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126集 禅定波罗蜜(上)

   日期:2018-07-15     作者:三乘菩提    
正益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讲的子题是“禅定波罗蜜”。
禅定它本身是有些人可能跟这个禅,禅宗的禅、证悟的禅,把它分不清楚。然后大家会认为我只要打坐,就应该可以得到禅悟——可以开悟、可以明心;然而在佛法上所说的禅定跟禅悟—明心见性的禅—是不同样的。禅定当然可以让众生产生必要的定力,但它本身实际上是属于静虑,也就是说静虑它本身就是要让你安止在一个地方,它要作禅思,作禅定的思惟,让你的心能够安止,然后可以思绪;思绪如何能够长养自己的善根,断除自己的恶念、断除自己的恶习。
所以即使是小乘人,他们以前在听完法之后,他们就会去找一棵树下,或是在石头旁边比较清静的处所,比较不受众生打扰的地方,在那里作禅思来作思惟。禅的话就等于是能够止息一处、能够安止下来,能够让自己心不再攀缘,能够了解自己之前觉观之法,实际上是恼害众人身心;然后能够向著佛道,向著刚刚 佛陀所说的这些法,然后来想:“我以前还没有出家之前,我这些法有没有作过的、有没有相应的、那有没有曾经体验的。”那就是说:“如果是善法,我是不是起了什么样的恶心所?我是不是跟 佛所说的慈、悲、喜、舍是违背的?我是不是跟著四无量心是背离的?然后我如果起了善心所,我是不是跟慈、悲、喜、舍的心是不是相连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是不断地检讨自己,然后根据这样来决定自己的行止。接下来,他待人接物要怎么作?或是他不再专究在与众生接触的部分,而能够作摄受自己的六根门头这样的警惕,然后从戒的行为来产生慈悲喜舍的善念;因此这样的小乘人他慢慢就会走向大乘法,因为他知道慈悲喜舍是应当有的。
另外一分小乘人他就不是对于慈悲喜舍的念头那么著重,他们就专门只在这个定戒上能够让自己心安止,能够想:“我如何赶快舍弃这诸不善法,如何赶快修集应有的,断除这些种种的烦恼,然后可以赶快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以后,赶快修学如何能够尽速地取证禅定之法、甚深禅定之法,能够取这个灭尽定,就是有余涅槃;于有余涅槃中能够得证,这样我一定将来舍报后,可以入无余涅槃了。”也就是说,两种人的心思不同。
而大乘者在这个修学的过程中,要特别地亲近善知识,因为你透过慈悲喜舍,然而却不知道如何来修学禅定;甚至对于禅悟和定的境界,两个境界把它搅和在一起,这样就会失去应有的修学了。尤其有的人他是邪精进,邪精进就是不知道正理,而只是想要作禅定;像佛世的时候,有一位外道他叫作欝头蓝弗,欝头蓝弗他的修定的功夫很好,他修到了四禅八定统统具足,而且他修了非想非非想定也是难以企及的;因此 佛陀在证得无上正觉之后,还曾经起念来观照欝头蓝弗在不在,后来发现他已经舍报了,到天上去了,到非想非非想天去了,所以就没办法摄受他。
我们要特别说欝头蓝弗的故事,是因为他虽然禅定修得很好,可是他的静虑功德分以及应有的波罗蜜多,他没有修学;因为他没有接触到佛法,所以他只有世间的禅定。在这种情况下,欝头蓝弗有一次他去接受国王的供养,因为国王那天刚好不在,就请他女儿来接待,结果欝头蓝弗没料到这个情况,他本来有神通的这样的功夫,看到这个女子以后,然后慢慢就丧失了,当天他只能够走路,没有办法再腾空了;欝头蓝弗他走路回到这树林里面以后,想要赶快地再把自己神通恢复,就产生一种情况:他越是急躁,就越觉得这鸟兽的声音、鱼的声音让他产生了种种的不悦,他的心越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所以最后他就发起了恶愿:“愿我来世的时候,我要将你们这些生物,我要把你们生吃、活剥。”因为他太气愤了。后来过一阵子以后,他修行又好了,他又恢复他的非想非非想定,所以又没有问题了。然后等到 佛成就佛果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观看他已经就走了。
