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42集 “法师”的真义(四)

   日期:2025-01-12    
正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视频弘法节目。我们继续来解析 平实导师演绎的《妙法莲华经》〈法师品〉。
  在前面几集节目中,我们根据经中 释迦世尊开示的圣教,以及 平实导师所演绎的经文真义,归纳出 如来在《法华经》中定义“法师”的第一个条件是“闻《法华经》,心生随喜”。因为《法华经》所阐明的是不可思议的佛果智慧与境界;而这不可思议的智慧、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佛的所知所见——第八识真如,由这真如心扩而大之到三世诸佛、十方佛世界,显示佛法之广大与庄严。然而,能够随喜信受,并且安忍承担这广大庄严的不可思议诸佛智慧境界的人,必定是由于善根因缘发起了“菩萨种性”,愿意求大智慧、求一切法的真实相;并且心志坚固,愿意不惜身命、广度一切有缘众生,成为一个真实义的大乘菩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心中生起疑惑,就是这“闻《法华经》,心生随喜”的发起“菩萨种性”,与三归依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发菩提心”,有何不同呢?这个问题,从 弥勒菩萨在根本论《瑜伽师地论》中,开示了三归依的因缘、正行,以及所获得的功德,就可以看出二者是有明显不同的。以三归依的因缘来说,弥勒菩萨开示众生之所以归依佛、法、僧三宝的四个必要的因缘,弥勒菩萨说:【齐四缘故,说能归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别故;三、自誓愿故;四、更不说有余大师故。】(《瑜伽师地论》卷64)就是齐备了这四个因缘,众生就会发心归依三宝:第一,是知道归趋投靠佛法僧,依止佛法僧三宝,就能生出广大的功德。第二,是知道所归投依止的佛陀正法与外道邪法间,究竟有何差异?第三,是自心发起誓愿,愿意从今往后直到永远的未来,都要依止修学 如来的正法,舍弃一切外道邪法。第四,是明白在这世界,就只有 如来是能教导众生得到真正解脱,乃至成就佛菩提无上果德的大师;因此,除了 佛陀之外,就不再称呼其他的修行人为大师了。简单地说,就是归依三宝后,就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不再归依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鬼神和邪法。
  平实导师也曾解释说:【未悟实相的人,在佛门中一定要先作三归依;为什么要三归依呢?是因为心有恐怖:我对解脱道没有把握,我对佛菩提道没有把握,那该怎么办呢?那么我去归依三宝,由佛法僧三宝来帮助我啊!】(《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27。)导师补充说:【众生都是害怕无所依,因此得要处处求依;当他们无所依止的时候,心中就有恐怖。】由此可知,三归依是学人信受三宝、修学 佛陀正法的开始。因此,这三归依发菩提心的发心因缘,与“闻《法华经》,心生随喜”发起“菩萨种性”,心志坚定,愿意不惜身命、广度一切有缘众生;愿意求大智慧、求一切法的真实相,成为一个真实义的大乘菩萨,这两种发心的层次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至于 弥勒菩萨在根本论中,又详细阐述了各两类八种归依所有的正行,以及受归依者所获得的功德,但是因为与本单元要探讨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就不再多作论述。
  回到《妙法莲华经》〈法师品〉。如来在对 药王菩萨开示:【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后,紧接着又说:【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妙法莲华经》卷4)这是 如来提出第二点法师的条件,就是“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
  读到这段《法华经》的经文,相信曾经读诵过《金刚经》的菩萨,一定会觉得很熟悉,因为《金刚经》中也有极为类似的圣教,像 如来对须菩提尊者开示说:【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又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在这里,如来开示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此经”——《金刚经》的人,都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果进一步能广为人说“此经”——《金刚经》的人,所成就的功德更是“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如来甚至说:这样的人,就是荷担 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
  不仅《金刚经》,在《法华经》中 如来也开示:【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妙法莲华经》卷6)如来的意思是:由于先已于过去无量世历事过无量过去的诸佛,都能受持、读诵、为人说“此经”——《法华经》,所以我释迦牟尼能够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法华经》所说的“此经”,与《金刚经》所说的“此经”,是同还是异?真义又是什么呢?首先来看 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中的阐述,导师说:【所以能够懂得此经而受持,或者 佛在说此经的时候,他能够听受——一念相应就听受了,他就能自己读诵,也能为人解说。这样子,他就是真正荷担了如来家业的人,不单单是为自己荷担无上正等正觉而已。要能这样子实证此经,才是真正懂得《金刚经》的人。