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说法,如果说是已经见道,并且断除五下分结的三果圣者,因为他已经有了解脱智慧,也远离了欲界的贪爱,即使在生前未曾听闻过中有密法,但他们从欲界死亡要往生色界时,因为已经有解脱的智慧,所以在色界的中阴身时,就能断尽上地的烦恼,证得阿罗汉,而能够中般涅盘。但如果是二果以下的声闻人,即使在中阴身的时候听闻《度亡经》,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解脱。 | admin 2018-07-23 |
![]() |
由平实导师之开示即可知布施为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也是菩萨行佛菩提道的第一步,亦为吾人欲求解脱痛苦、烦恼、无明,及求悟明心、见性、见道、修道所需资粮之重要内涵。是以《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卷一: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承上可知,布施可分为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布施就其积极面而言,以己之所宝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可以演说很多法而使人改变邪见乃至见道,福德不是更大吗?所以如果有能力,发愿在同修会中当亲教师,尽形寿做法布施,是最好的盘算。当然要先称量自己的格调合不合?份量够不够?假使都可以,发这个愿是最好的。但是都得要从义工开始做起,犹如想当总经理,得要从工友或职员开始,循序磨练上来。佛说寿命、色力、安乐、辩才都是布施的余果,正果就是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如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为什么以布施为第一要务?因为在家菩萨修证佛菩提道,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福德不具足,则没有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即无可能。所以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才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现在那些退失的人不也这么讲吗:阿赖耶识中早就已经有佛地真如了,只要把佛地真如找出来就成佛了,这才是真见道。不用像同修会一般见道后再去修道;所以,一悟就悟得佛地真如,这样的开悟才是真正的证悟。同修会证得阿赖耶识而说证悟,那是大妄语,死后要下地狱的。那就好像说种子中已经先有芽了。那就请大家把种子剖开,看其中有没有芽?那就请他们把佛地真如拿出来。拿得出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们是过去世做够了,想要探讨了,所以这一世才会寻寻觅觅的找到正觉来;还没做够的人还会继续去做,一直做到他终于警觉:“我做了这么多善事了,难道佛法就只有这样而已吗?”他开始探讨了,迟早有一天会找到正觉来!那就只好期望正觉不但延续三十年、五十年,还要延续一千年、两千年,最好是可以延续十千年,那他们就有救啦!这些都是身为在家菩萨所应该修集的基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人间想要遇到真正的圣人一直都很困难,因为末法时代冒充的圣人太多了,真是数不清了!譬如藏密说法王有四、有五,活佛可就漫山遍野了!但不管是法王或活佛,都是假的,有哪一个喇嘛是法王?至少要修到十地时才能称为法王,但他们有谁是法王?都是还没有见道的凡夫。所有的活佛也都是凡夫,都未见道:二乘断我见的见道与大乘亲证如来藏的见道都没有。至少要证得法身如来藏,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真正学佛的时候,人家说:「正觉同修会可以帮人家开悟,你要不要去学?」「我算老几?我怎么可能开悟?」上个月才发四宏誓愿说「佛道无上誓愿成」,结果连个初见道位的开悟明心都不敢追求,这算什么发大愿?还发什么无上正等正觉心?所以三归依的时候,如果有至诚心发起了四宏誓愿,那就叫作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因为这四个大愿不是要你成为阿罗汉,是要度尽一切众生,要断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菩萨的异生性深且广,所以才要将近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消除,一直要到初地以后才没有异生性存在,这与二乘人于见道成就初果就没有异生性截然不同。所以菩萨异生性深且广,仍然有可能退失佛菩提,唯有进入初地以后才没有异生性存在。到了初地开始修学无生法忍、学道种智,也就是修学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因此初地要修百法明门,对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说大乘之法,明心破参真见道而得根本智以后,还得要跟随善知识继续进修相见道位的智慧而得后得智;后得智能通达了,才算进到初地的入地心中,这样才能保证不会退转。然而初地的行不退仍然不是具足不退,是有时退个五分钟、三分钟或几秒钟,然后又回来继续行菩萨道,有时还是会有念退的情形;但是行退的事,只是会退个几分钟,大不了退个几天,他还是会继续往前进的。