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元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这个单元我们继续跟大家介绍 平实导师所写的《法华经讲义》,接下来从〈安乐行品〉开始。
经文接著说:【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悕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悕求。”】(《妙法莲华经》卷5)
首先,我们来解释这一品品名的意思,再来用白话解说。现在是〈安乐行品 第14〉,“安乐行”就是说,身为菩萨应该怎么作、如何行,才能在“后恶世”受持、护持、读诵、演说这部《法华经》,而不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也能够更长久地利乐众生,这就是〈安乐行品〉所要说的内容。但是这到底是谁为大众请法的?就是大智 文殊师利菩萨!到这个时节就是他应该为大众来请求 世尊为大家开示的时候。因为这部经讲出来后,未来世的众生大多无法接受。文殊师利是早就看见这个问题,所以为大家来向 世尊请示:未来世要怎么样来行“安乐行”,才能够让这部经长久住世。这就是 文殊菩萨大慈大悲的所在。
接著用白话来解释这一段经文:“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禀白佛陀说:‘世尊!这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们,非常地难得和稀有;由于他们恭敬孝顺佛陀的缘故,发起了大誓愿;他们都愿意在佛陀入灭后的五浊恶世中,护持、阅读、演说这部《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佛陀入灭以后的恶世中,应该如何才能为人演说这一部《法华经》?’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于我入灭以后的恶世想要为人演说这部经典,应当安住于四法之中。第一法、要安住于菩萨所行的处所以及所亲近的处所,才能为众生演说这部经典。文殊师利!如何是我说的菩萨摩诃萨所行的处所?如果菩萨摩诃萨住于忍辱的境界中,心地柔和、善于随顺众生而不匆促与暴烈,心中很稳定也不惊惧;又加上能够依于真实法而没有任何心行(也就是依如来藏境界所见都无任何心行),如此观察诸法如实的法相,但也不会因此而行于不分别的境界中,这便是我说的菩萨摩诃萨所应行的处所。如何是我所说的菩萨摩诃萨应该亲近的处所?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各种外道梵志和尼揵子等,也不写造世俗法中的各种文笔,不赞叹歌咏外道书籍以及顺世外道、反顺世外道等人;也不该亲近各种含有凶戏、相叉相扑以及角力等种种广作变现的魔术游戏。也不可以亲近屠夫以及畜养猪羊鸡狗,和在野外打猎打渔、捕捉野生动物等种种恶律仪的人们;有时候遇到这一类的人前来相见时,就为他们方便说法,心中都没有存著什么希望。也不可以亲近求证声闻法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不应该对他们问讯;若是在寮房中,若是在经行处,若是在讲堂中,都不与求声闻法的人一同共住或休息;假使他们有时前来相见,就随著方便而为他们演说适合他们的大乘粗浅的法,心中对他们都没有什么希望或请求。’”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这时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向 佛陀禀白说:“世尊!这八十万亿那由他的菩萨们是非常难有的。”为什么难有?这是说一般而言,大家都对五浊恶世的众生有所恐惧,因为在五浊恶世中的众生是很难相处的;如果人寿可以增长到五百岁,五浊就减少很多。但是人寿百岁的时候,众生还是无明居多,所以心性恶劣的人多,善良的人少;信根少的人很多,信根圆满的人很少;当你从众生的五根、五力的善法来看时,所观察到的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前面总共有三批弟子,都是已经被授记将来会成佛的人,结果都说将来要在他方世界演说此经。但这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们不一样,他们愿意在十方世界中,不论是什么样的世界,乃至娑婆的五浊恶世,他们都愿意演说此经而无所畏惧。所以说,这样的诸菩萨确实是甚为难有!
真正的菩萨一定是敬顺于 佛,而愿意发大誓愿。如果对 佛敬顺,就不能违背 佛所说。若是对 佛所说的,他偏要反其道而行,这种人且不说恭敬于 佛,连对 佛都不愿意顺从。佛陀说不应该让外道法渗入佛法中,佛陀说不应该以表相佛法来驱逐了义佛法、抵制了义佛法,他们偏要连 佛陀的话都不随顺了,心中怎么可能有恭敬心呢!可是这些菩萨都不一样,跟那三批被授记成佛的弟子都不同;那三批回小向大的菩萨,他们都不愿在五浊恶世来讲解此经,也就是不愿意在五浊恶世来讲解如来藏妙法以及三世诸佛的不可思议境界。可是这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就承担起来,不论这五浊恶世是多么地难以弘扬这个如来藏法,他们仍然愿意住在五浊恶世来弘扬这个妙法,所以这真是“敬顺佛故”而“发大誓愿”。
像这样子愿意在后恶世来护持此经、阅读此经、演说此经,真是太难得了!因为这《妙法莲华经》专讲唯一佛乘菩萨藏妙法,这真的是如来藏妙法。这如来藏妙法本来就已经很难演说了,而且更要把 释迦如来如何演说《法华经》等等不可思议的广大甚深的妙法,发愿在五浊恶世为人讲解说明,这更是难得!所以说:“这些菩萨确实甚为难有!”“甚为难有”的主要原因是敬顺于 佛,能“敬顺于佛”才是真的大心菩萨。
