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有智之人既受戒已,当观三事不作恶行:一者自为,二者为世,三者为法。(《优婆塞戒经》卷6)” 这里面开示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以便能够不造恶业,乃至能够持戒不犯。第一个“自为”,相信大家都听过圣教里面的开示:“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因此,因 | admin 2018-08-15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至心施等四种果报,已经在前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跟大家约略提过了,接下来就谈一谈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世尊在这里开示:“如 | admin 2018-08-15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这个部分还没有说完,上一次说的是财施的果报,还得财宝的道理。接下来说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可以使众生无畏于生死轮回,同时法布施的果报,是可以兼而有财、法二报。先来看看法布施之后,其果报是如何?譬如说:假如你可以为人说世间的工巧技 | admin 2018-08-15 |
![]() |
知道菩萨摩诃萨具足福智庄严所生的七种法相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说:“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rd | admin 2018-08-15 |
![]() |
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 | admin 2018-08-15 |
![]() |
”什么叫作有智慧的人呢?在这边佛又如何开示呢?我们再看一下这一段经文:“世尊!云何名智者?”“善男子!若能善发无上大愿,是名智者。”(《优婆塞戒经》卷2)这边善生菩萨紧接着又问:“世尊!那什么样的人才叫作有智慧的人呢?”佛就在这边开示说:“善男子!如果能够善于发起无上大愿,这个人就是有智慧的人。”那什么又 | admin 2018-08-15 |
![]() |
经中开示的内容已是简明易懂,我们无须赘言解释。由经文的开示可知,有关布施与果报的因缘差别,牵涉到施主、施物与福田三者的交互关系,其实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同样的布施,但布施时的身口意行作意有各种不同,所得的果报是有很大不同的,犹如经文的最后一项——以无住无相心施,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才是布施的最高层次、最终目的,也就是说,转依实相心来布施时,正 | admin 2018-08-13 |
![]() |
」众比丘们听完佛的开示之后,向佛禀白说:「如来您是三界至尊啊!您为弟子们所开示的,真是闻所未闻极为希有难得的恭敬父母的法道啊!」佛说:「不但是在今日极为稀有难得地恭敬父母,在过去世也是非常难得少见的恭敬孝顺父母!」众比丘们听佛这么说,就问道:「世尊!请您开示教导弟子们,过去无量世以来,人们是怎么恭敬孝顺父母的呢?」佛说:「过去有个叫波罗奈国的地方, | admin 2018-08-13 |
![]() |
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开示:《金刚经》大家都会背,如果有人以一个四句偈为人解说,另外一个人是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珠宝来布施,结果是用四句偈做法布施的人,福德远胜过无量财宝布施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遍布一个银河系所有星球的珍宝来布施。谁能准备那么多的金银珠宝?可是这样无量珍宝的布施,还不如四句偈的法布施,想想:法施的功德有多大呢?所以佛说 | admin 2018-08-13 |
![]() |
--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佛陀开示:有的众生生命乃是短命的,有的却是长命的;有的众生生来就是庄严端正,有的众生生命乃是丑陋难看的;有的众生乃是威德势力渺小,而有的众生乃是威德势力很大;有的众生却是生在高贵的族姓之家,有的众生却是出生在贫穷的家族之中;有的人生命乃是生活资粮缺乏,有的人则是非常富裕的生命;有的人天生聪明,但是都是在作奸犯科上面用心 | admin 2018-08-10 |
