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94为何会感生各种异熟果报呢?三世因果又如何在异熟果报中具体实现呢?其因在于各个众生都有的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此识含藏着众生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善、恶、有漏、无漏的一切业种,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习气能影响业种的流注而不断现行。阿赖耶识由其所含藏的我见、我执烦恼业种,不愿见闻觉知的自己消失,因而引生七转识不断出生,由七转识现起种种不如理作意的分 admin

2020-06-08

  等流果:五种果报中的异熟果说完,下面再说等流果等三种果报;五果的真实法说完了,方能辨正密宗如何篡改佛法中的五果正理。众生由七转识透过身口意的造业,就有习气之产生;习气是烦恼种子,储存于阿赖耶识中。种子在阿赖耶识中不停的流注,而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这八识心王中,各自的种子都是不断流注的;而同类种子前后相续不断,八识识种也都是如此无间的 admin

2020-06-08

  离系果:乃是修八支圣道,灭诸烦恼,如断除我见、我执,离开三界系缚之果报。此果报,十不善业中无;唯于佛法中修八支圣道,灭诸烦恼,造十善业道,而转成清净之业,方能得之;若诸异生凡夫,不断我见而以世俗道灭诸烦恼,此不究竟故,所以非离系果。--------《广论之平议》─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正雄居士 admin

2020-06-08

  众生造了十不善业,重者如谤佛、谤正法、谤胜义僧等,果报成熟时,当生于地狱,阿赖耶识即化现出地狱身及生出地狱六尘的境界,让地狱身的五阴受苦;若造其余恶业之众生亦如是,皆由各自之阿赖耶识出生饿鬼身、傍生身等。阿赖耶识能变现各种异熟果报之色身及生出各种境界,让众生之五阴受苦乐,而透过卵、胎、湿、化四种情况来展现。所以受苦者,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admin

2020-06-08

  众生造了十不善业,重者如谤佛、谤正法、谤胜义僧等,果报成熟时,当生于地狱,阿赖耶识即化现出地狱身及生出地狱六尘的境界,让地狱身的五阴受苦;若造其余恶业之众生亦如是,皆由各自之阿赖耶识出生饿鬼身、傍生身等。阿赖耶识能变现各种异熟果报之色身及生出各种境界,让众生之五阴受苦乐,而透过卵、胎、湿、化四种情况来展现。所以受苦者,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admin

2020-06-08

  譬如说禅定,禅定就属于世间法,因为禅定的修学,得到禅定的证量,而不是依止于解脱而修禅定,而是纯粹修禅定的话,他的果报就是离开欲界,生到这个色界天。生到色界天仍然是在三界世间生死,既然是有生死,既然不离三界世间,所以一定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法要本身是解脱于三界生死的系缚的,才叫作出世间法。譬如说断我见,譬如说开悟证得实相,这个就是要出 admin

2020-06-08

  只是说他不因为自己的修行或者世间的果报而对别人生起慢心,没有故意起的慢心,或不经意而起的慢心,只是可能有一些余习未尽而已。第五个结称为掉举。这个掉举就是因前四种烦恼而生的一念无明。所以我们说悟后起修,要大家修习禅定,修习禅定就要同时除烦恼。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断一念无明。我们菩萨的入道——见谛,是明心见性。这是破除根本无明,破除掉所知障。 admin

2020-06-08

  王复告言:我若实作如是恶业,云何而得如是果报、如是色身、如是眷属、如是富赡、如是自在?遂为善财说菩萨如幻解脱已。乃云:如诸菩萨,得无生忍,乃至普入一切平等三昧,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大光王。(无生忍者,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于此法中,而能忍可,即证也。)〔十八参〕,善财承教,至妙光城,参大光王,为说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已。乃云:如诸菩萨慈心普 admin

2020-06-08

  世间与出世间的究竟果报,到此已经究竟了,再无可断的不净法,再无可学的清净法,再无可修的了义法,再无可证的般若实相法,再无更上的可修境界,究竟圆满了,所以称为乐,这是究竟清净的境界,这是永离一切苦乐受的境界,乃至最微细的心地上的苦乐受也都永离(编案:非指应化身之色身苦乐受),究竟安隐,所以是乐。佛地的常、乐、我、净中,为什么又叫做我呢?因为,菩萨从证 admin

2020-06-08

  这也是念佛的果报的殊胜。--------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果报殊胜> admin

2020-06-08

  也就是说,五欲只要轻微的受,在这个佛道中继续前进就好;不至于将五欲很浊重的部分,来困扰自己的身心,导致自己未来非常重的果报。每个阶段对于菩萨戒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所以不用担心受戒以后,要马上持戒圆满,这不是佛制定这个菩萨戒的标准。而每一位菩萨都是要受戒的,因为只有受戒以后,你与菩提心相应的程度会提高。--------《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51集佛教的根本 admin

