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35集 求于菩提的四事

   日期:2018-07-15     作者:三摩地    
郭正益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讲这菩提法,就是继续要求于这菩提,还有哪些事情?其中第一个,我们要说的是要亲近善友,对于善知识他所具备的福德威德,更重要的是他的知见。
从古时候来说,禅宗的修学就是充满了戏剧性,往往有许多人他没有办法在一个大禅师──真正证悟禅师底下能够走出来。因此他们就继续行脚参方,从这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去参访;而每到一个地方,他们也都会获得不一样的知见,或是说不一样的体会,这个就是要亲近善友的一个实践。当然也有很多人他并不是真心参究,这样的话又不对了。但也有人他的方式是比较不同,他因为心性可能跟当时候住持这家禅寺、这个道场的方丈或是和尚他比较相应,因此他就ㄧ直安住下来。所以种种的不同。我们看到古时候,像是 大慧宗杲禅师、像是 雪峰义存禅师,他们的法嗣非常的多。因为当初这两位禅师吃了相当多的苦头,他们寻方参访非常多的善知识,然而却没有能够马上得到一个究竟,可以得到这解脱分法;所以他们后来证悟之后,对于学人就特别地悲悯,ㄧ方面也是希望让法能够弘扬,能够让正法久住。所以他们所度的这些开悟者、这些得到解脱分法的菩萨,在历代以来算是非常特别的多。这就告诉我们亲近善友的重要,当你能够亲近善友,你原来的一些习性以及一些不正确的知见,会慢慢被磨掉了。
这个在经典里面也有提到,在《华严经》里面说到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他的修学已经很好了,他生出的时候就已经具足了许多他过去生修学的这些心性,所以他心性非常的调柔。文殊师利菩萨就勉励他要去参访,以修学证悟者来说,文殊师利菩萨是佛,当然有能力来指导善财童子,来成就许许多多的殊胜的法,但还是要他去广结一些因缘,向善知识来求取这个圣教。这个故事就开启我们,不论你的修学看样子是多么好,但是如果能够有讲第一义谛处的,你就应当向这样的地方、善知识来求取。善财童子在这过程中,比如他寻访到一位善知识,然后向他来问许多佛法,或是由善知识跟他开示完以后,然后他就会得到另外ㄧ个指示。指示什么呢?这善知识会推举另外一位善知识,要善财童子继续行脚参方。也就是说善知识之间,是真实以学人的利益作为考虑,而不是将学人束缚在一个道场。
然而今天我们看到全世界在讲如来藏这样妙法,讲唯识第三转法轮妙法的地方,实际上并不多。如果说有这种道场存在的时候,正觉讲堂当然也很乐意与之互相的参访。然而法在末法时期就是这样的微妙,几乎没有人愿意来讲如来藏这样的妙法,也没有人认为修证佛法,就是要向如来藏这知见先修学;而是一窝蜂地在静坐、打坐,蒲团上来过日子,却不知道静坐的话,即使以外道禅来说,禅坐的根本也应当要离开。要离开哪些呢?要离开一些对于世间上的执取,包括说欲界法染分最重的男女欲。如果没有这个,你不可能有什么禅坐的本质,因为世间禅坐的本质就是在证初禅。那如果说想要开悟证禅门的这个禅,实际上也不是如此,因为禅不在坐。在古来的经教里面,应该说禅门开示里面就已经说了,以前有位禅师他心性不错,他在佛寺里面找个地方安住下来。他又很精进又年轻,可是他毕竟不知道禅法是在于知见。因此证悟的禅师,就在他旁边作一个方便,拿著一块砖头就开始磨起来,ㄧ直磨这块砖头,结果引得这位年轻的修禅者,这行者就说:“你做这个事情作什么啊!为什么你要拿这个来磨这个砖头呢?”因为他不清楚,这时候证悟禅师告诉他:“因为我要做镜子。”这位行者很快就说:“磨砖是不可能作为镜子的。”那证悟禅师说:“磨砖既然不能够做镜子,那你靠著这样打坐,你怎么可以证得这无上的密意。”所以禅并不是在坐。
那我们再看到说,经过禅门的种种这种开示、开晓方便,以及善知识之间的互相提携,从印度到中国,又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就是我们接下来谈的第二个事情——心坚难坏。当你亲近善友以后,你获得到应当有的知见,你甚至可以得到这个解脱分,就是你亲证,而不是只有语言文字或是听闻思惟上,去施设有一个第八识、施设有一个如来藏、施设有一个真如。你即使能够会通——在文字语言上会通,大致上应当是在说同一个东西,说这部经典这么说、那部经典这么说,都在说这个,这样的话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可是接下来当你证悟的时候,要去教化众生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大的困难。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他发现这个国主跟他所想的、跟他所契入的这第一义谛,是没有一个入手处的。他虽然能够信佛学佛,可是他并不知道佛法的真谛。因此达摩祖师就选择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面壁九年,来继续等他应有的传承的弟子;这九年他的心志并没有被摧折,因为佛法的法脉延续非常的重要,所以这九年虽然不能够特别作什么,他还是坚定而没有被动摇。
同样地我们看到六祖惠能大师,他当初证悟以后,因为那时候的风气与证悟的因缘等等,所以他有性命之忧,所以他就躲到猎人队里面,替他们做一些劳务,帮人家煮菜,甚至是煮荤的,他都只好如此,然后他自己吃肉边的菜,或是自己再起一锅等等。总而言之,他在那个地方待了比达摩禅师更久的时光,总共有十五年。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今天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往往是几天而已,了不起就是几个月,再长者不过是一两年,但因缘就会消逝。可是这些证悟、真正需要举扬的这些大禅师们、这些祖师们,却要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来苦心孤诣,继续的将这个血脉传承。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这菩萨的解脱分法是来之不易,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想象的,不是一般人所乐求的。你也可以想象说整个娑婆世界,没有真正多少人在学这个大乘法的。大家听闻大乘法,只是把它当作学问思想;甚至有人很不客气地批评 佛陀,说祂只是一位宗教师,用这样轻慢的心来对 佛陀——教主、法王──真正的法王,来作这样轻蔑的说法。