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三宝故,能发菩提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因为六祖在那个时候,已经体会到如来藏心的清净性、不生灭性、无动摇性、本自具足无量的功德体性;而且是世间万法的根本,一切法都是藉缘而直接或间接从如来藏心——根本因当中所出生的,因为如来藏根本心出生了妄心七转识,一心八个识共同运转。如来藏心体虽然是清净无染的,但是祂所含藏的无明种子并不清净,所以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梵网经》菩萨戒的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简单来讲:佛性常住,佛性就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也就是如来藏能够出生一切功德法的这个真如体性。如来藏具足无漏无为性与无漏有为性,这个无漏无为跟无漏有为,我们可以从《六祖坛经》慧能祖师那个自性偈,就是开悟的时候所说的自性偈来对照。因于五祖三更袈裟裹住,为他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时候,六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三宝故,能发菩提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且也不是只有在《宝积经》这个部类里面有这个记载,在经集部还有另外一部经叫《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里面卷三祂有说: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当起广远无量欢喜,安立其意,令使真谛十万亿信心念斯如来。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涂之厄;命终之后,皆当往生彼佛刹土。--《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三。也就是说在这个经典里面,都有说到只要听闻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因为六祖在那个时候,已经体会到如来藏心的清净性、不生灭性、无动摇性、本自具足无量的功德体性;而且是世间万法的根本,一切法都是藉缘而直接或间接从如来藏心——根本因当中所出生的,因为如来藏根本心出生了妄心七转识,一心八个识共同运转。如来藏心体虽然是清净无染的,但是它所含藏的无明种子并不清净,所以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成就,令一切信位菩萨可以在此无穷止尽的轮回岁月里面得到歇息!而我们又既然有缘接触到佛陀殊胜的大乘法义,就要确立行门阶位,应当以信位为首要,当对三宝有绝对的信受以后,善知识的话就会听进去,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并且呢,我们要追寻佛陀的脚步来修行,也就是说我们要相信有佛地那样圣妙的功德,并且佛菩萨是无时无刻不在照顾着我们,希望我们依照祂的开示一步一步的修行上去,所以这就是所谓的信佛。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所谓的能出三界的法,确实有所谓的能够探究人人具有的本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有佛法。并且除了佛跟法之外,我们还要相信:这个世界佛会替我们安排适当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三宝故,能发菩提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阶段称为远波罗蜜多,这是指菩萨修学佛菩提道最初的无数劫,也就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主要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的修行;菩萨在进入三贤位之前,必须先十信位之功德,具足菩萨种性,才能次第进修佛菩提道。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这样的情况之下,阿罗汉在显示什么呢?阿罗汉就是在显示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的功德。也就是说,信有德这里要相信有阿罗汉证无余涅槃;相信有阿罗汉证无余涅槃就是在告诉我们,有一个如来藏是涅槃本际,而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的这种功德。如来藏为什么祂不会断灭?因为祂本来就不生,所以祂是涅槃本际,祂就是阿罗汉实证解脱,五蕴十八界不再出生以后的这个涅槃的根据。第二个信有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三宝故,能发菩提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十信位中,善财大士初参比丘功德云、第二参比丘海云、第三参比丘善住、第四参良医弥迦、第五参长者解脱、第六参比丘海幢、第七参优婆夷休舍、第八参仙人毗目多罗、第九参婆罗门方便命、第十参童女弥多罗尼。童女弥多罗尼即是大乘法中的出家人,专修童女行。在五十三参中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当然也都是大乘法中的出家人(相上有别于童男、童女菩萨,乃现声闻相),不是二乘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纵使知道密意,而无此功德,仍然不是真正开悟。”缘于末法之世,有善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广传唯一佛乘之宗门了义究竟正法兼弘二乘菩提。平实导师为了正法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辛劳著书,详解佛经及菩萨论典,亦为救护无量无数被邪见误导的佛弟子,故而撰写破邪显正之论著。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念佛求生极乐的大心菩萨们,应当要深入了解当中的内容差别,才可以透过此世闻熏的殊胜因缘而于此世努力精进的念佛,以修行的善根功德发愿回向往生极乐,期望能求生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我们上一节课程的进度乃是讲到体究念佛所应该具备的资粮,这个与上品上生以及上品中生有关,因此我们今天的课程先从上品上生来说。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阶段称为远波罗蜜多,这是指菩萨修学佛菩提道最初的无数劫,也就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主要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的修行;菩萨在进入三贤位之前,必须先十信位之功德,具足菩萨种性,才能次第进修佛菩提道。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有诸法可知可见可觉。于夜后分、明星出时,以一念相应慧,行灭苦道,得证醒蝴。大宝积经卷111,佛云︰生死无边际,常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从中出,名如来藏;明体不染、贞实法性,名自性清净心功德自体,亦名法身。」《宗镜录》中又云:「此教说: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依如来藏故有成佛之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达磨所传,是此心也。问:『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须诸佛开示?』答:「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悟得深的人,在悟前多半已依相似般若的观行,得到明显的解脱功德受用,悟后更形坚固,没几个月就通达般若经与禅门公案。由于所悟真实,能以般若经与禅门公案印证无误,任何人都无法动摇他对的证信。其悟前所修相似般若的观行,更因悟后证量分明,不须要特别作意,即可随时安住在般若正观之中,得大受用,道业一日千里,远胜悟前。如果悟前的观行功夫不很扎实,悟后应该补修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她将生灭的意识心认为不灭的真心,将这种常见外道的错误知见带进佛门中,印在书中流通,用来误导慈济功德会的四百万信众,其罪大矣!因为这是普遍而全面以常见外道法来取代佛陀的正法。第十三点、意识具足能所,有觉有观故,何以故?凡是意识现行,必定有一所观境及能观境界之觉知心也;非但具足能所,而且有觉有观,与本来离觉观的第八识如来藏大不相同,佛说有觉观者都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