好!那他所发的恶愿会不会成就?会,将来欝头蓝弗他从非想非非想天下来的时候,下堕的时候,他就变成这只大怪兽;这大怪兽它可以飞、也可以潜水,它可以捕捉许许多多的生物。然后你想,这样来比对真实修学禅定波罗蜜的菩萨,他是如何的不堪呢?所以你即使能够修学到四禅八定,没有正确的知见,没有波罗蜜,这样的法何必修学呢?何必亲近呢?而且众生大部分对于这世间有种种的贪爱,哪些贪爱呢?希望得名、得利,希望把他的照片公诸于四海,最好大家都看到他的脸,最好他能够出名,这些都是背离禅定的静虑了;乃至于希望他的道场非常的广阔,然后都是宣扬他自己名声。所以世间人他把自己的姓名当作非常非常的重要,然后道场一切一切都是他的我所,所以这样也是违背于整个波罗蜜之法。而且目前许多的道场,他们所谓的善知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善知识,他们所修学的禅定,是任何人都可以来宣演的;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来亲证真正的波罗蜜法,也就是亲证第一义谛,任何人都可以来讲法。为什么?因为他们并不晓得佛法中这样是有因果的,所以他们讲的禅定就不如法,因为知见不正确;就像欝头蓝弗他有没有真正修学禅定?有啊!你也不能说他没有,只是他的禅定不是波罗蜜。如果要像世间目前道场所修学,那只要找一位真正能够证得四禅八定,或至少证得初禅的这样的人来说法就可以了,你也不用到佛门来;可是很悲哀的是现在许许多多道场,其中的所谓的善知识,却连初禅都没有办法证得。可能有人会说:“你们正觉同修会里面又有哪些人证得呢?”是的,同修会所著重的是在波罗蜜法,是以波罗蜜法为根本,然后再来修学禅定,所以并不是先舍弃第一义谛的法而修学禅定;如果这样,就跟刚刚那一只变成大怪兽的欝头蓝弗没有太大的差别了。
所以是先求根本,有了根本再来修禅定是好的。而且 地藏王菩萨也曾经在经典中告诉我们:你要修学禅定之前,你应当能够将自己的烦恼,譬如说佛法所说的五盖,你应当先予降伏。因为修学禅定,有禅定前的先行的方便,如果你五盖没有修除,对世间还有这么重的贪爱之心,欲界法的男女还没办法从梦中里面能够作种种的降伏,乃至不起一念;这样的话,你是很难在禅定中可以长养的,甚至没有办法观察到自己在男女欲中的心行。虽然只是自己的身出家,可是心里面还不断的有这些染法,而对于这染法自己也没办法完全克制,不知道如何能够离开、离弃让之能够灭尽;这样的话,单单五盖中的其中一盖的里面的少分都没有办法处理,这样整天打坐有何意义呢?就算能打坐像是欝头蓝弗,将来的果报,还是可能在三恶道啊!这样有何意义呢?乃至于说,这一生中有善知识来为我们演说波罗蜜多的法,来说明第一义谛真实的道理,自己却不肯亲近;这样来苦修禅定,自己说自己的腿功练得很好,这样又有何种意义呢?所以应当来思惟,在善法里面不应当来作种种的知足想。
菩萨知道觉知心祂本身就是生死过患的来源,是因为觉知心自认为是我,而不肯将这个我见加以断除;这就是佛法所说的萨迦耶见——就是身见。众生以何种作为自己的身呢?并不是全然只有色身而已,五蕴都是众生所引以为我的身,所以这就是身见;有了这样的身的见解,就会跟著这个身而继续在奔驰。所以意识心虽然只是五蕴中的这个少分,因为祂只占识蕴,又是识蕴中的少分,六识中里面的一分,可是祂却是最强大的一分;因为意识心祂往往认为自己是能够正念安住的、认为自己是智慧聪明的、认为自己是无远弗届难以匹敌的。因为祂会认为自己的意识觉知心,可以知道种种聪明的法、种种智慧的法、种种殊胜的法,乃至佛经能够阅读都靠这意识心;就会去想说:“既然意识心这么胜妙,这样我只要离开染著的话就是成就了明心,就是将这个妄心远离种种的邪妄,这样我就恢复祂的本质,变成真心了。”这样的人,跟密教的人的修持没有特别的分别,同样都是属于外道。因为大家即使口中说的“我要追求如来藏法、我要追求真心、我要追求等等”,实际上都是“认假为真”,都是将意识心这个觉知心,在离开念头的状态下,就希望祂反过来变成真心。却不知道真心本来就是真心,真心不用修行、不用打坐,祂也是真心;而且真心也不是觉悟后祂才是真,真心是本来一切真,而且祂的“真”是离开境界的真,所以亲近善知识是这么样的重要。
