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年佛陀为让世人明白色身的无常,有生便必有老、病、死种种苦痛的道理,曾与阿难尊者示现这样一幕情景:有一次,阿难尊者上前礼敬佛陀,然后为佛陀搓揉四肢,阿难尊者不禁感叹道:真是稀有啊!真是不可思议!佛陀啊!您的肤色已经不再如往昔那样清净皎洁而是布满皱纹,您的手足也不再如往昔那样轻快便利了。佛陀就对阿难说:是啊!少壮必定衰老,无病必会有疾,有生必定有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用那个镜子和影像的譬喻加以说明,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生生死死的是我们的这个五阴身心,也就是我们这个肉体的色身,还有我们见闻觉知的这个心,这个五阴身就好像镜子上面的影像一样,起起落落、生生灭灭,永远无法恒常不动的存在。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他自己的那面镜子,自己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为什么微妙比丘尼她可以得到佛陀来迎接她,最后得证这果位呢?因为在过去世的时候,她有一辈子是作一个长者的夫人。她有一次看到一个证得缘觉果的人,进入城里面来乞食,她看到这样修行人以后,觉得心生欢喜,于是来供养他;这缘觉他也很好心,他吃完以后就现出十八神变。因为他想这长者的夫人,对他这么有信心,所以他就决定摄受她;而这长者的夫人看到这情况,就更加地欢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语译如下: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那时尊者摩诃迦叶住在舍卫国东园林中的鹿子母讲堂。有一天午后,尊者迦叶从禅坐中出定,起身前往佛所在的林园,向佛行了最恭敬的头面接足礼,并退坐在一旁。尊者摩诃迦叶向佛禀白:世尊啊!您先前为那些声闻比丘制定的戒律很少时,多数的比丘都能将心安住于修学;如今您为比丘们制定的戒律增加了很多,比丘们却反而不能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知道他有善根,就向他开示;开示完了,他证得了初果!给孤独长老当场就向佛禀白说:请您也来我们的国度,受我供养!佛就问:你那边有精舍园林吗?不然你怎么供养我呢?给孤独长老说:我现在虽然没有,等您去时就一定有了!然后就请佛派阿难尊者与他一起回去,回到他的国家以后就到处去看地;假使有哪一块地看中意了,就买下来供应佛陀!看来看去,阿难尊者看中一个园林:这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我们来看密宗里面的佛像,都是双身抱佛的佛像,所以当每天拜的时候,每天恭敬渴仰看望佛陀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双身交抱的密宗佛像!这样的一个修行人,他每天所看的不断地熏习,再配合着《密宗道次第广论》里面所谓佛法的修学,这样,他整个修学的行径,就不得不趣向双身法的势力流转了。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的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说的都有一个脉络,就是都以不清净的男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灭度七百年后,龙树菩萨赓续了佛陀。此点,佛陀早已预知授记,读者可参阅《入楞伽经》卷第九,总品第十八之一。当年世尊宣说如来藏法时,因为太胜妙了,大慧菩萨摩诃萨悲悯众生,就问: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如来灭世后,谁持为我说?世尊答: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另外,佛陀也在《法华经》当中赞扬观世音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妙法莲华经》卷七)除了上述经典之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也有解说八地菩萨的功德说:因为八地菩萨对于现相现土等能力都已经得到大自在了,所以在众生有需要的时候,只要一起念作意,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我们说佛法好像看起来就像你说的,每个人都会念几句佛,在说佛法的人好像也很多,有很多大师,可是事实上我们说所谓的佛法,我们不要把祂看成是一种宗教,祂其实是宇宙当中一个真理,那佛陀当时是把这个所有的真理都探究出来了,也解决祂自己生命当中所有的烦恼,所以祂的所知障跟烦恼障全部都断除了,这样子把自己这个如来藏当中所有的功能都显发出来,那我们说这个才叫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因地法身,可是要经历了修集无量功德智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七菩提分法,从这些种种功德智慧来成就果地的如来身;想要成就佛身,就应当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来求这个一切种智、要求能够常乐我净、求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无上正等正觉呢,就应当要知道,不能让自己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而落入颠倒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完全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骗财骗色都是无智的行为,都是盲从的偶像崇拜,全部统统违背佛教所教导智慧为先导的要领;因为佛陀所教导的,大家是要依智不依识,应当依于智慧为先导而行;而众生大多是因为对于佛法知见的欠缺,所以容易被这些错误的说法误导。