2020-06-08

  阿修罗则不单属于一趣,而是散布在五道之中,善恶不定;因为瞋心重的缘故,受无酒的果报,所以又叫作无酒。以上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总名为六种凡夫世间。十法界除了以上所说六种凡夫世间以外,还有四圣法界。所谓四圣世间,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法界;由于未入无余涅槃,或不入无余涅槃,常住三界广度众生,名为非世间非非世间,也就是,能出离世间,而却常 admin

2020-06-08

  就好像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寿命、气力、体力、安隐、辩才,那么最初的施主,当然也可以获得这五种果报的。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着不同的果报。佛陀举例说,如果是布施给畜生,将来可以获得百倍果报;如果是布施给破戒的修行人,将来可以获得千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持戒的修行人,将来可以获得十万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外道离欲——也就是已经离开了欲界爱证 admin

2020-06-08

  或是说过去世所遗留下来的恶业种子,也还没有修除掉大部分,所以祂示现八相成道时,还是多少要受一些如同世人一样苦痛的果报。但是因为已经证得解脱果,心理上已经可以接受了,所以心理上没有很大的痛苦,所以称之为微苦。不像众生心中会很痛苦的呼天抢地、怨天尤人,所以不是大苦。所以说,既然有这样的恶业现前而受微苦,就不能称祂为证得法身。另外说,这个菩萨之所以这样示 admin

2020-06-08

  那这样恶取空的人,他在未来际还是必须要面对严厉而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因为他的业行就是如此,而又没有实相忏悔的功德。可是,如果一个真实实证而转依真如体性的修行人,他就不会有所造作而取舍,当他有过失的时候,该忏悔的时候忏悔,该改过的时候改过;他的心虽然远离世间的戒律相,但是他的五阴身口意行,仍然是中规中矩而不犯戒,而成就无作戒的功德。这样的行者才是真正理 admin

2020-06-08

  从近的因果来看呢,它是障碍受用人天妙乐果,因为十不善业所受的果报,它是在三恶道中;再看远一点,未来无量世,那就障碍有情长养善根,进而发菩提心修证无上菩提果。因为在三恶道中受的这个业,本身它只是受苦或是愚痴。为什么会不断地造作三恶道的业呢?也是因为贪、瞋、痴的烦恼深重,贪、瞋、痴的烦恼深重之所以会持续地长养、持续地熏习,主要是不能相信善因能够得到善的 admin

2020-06-08

  总合来说,信、精进、轻安、不放逸等四个法,可以使人建立起正确、乐观、勤奋的价值观;而行舍和不害,则可以消除人们的暴戾之气,长养慈悲的胸怀;无贪、无瞋、无痴等三法,称为三善根,则可以使人从根本上去除贪、瞋、痴三毒,而不会去造作身口意三恶业,这样就可以免除未来无量世的痛苦果报;而惭和愧两个法,则是藉由内心的自觉与外在的力量,来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可以止 admin

2020-06-08

  如是果报,《大乘方广总持经》等经典具有明确的记载:诽谤、诽谤善知识的人舍报后,来世即出生于地狱中,受苦无量,多劫始能脱离此苦,而后辗转受生于饿鬼道、畜生道多劫,然后方能再生人中;初生人中,五根不具,盲聋瘖哑,生在边地,不闻佛法,历五百世;后生有佛法处,然因往世之诽谤习气与业力故,甫闻善知识所讲的时,又不能自已地加以诽谤,舍寿再堕地狱,如是反复轮转, admin

2020-06-08

另“无分别中广分别”是指第八识之了别性,不是指意识修行开悟之后所发起的智慧;譬如能了知七转识心行、能知如何摄取四大成众生身、能了知众生色身之种种运作、能记存众生的业因、能了知如何让众生所造业因种子接受善恶种种果报,皆无差池,这就是第八识所了别的内涵,不是意识觉知心所了别的内涵;第八识还有不可知执受,能对业种、身根、山河大地…… admin

2020-05-31

”的说法,而在佛法中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说明我们的起心动念,所造成善或恶的身口意业都会存储在我们不生不灭的根本心如来藏中,在因缘成熟时,就会有相应的异熟果报显现。在佛法的世界观中,有增劫、减劫的说法。在增劫时,因为有情懂得修学十善业道,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以及不贪、不瞋、不痴,能这样 三摩地

2020-04-12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9   …   71   72   下一页»   共1432条/72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