这个都还存在于出家众之中,所以这个法确实是很为难的。要能够让末法延续这一万年,如果以诸佛菩萨、大菩萨来说都没有问题。可是重点不在于这里,重点是在已经受学而且你是证悟者了,甚至说你已经从语言上能够思惟,能够知道这是了义法的话,你如何传承这个法?你如何让这个法能够延续?你如何在增长 佛陀的末法的时候,也让众生法身慧命,以及对佛法因缘能够持续?能够建立未来他们可以成佛的这个资粮呢?所以这就是 佛陀所期待,还留在这世间的末法时期的菩萨们;不然以 佛陀无比的威神力、功徳力,要作任何的教化是非常容易的,一切皆非常容易的。然而这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个心行来说就是我们要去体认的;因为我们来到这世间,几乎各个都有胎昧,而且各个都几乎没有办法很顺利地证得初禅,也没有那个因缘,时节的因缘等等。可能未来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往往越是到了这个时节,这个法务上的事情就非常的多;能够让佛法能够见到天日,重见天日的时节,是我们所应当努力,也希望能够早日让佛法的正义,能够弘遍这个五大洲。
我们继续再来看到下一个事情,菩萨应当作的就是要难行能行,在心志上要去想:到底怎样的苦行是我们要行?什么叫作苦?其实菩萨有法乐,真正的苦不是那种苦,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华经》上,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为我们示范,这是透过智积菩萨来说的。那时候正有一位小龙女,这龙女才八岁,文殊师利菩萨赞叹说这位菩萨——小菩萨快要成佛。智积菩萨就不以为然,他示现不以为然而说,说:像我观察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里面,难行的苦行都做了,乃至于说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舍过性命,所以这样才成就如来的果位;但是我究竟并不清楚,这位龙女是不是有这样的事迹等等。也就是说,他是怀疑龙女有没有这样做,而我们且置他的疑惑,因为最后龙女她很快地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时间里面,到南方无垢世界成就佛土。所以成佛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一切皆不可思议。
然后我们回到这命题来,怎样是难行?怎样是苦行?所以难行不以为苦而能够在苦行中,在娑婆世界众生之苦中能够行,乃至于舍弃生命,只要能够正法安住,这样菩萨就心满意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重要的目的。这意义不是一切众生所能够心领神会的,因为一切的众生在五蕴中在奔走,而我们是乐于这菩提法,这两者完全不同。几天前有一位小菩萨,这位小菩萨他当时候,听说他是从国小五年级就开始看平实导师的书。那时候他去图书馆看到有很多的书,然后他可能很好奇,想 平实导师是谁?那他就开始翻阅这些书籍。读第一本的时候,他读的据闻是《心经密意》,那时候读的时候,他并不是很了解,因为这本书虽然在会里面,算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直接了解第八识的一个演讲所集结而成的书籍,但对小朋友来说还是有点深。后来他第二本读的是《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后来他就开始了解更多了。那为什么会提到这位小菩萨呢?因为会里面有办这征文的比赛,然后大家到了后来一个阶段,就认为会写出这样文笔的人,真的是有点困难,因为那个不像是国中生的程度,所以就做了一些调整。后来等到当天在颁奖的时候,赫然发现原来还是有这样的菩萨出现于人间。不用父母的教导、不用其它善知识的提携,可以直接在当时世间的法主如此深邃的书籍中,能够得到法乐,真的是难以思议。
对于有涉猎导师书籍的同修或菩萨来说,或是其它学人来说,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这小菩萨是多么的令人赞叹。当时候正法中有一些人退转,然后 导师写了一本书,当然还有其它的,其中这本比较难的书叫作《灯影》。而这位小菩萨读起来,非常地觉得很好等等,他就是能够读,也就是说,他还特别喜欢法义辨正。这真的是很难想象!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想象说,一个可以一直用文言文,然后来写这种征文比赛的文稿的人,是出自于这样年幼的小朋友。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这事情是大开眼界:不凭著任何人教导,可以这样独学自修,而对于正法有信心的人。我们实际上也不应该称为人,因为菩萨是方便于示现当人,在佛经里面说,菩萨不是在五道之中的,不能称他是人或是天人,他就是菩萨。所以这样是值得赞叹的,所以我们也应当如是来修学。
最后我们看到,菩萨要注意的最后一件事情,是要怜悯众生,因为你在这个历程中会发现:众生许许多多是冥顽不灵的。在《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说到,南阎浮提的众生,这样所造的就是在这个行中不断地造业,这个业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我们当想:我们今天与众生有所不同的,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不是众生,我们也不是众生。我们都有如来的法性,有如来真正的体性,有这个本住的涅槃;这个真如心从古到今,乃至于未来都不会改变,乃至一直到我们成佛,祂也不会改变。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差别,就是祂能够与善十一心所法相应,跟五别境心所法相应。这样甚深的道理又是我们所企慕的,而为十方的一切菩萨所共同修学,所以我们应当怜悯众生。我们走上了这修学之路,也应当提携更多的菩萨,提携更多的凡夫等等,来进入佛门之中。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35集 求于菩提的四事)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