所以,如何建立正确的三乘菩提知见,是很重要的工作!我们这一系列三乘菩提的电视弘法节目,就是希望依据佛陀的圣教以及法界实相的智慧而说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佛门中,身为佛弟子,经常在见面的时候就会互相寒暄,称呼对方为某某菩萨,这样说法正确吗?这样说法如法吗?身为佛弟子们,是不是应该要深入加以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菩萨,以免积非成是,流于世俗化,与佛陀当时的意旨越离越远,乃至背道而驰。所谓的菩萨,梵语名为菩提萨埵,翻成中文叫作觉有情,也就是觉悟有情的众生。所以,身为菩萨一定是能够觉悟有情的人,因为他本身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曾在《妙法莲华经》当中,以羊车、鹿车、大白牛车作为譬喻,来说明三乘佛法的差别。世尊说:有些众生具有出世间的智慧,跟随佛陀听闻解脱道法之后,能够真实信受;他厌腻了生死轮转的痛苦,急于想要解脱、出离三界,进入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的涅槃之中;像这样的人就叫作「声闻乘」,就像是小小的「羊车」,只能载他自己一个人出离三界火宅。另外有一些众生,信受佛陀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佛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食、衣、住、行所用的种种资生之具。第二种有智慧的布施,是要能舍内、外物。也就是说,他不但能舍身外之物,而且连身体以及器官,也能够施舍出去。第三种是能在施舍外物以及内物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佛陀究竟不同,因为一切的有情都是自己自身这个如来藏所出生的,因为是自身所现,所以佛法中一切平等。一切的因缘中,它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并不是说,是谁可以创造的。所以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创造主。——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2集佛教不同于宗教的特色为何?(原标题:上帝欠我们的问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透过教化或没有教化,或教化深广、文明昌盛与否,他们同样杀一个人,因就不同,而且其中:什么叫作善心所?什么叫作恶心所?譬如说,佛陀祂有一次,因为有一位商人,他想要害死其他的人,因为他想要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就想要谋害其他人。佛陀在这种时候祂没有办法,那时候祂当菩萨,所以祂最后只好起念作了一个重大的抉择。祂说:宁可我杀他下地狱,但我也要想办法,因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科学一样可以来辅助,所以佛法中要明了科学,就象是我们现在透过这种录像的设备,可以让这影像继续地流传下去,这样的话,就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有情,让他们知道佛陀所说的道理、所说的真义是什么!——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04科学可解释佛法吗?郭正益老师开示 (原标题:内外兼学的菩萨具有威德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归依的福德是无量的,佛陀在经典上说:布施无量无数珍宝的福德,不如受持三归依的福德,也就是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福德是无量无边不可计算的。佛开示说:如果有人能够受三归依,应知他所得的福报不可穷尽啊!佛又举例说:迦陵伽国有七宝的宝藏,这宝藏的地点名称叫作宾伽罗,迦陵伽国人民不管大小男女,有人七天之中以车子或象马驼驴来挑担回去,有人七个月之中每天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让巴巴麻麻们感动的话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提到布施的果报就是富裕,如《佛说罪福报应经》云: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另外在《中阿含经》卷44〈2根本分别品〉中也说:摩纳!何因、何缘男子女人无有财物?若有男子女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彼不施与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饮食、衣被、华鬘、涂香、屋舍、床榻、明灯、给使。彼受此业,作具足已,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来生人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