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92集 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八) 正伟老师

   日期:2018-07-15     作者:三乘菩提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我们“三乘菩提概说”的节目。我们将于今天继续进行上一节课还没有完成的部分。今天我们要继续说一下,也就是三乘菩提异同之中,三乘圣人之间对于烦恼断除的实证的同异处。
我们上节课中说到,大乘的菩萨从初地开始,就已经开始一分一分的断除习气的种子,最后到了佛地成为究竟佛,那时候已经究竟断尽烦恼障的一切习气种子,也断尽所知障的一切随眠。这是二乘圣人所无法断除的烦恼习气以及无明,这是大乘佛菩提道不共二乘所断烦恼的一个部分。今天,我们将继续举出经论中的开示,来说明二乘圣者虽然证得阿罗汉,舍寿以后可以入无余涅槃,但是他们仍有许多的习气种子尚未断除。
上次课我们举出“鸽入舍利弗影犹有怖畏,入佛影中而无怖”的圣教开示,就可以证明: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仍然有甚多习气种子还没有除尽,佛陀则是净尽了一切二障的习气种子及随眠。今天,我们再举出另外一个例子,来看看三乘菩提中,断除烦恼与习气种子的差异所在。例如,我们在经论上面有提到,毕陵尊者这位大阿罗汉的典故,这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毕陵尚慢”的佛教历史典故。毕陵尊者,他虽然证得阿罗汉果,他能够于舍寿以后进入无余涅槃,因此,他三界爱的现行是已经断尽无余了;但是,这样清净的大阿罗汉,他仍然还有慢的习气没有除尽,他仍有慢的余习未除尽啊!因此,才有“毕陵尚慢”这个典故发生。
我们看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有说明这个典故。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八十四是怎么说的呢?我们看卷八十四《大智度论》中这样记载的:
【如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习轻蔑心故,虽得阿罗汉,犹语恒水神言:“小婢止流。”恒神瞋恚诣佛陈诉,佛教忏悔,犹称小婢。如是等身口业烦恼习气,二乘不尽,佛无如是事。】(《大智度论》卷八十四)
我们看 龙树菩萨这段论文中,举出二乘习气不尽的圣教。如同这位毕陵阿罗汉,他因为五百世生在婆罗门的家族之中,这个恒河神乃是五百世在这位毕陵尊者的家族中当小婢;因此,毕陵尊者这样多世熏习轻蔑之心,因此他乃是有憍慢的缘故。所以,现在虽然已经证得了解脱道的极果阿罗汉,但是,当他要过河的时候,看到恒河神,却因为习气使然,就直接叫出:“小婢!把河水停止流动!”因为这位毕陵阿罗汉,过去五百世是这位恒河神的主人,而恒河神过去五百世,却是毕陵阿罗汉家中的小婢。因此,这一世有缘相遇的时候,虽然恒河神已经不是小婢了,乃是贵为恒河之神;但是这位毕陵阿罗汉,却是习气使然,他自然而然就称这位恒河神为“小婢”。当然恒河神会无法接受,因此,恒河神就去面谒 佛陀世尊,就向 世尊陈述毕陵阿罗汉这样不好的习气行为,向 佛陀陈述。佛陀就请人把毕陵阿罗汉找来,就问清楚是否真有这件事。毕陵阿罗汉就承认说有,他有称呼恒河神小婢,佛陀就请毕陵阿罗汉向恒河神忏悔道歉。这个时候,毕陵阿罗汉就向恒河神说:“小婢!过来!我向你忏悔道歉!”大家看看,毕陵阿罗汉他要道歉,但是因为习气使然,还是习惯称恒河神叫作小婢。
因此,佛陀就藉这个因缘而开示大家,知道这个二乘人还没有断除习气种子的道理。因为这是毕陵阿罗汉的习气,他并没有要对恒河神生起憍慢心,但是因为自己习气使然,他就这样自然而然习惯去叫恒河神小婢了。所以,从这段的典故中来说明我们就知道,二乘圣者仍然不能尽除这一类的习气种子,这类身口业烦恼习气乃是相续。
但是,行大乘佛菩提道的地上菩萨们,他们从初地开始,就已经开始断除了这些习气种子了,到了佛地,则是究竟断尽二障的习气以及随眠。因此,佛陀则是没有这些一丝一毫的习气种子存在的情形,所以,诸佛就是一定不会有余习存在;因为诸佛是能够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所以才能称之为佛啊!然而,二乘圣者所断的烦恼,也只是从分段生死的现行来说,并不是从习气种子的断除来说。由于他们的种子,二乘圣人习气种子还在,所以说,二乘圣者他们的解脱仍然不究竟,仍然不能了知究竟解脱与涅槃法性的别相。因此,大乘佛菩提道乃是超胜无比,二乘解脱道只是大乘佛菩提道当中的一个小部分而已。
因此,三乘圣者都必须要实证这一个二乘解脱道的部分,也就是说,三乘圣者统统要实证解脱德的功德,都应该实证断我见、断我执的功德。只是大乘的菩萨们在断我执以后,可以故意留惑润生,继续在三界中利乐有情;但是,他还是有断除见惑思惑的功德存在,只是故意留惑润生,而不取无余涅槃罢了。而且,大乘佛菩提道还有其他深广的内容,这些就不是二乘圣者他们所能够思议,也所能了知以及实证的。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进行下一节的内容,也就是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的境界差别。
