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100集 菩萨具足福智庄严之后所生的相貌

   日期:2018-07-15     作者:成佛之道    
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谈谈:菩萨具足福智庄严之后所生的法相。
上次说到,菩萨具足福智庄严之后所生的七个法相中,谈到第五个法相:获菩提心。讲的是在亲证了佛菩提道的时候,也会分证解脱果,而这两者其实是汇归于唯一佛乘之中的。接下来谈谈第六个法相是:心不放逸。因为菩萨有了上次所说的自知罪过,一直到获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能够自我督促而继续地向前迈进。为什么这么说?当菩萨有了获菩提心的功德之后,他又看见了自己另外一方面的罪过——包括贪爱五欲法、宝爱五蕴身等,这才使得自己生生世世不离三界生死苦,也常常与众生因故而产生种种的争执。然而从如来藏角度来看,原本众生与我是平等平等,所以就进一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慢慢地就离开会说人过错的烦恼;同时他也会看到:乐瞻病人、乐施贫人,都是菩萨所应当修集的福德资粮;然而,此时由于亲见万法所依的第八识,对因果的道理生起了进一步的信心,所以所修的福德就更加胜妙,因而知道更应该勤行精进。所以之能够生起心不放逸的法相,正是因为前面所说的原因,当然进一步也就会: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
知道菩萨摩诃萨具足福智庄严所生的七种法相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著开示说:“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优婆塞戒经》卷2)除了前面所说的七种法相之外,世尊接著又开示:具足福智庄严的菩萨摩诃萨还有七种法相:第一个是乐化怨雠。既然菩萨利益众生是多方面的,就好像说菩萨戒的内涵是分为三个大部分——叫作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就说明了菩萨应该不但要去能够帮助有缘的众生,还要不去做会伤害有情的事;因为谁也不希望在世世修福的过程中,不小心与众生结下了怨仇,未来世虽然受用了一分福业,却也要酬偿这一分的怨仇!不如说在可以化解的时候,就赶快去把它化解;这样子的话,将来成就佛道的速度就会比较快一些。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当然就是不随意去结怨仇;有了仇,就赶快化解。
第二个法相是化时不厌。意思是说,度化众生,心不疲厌。但这并不是一下子或者是一、二世就可以成就的,往往在开始度化众生的时候,是非常勇猛的;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说:众生真的是不容易调伏啊!自己又不想从他们那边获得钱财的供养,甚至于是自己又要花上金钱、投资心力,好能够把胜妙的法去供养众生,却有时候还会被恩将仇报!想想说:这样化导众生回向正道的事,尤其是在这一个娑婆世界,真的是不容易啊!但是心念一转,还得要继续下去啊!因为往昔已经在 佛前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难不成还要退回去自修自了吗?自己在深心之中也不允许自己这么作的啊!所以这种化时不厌,是菩萨福智庄严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另一种法相。
第三个法相是:要令成熟解脱。常常又会想到一个问题,自己今天在佛菩提道上能够有这样的受用,一定是已经受到 世尊生生世世以来,乃至是长劫的眷顾与摄受。想到这里就知道说,这样的恩惠是很难得以回报的!所以就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在不违反法毘奈耶的教戒之下,怎么样可以教导有缘的众生也能够快速地在佛菩提道的路程上大步前进。再加上说,护持正法继续在人间弘传,也真的需要很多人力,而这正也是这一些有缘的菩萨可以投入这个行列,也好为他们自己累积广大福德资粮的时候;所以一方面随著 平实导师一步一步往上走,一方面也衷心地希望说:有缘的菩萨在正法的道场修学的因缘能够快速地成熟。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有了第四个法相: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因为菩萨在度众的阶段中,有一个事情他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利他自利;看起来似乎只是自己一直在为众生付出,可是就正当在为众生付出的同时,自己的福德增长了、智慧增上了;而这也是菩萨六度之中,福智互相增进、互相含摄的道理。当菩萨更深一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当然一定是会“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应当是要以正知正见化导众生、令入正道。当然,这样的过程之中,一定会遇到种种的恶事,譬如说,有些人是以挑战的心态来听法,他也许故意用一个很深奥的问题来问,目的只是要掂掂你的斤两,好看你出糗。但是菩萨知道说,自己离无所不知的境界还早得很呢!不知道的事情就明白地表示出来,这并没有什么丢脸之处;同时,其实“脸”是应该早一点丢才对,他这样来帮助你丢脸,反过来说还真的要感谢他!有时候想想,平实导师今世以来弘法的过程之中,一心想要把胜妙的法给众生,也无可奈何遭受到多方的谩骂等,甚至于还会被告上法院去!可是却依然不改初衷,也对众生完全没有怨恨之心;这样子能忍一切恶事,真的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最好榜样;这就是菩萨福智庄严之后,所显示出来的第五种法相。