但是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第三章第二节<三乘菩提之异同>宗通又名自宗通;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开悟明心。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她的十地是什么地呢?当然都是凡夫的十地了!她光教人修布施行,就想进入十地境界;但是今天被人检验以后,证明都只是凡夫妄想的十地境界,连大乘的见道都没有,乃至连二乘解脱道的见道都没有,因为她至今仍然未断身见、未断三缚结。所以不能像她一样光修布施波罗蜜——而且她的布施也都没有波罗蜜——只有布施而无波罗蜜,这在后面经文中,佛将会为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证真如是真见道位的菩萨境界,要由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现观祂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方能如实了知证真如之义。除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外,无别真如可证、可观,如是见道方是真正之大乘见道,故名真见道;相对于其后心中刹那刹那都不生疑(无间等)之多劫继续进修真如法相之各种别相而名为相见道,亦说如是首次证真如时为真见道。真见道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唯一途径,无别他途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不只是初地,其实在三贤位的七住位以上,也都要有实证智慧,这样才能够说他能够获得三贤位的智慧,才有可能入于初地,依于见道的通达才能够入地。所以如果没有修智慧,那不可能能够获得初地的证量。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在修学大乘,可是他所说的道理,就不符合佛陀所说智方四事的第一个——因修智慧来得初地。譬如说有位佛门的上人,她在《心灵十境》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众生心性未调柔、我见没有断尽、慢心尚未降伏、菩萨性未发起、知见未通达以及见道福德未具备之前,是不能堪受如来藏之贵重。是故正觉讲堂在学人求悟前,皆须经禅净班共修熏习两年半,使其缘熟再来参究证悟;若无这种修学次第的施设,而快速引导学人开悟的话,其后果就是悟缘未熟之人悟后无法安忍真如,无法转依真如,不能发起解脱正受、智能正受。若悟后又不肯接受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要趣向第一义的话,你所修的福德,一定要与第一义正法(的护持)相关联!所以从布施开始,就要以财布施含摄法布施(把财物用在护持第一义正法上面);含摄法布施以后,因为法布施本身是在弘扬了义,能够于了义中利益有情的法身慧命,同时也利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么这样的福德就与了义相关联!这个福德与了义相关联,自然能够成就菩萨在七住位见道的福德。因为所要亲证的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不妨是真见道,这是说所见的真的是法界实相的如来藏,而不同于二乘法的见道,见的是蕴处界的虚妄不实,所以二乘人是无法思议菩萨明心开悟的时候所得的般若智慧。话虽如此,菩萨此时所悟的般若智慧,也只是总相智或者称为根本智。总相是说,大概只粗知佛法的智慧,没有办法跟上地菩萨的智慧相比较;而根本是说,这却是将来继续亲证一切了义佛法的根本。那根本智有时候称为根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寻觅善知识,请善知识教导我们什么呢?教导参禅的正知见,教导我们第一义的知见,教导我们断我见的方法,教导我们怎么样修集见道的福德资粮,教导我们要怎么样发起菩萨的种性。因为这个如来藏、这个法身,是菩萨的根本大法,如果你不发起菩萨种性,即使你证悟了以后,也很快会退转,所以你要请善知识教导你这一些证悟法身的因缘。找到了善知识然后慢慢修学,具足这一些证悟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发禅方式各各不同,而见道之后所得境界其实相同;参究入理之过程亦无差别。是故主张禅与净土互补互助,不需分别彼此。兹抄录云栖株宏禅师(即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卷三之部份原文于后,行者可于此一窥全貌:《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令返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七住位以上菩萨则能以其亲证实相之功德和智慧,能令人悟入法界实相般若,渐生智慧,远离不如理作意所生之六十二外道见,亦能令大乘行者断除我见,同时证得二乘法的见道功德,故名善知识。从修学佛法的立场,我们列出下列十种条件作为禅子选择善知识之参考;而这十个条件要完全具足当然非常不容易,只能以其具足的多寡来衡量。今生能否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取决于过去无量生中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