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个人若只研究经论上的义理,不肯于心地上彻实地下一番真实功夫,是绝对无法息灭烦恼妄执,而得解脱自在的。《大庄严经》中有这麽一段记载:从前有兄弟二人同时出家修行,其兄精进修行,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位,神通具足。弟弟出家后,由于日夜精研教理,终于成为著名的法师,到处讲经说法,不遗馀力。有一天阿罗汉哥哥对弟弟说:法师!你应该赶快如实修道,不可只顾忙着空谈佛 三摩地

2018-07-23

有许多人在学佛一段时间之后,了解到心中生起了无明烦恼,是去造作身、口、意恶业的根源;因为已经深信因果,所以就很担心造作了恶业会下堕三恶道长劫受苦,所以就开始努力地想要降伏烦恼,认为降伏烦恼是修行的首要工作。在禅修的道场中,大都会教导打坐数息的方式来去除念头以及烦恼。可是无论是数息也好、念佛也好,大多是修了十几年,还是无法数到一心不乱、妄想不起;这是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性,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而言,欲界之中贪的烦恼很深重,所以会有因为失去自己所喜欢的五欲境界而生出的瞋;色界的瞋,主要不是因为五欲而生起,而主要在于能否安住于禅定的境界而言,这是属于法尘境界的贪;无色界一般而言就没有瞋。接下来说明我们可能产生瞋恚的情况。古来大德有提到三种情况:一种是叫作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意思是说,也许你正无事而闲坐,突然想起一件令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的坦荡,不仅是指事情发生之后不覆藏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慎护自己的身口意而不让众生起烦恼甚至造作恶业。菩萨坦荡的立意,是饶益有情,是悲悯众生,而不是证明自己有多正义凛然。并且,小编悄悄告诉你,如果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义,那我们更大可不必做任何解释,因为最公平的真如心绝不会让你白受冤枉,祂会寂静地记下一切,丝毫不差。那么,愿你我,做个菩萨,坦坦荡荡 三摩地

2018-07-23

在某种意义上讲﹐修行就是一个同习气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也就是说﹐用好的习惯代替坏的习惯的过程﹐这中间稍有懈怠﹐坏习气就有可能占上风﹐更有一点﹐修到一定的时候﹐会有种种业障翻起来﹐表现为身体不适﹑烦恼憋闷等等﹐这样﹐上座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一种心理阻力一种不情愿﹑畏惧﹑想退缩的心念在隐隐约约地浮动﹐不象先前那么欢喜顺畅了往往要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才勉强上座 三摩地

2018-07-23

那末、怎样叫做自觉觉他呢?菩萨自己觉悟人生,从无始来到于如今,它是没有生死相,没有烦恼相,没有男女相,并及没有山河草木、森罗万像等差别相,如心经上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至于无智亦无得,就是这个道理。你我现在之所以有人生宇宙,形形色色等相的,都是从真起妄的幻相,所谓唯识所变,如一翳在目空花乱坠;亦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理解持戒道理的人,持戒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对某些人来讲,持戒很痛苦,所以愈是持戒就烦恼愈多,无法增长道业。戒律的精神在哪里?戒的主旨是什么?你们都要清楚的把握住,持戒就容易了。如果受持了菩萨优婆塞戒以后,他原来畜养的大象、马、牛、羊、骆驼、驴子、一切畜兽,是营生所需的;譬如在家菩萨以耕田为生,必需养牛,有的地方则是养马来牵犁、拉车,所以必须养这 admin

2018-07-23

业力现前,能够使当事人诸事不顺,事事皆不如意,志难展愿难伸,烦恼无穷,意志消沉低迷,忧郁悲观失去信心,甚至令人生不如死。严重的,冤亲债主可能会将受报者逼向的危境,或者彻底摧毁受报者生命健康的防线,以达到索报和讨债的目的。4、预测失灵受报者在业障到来前,如果运用各种预测方法,不论是受测或者替别人预测,只要诚信,一般都会准确。但是在预警期内,冤亲债主会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烦恼障、业障以及果报障这三种,经中有说:欲灭此三障罪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罪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 三摩地

2018-07-22

四宏誓愿大家都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需要提醒菩萨一点的是:四宏誓愿几乎是每个学佛的人都会发,可是他却不一定知道这个四宏誓愿已经蕴含了我们从菩萨发心,乃至成就佛地果位所需要具足的全部的一个大纲要领。我们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信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信受一切众生依于如来藏有无量无边的五蕴、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因为众生在这些烦恼中造作恶业,导致有这个五阴十八界的出生,那这些五阴十八界的出生,都是因为造这个生死业而有,可是呢,却是由他的自心如来帮他出生;那么实证这个自心如来的菩萨,能够观察说这些五阴十八界等等功能,都是如来藏自己本来具足了这些功能、功德,那由祂现起的这些功能、功德,当然也跟祂一样都是真实如如。所以呢,以如来藏本身的法性来看,因为是真如无 三摩地

2018-07-22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在菩萨道五十二位的修行过程当中,自己还没有达到二地满心以前,都会因为烦恼习气没有断除,乃至因为自己不小心犯过失,因此会毁犯许多小小戒;这对于还在因地也就是二地未满心的菩萨来说,乃是在所难免的情形;但是一个正修佛道的菩萨,关键在于他是能够于事后如法忏悔,如法的补救自己的过失。这样不停的实践这些善净法,而在无量无数劫的菩萨道当中,就这样透过不停的学 三摩地

2018-07-22

回向及现世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及一切有缘众生,愿大家色身康泰,福慧增长,善根增长,没归依三宝的早归依,已归依的学法无碍,一块学习护持正法,发无上心,成无上道!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增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1]现前施设供养具时。发起增上意乐俱心净信俱心。作是思惟。若一如来法性。即是去来今世一切 三摩地

2018-07-22

问:我们平时作完早晚课以后,或者作完一些功德后的回向是这样的:○○○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现前见闻者,历劫及现世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诸天圣众,本境山神、土地灵只,无祀男女孤魂、流产堕胎之婴灵,及日常作务中所误伤亡之一切众生,一切地狱众生、饿鬼众生、畜生众生、天魔外道等一切罪苦六道众生,仰仗阿弥陀佛威神之力,消除无始劫来之一切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烦恼障、业障以及果报障这三种,经中有说:欲灭此三障罪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罪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在这段中提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意思是说,在普皆回向的愿行之下,并没有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是不能回向的。普贤菩萨一共有十个大愿,号称普贤十大愿王,除了普皆回向之外,另外还有九个愿,包括了礼敬 三摩地

2018-07-22

每次听课完毕回向后,我们都会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这里所说的三障是指:一、烦恼障(含摄性障)障碍有情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两种烦恼不能断尽,使得众生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其中所含摄性障,性障则是指五盖,也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等,这五个法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或者障碍学人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