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23集 悲与大悲

   日期:2018-07-15     作者:如来藏    
白正伟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我们正觉教团“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节目”。
我们依照佛陀、菩萨《优婆塞戒经》,以及参考 平实导师在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的书籍当中的内容,来说明、开示今天的课程。
今天我们将接续上节课中未说完的课程,来继续说明今天的内容,来说明悲与大悲的差异。我们上节课中有提到: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上节课我们讨论到有智慧的人,他观察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快乐,其实是犹如地狱之苦,因为这一切的定境,其实都是落在识阴的颠倒微细精想境界之中,而且也不曾离开意识心的行阴幽隐妄想。这一种境界一切众生都有,所以菩萨有智慧,他可以观见非想非非想处所有的定乐都好像是地狱苦一般。有的众生可能会想说:我没有这样的境界,因为我现在还没有证得四空定,那怎么可能会有这种意识行阴幽隐妄想呢?更何况是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意识颠倒微细精想呢?但是事实上,四空定的境界本来就在你身中,只是众生不知道罢了!但是要怎样显出四空定的境界来呢?就是要把其余的东西丢掉,把这些障碍四空定显现出来的杂染全部都舍弃掉,这样的话就可以观察到了。
譬如:一杯又浓又浊而混有泥巴及盐巴的水,你不能说水不在里面啊!但是水本来就在其中的,你只要把那些杂质给过滤掉,就显出那一杯清净的水质。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有禅定的经验,也有善知识教导的话,其实是可以确认自己身上也有非非想定的境界存在;只是因为自己被自己的贪染等等,种种的不好的杂染心法所遮盖、所影响,所以这个定的境界就不能显现出来。所以佛说非非想定的定境是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事实上,这种境界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它的道理是与法界理体是一直存在是类似的。就好像真如的境界在大家身心之中都有,不管你有悟或者没有悟,真如性始终都真实存在;但是还没有悟之前,众生不知道祂在什么地方?悟了以后你就现观而知道祂是本来存在,而由如来藏恒时显现而从来不灭,乃是真实存在的。一样的道理,这个禅定中的非非想定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情形,初禅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如果想要修证四禅八定的时候,并不是去得到很多很多的东西而可以实证,而是要舍弃很多很多的东西;如果你把五欲的系缚给舍弃了,那时候你的初禅就现起了,你已经舍弃了欲界爱。其实只要把无相念佛的功夫作得很好,然后你再降伏了欲界的五盖,将五欲心的系缚给断除了,那初禅就能够显现出来、就能够现前了。二禅以上的实证,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而这样去修;要把世间的某一个法把它舍弃掉,那这样的话,这些的禅定实证它就会显现出来;而不是去把某个法加进来你的身心之中,才会出现这些的实证。这就是佛法以及通于外道四禅八定的修法,这当中的道理是有点类似的。
菩萨因为有深妙的智慧,因此看见非非想定所有的定乐,其实就好像地狱苦一样,而且看见一切众生也都有这种现象;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如果不小心都有可能会造恶下堕地狱。
我们再看后面的经文怎么说:“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 佛陀说:善男子啊!如果还没有得道的时候,能够这样去观察的话,就称为有悲心。如果是已经成就佛道之后,这样子观察的话,那就叫作大悲了。所以 佛陀就交代说:还没有得道的时候,其实就应该要有悲心。这段经文所说的“得道”两个字是指成佛,而不是说七住的明心证悟,乃是从严格的角度来定义。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如果能够这样去观察众生的苦,而生起菩提心,这叫作是有悲心;如果是已经成佛成道以后来作这样观察的时候,那就叫作大悲了:因为这时候已经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这个大悲心,当然是大悲。
