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菩萨行者于这个末法世界,必须要能够在这事情要能够堪忍,就算是这中间有一些业果,但是菩萨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些业果,如果让家人来堪负的话,他们可能无法承受,但是你是一个学佛人,又是一位菩萨,你的修行的时间这么样的长,又能够继续在今生能够继续的吃斋、念佛,乃至于未来世你想要成就佛果,所以这件事情,你就应该打住,不要生起烦恼。那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特 三摩地

2018-07-22

那到底为什么是我们总有这么多烦恼呢?佛经中开示:欲界众生受制于三大:一个是饮食欲,就是众生对于各种美味的饮食大多会产生贪爱;第二个是睡眠欲,众生会因为耽于睡眠,所以心中多有昏暗,没有办法勤修于道业;第三个是淫欲,一切男女都会互相追求,产生贪染的心,行各种的欲事。所以佛陀在为众生开示的时候,都会依著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这个人能够信受了、心地柔软了 三摩地

2018-07-22

当时这个城中有一个外道名叫苦得,他经常跟人说众生烦恼无因无缘,众生解脱亦无因缘,他经常这样子说。那个善星比丘有一次就跟世尊讲说:世间如果有阿罗汉的话,这个苦得就是最上等的阿罗汉。世尊听了以后,就告诉这个善星说:苦得这个外道啊!苦得是个外道,他并不是阿罗汉,他不了解什么叫作阿罗汉道。这个善星就对世尊这样说:是什么原因呢,令您这一位阿罗汉对于‘阿 三摩地

2018-07-22

不论我们受到业报后,产生了多少的烦恼、产生了多少的后悔、产生了多少的痛苦、遗憾,这些业报还是会发生的;不管它是透过我们自己、还是透过我们亲人、还是透过事情、还是透过我们金钱,以及种种物质上的一些变化,这些都是会的。同样的会是堕胎以及流产,也有这小孩的种种因缘,以及身为他母亲的种种因缘,这中间是非常错综复杂,不是一句话说谁对谁错就可以解释的。所以面对 三摩地

2018-07-22

那很简单的身心都不出家的,指的当然是凡夫三毒烦恼深重,他既不剃头着染衣,他的心也没有去修学。譬如说菩萨道:他是在家众,他没剃髪、他没着染衣,可是他修学的却是佛法;他虽然现行好像是住在于贪瞋痴当中,有子女、有夫妻、有在赚钱,可是实际上他可能是一个已经证得未到地定,乃至证得初禅,已经断我见、已经离开这个男女欲、饮食欲的人。所以他虽然身不现出家相,他的心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断烦恼者死后火化时,其尸骨异于常人,部分尸骨化成晶莹美观之颗粒状,所以有人将已断烦恼之亡者火化后之尸骨舍利子,作为圣物而收存纪念之。所以舍利子只是断烦恼者死后之表显物,并非真实佛法。佛入灭后,故意将身化为碎身舍利,欲使多数人都可以分得纪念供养。甚至于为度有缘之众生,有时无中生有,忽然出生舍利子,使人生起信心,进而修学佛法;但这不是舍利子本身的功 三摩地

2018-07-22

也有的人虽然五根很正常,但是他的世间法的学习一样也都很快,但是你如果要求他断除烦恼、要取证解脱,他总是学不来、学不上手,这就是说他对于解脱法的五根其实是不具的。或者他能够断除烦恼,但是要他取证法界实相,他就是无法实证、无法理解,这也是五根不具的一种情形,他对于佛菩提道的实证乃是五根不具。这样看来,诸根不具其实有很多情形,很多人都有诸根不具的情形。可是,为什么 三摩地

2018-07-22

谈到这里,我们再看许多人在诵经之后,会配合诵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希望藉由课诵功德的回向,消除烦恼与罪障,增长智慧而能行菩萨道。因此,我们藉由每日的课诵,来了解经中的义理;一方面在课诵的时候,心里面也存在一个作意,就是自己愿意依照经中的道理去身体力行,因此就可以逐渐达成回向偈中的目标。由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受五戒、菩萨戒者犯不犯戒?若以手段往生净土,是否莲品会下降?而世俗法说者因阳寿未尽故会入枉死城或地狱受苦,是否为凭空捏造?若无罪,那么世人因病苦、贫苦等烦恼而,是否也是他的权利?虽不鼓励,但也不应批评,人只要不想活就可以,无罪故。(原标题:关于“戒”的问答(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诸入不会故,不与见思惑等烦恼相应;若不与见思惑相应,如何无因无缘从如来住的无余涅槃中出生在三界中?因此这个问题的假设乃是不应道理。因此往前追溯过去无限的时空中,欲寻求第一位众生者,终将无法达成,仅能成为虚妄想而已。如果有人又问: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呢?那是因为有无明才有世间第一位众生,若离无明则无有世间第一位众生。假 三摩地