我们在前面上一节的课程中提到,大乘菩提以及二乘菩提的亲证者,他们除了有前面课程中所说的四种差别之外,也就是悟道因缘之不同、智慧内涵的不同、缘智具足的深浅差异还有烦恼断除之不同;大乘菩提和二乘菩提的实证者,他们除了有这四种的差别之外,我们接下来还要在另一节之中,另外讨论还有五种的境界差别。
其中第一种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的境界差别,就是断疑之不同,这是第一种差别——断疑的不同。也就是实证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乃至最后究竟成佛,祂们与二乘解脱道声闻缘觉圣者、阿罗汉们、辟支佛们来相互校量的话,诸佛菩萨祂们在断疑证慧的上面,是与声闻缘觉圣者的实证,是有很大的差异不同。
一般来说,“疑”大概略分为两种分类:第一种叫作“烦恼疑”;第二种叫作“无记疑”。
这里说的“烦恼疑”,它的意思是说,在解脱道的实证上面所应该断除的疑,也就是属于烦恼障所摄的疑。例如:如何是真正的解脱?这个部分的疑已经断除了吗?也就是断除了烦恼疑的实证者,他对于解脱的意涵是什么,在他心中是很清楚的了知,他是心得决定而没有任何一点怀疑。这就是第一种“疑”的断除,断除烦恼疑,就是烦恼疑的断除。这个部分的法义,佛教正觉同修会的 平实导师,有为我们开示这个部分的法义内涵。我们今天也参考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的 平实导师所著《优婆塞戒经讲记》当中的内涵,在今天的课程中说明。详细的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各大书局去请购这套论著去研读。
好!我们言归正传,我们看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之中,佛陀有这么开示说:“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好!从这一段圣教的开示我们知道,二乘之人他们有断除烦恼疑,因此他们证得了解脱,但是他们却没有断除无记疑;而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究竟成就的如来,则是断除了烦恼疑以及无记疑,这两种疑全部都断除净尽,所以才能称之为佛陀。
我们来看经典说这两种疑,第一种疑也就是烦恼疑,当中有许多不同的层次。例如说,在大乘经典中常常提到,初果人所断三缚结中的第二个结,就是疑见,乃至这个疑见的断除,乃是对于实证解脱——声闻解脱初果的内涵,心得决定而没有怀疑。因为他是亲证的,所以疑见已经断除了。但是,这个疑见的断除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于诸方大师不疑”。
但是,这个疑见意思当中“于诸方大师不疑”,却有很多人误会这个意思。例如,有的人他解释说:“如果对于诸方大师有信心而不怀疑,这就是断疑见。”但是这样的说法,其实是误会很大,这不是断疑见当中所说“于诸方大师不疑”的正确说法,这是误会了“于诸方大师不疑”的意思啊!其实,佛陀在经典中所说“于诸方大师不疑”的正确意思是说:这些诸方大师,他们到底有没有断我见,有没有断疑见,有没有断戒禁取见而证得解脱果呢?他们的三缚结是否真正的断除了呢?每一位有实证的初果人,都能够透过这些大师的开示以及著作,加以简别,就能够清楚的判断出来;并且,初果人对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不会有所怀疑。
所以,初果人断除疑见的功德这是说,他们对于所有大师到底有没有断除我见,在他们心中都看得很清楚;并且,他们对于自己所作的判定,是不会有所怀疑自己是会判断错误。所以,一切实证解脱道初果的人,不管这位初果人自己是否已经很有名了,不管这位初果人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一方的大师了,这个初果人,他只要听闻大师开示解脱道的道理,他就会知道这些大师到底有没有断我见,他是很清楚的了知,不会有所怀疑;而且,他也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判断是不会错误的,这才是真正的断疑见。所以,并不是对大师们所说的法义信受而不怀疑是“于诸方大师不疑”。
但是,这个疑见的断除,也只是断除烦恼障上的疑,而且,也只是声闻初果人所断的疑,乃是属于解脱道的见道所断疑惑;这个不包括解脱道中修所断惑,当然更不是断除无记疑。所以,以这个声闻初果断三缚结中的断疑见,它是属于烦恼疑所含摄的范围。
