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若不悟菩提,虽欲入涅槃而住无想定中,类似涅槃,然不久后,终将因未断一念无明烦恼之有爱住地及色爱住地——空明觉知心自我之执着及对色界身之执着;又复起心,出于无想定外,便道世无涅槃可证,便谤佛说不如实语,如善星比丘因此而堕地狱。此名有我欲证涅槃,违背佛说涅槃无我之理,以有空明觉知之我,则非寂静故。近年来,本岛有甚多国外来的大小显密诸宗大师传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就是说,他不知道要从断烦恼来下手。我记得在证悟之后,知道要修禅定,那时还不知道要修佛菩提之种智。那时起修四禅八定,还不晓得要修今天所修的无生法忍。在修四禅八定的时候,一上座就无相念佛,目的是希望妄念不起来,可是只能在起来之后不随它,继续保持忆佛的净念,无法不让它不起来;所以当年在修禅定的时候,也只能不随妄念起舞,无法让它不出现。到后来,初禅现前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你有定的知见,你懂得转折!如果没有定的知见,这时候就容易起烦恼,而甚至走入歧途。因为当你忆佛的念很强的时候,你想定下来继续往这个深细的这个念一直用功下去,但是心里面同时你会发觉,佛号陪同这个忆佛念一直不断,你会觉得这个佛号非常的吵闹,非常的吵,你会很心烦讨厌;如果功夫真的很好的话,而且又有正确的知见,那佛号自然而然不起,可是心中仍然有忆佛的念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受生的意思,是因为有了不同於此世或相同於此世的后有种子了,而后有的种子是从三界爱及四取而出生的;佛陀有时说四取会导致生死的意思,是说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等四法,除了欲取是修道所断烦恼以外,其他三取是属於见地的问题。但因为欲界爱是众生轮回的主要原因,所以把欲界爱同样列入四取之中,但这并不是意谓色界爱及无色界爱不障碍三界的生死轮回。这主要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有妄想纷飞;有妄想纷飞的时候,我们刚刚有说,不用去管它,你只要轻轻地再提起来就好了,而不要想说自己要去另外起一个念,去压伏这个烦恼。再来下一步就是“调柔住”。因为我们忆佛的念已经产生了对治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心能够有着一分的自在力,心能够有着一分的欢喜,所以也叫作调柔住。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心,安住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者,无明的消除是透过明心见性后,于历缘对境中将自己的烦恼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消除,不是透过脉、气、明点来消除。二者,神通的获得是要靠性障的消除而发起禅定,然后加修神通才能获得,不是靠练拙火才能获得。三者,这些坦特罗佛教所有的法义都离不开男女双身邪淫法,离不开两合的观念,因此坦特罗佛教的无上瑜伽就是不断与女信徒;也难怪坦特罗佛教主张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觉有观三昧现前之后,想进入四禅,还是要继续增加定力,并且要断除更微细的各种烦恼习气,然后渐渐的可以从初禅后的无觉有观三昧进入二禅,进而到三禅到四禅。如果菩萨已经明心见性以后,无生智现前,要修定就比一般人容易多了,因为性障烦恼渐渐地开始消除了。还没有得到无生智者,修学禅定大部份会停住于未到地定里面,在定中暗无觉知,空无所有,他就会误以为是证得空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动中定力较好的人,具备一定的反观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反观自己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现行,随后生悔、生愧,并做忏悔,发誓不再犯。这样长期反观,贪嗔痴习气就会渐渐转淡。定力更强的人,能够在历缘对境、烦恼习气被触发但还没有现行发作时,就能够及时反观到,并将其压伏,不使现行,如此多次反复,该习气自然会转淡,直至断除。因此,定力对修除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们的生存压力和生活烦恼也比古人多得多了,每天不是工作就是应酬,有点时间还要去充电学习、通过媒体获取社会资讯,或者参加社会活动,这样,要抽出固定的时间修静中定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动中定的修行方法如今普遍受到修行者的欢迎。因为动中定的修习,对环境和时间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按照善知识所施舍的方法,时时住心一处就可以了,如此坚持锻炼,定力自会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止就是心的决定性,这定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觉知心对于法决定不疑——心得决定,其二是觉知心降伏烦恼而能制心一处,住于一境之中而不动摇,这也叫作止;止,又名奢摩他。