![]() |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多处都开示说:得佛、法、僧、戒等,四不坏信的圣弟子,因为能够【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所以能够永不再下堕三恶道,如果证得初果须陀洹,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必定能够断尽烦恼的现行而入涅槃。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 | 三摩地 2018-08-10 |
![]() |
因为平实导师讲解经典都先挑明这部经是开示哪一个层次的内容,然后再详细拆解说明,让看书的我能渐渐走进佛法的世界,而不是过去的瞎忙瞎转。尤其平实导师的书又是白话翻译加上白话解说,真的再没有比平实导师的书更好消化、更为营养的佛法书了;好比是熬煮烂熟、掺入各种细致养分的稀饭一样,就算希哩呼噜囫囵吞,都能吞得到营养;相信要是读过平实导师的书,就会和我有相同的 | 三摩地 2018-08-09 |
![]() |
古人芒杖竹鞋,衣衫蓝缕,遍参天下善知识,无非为求一句转语,三两字开示而己。心意达到,万千感恩。 反观今天,正法只在眼前。天地阻隔,难断求法之志;万水千山,毋须再度踏遍。世人依报,已优越古人不知千万亿倍,却不肯锱铢小利之付出,这种“学法”是否心诚,天地共鉴! 善知识抛却俗务,广开法坛,著书立说,指端泣血、灯油耗干,为法 | 三摩地 2018-08-09 |
![]() |
这样子讲,各位同不同意呢?所以,同样一个问题再问各位:“不同的人经历了同一个境界,每一个人的内相分到底是相同还是不同?是小小的不同还是大大的不同呢?”可能你会说:“老师!那至少我们两个人去看一朵莲花,也许我们两个人所见容有不同、心境会有不同,所联想出来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但至少我们见到的都是一朵莲花,不会变成玫瑰花啊!”答案其实不 | admin 2018-08-09 |
![]() |
所以说,金转轮圣王的福报大小,已经远超过我们在这个世界之中所能够观察或了解的,金转轮圣王的福报是可以函盖四天下;而这个世界之中,世尊也是在人间示现成佛的,那么到底世尊的福报是可以函盖多大的范围呢?《长阿含经》卷18之中,佛开示说:一尊如来所教化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在八十卷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2之中提到 | admin 2018-08-09 |
![]() |
”这才是菩萨啊!布施救护众生的生命,成就的福德与功德不可限量啊!因为是及时施;更何况是具有很多钱财,怎么能够不布施呢?导师在《金刚经宗通》第三辑也开示说:另外一种福德叫作“随喜赞叹”。譬如某甲菩萨努力来作义工,有的人心里面酸溜溜地,开口就说:“哎呀!我就是没时间啦!不像你那么好命啦!我都没办法啦!”酸溜溜地说出口,就削减了 | admin 2018-08-09 |
![]() |
佛又接着开示:如果有人能以遍满四天下的宝物供养如来,福德当然很大;但若有人没有钱财,而以佛地的种种功德法相,至心恭敬的说出来赞叹,这两个人的福德是相等而没有差别的。所以请诸位记得把前面所说佛地种种功德记住,将来去朝圣时,如果人家以种种宝物供养;你就与大众以种种偈颂恭敬唱出来供佛。如果你能用印度话赞叹,让当地的印度人听见,唤起他们对佛陀的记忆,功德、 | admin 2018-08-09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世尊开示说:从初住位一直到十住位,这整个十住以前的一切凡夫,虽然于佛法中发了菩提心,想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由于信心不具足,所以才会若退若进。这里说的“于三宝的初分净信”这个部分,在上一次的《三乘菩提入门起信》的单元之中,已经作了简略的说明,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回过头来说,在最初发起了菩提心以后,经过若一 | admin 2018-08-08 |
![]() |
该拈提文后并已同时列举永明《宗镜录》所说的开示为证。)为了证明圭峰宗密与大德所说者,皆是阴界入我见之「离念灵知」,兹举示其留存之语录如下,供大德及读者评判:「万法俱从思想缘念而生,皆是虚空,故云化也。既一念不生,则万法不起,故不待泯之,自然寂灭也。」「问:云何佛化所生?吾如彼生?佛既无生,生是何义?若言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何以得无生法忍耶?答:既云 | admin 2018-08-08 |
![]() |
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以及果报不净等等的六种不净。所以,依于三宝 | admin 2018-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