我们继续看经文 佛陀怎么说:“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现在 佛说:在还没有成佛之前,虽然也能作这样悲心的观察,但是这个观察是有边际的,不是无穷无尽而没有边际的。菩萨的观察是这样子的,纵使在众生位虽然也能这样子观察,但也都是有边际的;可是如果是成佛以后再来观察的话,那佛地的观察则是没有边际的,是能够巨细靡遗的全部观察出来,因为诸佛所能观察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无边无际,能无边际的观察众生,所以称为大悲。
我们看 佛陀继续怎么说。 佛陀说:“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还没有成佛之前,菩萨观察众生而生起的悲心还是会有所动转的;所以有的时候,有的菩萨观察众生愚痴心中怜悯不已,乃至流下清泪,为众生觉得悲痛,这叫作悲心动转──菩萨的意识觉知心已经动转了。可是如果成佛以后,同样是有深层的悲心,但是这个悲心是不会动转于如来的心;不动转就是说不动也不转,不会因此而心动,或者转变应有的心态以及行为,因为诸佛都不是从众生身上的觉受,来看待众生所受的痛苦,而是从众生的理体究竟观察上面来观察;从众生整体的究竟观察上面来看待众生的苦痛,所以心中不会再有动转。在成佛以后,这样尽未来际无休止的救护众生,而心中都无动无转,就叫作同体大悲,所以说这个才是大悲。
我们看 佛陀后面怎么说呢? 佛陀继续开示:“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也就是说还没有成道时,仍然还无法究竟救济众生,无法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思,如意的去救护众生,总是会有一点点的局限出现,这样有局限的悲心就叫作悲,而不能称为大悲;但是得道成佛以后却能够作大救济,不再会有局限,所以才叫作大悲。没有成佛以前救济众生,为什么只叫作悲?而不叫作大悲呢?也不叫作大救济呢?这意思是说:对众生的救济往往只是在世间利益上面,只是在身心的痛苦上面来作救济,所以不是大悲;或者虽能够救度众生、解脱三界生死,或者虽然能够教导众生证得法界实相,乃至证得一分的种智,虽然能够作这样的救济,但是仍然还不是究竟,这是因为自己还没有究竟的实证,当然不能使众生而究竟成佛。所以菩萨这样的悲,也只能叫作悲,而不能叫作大悲。但是成佛之后就能够作真正的大救济,能使众生究竟的成就佛果,乃至能加持十方九地满心的菩萨,乃至成为十地满心的菩萨,这都叫作大救济。因为诸佛能对众生作大救济,所以才可以称为大悲。
佛陀又继续为我们后面开示说:“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还没有成佛时智慧不具足,所以叫作不共慧行,因此度人的时候也不可能究竟成功,所以这时的悲还不能称为大悲;但是成佛以后,不论何事都与智慧共行,度人的事业也能究竟成功,所以名为大悲。我们看经文继续说:“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 佛陀说完了前面这些道理以后,在这作了一个小小的结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他修习悲心的时候,虽然他自己还没有成就佛道,所以他所修学熏习悲心之后,还没有办法断尽所有亲近他的众生身上的苦恼,但是已经能对于亲近他的这些众生们,作出很多很多能够大大利益这些众生的事情;乃至由于他能够度众生在解脱道、或者在佛菩提道上面,能够有所实证、有所亲证,使得许多的贤圣得以住世,使得世界恶业的力量可以被慢慢的消减一部分,恶业的果报不会全部立即现行,这也是利益无量的众生。因此虽然已经证悟而有智慧的人修习悲心以后,不是大悲,虽然还无法断尽众生的苦恼,但也对众生能够产生无量的大利益事,所以 佛陀也要赞叹。
佛陀继续说:“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我们看这里就知道 佛在这里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因为关于修悲讲了很多,所以现在对修悲作了这个结论,说六种波罗蜜,这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都是以悲心来作生因,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因此修“悲”就是六波罗蜜的生因,所以修习六波罗蜜而不修悲,那六波罗蜜的功德是无法生起来的;但是光修悲而不修六波罗蜜的话,就不能成就了因,所以无法使你成就道业。想要成就佛菩提的道业还得要有了因,成佛的了因就是闻熏修习佛菩提及二乘解脱道的正理,这个闻熏修习才叫作了因。因此生因的修悲以及了因的闻熏修习六波罗蜜多,这两者都要具足才能够成就佛果。可是当你想要具足六波罗蜜的了因之前,还得要修悲的生因先作,生因的具足就是修习悲心,所以说菩萨以修悲作为上首。