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96集 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

   日期:2018-07-15     作者:成佛之道    
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著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
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的缘故。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所以才说在布施的时候,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也随著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会因为失却了财物,会觉得舍不得,于是乎,自然不会产生忧愁与后悔。
为什么说菩萨断了我见就能够开始离开我等四相呢?因为断了我见就一定会证得三种的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的三昧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的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矮、胖瘦、长宽、方圆、软硬等种种相,所以说是无相。因为有了空、无相三昧,所以不再有继续保有蕴处界的愿,这样就叫作三三昧。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菩萨也证得这样的三昧,为什么还会有生生世世继续在三界利乐有情的事实?而定性声闻人却都是要入无余涅槃的,到底这个差异在哪里?前面说过,菩萨也证得如同二乘人所证的出世间法的三三昧,却又证得另外一个层次的出世间法,称为世出世间法。换句话说,正在世间示现的时候,祂本然就是出世间法,所以称为世出世间法。菩萨证得这个层次的三三昧,却是不共二乘人所证的三三昧,是二乘人所不证的,所以菩萨此时才有资格称为菩萨摩诃萨。而菩萨所证的这个三三昧,到底与二乘人所证的三三昧有什么不同呢?这里的三昧一样指的是在智慧上的心得决定。先来说菩萨所证的空三昧,指的是菩萨所证的诸法实相——本际的如来藏。祂是当体即空,所以说是空性;却又能生万法,所以也称为诸法本母。亲证了祂,也是证得了人无我,因为祂也是无我性的,所以说是空三昧。无相三昧又是在说什么?是说祂没有三界中任何一法的相貌,因为祂是世间外的法,本身虽是出世间的法,却得要在世间之中去亲证祂;而亲证祂的时候所见的相貌,却不是三界中任何一个法的相貌。若一定要施设一个相貌,也许可以说祂叫作如来藏相,亲证了祂就得这样的无相三昧。第三个三昧叫作无愿三昧,是说祂本来就没有一丝一毫成就三界任何一法的愿,却同时也没有出离三界的愿。因为祂本来就不在三界之中,而所以说诸法都由祂直接、间接辗转出生,其实是因为无始以来种种烦恼所覆藏的缘故,而导致末那的执取。这样看来,大乘与二乘的三三昧是不是一样的呢?当然是不一样!二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蕴处界,所证的是蕴处界的苦、空、无常、无我,所以不再有继续保留蕴处界的愿;而大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法界实相的如来藏,所证的是如来藏,本来就是空、无相、无愿。而菩萨在证得大乘的三三昧之前,也要分证二乘的三三昧,然后再从大乘的三三昧来观察二乘的三三昧,发现说二乘的三三昧,其实是包含于大乘的三三昧之中。如来藏虽然祂是当体即空,却能出生蕴处界诸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蕴处界其实也是如来藏的一部分体性,汇归于如来藏之后,还有蕴处界的种种相吗?所以由于以上所说的缘故,如是证、如是转依,当然于继续保有蕴处界,也是无愿的。但是二乘的三三昧,却无法含摄大乘的三三昧。
然而,因为证得了这个三三昧之后,却引发一个问题,假如所证的只是二乘的三三昧的话,就会产生一个现象,就是说会越来越远离蕴处界,那就不会有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因为这个一切施时应该是包括证法以后的此世来世,乃至应当说是尽未来际。而定性的声闻人,即使是最懈怠的初果人,也会在七返人天之后得阿罗汉而出三界的;再加上定性的声闻人是随时想要离开三界,当然也就不需要广作布施来累积福德,所以就不会有此处的一切施时。所以定性的声闻人,就不是这一段经文中所说的对象,只有菩萨在证得二乘的三三昧之后,再进一步亲证大乘的三三昧,不违背如来藏本来空、无相、无愿,却同时因为悲悯众生的缘故,发了种种利益众生的愿,因而常在生死苦中出入。所以菩萨在证得三三昧之后,于常常利乐有情,还是有愿的。因此这才有了修学佛菩提道中菩萨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也当然就会有见众恶事而能堪忍了。