第六个法相是: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这个部分,在世间法上就已经是不容易做到的;设想:往往互相之间结了怨仇之后,就是要想方设法使对方在众人面前出糗,好达到报仇的目的。可是菩萨在之前的修学过程中,已经发起了“乐化怨雠”的法相,所以此时不再会有想要报仇雪耻的心态,对于众生不喜欢别人提起的事情,都会闭口不谈;一者是顾及到对方的心态,一者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众生才会慢慢认定说:菩萨才是可以相信的人,乃至说是可以为之依止的对象。这样就又度化了一个众生,摄受了一分佛国净土。
所以在这一种情况之下,接著就会有第七个法相: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即使众生已经破戒犯律,心性也是弊恶之人,但都应该以慈悲的心来摄受对方,乃至方便教导对方如何忏悔灭罪;因为此时菩萨的心量是更加广大,心性也是更加调柔。世间法之中,固然常常会有仇报仇,但不乏也有以德报怨的情况,菩萨怎么反而不如世间人呢?而且用什么方法才能接引众生进入正法之中,菩萨当然也是知道的,就因为一世一世度化众生的过程之中,面对种种心性的众生,而使得菩萨一次又一次地深入观察这些法相,知道了这些法相互相间的关系以及发起的次第,终于也能够发起这些法相。这样子的菩萨,当然是已经早就开始在自庄严,同时又有种种善巧的方便可以他庄严的。
最后,世尊把从“云何菩萨自他庄严”起这一段的开示,作了一个结论:“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二庄严,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故。”(《优婆塞戒经》卷2)佛法上有所谓的四悉檀,世尊的开示中,有时候是针对某些人,有时候是在事相上或者是在义理上来说明,而更常常的是事相上、义理上都同时兼顾。可是,一般众生往往只看到事相上的层面,就执取经文片面的意涵,有时候就称为这种情况叫作依文解义。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来,在家的菩萨要修集福智庄严,是要比出家的菩萨更来得困难,佛世的时候不妨也是这样;因为出家的菩萨能够作胜妙的法布施,那么样来修集福智庄严是很快速的;反观现在的状况,一般的在家菩萨一旦想要学法、修法的时候,就有可能家中的家亲眷属会给予种种的阻碍,所以才说“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故”。可是,这里 世尊所说的对象是“在家、出家菩萨”,是不是跟我们一般所认定的“在家、出家人”是一样的呢?而“出家”一词的意涵,在经典中的开示又是什么呢?举例来说,《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之中,当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菩萨问疾。”而罗睺罗回答说他不堪去探望维摩诘菩萨的病情时,有一段经文是这样的:【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诘所说经》卷1)这一段经文之前,维摩诘菩萨先为罗睺罗尊者开示“出家”一词的真正意涵,因为经文比较长,就请诸位看官自行查阅了。当然,假如要把那样的义理拿来看现在所谓的出家,只恐怕是尺度太高了一点,但是这却是维摩诘菩萨所开示的“出家”的正理。维摩诘菩萨劝语诸长者子,要他们在正法中出家,可是诸长者子却往事相上听取,所以才会有“父母不听,不得出家。”这何尝不也是诸恶因缘所缠绕吗?维摩诘菩萨立即将他们导向佛法中的真正义理上,所以说:“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能够真正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乃至是亲证自心如来,转依了祂本来清净的体性,这才是真正的出家,因为每一个人的如来藏之中,本然就是具足一切法的缘故。所以说,真正出家的功德是要从解脱道,乃至是应当讲说是从佛菩提道的亲证上来谈。先从最基本的亲证解脱道“断我见”来说,当你对蕴处界是虚妄这一点已经有了第一分的心得决定,试问:你难道不会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是对自身所拥有的名闻利养等的贪著会减轻了一部分吗?所以,当证得这样初分的出家法,本来在家时因为对五欲的贪著、因为于正法信心的不具足,所产生的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的这些种种障碍,是不是也就离开了一分呢?这个时候,不管你所现的是世间法中的什么样的身相,以这样的智慧来作法布施,以这样的心境来作财布施等,难道不是更“为二庄严,是不为难”吗?更何况说,若是菩萨从证自心如来开始,所得的智庄严已经不是二乘人之所能够思议,在这样情况下,以殊胜的智慧作为自庄严的起步,为众说法、信心布施,得一分他庄严,辗转更得自他庄严;也都是因为自己在过去时劫,自己为自己所造作而产生的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的这一种情况,此时自己也已经了知说:应当如何去解缚了。
这样子再回头来看“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一者出家。”其实 世尊这一大段经文所开示的对象是菩萨摩诃萨,所以当然不需要把经文中的“在家、出家”单纯只以一般的外相来作区分与判别,而真正的出家菩萨为二庄严,自然是不为难了。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00集 菩萨具足福智庄严之后所生的相貌)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