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圜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视频弘法节目,目前正在为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单元。
在上一集中,我们谈到在法华大会之中,五百位阿罗汉以及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都发愿要在他方国土演说《妙法莲华经》;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以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和相随的六千人,也都发愿未来会在他方国土广为宣扬这部《妙法莲华经》;等这三批人都说完了,世尊就改看向那他方世界来的“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这些大菩萨们都已经到了不退转地。这些不退转的大菩萨们,都已经得到了佛法的陀罗尼——也就是佛法的总持,是九地菩萨,具足四无碍辩的功德。世尊看著这些九地菩萨,菩萨们一心合掌,希望 世尊明确的告诉他们要在此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且能为人演说,可是 世尊却默然没有表示意思。于是这些菩萨们念头一转,心里明白:“我们应该自己去作,因为世尊看著我们,而不是环顾全场,所以我们应该自己去作。”所以他们就在 佛前发愿,愿意在五浊恶世宣讲《法华经》,并且也愿意在 如来示现灭度以后,不断来往十方世界,教令众生书写、受持、读诵《法华经》,也能够为众生解说其中的真实道理;并且教导大众依照《法华经》的意旨如法修行,同时还能够正忆念这一部经。并且祈求 世尊能远远地守护他们,让他们能顺利的从头到尾完整地将《法华经》演述完毕。
菩萨们发愿完毕以后,为了想帮助那些心量不够广大的菩萨,于是又重新用偈颂再说一遍。偈中说:【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贪著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妙法莲华经》卷4)为什么恶世中比丘谄曲而不直心呢?那是因为希望获得世间的财利,所以才需要谄媚于那些大施主。
这在古来的佛教界就是很平常的事,所以才会有一对讽刺的对联流传下来,这幅对联是这样的:“坐,请坐,请上座;茶,泡茶,泡好茶。”也就是接待在家居士时要分等级!普通的小居士、小护持的人来了就说:“茶!茶!”那侍者一听就懂了,座位不必特别去擦干净,也不必请到最大的厅堂、最好的座位。那么茶呢,就是很普通的就行了。如果来的居士是比较护持的,每一次来就奉上十两纹银,那和尚就说:“请坐!”侍者一听,懂了、懂了!没办法泡雨前,至少也泡个碧螺春吧!如果是大官,每一次来就奉上五百两、六百两纹银,大和尚一听是他来了,出三门外远迎;因为早就通知他要来,大和尚早等著了,于是一接到通报,立刻三门外远迎;迎进大厅来就说:“请上座!”然后就跟侍者讲:“泡好茶!”侍者当然就听懂了,赶快就把雨前泡了来,这就是谄媚心嘛!对不对?
有谄媚心时,相对就会有慢心!那小居士来时,大和尚说:“茶!茶!”这就是慢心啊!觉得说:“哎呀!你这个小居士啊!不值得我一看。”但是不论如何,人家终究是来护持的,总是要陪著讲几句话。为什么他要这样呢?就是因为名闻利养嘛!这样的人就是有谄曲,他们的世间智慧是很聪明的,所以叫作“邪智”——都不用心在正法上。他们如果把邪智邪慧改在正法上用功,迟早都会开悟;即使悟不了,至少也可以得个声闻初果,成为通教菩萨初果也不错啊!可是他们偏不,都只是在世间法上用心,所以叫作“邪智心谄曲”。这种人一定会有一个现象,就是“未得谓为得”,还没有证得到的智慧或定境,他们会自己称已经得到。声闻菩提没有得到,也自说他有得到;大乘菩提还没有得到,也说他已经证得了。
因为这样子向人家谎称的缘故,而众生迷信,然后就会想:“喔!我师父圣人耶!”于是就拿大把大把的钱财来供养。可是实义菩萨不看供养,不贪求供养。但是那一类人就会贪供养,他们没有实证的内涵,又想得到供养,唯一的办法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菩萨们可以看看那一些贪求供养的人,哪个不是这样呢?譬如,明明就不懂公案,偏偏还要讲公案、写公案,目的在哪里呢?是要让人家误认为他开悟了。所以不懂禅宗公案也要讲、也要写,显示说:“你看,我懂公案。”“我懂公案”的意思代表什么?知道吗?就是向大众显示说:“我开悟了,开悟者就是圣人。”可是真正开悟的禅师讲什么呢?都是说“实际理地无圣亦无凡”,哪来的圣人?
譬如,我们来看看赵州从谂禅师,大王派了大将军送了许多银两来,老赵州怎么样呢?下座去迎接;因为大将军不是那个根性,老赵州非得要下禅床才行,就到方丈室外去迎接他。等到真定帅王公来的时候,老赵州却反而坐在禅床上一动也不动,不但不出方丈室外迎接,连下禅床都没有。老赵州很有智慧,告诉侍者说:“贫僧接待檀越,有三种法:末等人来,三门外接;中等人来,我下禅床迎接他;第一等人来,我坐在禅床上接。”上等人来了,只是坐在禅床上迎接。大王一听,心想:“喔!原来我是上等人啊!”所以老赵州有时也不得不委屈一下,为什么呢?因为在古时候官家最大,可是最大的官最好应付,最小的官反而是最难应付的,有时得要委屈自己来顾全大局;但他可不是为了名闻与利养,因为他的名声早就传遍了京城,他还要求什么名闻?都不需要求了。利养呢?他又不贪求什么享受,还要贪什么利养?只是为了正法的久住,有时只得变通一下,所以他就使用这样的方便。
但是在一般的道场,刚才我们说的那一幅上联、下联,可都是常常在运用的,所以坐与茶之间就有分等级了。但在我们正觉同修会里面,对所有居士们都没有颁给什么标章,也没有分什么等级。可是在一些大山头里,他们都把居士们分为九品。护持他们的居士都被区分为九品,所以有一品功德主、二品功德主,三品、四品、五品乃至到九品。这是真实的事喔!如果来到本山或者去到某一个分院借宿时,寺里就看你是几品功德主,依照品级给你住不同等级的房间,吃不同的饮食;这还能叫佛法吗?然而在禅师眼里却是无圣亦无凡啊!