所以我们在修学上,不应该把明心见性,跟禅定——就是静虑波罗蜜,两边的分际搞得很煳涂;然后只是在这种禅定波罗蜜上的字面上去作种种的思惟,却不知道向著善知识修学。以菩萨能够明心见性,先说明心,因为见性是许多菩萨,乃至于末学目前也无法成就的;在正觉同修会里面,只有极为少数的菩萨能够成就见性的功德。我们先来说明心,明心它本身需要你修学一定的定力,可是这个是动中的定力,跟禅定的定力它是不太一样的;因为禅定的定力,它要有一个依序的一个过程——离开五盖,所以它可以离开欲界法,而且它可以观生死中,就是让人产生种种的痛苦。所以它在修习善法的时候,它是非常专心的、它是非常诚挚的、诚挚心的,它就是不动摇的;而且它对于自己的念头的移动,念头的种种的这些法,它是有在观注的。有在观注,就是我们说的可以作种种观行的功夫;也就是说,它的念头可以微细,微细过程中可以检查自己的贪瞋痴,起的什么样的贪?对什么样的境界起贪?这境界起贪是不是跟以前的贪的法相应呢?还是比以前贪的法勐利呢?还是衰减呢?起了这个贪以后,自己又在作什么样的想法呢?攀缘哪一种想法?想要继续来作什么呢?是不是违背了自己修学的这些要旨?是不是违背了自己修学的善念?是不是违背自己的菩提行?是不是让自己的心就安止在这种邪行之中?这样的话,是不是有曾经产生一丝惭愧的心意?如果没有,又是为了什么?菩萨在这过程中,是可以不断地根据心念之法来作种种的简择,这个就叫作观行。
因此虽然还没有得到根本禅定,但是菩萨的心已经变细,他可以来细微来分析这种种的事情;也就是说,他对于布施、持戒,他已经能够摄持而没有问题;乃至于安忍以及精进,他也可以如理来作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因为接触到佛法,知道一切诸法不是我、不是我所,所以他可以想要来证取第一义谛的情况下,来发起第一义谛这如来藏心的种种功德。所以他知道自己要成就这三昧诸法,禅定中可以成就这种种的三昧;乃至他看的经典,知道圆教的经典《华严经》上有种种不可思议的三昧之法,这些诸法都是需要他作种种的修学。因此他只有前四度的满足,他这样还是不够的;前四度的修学这样还不够的,他要能够心安止、能够心发起如来藏心种种的功德体性,所以他必须要来亲证四禅八定。
那如果对于三贤位的菩萨来说,四禅八定固然可以引发我们出世菩提的种种根本法,可以让我们可以在菩提道作种种庄严行;然而在成就禅定之前,应当对于如来藏作种种的修学乃至于亲证。因为有了亲证以后,你就不是只有在文字面上来体会这波罗蜜,你就能够在安止自心上、受用上,知道说亲证如来藏法祂本身就是三昧了,也就是说智慧的三昧跟定的三昧它各自不同,它却可以相辅相成。
那要鼓励大众应当来明心,因为明心之后,你就知道禅定所依仰的还是因为第一义谛的正理;所以禅定才可以度到彼岸,才可以成就波罗蜜多之法。如果没有出世间法的这个菩提心的长养,而能够证得这个如来藏的心体,这样的话是很难从这如来藏心来长养种种的,以及修成种种的三昧成就的;这样的话,只能够凭藉著表面之法而没有得到根本。所以菩萨要成就如来的一切种智,应当先以成就智慧法门——证得如来藏,然后再次第修学广大的禅定及广大的种智。
好!今天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26集 禅定波罗蜜(上))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