2018-07-22

四、烦恼、习气的断除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声闻人和缘觉人虽然能断烦恼,但是他们所断的烦恼,只是断现行而不能断习气种子。例如,断烦恼现行的声闻人和缘觉人不会再因瞋而骂人,不会再因贪而去偷盗,但是仍然会有贪、瞋等习气存在。又例如毕陵尊者仍有慢的余习未尽,这是大家耳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人问:何谓天魔、阴魔、烦恼魔?那么对于在世间,随顺于苦乐追求五欲,而不知生死苦者而言,本身他就是处于天魔、阴魔与烦恼魔的掌控中,因此并不知道有天魔、阴魔与烦恼魔的存在。就好像苏东坡讲过一句话: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人是在庐山里面,当然就没办法看到庐山整个面目。如果说你是处于天魔、阴魔、烦恼魔中,就不会察觉说有这所谓的天魔、阴魔、烦恼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五个是慧根,既然心能够得定了,就能够如实地去思惟种种善不善,还有无记的这些法,能够断除种种的疑惑、迷惘,能够远离一切的恶见、烦恼,那就是有了慧根。有了这个五根发起了,就像树木有了牢固的根,就能够抵抗,乃至于有了突破种种困难,而不断增长的那个力量,就有了力,也就是五力。五根还有五力,其实这五力跟五根,并无不同,只是说五根已经生起了作用力,不为烦恼 三摩地

2018-07-22

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优波离!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菩萨善戒经》)经中优波离请佛为大众开示:在贪、瞋、痴三毒中,哪一个犯戒比较重?哪一个犯戒比较轻?佛为大众开示:菩萨如果犯了恒河沙等贪,不名为犯戒;但是菩萨只要犯了一点点的瞋,名为犯戒。为什么?因为菩萨起了瞋恚心以后,众生就远离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并不是那个境界迷惑我们,而是人自迷之啊!不是烦恼纠缠着我们,而是我们找烦恼来自缠。为了贪爱虚幻不实的境界,终生如梦如醉如痴,却日日夜夜怨天忌人。众生不知苦不是本有,而是自已招来的。众生可怜悯啊!偶尔造作了善因得些乐报,就沾沾自喜,殊不知连乐报也是假的。如果对世间的假相一昧地贪着,那么真正的快乐就不会随身,而灾祸则是如影随形。想要得到自在安乐,那 三摩地

2018-07-22

第六个,那就是漏尽通,又称为漏尽智证通,就是断了三界一切的见惑、思惑的烦恼,不受三界生死,永远脱离生死轮回,这就是漏尽通。进一步有了能够知道漏尽之后,更知不受生死系缚的智慧,那就是有了漏尽明。前面所讲的就是六通。那神通的获得呢,有依得、报得、修得三种的不同。依得就是说,前世就有修过神通,那当然他不一定是每一项都修过,那这一世一出生就具有某项的神通力 三摩地

2018-07-22

虽然说从人乘、天乘乃至无上乘的修道内涵,或许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但是在每个层次的修行中,都需要仰仗诸佛菩萨的加持和护念,使我们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修道中,得以减除烦恼障难之干扰,而顺利的修学各种成佛法道,因而获得解脱与般若之功德受用。加持的功德主要是来自于佛菩萨的悲愿,透过教化的力量来转变被加持者的心灵,因而产生转变有情众生因缘之力量。所谓神力的加持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诸入不会故,不与见思惑等烦恼相应;若不与见思惑相应,如何无因无缘从如来住的无余涅盘中出生在三界中?因此这个问题的假设乃是不应道理。因此往前追溯过去无限的时空中,欲寻求第一位众生者,终将无法达成,仅能成为虚妄想而已。如果有人又问: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呢?那是因为有无明才有世间第一位众生,若离无明则无有世间第一位众生。假 三摩地

2018-07-22

再把自己今生所作的一切恶事,能够记起来的都讲出来,请求冤家们原谅!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后三拜)然后再与冤亲债主商量。如果鬼神的话,可以这样作:在佛堂准备几样素菜,燃香,祈请观世音菩萨出面帮您作证:邀请这些鬼神来,告诉他们你正在修学了义正法,先告诉他们:以前不懂事,如果有得罪,敬请见谅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慈心不杀,以此原则去做,就容易多了,不要整天过著很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的生活,那就不是学佛─愈学愈痛苦,愈烦恼,愈束缚。(3)关于戒的精神、戒的持犯判定以及其中的果报原理,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非常详细的开示,请您至各大书局请购,并详加阅读;另于《正觉电子报》第11辑、第30辑以及第39辑的〈般若信箱〉中,亦有针对受戒、持戒、犯戒等事项作出原则性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