那么 文殊菩萨这样赞叹这些菩萨以后,他当然要为这些菩萨设想,因为要求菩萨们在五浊恶世演说这样的《法华经》,这是很难令人相信的经典;佛陀在世宣讲时,当场都有五千声闻凡夫退席,何况是五浊恶世,佛陀已经不在人间了。所以 文殊菩萨当然要为大家请求说:“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也就是代替大众请 世尊开示。在后末世,不是 佛陀还在世时,也不是正法时期、像法时期,而是到了末法时期的后期,叫作“后末世”。那么在这种恶世里面,要怎么样才有能力,也才能成功地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这时 佛陀就开示 文殊师利说:“如果菩萨摩诃萨,在后恶世想要演说这部《法华经》的话,应当安住于四个法之中。”这四个法里面的第一个法,就是安住于两个菩萨行处以及两个亲近处。这里讲的菩萨摩诃萨,主要是指后末世的出家菩萨,特别是指三贤位中的出家菩萨;也就是说,出家的菩萨又已经证悟了,所以有能力演说《妙法莲华经》,但是还在三贤位中,因此就有许多事相是需要注意的。这里当然是指出家菩萨,特别是指现声闻相的出家菩萨,不是现在家相的出家菩萨。
为什么是这样?在后面 世尊的开示中就可以显示出所演说的对象正是如此的出家人。菩萨摩诃萨在后恶世想要演说这部经典的时候,有四个法是他所应当安住的;如果能安住于这四个法中,于后末世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时,就不会有大问题出现。第一个法就是安住菩萨行处以及亲近处,由于第一个部分的法具备了,就可以为众生演说《妙法莲华经》。佛陀又解释说:“文殊师利!什么是我所说的菩萨行处?”就开示说:“如果菩萨证悟成为摩诃萨以后,安住于忍辱的境界中,心地柔和、善良,而且能够随顺于众生,并且心性不急躁也不暴烈,而他心中没有惊惧。”这是第一个部分。
那第二个部分是什么?就是“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若是具足这两个法,就叫作菩萨摩诃萨的行处。这个“行”当然是有它的意涵存在,换句话说,当你讲出胜妙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佛法时,这个实相境界的智慧妙法,众生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连阿罗汉都不懂,何况是声闻六识论的凡夫们,当然更是无法理解,所以当你如实演讲出来时一定会被骂,不可能不被少闻寡慧的众生辱骂;那时你得要行于忍辱,要住在忍辱的境界中——“住忍辱地”。
所以,弘扬如来藏妙法,在末法时代是相当困难的,这不是容易的事情,越到末法时就越困难。我们现在距离法灭的时候还有九千多年,弘扬如来藏妙法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到了“后恶世”还会更困难。所以 佛陀说,到最后法即将消灭的那八十年,在人间为众生演说如来藏妙法,它的困难度,好比顶著须弥山在海水上行走一样困难。就好比你挑著一担很细的毛草、一碰火星就会烧掉的细草——好像棉花一样细的干燥细草,挑著进入大火中行走而不被燃烧,就像那样困难。
所以 平实导师常常教导大家说,弘扬如来藏妙法会被众生辱骂。你要怎么样才不会生气?很简单!你就是要接受,接受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忍”。当你接受众生无理的辱骂时,就不必辩解也不必生气。可是要一般人真的很难接受,被无端辱骂要他们怎么接受?平实导师说:“你要信受一句话:众生本来如此。”或者说“众生本来如是”。你若是想要期待众生听到你演说如来藏妙法而不辱骂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众生大多是愚痴的,大多是具足无明的。就好像一只鸡,它生来就是要啄米、啄虫,你叫它一生都不要啄米、啄虫,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鸡本来如是!就好像你叫一只鸭子进了水而不会浮起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鸭子本来如是!所以,你所弘扬的佛法是甚深微妙的,而众生的根器绝大多数是听不懂的,因此当然就不会接受你所说的甚深微妙法,你本来就应该接受这一点;你既然心里接受了,那就不会生气。
除非对方的诽谤会对正法有负面影响,或者可以用来作机会教育利益学人,否则就不需要写书回应对方。所以,你想要在“后恶世”弘扬此经,一定要住在忍辱的境界中——“住忍辱地”。“地”就是境界!就是要住在忍辱的境界中。可是忍辱并不是用压制的,而是要有智慧;你如果有智慧,知道众生本来就是这样,也知道你这个法本来就是很深妙的,少闻寡慧的众生是很难了解的。那你接受、了解了,当他胡乱诽谤时,你自然就不会生气;当你有智慧来面对逆境时,自然而然就能不忍而忍,是不必忍就已经“住忍辱地”了。
可是“住忍辱地”,你就都不作事吗?那也不行!因为你如果住于忍辱地中,就觉得事事跟你无关,都不处理,那你就是在放任这些众生下堕恶道。所以你虽然住于忍辱地,根本不生气,但也得要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何处,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说法确实是错了,又为什么错,让他舍寿前可以忏悔,以免死后下堕恶道。你还得要为他们设想,所以你该为他们解释的法,还是要为他解释;不能一举把他推翻,就只说:“你这个法是错的;但是为什么错?我不跟你讲。”菩萨不能这样,这样就不是真忍辱,而是已经生气了。所以 平实导师回应别人挑战法义时,不但为他们讲,还要为他们讲得很详细,要面面俱到为他们说明。为什么?因为不是生气而写的,是心存善念想要救护他们,希望他们舍寿时懂得忏悔、免堕恶道。这样才是真正的“住忍辱地”。这样安住时,不但有生忍,也有法忍,这才是真正的“住忍辱地”。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先介绍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