如果没有悲心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是声闻种性,他只关心自己的成就,别人能不能得度都是别人家的事,他认为与他无关。在世俗法上有一句话说:“莫管他人瓦上霜。”别人家屋顶积霜严重的压垮了,也不关我的事。这就显示:有这种心态的人,他其实不是菩萨,他缺乏悲心;因为他没有悲心的缘故,这样是属于声闻种性的人。他对于人类尚且是如此看待,您说要他对畜生而生起悲心那想当然又更难了,这种人都不是菩萨,连世间法的儒家都说:当你听到人家杀鸡的声音,你就吃不下鸡肉了;因为听闻其声之哀苦,所以就不忍食其肉,何况同样是人类?所以如果连对动物都没有恻隐之心,那你要求这个人会对别人有悲心而愿意帮助他人,那就是非常难达到的,因为悲心是比恻隐之心还要更上一个层次。那如果看见别人修道的时候被严重的误导,竟然你不能生起悲心而努力的去救护众生来回归正道,那就显示自己只是一个自了汉,这个自了汉的想法都是一样,都是认为说他只要自己实证、自己得法就好了。譬如有的自了汉认为:我得到法以后就离开了,我才不管你要不要救护众生的理想!他不想去帮助众生,他也不想去帮助他悟道的正法道场,去帮他们做事、去利益众生,这样的情形就是标准的声闻种性。所以说菩萨生起了悲心是成佛的生因而已,但是还要进修六波罗蜜,修学六波罗蜜就是修行正法的缘,这些缘就是了因;但是如果没有生因就没有办法成佛,六波罗蜜学得再好也没有用,仍然无法成佛,所以悲心非常重要。了因就是熏习佛菩提的正理,这就是了因,而悲心则是生因;所以熏习佛菩提的正理是了因,加上你努力去锻炼、熏习、思惟、修证的修道等缘,最后才能成就证悟佛菩提究竟果的佛地功德,才能在无量数劫以后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悲心是生因。
既然悲是生因,那就表示说你想要修学佛菩提首先得要先有悲心,如果还没有悲心,那我们就赶快培养,培养悲心出来之后,你已经成就了一分菩萨种性,这才能够在六度上面修学而有成就;所以菩萨性并不是本有,而是经由熏习而培养出来的。悲心出现了就有了生因,有了生因就表示你有了菩萨性。所以 佛说:六波罗蜜以悲心作为生因。如果是没有悲心的人,修学六波罗蜜就不能成就。又譬如说:如果发生大灾难,有悲心的人听到苦难事件的时候,就赶快想办法尽力可以帮忙救助。又譬如:看见众生被大师们误导,心想!要怎么才能帮助众生离开这些邪见呢?因此你可以把正觉同修会的结缘书拿出来去外面流通处放置,让众生可以得到正确的知见,这样就愿意救护众生,那你未来也容易实证佛法,因为你是有菩萨种性的缘故。如果没有菩萨性的人,那他与佛菩提的妙法是不容易相应的;就算我们要帮助他证悟,让他去参加禅三,也一定会有遮障,他一定会有障碍。所以佛说:修习六波罗蜜的菩萨们,都必须要以悲心来作为六波罗蜜的生因。
我们继续看后面的经文,看 佛陀是怎么开示的, 佛陀说:“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这里 佛陀接著又开示说:菩萨分有两种,也就是分为出家菩萨与在家菩萨这两种。 佛陀说如果出家菩萨要来修悲的时候,那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因为一个人他要出家的时候,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把佛法传给众生才出家学法,所以出家菩萨本来就应该要有悲心的;所以这样本来就有悲心的出家菩萨,他要继续修悲并不是很困难。但是在家菩萨要修悲,就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因为在家菩萨常常有很多的恶因缘会来阻挠他。譬如今天你说:我为了护持正法,想要助印一些能救护众生回归正道的书。你想要助印几百本这样可以拿去外面利益众生,可是没想到被你家老公知道了,老公又是有悭吝的心性,那你可就麻烦了!不免要大吵一顿,也许好几天都要没有好日子过,因为每天都要看一下对方的脸色;乃至因为你想要利益众生的种种事,因为彼此观念的不同,而引起了非常多非常多的误会。造成了这些误会,而在家菩萨毕竟也是要顾虑到眷属的感受,也要顾虑到眷属的这个部分。这就是说:在家菩萨常常会有,很多的恶因缘来障碍他,让他无法在修悲上可以容易实践,所以在家之人他的恶因缘是很多的。有的时候不一定是老公或老婆的阻挠你去修集善法利益众生,有的时候是长辈或者是其它的左邻右舍来给你讥嫌,所以一天到晚来扯你后腿。所以在家菩萨是有很多很多的恶因缘来阻挠他修悲、障碍他修悲的,所以在家菩萨是有恶因缘的缘故。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后面的课程将在下节课继续为大家说明。
谢谢大家的观赏,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23集 悲与大悲)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