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样的方法总是能够适时的帮助的同修度过难关,继续迈向福慧庄严的成佛之道。事实上,佛世尊一直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加持我们,佛在佛道上的任何微小进步,都全赖佛世尊的加持护念才得以成就,使我们得以扫除修行上的障碍和困难。------微信公众号《心香2013》2015-01-04(原标题:开光与加持) 三摩地

2018-07-22

每当礼佛胡跪合掌时,平实导师的开示便会自然浮现;进而在「合掌礼佛求佛」时,也屡屡提醒自己,既有所求也必须有相对的大愿力才是,这样才不失做为佛,又发愿做菩萨的基本心量!如今何其幸运,随学有证量的真善知识,得闻前所未闻之深妙,方能懂得礼敬诸佛的深意,于礼佛、求佛、发愿、依教奉行的次第更能感铭于心,真心奉持!有感之余,末学的回馈是将自心发愿的内容「愿意荷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至心的祈愿,大家皆能够得以听闻佛法而增长智慧,得以透过这些忏悔业障而增长善根;若有冤仇得以能够解冤释结,若无冤仇而可以透过这个施食的善因缘,而得结未来世的共修之缘;乃至劝请大家可以共同向道,这样大家都可以共成佛道,这样就可所谓的冥阳两利。因为自己至诚心而没有弃嫌之心,因为菩萨现前观察这些鬼道众生的有情是悲田,因此心中生起了慈悲喜舍之心;这样以恭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在前面几集讨论到佛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题目的时候,也曾经说到说,度化无边众生,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这是诸佛于因地行菩萨行的时候所发,乃至于成佛之后也不舍弃的殊胜大愿。所以,佛陀所施作的佛事,可以说都是为了教化众生,为了利乐有情。就像《华严经》中记载了诸佛世尊为了度化众生,而施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十种的佛事,我们可以举其中一个让大家了解。里面说: 三摩地

2018-07-22

那礼拜就是头面接足礼啊,或头面的五体投地的礼拜;然后还要供养诸佛,不管是用言语的赞叹供养;而且有的时候如果自己见到佛以后,发觉自己的心性不好,就在佛前发露忏悔;甚至随喜赞叹,然后劝请诸佛,来请法;甚至在佛前发愿,回向一切种智的成就,回向成佛之道的快速成就。所以这个礼佛的规矩要注意。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27集上品中生(二)上品下生(一)》 三摩地

2018-07-22

祈请十方三宝慈悲加持弟子,速得忏除一切罪障、解怨释结、身心清净、戒行圆满,在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上,毫无障碍,并将修学了义正法之功德与福德,回向给无始劫以来的父母师长六亲眷属怨家债主,愿早日皈命三宝,共修了义正法,并在未来的生生世世中,成为同修道友,一起相互扶持,早日明心见性,荷担如来家业,一起利益众生,直至究竟成佛。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 三摩地

2018-07-22

祂出生的时候称为悉达多太子,在成年之后就出家修道;祂先后跟两位仙人修学四禅八定,祂一学就能够证得,在证得之后就知道这个不是究竟之法,就把它舍弃了;之后,祂又跟外道修学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这样过了六年还是没有办法悟道,祂知道苦行也没有办法成就道业,所以也舍弃了;后来才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明心见性而成佛。这就是世尊祂出家修道成佛的大略过程。另外,大家应该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这样的佛法,对他来说不能受用,不能帮他断烦恼,不能帮他解脱生老病死的世间苦,不能帮他实证解脱道的法,更没有办法教导他实证大乘佛菩提的法道,乃至最后能够究竟成佛。佛弟子们这样地精勤用佛学法,却唐捐其功,甚至退失修佛法的信心。这样的过失,当然不是修学者的过失,是教授佛法者、教授「善知识」跟所依止学法道场的过失;他的过失在没有把三乘菩提的法教、正知见 三摩地

2018-07-22

等人今以安立圣像、供养、礼赞、瞻仰、礼拜乃至随喜等殊胜功德,回向究竟解脱得大菩提果,成就智慧圆通;能面见十方诸佛,顶礼、瞻仰、供养、闻法、赞叹;能度十方有缘众生,常随佛学,修菩萨行乃至成佛。就地一拜,起立,问讯。八、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问讯。九、回向偈安座功德殊胜行, 三摩地

2018-07-22

”一、供佛礼佛赞佛1、供佛:至诚奉上香、花、果等,胡跪叉手,诵《供佛偈》:“愿此香花果(或具体供佛物名称) 遍满十法界 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增长诸福慧 回向早成佛道 正法传十方 皆共成正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赎回供佛物,则念《赎供佛物偈》:“愿此清净香(果 三摩地

