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祂有两类,第一个是五俱意识,第二个是独头意识。五俱意识的意思就是说,祂白天的时候六个识在配合运作;独头意识指祂睡觉的时候,不与外五尘相接触,而与法尘相应;同样的道理,对于二禅以上的等至位,祂也不与外五尘相应,而只与定境法尘相应。接下来要谈意,意就是意根,也是唯识学所讲的末那识;祂的体性是恒审思量,祂处处作主,没有不作主的时候;祂虽然无始劫与第八识在 三摩地

2018-07-23

供养十二部经的第一种是有智慧者的供养,佛说,若有人能以至诚心相信,而且欢喜快乐的接受十二部经,受持而使十二部经不会消灭、散失,可以继续流传而不致消失,就是受持十二部经。如果有人不只这样,还把十二部经加以读诵及为人解说,也是供养十二部经。大部分人都以为受持就是把它保存起来,不让它遗失或毁坏;但是还有另一种受持,譬如印刷出来与有缘人结缘;还有一种现代很 admin

2018-07-23

十一种空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无所得空……第一义空等十一种空观,是属于般若系经典所讲的空观。十二缘智是依十因缘而说的十二因缘观的智慧。以及无量的禅定,无量的禅定主要指四无量心,当然还包括无量的禅定三昧所生的种种法。又“具足七智”,七智是:知法智、知义智、知时智、知节智、知己智、知众智和知人智,顾名思义就可略知。诸佛也都 admin

2018-07-23

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报。二名和颜悦色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颦蹙恶色。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报。三名言辞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出柔软语,非麤恶言。舍身受身,得言语辩了;所可言说,为人信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是名第三果报。四名身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起迎礼拜,是名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生菩萨请问佛说:世尊啊!菩萨在受了优婆塞戒之后,应当如何来供养三宝呢?世尊开示说:善男子!世间的福田总共有三种:第一是报恩田,第二是功德田,第三是贫穷田。所谓田,意思是说:如同田地下种及耕耘之后,就会出生未来的果实。而福田则是被下了善业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的果报,所以未来世能造福于种田的人。福田有三种:包括报恩田、功德田和贫穷田。所谓报恩田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要至心施。也就是我们要以至诚心来布施,如果心不甘情不愿的,那果报就无法殊胜;若能以至诚心布施,那果报就会很大。第二、要亲手施。布施不要透过别人;透过别人布施,那将来这个福报的实现也要经由他人之手,无法随意自在地使用;譬如有的人很有钱,可是没办法随意使用,必须经过第三者例如父母或另一半同意,他才可以使用。这就是过去世没有自手施的缘故。因此我们如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是列在菩萨六度的第一度,是菩萨六度的入手。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能布施,乃至于吃饭后,碗里的残渣用水荡一荡,也可以用来布施给饿鬼道或是虫蚁;甚至对于其他众生之布施行,生起随喜心与赞叹,也都能够得福;这样看来,在这世间是很少有人无法布施的。一般人听到布施,就联想到是布施给外面的有缘众生;而事实上,我们先要照顾的却是自己身边的眷属——包括父母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是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如果这一度修不成,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甭提了!因为六度之间息息相关,六度万行是以布施为基础;如果布施不能成就,持戒也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布施修足了,有了舍心,就不会想要从众生那里去贪,这样持戒才能持得好,持戒的因缘才能成熟。同样的道理,如果布施不能成就,瞋就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法的第一种既然叫作法施,当然指的是布施法,世间法的布施部分,包括人天善法,这是使人可以再生而为人、天的法,还有一种是可以使人得以营生的种种世间的工艺技巧等等;进一步说,布施与人可以使其亲证解脱道、佛菩提道的种种的知见与义理,这个就是真正的佛法布施了。但不管是世间法或者是佛法的布施,必须要有一个原则,就是说,所说的法是要正确的。因为即使是世间法, 三摩地

2018-07-23

】举例来说明,第一段之中说众生闻法,断除瞋心。必然表示说,听法者因为听闻了说法者所开示的,包括说关于瞋心的过患,譬如说一个人假如起瞋的时候,不可能是和颜悦色的嘛!那么众生见了会喜欢吗?再者因为起瞋的缘故,心肺等的负荷也会加重的,相对于就对自己的身体,有着不好的影响。这么一来就可以思惟:到底我们是不是要广结善缘?是不是要自己的身体都能健健康康地?这个 三摩地