好!我们再来看看:什么叫作“无记疑”呢?这里所说的无记,其实就是在讲异熟性,因为异熟性全部都是属于无记性的法。无记性是没有属于有记性的内容。也就是说,无记疑的断除,那是属于所知障所断的疑惑,这些全部都是属于无关善恶性的,全部都是无记性。虽然这些大多是属于无漏的有为法,但是全部都是无记性的,这个就是异熟的部分。假设我们对于无记性的异熟果报之中,它所含藏于如来藏中的种子是能够具足了知,而没有任何疑惑的话,那就是已经断尽了无记疑了。诸佛如来就是这样,已经断尽了无记疑。而且很多的诸地大菩萨,有些也断除了少分、多分的无记疑,诸佛如来则是究竟断尽无记疑了。如果对于属于异熟性的、无善恶性的果报法,我们自己是有所不知的,那就是说自己还有很多的无记疑尚未断除。所以,自己还有无记疑的意思就是说,自己对于异熟果报以及异熟性是有所不知的意思,自己对于异熟果报以及异熟性的所知乃是不够的,是欠缺的。因为异熟是纯然的无记性,所以对于异熟还有疑惑不知,因此名为无记疑。
然而,这个异熟法,它是一个现象,只是一个流程,它没有什么善恶性可说,它纯然是无记性的。如果说是有善恶性的话,则是依于七转识才有善恶性可说。所以,这里所说的异熟,是在讲异熟生、异熟灭以及异熟的体性,全部都是无记性的。
那什么是异熟的意思呢?异熟有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类而熟等不同的层面的意思。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作变异而熟。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一个人如果他今生修学了佛法的时候,他去护持正法,那他未来世就可以获得可爱的异熟果报,以及出世间的可爱果报。有的时候,这个出世间的果报很可能会在这一世就能够获得。所以,很多人喜欢护持正法,当世就得到诸佛菩萨及善知识的加持,这一世就得利,因此能够对佛菩提有证悟而有所成就。但是,护持正法所将得到的异熟果报,并不是佛菩提道证悟的果报而已,还有许多的有为法上可爱的异熟果报要受报。这样护持正法的可爱异熟果报,将会在未来世中很长的时间中,不断地现前受用。譬如,这个护持正法的人,他在未来多世可以生得非常庄严、生得非常健壮,乃至广有资财,这就是证悟菩萨在未来世有为法中的可爱异熟果报。
同样的道理,异熟的第二个层面,那是在讲异时而熟,也就是这些可爱的异熟果报,你不能要求现在世就马上获得,得要异时而熟。
举个例子来说,譬如:如果你去银行存款,你是以三年整存整付的定期存款,那你得等三年期满,才能领得到本金与全部利息啊!如果是每个月提领利息,那也得等一个月时间到了才能领到利息。你不能说现在才刚刚存进去,你就要立刻领取利息,本金以及利息统统要领,仍然是没办法达到的。所以,本金及利息仍然要到期满以后才能够领到。
又譬如说,如果你去布施食物给一条狗来吃,这条狗牠今世是没有能力可以回报你的。但是,这个异熟果报却是如实的记持,所以你在未来世就可以得到百倍之报。也有人说“那我布施给有能力回报的畜生好了”,那我就告诉你,你未来世不会有财物上的回报。
所以,我们布施不必要求此世得要回报,只有傻瓜而不信因果的“聪明”人,才会贪求此世的回报。应该我们要符合因果的律则,等到来世异时、异地、异处而熟的时候,这样可以布施小狗就可以得到百倍之报,才是最划算的想法。得要有这个智慧来作简择,不要短视却自以为聪明,因为因果的律则就是这样子。
这个异熟果报得要变异而熟,得要异时而熟,也得要异类而熟。所以,我们如果护持正法的话,未来世将会获得无量可爱的异熟果报,那你的成佛之道,就会一世比一世更顺畅;但是,你却不能说要在护持正法以后,现世马上就一定要获得什么果报。你要获得,得要等到舍世以后,舍寿以后,在这一期生死已经结束,这个因果的本息才会结算完毕。到下一辈子才会回报这些异熟果报,这叫作变异而熟。可是下一辈子,你在哪里受报呢?不一定会在这里啊!也许会去另外一个星球受生而获报,也许你生到欲界天去受报,也许你去极乐世界受报。所以,异熟果报并不是同一世能得到果报的酬偿,而是会移到未来生中去受报,这叫作异时而熟。
所以,异熟的道理非常的多。今天,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介绍到这里。剩下的部分,我们将在下一集的节目当中来继续说明。同时,我们也将这两种疑的部分再举例说明,让大家了解三乘菩提之中,大乘菩提以及二乘菩提的差异所在。希望透过这样的说明,可以让大家熏习听闻这些正知见以后,就能够在大家心中,各位菩萨能够建立对于三乘菩提的正知见,这样大家未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才会顺畅无碍而前进不退。
今天碍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说完的部分,我们将于下一集的节目中继续说明。欢迎大家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92集 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八) 正伟老师)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