知道菩萨能够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的道理之后,再进一步来思惟,我虽然知道了这样的道理,而且也能够在心中生起了意乐,希望可以成办这样的功德,可是毕竟是没有办法立刻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啊!那到底有没有善巧方便,可以让我们快速达成这个目标呢?熏习佛法之后了解到,若没有福德资粮作为依凭,就没有办法使人证得更深一层的智慧;而有了进一步的智慧之后,才能够成办更广大的福德。所以现在就接著说,如何能够使福德快速的具足?世尊为我们开示说,布施修集福德的时候,要观察福田与贫穷田,也接著说其相应的果报。一般而言,布施的对象总说为福田,其种类可分为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因为布施的时候,就好像农夫春天耕耘一片田地之后,而在秋天从田地中得到作物的收成。佛法中就用这一层关系而说从种福田得到来世的福报,然而《优婆塞戒经》之中,又将一般所说的报恩田、功德田合并为福田;然而不管布施的是财物身力等,布施的对象是哪一种田,未来都一样会有福报,只是福德的层次有所不同罢了。
报恩田是说,接受布施的对象是于己有恩的,这包括善知识是于众生有法布施的恩德;父母于子女是有推干就湿的养育之恩;乃至世间法中曾经于自己有恩德的人。为了报答这些人的恩德而作布施,所以才说为报恩故施于福田。而功德田是说,接受布施的对象是有佛法上的证量。上从诸佛一直到菩萨七住位,这是兼有般若及解脱道的智慧者;二乘的四双八辈以及辟支佛,这是有解脱道上的智慧者;乃至有时候广说于禅定是有证量的人。但这是广说,因为一般说佛法上的证量,说的是于佛菩提道、解脱道是有所亲证的,因为相信佛菩提道、解脱道乃至于禅定是可以亲证的;又加上说亲近这些于法亲证的善知识,布施的时候也听闻相关的法义,当然也就造就了将来可以亲证无上法的因缘,所以经文才说,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可是所谓的于法亲证的善知识,这是自古以来就有鱼目混珠的状况,时至于今日,明明是破坏正法非常严重的邪淫者,竟然也可以用种种的宣传、营销、包装的方式,俨然就变成一代宗师或者是大善知识。布施在这样假善知识的身上,就不叫作施于福田,反而应该叫作施于毒田,这是因为都与假名善知识成就破法共业的缘故。这就好像某一块田地,明明早就已经被重金属污染,众生还在其间播种秧苗,当然将来收成的稻谷,自然都是不堪食用的,反而是应当要销毁掉的,才不会因为少数人想要从中谋取不法的利益,故意将它卖出去,而被不明就里的众生误买、误食,而造成对身体健康的伤害。回头来说,此时这些二乘人、菩萨,或有解脱道的智慧,或兼而又有佛菩提道的智慧,也因为至少是断了我见而分断了烦恼。亲近并布施这些善知识的时候,也听闻了相关的法义,就使得布施者种下了来世能够断除烦恼而证得出世间法的因缘,乃至亦成就受用禅定乐、解脱乐、法乐的因缘,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经文才说舍烦恼故施于福田。
贫穷田是说,接受布施的对象是于当时暂时无法回报的。菩萨一方面因为怜悯众生的缘故,所以能舍一切将来苦的因缘而成就功德,同时若为了要增长自己的福德,使自己未来世离开穷苦的果报,也可以在贫穷田上布施,所以才说,欲增福德故施贫苦,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然而此处应该进一步说明的是,过去布施之后,今世除了得一分的福德,若当世只是在有关于世间法上布施,来世缘熟的时候,只得相对的世间法上的智慧;若是在表相的正法中布施,来世缘熟的时候,只得表相的正法智慧;在真正有解脱道的正法中布施,来世缘熟的时候,可以得解脱道法的智慧乃至分证解脱道;而在无上胜妙的了义法中布施,来世缘熟的时候,就得无上胜妙了义法的智慧,或者是分证佛菩提道。为什么要说明这一点?常常听善知识开示说:“想要得佛法上的智慧,是不能缺少福德的。”这一句话其实是没有错,可是往往就有人会误会说,或者是无法区分说福德的种类。所以就以为自己一向在修桥补路救济贫苦,而且是作得无怨无悔,以为这样就是将来可以证得佛法上的福德。殊不知道说,那只是世间法上的布施,来世缘熟的时候,但得世间法上的智慧。而佛法讲的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若是有人把世间法套上佛法的名相来说,或者甚至是以此来破坏真正的佛法,假如你是想要证得真正佛法上的智慧,而在这样相似佛法之中去布施,是没有办法得到亲证佛法的果报的。这就好像说,在台湾银行存款,是没有办法在土地银行领取利息的道理是相类似的。
所以因为菩萨就是有了这样初步的智慧之后,他慢慢的可以从 佛的开示中进一步明白自己继续往佛菩提道上迈进的过程中,所欠缺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圆满它?当然就会在佛菩提道的智慧与福德的增进上更加地快速,都是因为遵从 世尊的开示中,而得到了广大的利益缘故。所以依照 世尊的开示而继续去作的话,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渐渐就会圆满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96集 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