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正因为菩提有三种,所以发菩提心时就一定会有三种不同的发心:第一种是下等的菩提心,再来是中等及上等的菩提心。下等的菩提心是指声闻菩提,中等是指缘觉菩提,上等是指菩萨的道心,就是大乘教的发起佛菩提心。关于菩提心的发心,不能说众生一定有菩提心或者一定没有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都应当要先有熏习之后才会发起菩提心的;往世若没有熏习过佛法,就不可能发起菩提心。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善生菩萨又问世尊说:众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起菩提心呢?佛开示说:善男子啊!众生是为了两件事情而发菩提心的,第一是为了增长寿命,第二是为了增长财物,所以发起菩提心。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法上有所贪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有很多种的两个原因,所以要发大心来修学佛菩提啊!第一以比量来观察诸佛如来:过去的诸佛如来,未来的诸佛如来,都和自己一样,一直都有这种人间的色身在受种种的苦恼;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说诸佛如来以往与我们一样,因为有这样的色身存在,所以能修学佛菩提道;如果没有这个色身作为工具,就无法修学佛菩提道啦!诸佛如来以往既然都有这个色身,能修学佛菩提;我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要探讨菩提心到底是有、是无?有几品?要如何增上?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集会品>第一(原标题:众生云何发菩提心(三))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佛总结说: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他以另外三件事作为原因而发菩提心,第一是看见恶世中的五浊众生,所以他发菩提心。为什么看见恶世的众生有五浊的现象就会发菩提心呢?这得要从五浊来加以了解了。五浊的第一浊就是劫浊,可是劫浊是从哪里来的?劫浊就是无法超越劫数;劫数讲的就是一个大劫,或者讲一个中劫,就是讲住劫,众生都不能超越它。不能超越的原因是因为有坚固妄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大众菩萨应确认自己是否已经发起菩提心,这是修学佛法的第一尊贵大事!这菩提心是不是坚固不动?是不是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决心成为菩萨,愿意满足菩萨行。莫要轻视自己,以为力小微轻,莫要以法运兴衰揣测自己今生将来可得的果位,要相信如是接触大乘佛法,能够安住熏习大乘了义,跟随大善知识的书籍,听其循循善诱,心中虔诚恭敬,义理如是胜解,都很容易在此生悟道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第三章第二节<三乘菩提之异同>宗通又名自宗通;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开悟明心。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才是真发菩提心。生命根源的实相就是「菩提」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人这么笨吗?来到这里本来就是要学了义法的,还在同修会中贪什么财利呢?但就是有!从我们出来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要探讨菩提心到底是有、是无?有几品?要如何增上?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集会品>第一(原标题:请教各位大德,请教教我,怎样修菩提心?)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善生菩萨又问世尊说:众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起菩提心呢?佛开示说:善男子啊!众生是为了两件事情而发菩提心的,第一是为了增长寿命,第二是为了增长财物,所以发起菩提心。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法上有所贪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发过第一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发过第一 三摩地

2018-07-23

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惟有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庄严菩提,佛陀就有说,是因为修智慧而获得初地,也就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上面,如果要获得初地以上的证量,他一定要有修智慧的法门,获得智慧才有可能。其实不只是初地,其实在三贤位的七住位以上,也都要有实证智慧,这样才能够说他能够获得三贤位的智慧,才有可能入于初地,依于见道的通达 三摩地

2018-07-23

如来藏第一义谛法,不同人天善法、声闻菩提法、缘觉菩提法。人天善法,人人可教、人人可学、人人可传。二乘菩提法,在佛世时须具有品德、道德观念之人,能信因果,乐于布施,不悭贪之善人,佛才会为其说解脱之法。而佛菩提如来藏妙法,佛更是于们修学二乘菩提十余年后才传授。兹因如来藏乃众生本具,日用而不知!是法,众生难信、难悟、难修、难转依,故佛对缘未熟之人往往不开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的时候能够不落于以定为禅的过失中!因为定境本身都是意识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么知道参禅就不能、不该落在意识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见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识所能够到达境界的智慧,从欲界到四禅到四空定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个部分说:信心是不是具足。信心的具足与否有三个部分:于法、于自、于师。第一个部分就是前面说,应当相信:佛法不只是限于学术研究的层面,也不只是一种施设,因为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但是,这个部分是牵涉到了对佛的信心是不是具足的问题。也就是说,多生多劫以来,累积了学佛的福德资粮具足了,信根成熟了,所以进一步发起了信力,对于说佛法是可以修证的这件事情 三摩地

2018-07-23

有一种状况说,学人落于禅法,他以为说现前那一些善知识所整理出来、用来帮助学人证悟第一义谛的那些知见跟文献,就是禅。虽然,听闻阅读的人也是证悟的人,他可以从另外一个证悟的人,听闻阅读他所说所写出来第一义谛之理,但是却都是见到第一义谛;然而,证悟之人所说出、所写出,透过未悟之人听闻阅读,所了知第一义谛的道理,却是虚妄法,却是戏论,因为都变成意识所思惟的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