也就是说,在五浊恶世中,他们有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但我们正觉是异类。所谓“异类”是说不同于一般人类;当人类全都成为只看重功利时,我们宁愿当异类,也不要与他们一样。“异类”不是人类;那我们是什么呢?对了,是菩萨!所以我们不搞那一些等级,即使是大官来上香,也都一样,一视同仁;法上也一样,不管谁的官作得有多大,想要得这个法,一定得要经过两年半共修,共修完了还得接受各组的审核。不会因为他的官大就必须给他先去打禅三,而别人作义工,每天累得一塌糊涂,他却从来不作义工,各组的评语都很差,我们凭什么让他去打禅三呢?所以我们正觉就是这样的立场,我们这个法不卖,我们要看学人的菩萨性;只要他的菩萨性足够,努力护持正法,他就有证悟的因缘。如果菩萨性不够,即使捐再多的钱,也不一定能过关,有本事就自己闯过去啊!所以禅三想要过关很不容易,得要过五关、斩六将。我们的法不卖,就是这样子。
末法时代许多的比丘、比丘尼们,当你把正觉的书送给他们,他们会说:“我们不读居士写的书!”那显然连 维摩诘大士来了也度不了他们,真的是没办法呀!这就是恶世中“我慢心充满”的比丘。这种我慢心充满的凡夫,自称为佛的人很多,密宗是最具体的代表;若是自称开悟的,在正统佛教中那可就太多了。譬如以前台南有人讲实证解脱捷径之道,然而他所说的那个不是捷径,而是绕远路,因为目的地是错误的。也有人自称证得初禅,但却无法说出如何证初禅的原理,实证的过程、证后又会如何;既然讲不出来,却说他有禅定,佛法中或是世间禅定的法中都没有这回事!一定要有内容、要有方法,然后告诉大家如何去取证,这样才是实证、实说呀!所以这种“未得谓得”的事情太多了,末法时代都是正常的;这种人一定是自我心中充满了慢心,否则他们不会这样作的。
接著说:“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贪著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这里所谓的“阿练若”,是指修远离行、修苦行,所以穿著“衲衣”,也就是穿著出家人的补衲衣,住在空闲之处;一般而言,这种人会有很强烈的慢心,他们如果看见比丘、比丘尼在市区弘法,就会瞧不起:“哎呀!你们在那边就是为了名闻利养,你们看我多清净啊!我什么都不贪求。”其实他是贪求不到,若是有机会,他比谁都贪呢!这类人只是故意示现那个清净的模样,想要骗人家说:“我是很清净的。”然后人家以一座大寺院来供养时,他还装著说:“哎呀!不要啦!不要啦!这个我没兴趣啦!”然后人家三求五求、七跪八拜以后,他才点头说:“好啦!好啦!我就勉强接受啦!”其实他心里爱得不得了。这种人都是自认为:“我才是行真道,你们都是假修行。”因此轻贱在人间、利乐众生的菩萨。这类人是不肯来人间利乐众生的,总是自命清高而瞧不起人。菩萨们都在人间,不会去躲起来只顾著自己;而这种自命清高的人,会轻贱一切的菩萨。
这种人往往因为贪著利养的缘故,与白衣说法。他既然不求任何世间法,自命清高,那人家来了,又何必为人说法,不理人就行啦!“我什么都不要,我是阿罗汉!”阿罗汉灰身泯智,什么都不求,就是等著入无余涅槃,而他却又要为那一些在家居士们说法,目的是为了求取恭敬。初学者什么都不懂,就会把他当作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对他恭敬供养;然而,求得恭敬的目的,却是为了名闻与利养。一般来说,只要有名闻,利养就会跟著来。有了名闻之后却能不受利养,这个真不容易,在人间像这样的人是不容易找得到的呀!
另一类高推自我证量的人,或是以修苦行、清净行自居的人,其实都是贪著利养的;他们为白衣说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恭敬与利养。如果人家对待他,就好像对待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一样,他的利养心就生起来了。因为一般人听说他是阿罗汉,而且是大阿罗汉,心想:“喔!这真是不得了啊!是人天应供,连天主都要供养他耶!”于是大家就大把银子、大把银子送来供养他了。
接著说:【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妙法莲华经》卷4)这一类贪著利养的人,心中一定怀著恶心,而且常常想念世俗事:我的寺庙能不能多盖几间?我能不能多收一些信徒?我能不能多养出一些出家弟子?我的寺庙能不能盖成世界最高的、成为世界纪录?都是在世俗事上努力追求第一。佛教界就是像这样子,都在世俗上追求,而这些第一都没有任何佛法实证的本质。而这些堂头和尚住在某某山、某某山、某某山,都是在山上,假名“阿练若”。
各位菩萨!这些怀著恶心,常念世俗事的恶比丘,又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呢?下一集我们再继续来探讨。感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