2018-07-22

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迎请圣众降临常住,以加被行者及眷属智悲日增,直至圆满菩提;借佛坛之庄严表明行者皈依之信心,并使访客有见闻随喜之机缘;藉观佛、点灯、上香、献花、礼拜、供养、念颂等日课承事,使身口意全体投入佛事中,积集道业资粮,并回向众生成佛,长养菩提心。佛堂以安於专室为理想。如为多层之建筑,宜设於顶层。若无专室,应择寂静处,或可闭门静修之室。房间不 三摩地

2018-07-22

五、欢欢喜喜持戒,快快乐乐成佛有些人认为学佛就是悲观避世,就是苦修;戒规是一种束缚,让人很不自由。事实上这是误解。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深入经藏,亲证佛法,就会发现:学佛其实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一切行中修证自己的心性、改正自己的习气,从来不离世间;礼仪戒规其实是帮助我们远离无明困扰、解脱世间烦恼、驶向智慧彼岸的航船,也是一切贤圣自觉后的行为依止,本来如是,没 三摩地

2018-07-22

实际上,就是这一些久学的菩萨们不断地往生到这个地方来,在佛陀正式下生之前,把这个地方改造、经营成为适合佛陀来成佛的世界。所以,有太多太多的菩萨们,不一定是以佛弟子的表相,有的时候呢他们会扮演成各种的外道,其实都是在为未来佛的下生作准备,广泛地将人天乘的观念弘传于印度。所以,包括像是二乘佛法的内容,与大乘菩提道的修行法门等等,在世尊下降之前,其实都已 admin

2018-07-22

所以不可以说怎么样?一悟就成佛地。可是有人会说:法门八万四千,为什么一定要像禅宗这样,一定要证如来藏呢?但是我却要说,这句话是有语病的。因为虽然说法门有八万四千,门门可入;但是入得门以来,所证的却是同样一个法,叫作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不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却是八万四千法门所要证悟的什么?标的,也就是禅宗所亲证的标的。由于禅宗的证悟是自心如来,证悟了 admin

2018-07-22

有些人就会说:“既然是这样子的话,那是不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呢?”关于这些人,有一些人甚至会说:“所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横看成岭侧成峰,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通,只要一门深入,即可证无上菩提,乃至成佛。”这些说法到底是对或不对呢?我们来看看,还是回归教法的本质,就是要观机说法、因病与药;可是这个教法既然是如此的话,时机、对象、病因 admin

2018-07-22

你应该要观想佛父佛母交合,行双身法的大乐境界,这样子呢,您就可以在中阴身的时候即身成佛啦!”然后四个儿子吵成一团,不可开交。过了一会儿,爸爸终于说话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大家就很紧张问说:“爸爸您看到了什么?您看到什么?”然后爸爸就说:“我看到你们死去的妈妈来了。”大家就接着问啦:“那妈妈说什么?&rdquo admin

2018-07-22

这些比佛更先来到人世的菩萨们,包括了佛陀成佛前曾经教授佛陀禅定的两位老师,或者像是劝告阿阇世王要归依佛陀的御医耆婆,他们都不是佛教徒,而是所谓的外道的修行者;可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因缘,却是不折不扣的菩萨作为。比佛陀更早就出现在这个地方的菩萨们,他们把佛法的如来藏第一义谛,用隐覆的方式广传出去,弘传到整个印度社会;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都知道,每天要 admin

2018-07-22

所以,如果有菩萨能够依唯识宗的宗义而证悟般若了,如果有菩萨依着唯识宗的宗义去修学,去证悟同于禅宗所开悟的这个如来藏心,去证悟同于禅宗所悟入的这个真如本心,去悟入三论宗所悟入的这个般若心;如果有人能够依着唯识宗的宗义,悟入这样子的般若的话,他就能够慢慢的发起道种智,也能够慢慢的渐入诸地,慢慢的具足诸种的佛法;那成佛之道逐渐就能够了然于心,能够证十真如 admin

2018-07-22

所以如果没有办法通达宗门的话,怎么有办法通达教门呢?而宗教二门都没有办法通达,这种人却着作了大量的书籍,譬如说他写的《成佛之道》,写了《唯识学探源》,写了《如来藏之研究》,写了《空之探究》,写了《性空学探源》、《印度佛教思想史》等等。没有证悟如来藏,没有证悟宗门,而写这些书,而来评论宗门正义,这个其实都是戏论。什么叫作戏论呢?因为他所说的都不能契入 admin

2018-07-22

若有菩萨依此宗义而证悟般若者,可起道种智,渐入诸地,具诸佛法;成佛之道了然于心,证十真如,乃至成佛。证悟之人若入此宗,福慧双具者,一世之中即得圆成二地心,入三地中。能如实知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故,能如实知四种圆寂故,已知诸地无生法忍故,具道种智故。此宗虽具如是本质与功德,然此唯识宗之入门,要依证悟自心藏识之般若慧为本,方能进此门中修证唯识无量三昧,故此 admin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