真懂了,就进入菩萨数中,从此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不再于外门摸摸索索去修六度万行。】(《金刚经宗通》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184。)导师又开示说:【当你已经证得此经如来藏了,所以你能够接受、能够持住这个法而不退转,这就是受持此经。读诵此经,是身业与口业的所为。受持,只是意业,你心里面坚决认定此经是正确的;然后能够读诵。读是为别人读,也为自己读;诵,为自己诵,也为别人诵。也就是说,能够接受如来藏,而持住这个法,心中都不退转、不动摇,也能够解说给一切有情听;不论是人间的人类,或者有神通的畜生或鬼道众生。】(《金刚经宗通》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216。)也就是说,《金刚经》中所说的“此经”,正是指法界实相、万法根源的众生第八识如来藏,因地称为阿赖耶识、异熟识,到了佛地改称为无垢识。
  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中,秉承 如来出世弘法之一大事因缘,以第八识如来藏贯通三乘菩提之唯一佛乘的正理,解释前面引据《法华经》〈法师品〉定义法师的第二个条件——“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这段经文的时候,说;【这个供养十万亿佛,并不一定说时间真的有多久,只能够讲一个约数。不过如果已经修行这么久了,已经供养过十万亿佛了,他一定会发起大愿,因为遇到每一尊佛时都会听到《法华经》;当他《法华经》听多了,一遍又一遍听久了,心量就被诸佛扩大了,他就能够发起大愿。因此,由于这个大愿的缘故,愿意哀愍众生而生在人间;所以通常而言,这是已经证悟之后,才能够说他已经成就了大愿,一般人是没办法的。】(《法华经讲义》第九辑,正智出版社,页71-72。)导师的意思是说,如来在《法华经》中界定的法师,通常都是已经证悟第八识如来藏,才能如理“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才能够“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或许有人对此会有所质疑,尤其是只从文字表面去研究而理解经文意旨的人,可能坚持“此经”二字,指的就是文字的经典。但是这样解释,是否正确?我们且以 世尊在《金刚经》中的开示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世尊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我们来看看释印顺在他所着的《般若经讲记》中,如何解释这段经文?他说:“佛所以说这人的功德超过七宝布施,是因为一切佛及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般若性空法门——经典所出生的。”就是认为“此经”是指“般若空性法门——经典”,似乎就是指这简称为《金刚经》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典中所阐述的般若空性法门。但是,【法者,如来所说之法也;门以出入为义。谓如来说诸妙法,开解脱门,普令一切有情皆得出离生死苦趣,而入解脱清净之域也。】(《大明三藏法数》卷14)所以,经典是 如来世尊出世在这人间,示现八相成道成佛了,演述出修行解脱的妙法;然后弟子们听闻而忆持住,乃至实修亲证而得胜解,再记录下来,这世间才有佛教经典及其中所述法门的诞生与存在。
  如果依释印顺所说,“此经”指的是《金刚经》等《般若经》经典中的“般若空性法门”,那么他书中接着说:“《般若经》说:般若为诸佛母。……佛说的十二部经,修学的三乘贤圣,也没有不是从般若法门出生的。没有般若,即没有佛及菩萨、二乘,就是世间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般若经讲记》,印顺文教基金会推广教育中心。)那岂不是成为 佛说《般若经》,才有经典中的般若法门,可是诸佛却又都是从这般若经典阐扬的法门所生;这就好像说一对母女间,母亲出生了女儿,而母亲也是女儿所生的,这是极其矛盾不合理的说法。
  再来看释印顺紧接着又说:“得无上遍正觉,所以名为佛;而无上遍正觉,即是老般若。没有般若因行,那里会有无上遍正觉?那里会有佛?”意思是说,诸佛所证无上遍正觉的无上觉智,是般若的起源,所以称为“老般若”;诸佛就是因为在因地修行般若,才能在果地证得无上遍正觉,然后才被称为佛;唯有佛将所修所证的法门宣扬出来,然后世间才有《般若经》这“新般若”的经典。他最后说:“此经赞叹般若及般若契会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是与此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都同样的可尊。”(《般若经讲记》,印顺文教基金会推广教育中心。)就是说,经文中说的“此经”,就是在赞叹这一能令众生依之修行,终能证得诸佛“无上遍正觉”的般若无相法门;并且赞叹般若这无相法门,契合会通了一切法的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是跟这般若无相法门相契应的经典,同样都是可尊重、可赞叹的。
  释印顺这里所说的“无上遍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世尊在《法华经》中开示:【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照释印顺申论的意旨,那么这也是在赞叹、尊重“此经”——《法华经》,因为《法华经》也是跟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经典,也可以让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说,《法华经》所说的“此经”,与《金刚经》所说的“此经”,所指的都是同一个法。然而,对于释印顺所解说“此经”的意涵,还是有疑虑,我们就等到下一集节目中再继续来探究。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