闻利养也跟著来了,像这样贪著世俗第一,导致名闻利养跟著而来,不正是世尊在经中所预记的坏鼓,毁正,消海,坏山,破城,拔树,毁禅定智慧,断戒璎珞,污染正道。像这样贪著利养的结果,就是在消灭佛法,就是在消灭,成为破佛的罪人, 三摩地

2018-07-23

也因此,普贤菩萨已经是非常高的位阶,祂的十大愿的第一个大愿就是:礼敬诸佛,第三个愿就是:广修供养。所以我们这些还在因地修学的菩萨,仰望这些大菩萨们对于佛的恭敬、对于法的恭敬,乃至对于胜义僧的恭敬,那比之祂们,我们是否应该要更加恭敬于三宝,更加对于诸佛礼敬赞叹的心,要能够由衷而发呢?其实礼敬诸佛,在佛陀开示当中,不在于说你今天供养佛,是多么名贵的东西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菩萨的精进就是属于要有个作意,看你是要念佛、念法、念僧都可以,乃至念第一义谛的法,念殊胜的法;就是说要保持这个念,保持这个作意或思惟。最后一个是对于眷属的追求。即使这个人出家,可是他希望的是有许许多多的法眷属;他就希望建立我所,把世间的眷属、亲眷属,把他搬过来变成法眷属,希望人越多越好,都不想自己是不是有这个福德资粮等等。所以这样的心就应该来断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一定要在佛法中长养善根、熏习正知正见,最起码第一个要先断除三恶道的恶业,接下来才有往解脱的路上走。因为有情是有八个心识,所以他能够见闻觉知、思惟、分析、比较;当听闻到佛法正知正见以后能够思惟、分析、比较,原来这个生死之苦确实是这样子。自己能够从现量中来了解解脱是什么意涵,也能够从佛法正知正见中了解。这样子的过程,在这个见闻觉知、思惟、分析、比较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