三摩提的另外一部分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作观——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的本质,证实诸法的虚妄,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心而不生不灭,确实已经心得决定而不疑惑了,这就是依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止就是心的决定性,这定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觉知心对于法决定不疑——心得决定,其二是觉知心降伏烦恼而能制心一处,住于一境之中而不动摇,这也叫作止;止,又名奢摩他。三摩提的另外一部分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作观——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的本质,证实诸法的虚妄,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心而不生不灭,确实已经心得决定而不疑惑了,这就是依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是精进即是行六波罗蜜之正因也,是勤精进能脱一切诸烦恼界。善男子!若能受三恶道苦,当知是人真实能修昆梨耶波罗蜜,平等修集、不急不缓。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摩诃萨:华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菩萨摩诃萨的名称在佛法中代表其德尊高,并且是于一切法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轮转于五趣之中,因此生生世世互为父母眷属亲友,一切众生都曾经是我最亲近的人,我当然必须要让他们离开痛苦;而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智慧而行菩萨道,都是因为一切众生的恩情;而他们的深恩,我尚未曾报答一分一毫,如今有无量的众生,仍然处于无明烦恼痛苦之中,我怎能不救护他们。因为如果众生不是为了利益我们而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或者为了利益我们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说,我们很精进的学佛,但是我们的同修或者是我们的长辈,因此而起了很大的烦恼,甚至于有更大的反应,例如以离婚、相逼等等,这时候我们还是要放慢脚步,不然的话,一定会造成对方更排斥佛法,不仅在这一世,即使到下一世,我们要度他们也会很困难。何况这些眷属,也是我们要广结善缘的对象,所以必须要去善观这些眷属的因缘。同样情形,也必须要善观环境的因缘,比如说,有些人连三餐都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二乘菩提不是无上法,它是有上法,只能让你断烦恼障的现行,不能断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所以阿罗汉会有习气种子的现行,根本烦恼不会现行。但佛菩提的无上菩提,和二乘菩提不相同,除了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要断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求证心真如——证得第八识心体的真实法性与如如法性,因此而生起般若的智慧;再从这个基础上进修一切种智,一步一步的迈向究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之藏不疑惑者,于出一切烦恼之藏如来法身亦无疑惑。……如是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得。《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语译如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今天要断除烦恼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严持戒律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要开悟明心也是为了更好的救度众生,我发愿成佛也是为了究竟彻底的救度众生,这里一切以救度众生为标的,这才是菩萨种姓。这也是菩萨道和解脱道根本区别所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1):“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彼岸者,『五蕴身为我』的邪见灭,不再造作诸业的种子,灭染求度,断尽烦恼,直取无余涅盘,不再受后世的五蕴身而轮转生死。(以上仍落生与无生两边)中没者,就如有情众生因无明遮盖,妄心染着,贪恋男女欲爱,不知自拔,就好像沉没在江水中,无法摆脱江水的纠缠。在岸上者,即追逐享受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境界乐,而不知放舍此五欲系缚。为人所捉者,就有如在家佛发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在这里到处有福田,所以还得真心的感谢众生可以作福田让我们布施哩!如果有人来向你化缘说:如今景气这么差,您就随力、随缘,多多少少护持一点儿吧!你可别起烦恼。假使没有力量,就布施少一点;有力量,就布施多一点,不必管他是什么对象,除非是破坏的道场。这就是说,你在这里修集福德的机会很多,去到纯净世界时种福田的机会就很少了。所以去到极乐世界之前,应该把握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