2018-07-23

先来看看是哪五种相貌?第一个叫作至心施。布施的时候应该是怀着至诚的心态,而没有夹杂着其他不清净的目的。举例来说,若是正在布施的时候,心中老是记挂着:唉呀!我这一次布施下来,福德可就大了,将来肯定是可以生天的。表面上看来,他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布施,其实想的是要藉此在天堂上挂号。又或者他也许在想:某甲布施那一点钱算不上什么啦!我的布施可以比他更多!他此时 三摩地

2018-07-23

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所以会出生后悔的心,是因为有三种事情而产生的:第一种于财贪爱。是对财物的贪爱心还很强,在布施的时候,无论是看到贫穷田遭受到灾难而受苦因而生起了慈悲心,或者是对报恩田、功德田生起了欢喜供养心,所以就把大笔的钱财布施出去了;但是之后看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珍宝、豪宅、轿车等物品的时候呢,心里又想说:唉!我之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对象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在布施时三种不同的善念:第一种之所以会布施给贫穷人,是因为怜悯心的缘故,这是一般最普遍的情形。第二种是布施给怨家,明知道布施给他,他一定不会回报给你,但你只是想和他把恶缘给善了,纯粹只是修集福德,行菩萨道而已。第三种是布施给有福德的人,就是父母、师长等报恩田,以及三宝等功德田,或者是其他有福德的人;这是因为看到有福德的人,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2)除了前面所说的七种法相之外,世尊接着又开示:具足福智庄严的菩萨摩诃萨还有七种法相:第一个是乐化怨雠。既然菩萨利益众生是多方面的,就好像说菩萨戒的内涵是分为三个大部分——叫作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就说明了菩萨应该不但要去能够帮助有缘的众生,还要不去做会伤害有情的事;因为谁也不希望在世世修福的过程中,不小心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第一种情形是:布施的财物、福田以及施心都相同,所以得果也就没有差别。比如说,有两个人共同布施一笔钱财,而且共同布施给同一个福田,而且他们两个人都以同样的恭敬心、欢喜心去作布施,因此他们所布施的财物、福田以及施心都是平等的,那么这两个人未来世,所得的果报就不会有差别。第二种情形是:布施的财物以及施心同样平等,但是福田大小不同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对象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在布施时三种不同的善念:第一种之所以会布施给贫穷人,是因为怜悯心的缘故,这是一般最普遍的情形。第二种是布施给怨家,明知道布施给他,他一定不会回报给你,但你只是想和他把恶缘给善了,纯粹只是修集福德,行菩萨道而已。第三种是布施给有福德的人,就是父母、师长等报恩田,以及三宝等功德田,或者是其他有福德的人;这是因为看到有福德的人,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种就是能够永离诸有。所谓诸有,指的就是三界中的生死。因为这个五蕴身,以及在世间上所受用的财物,都是属于生死中所有;在生死中所有这个五蕴身,以及所受用的财物,经过在布施的过程里面,能够去调伏自己的贪悭烦恼。这样子的话,就不会对自己的五阴身的内财,以及外财受用的财物产生贪悭,就没有系缚,就不会因为每一世要来追求这个五阴身,以及要来追求这个世间的受用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种就是信,这个信根、信力就是对于三宝的信根、信力,以及对于三世因果的信。第二种就是戒,也就是对于戒行上面,怎么样对于众生拥有戒体,不毁犯众生、不恼害众生。第三个就是有惭、有愧。接下来就是对于大乘的佛法,第一义谛的了义乐于听闻,乐于听闻然后乐于熏习。接下来就是能够布施,将自己的财物拿来布施利益众生;当然最重要就是能够在佛道中真正的解脱智慧生起以后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假如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够乐行惠施,不会因为布施的时候,众生对你所布施的东西是有所嫌弃的,也不会是以争胜的心态来作布施,而产生了瞋恨之心;总而言之,就是要在这一个过程之中,想法子要把瞋心去除掉,这无非是希望能够乐行惠施,而也是乐行惠施第一件所应该除去的事情。第二个应该要除去的就是:自己舍不得财物的悭吝之心。因为若是对财物还有悭吝之心,当然就无法乐行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