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讨“菩萨行处与亲近处”。
上一集最后说到,佛陀对实义菩萨在末法时期宣说如来藏妙法的教授教诫,必须安住于第二个法的亲近处,也就是要常常乐于现观一切法空的“如实相”。这个如实相就是要以这个般若空自相空的智慧,现观一切法空、无有法性可见,安住于这个空性中修学六度乃至十度波罗蜜,才能证无上佛菩提果。因为一切实义菩萨如实悟入如来藏以后,都能现观如来藏无能修者、无所修的法,无能行者、无所行的法,无见闻觉知者、无所见闻觉知的法,无我、无我所,真实、无尽、常住、明净,一切圣法都是由此真净法性所成就;由于如来藏的真净法性,才能显现圣者所修证的无边功德。因此必须清楚明白,一切法空、无有法性可见并不是断灭空无,指的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本——第八识如来藏,体性如虚空而具备了没有三界有性的空性;这个能生万法的空性,借缘所变化现起的五蕴诸法,都是幻化而有,没有真实自体性可得。现观如来藏有真实自体自相空,与所幻化的五蕴诸法无自体自相空,才可说是一切法空、无所有性,这才是 佛所说“本来无生而能生万法的空性”。
如果是初发心修学大乘的菩萨,或者是开悟以后不愿意信受善知识的教导与开示者,无法以如来藏心本来具足相应的真空妙有、真如无所得法性为方便,现前观察与色受想行识同时同处的如来藏心体,没有五蕴法相可得,也没有五蕴的无常相可得,也没有诸法自相空、无所有的智慧可得;如果没有获得现前的如实相空观,对于《般若经》所说的自相空,会以为是一切都空而感到惊吓、畏惧、恐怖,因此就会犹豫不决,乃至退转于大乘佛菩提的修学。
所以《法华经》中 佛说:【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妙法莲华经》卷5)菩萨摩诃萨现观一切法的如实相,指的是现前观察的法性真实不虚、远离颠倒,对于六尘诸法远离觉观而如如不动,于一切法皆无所依止、无所系属故无所起、无所退,真如法性永不变异故不转变,体性犹如虚空,无二法故一切无所得、无所有性。
虚妄不实没有自体的法就是颠倒法,五蕴没有真实自体,也没有自在性,都是因缘所成而暂时幻有,因此说五蕴诸法是颠倒事;而五蕴诸法都是不离六尘觉观的分别、领受、了知与造作,没有止息的时候啦。五蕴诸法必须依止于三界世间而生灭,系属于业果与烦恼而有起有退;五蕴诸法在每一期生死中不断地流转变异,是因缘相对待有所得的法。所以五蕴诸法的生灭无常空,绝对不是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得、无所有性的一切法空如实相。
五蕴中的眼根必须和色尘相对,耳根必须和声尘相对,乃至意根祂必须跟法尘相对,都是二法;缘于眼、色二法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受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法的聚集;乃至于说能了知这些生死苦的过失,最后灭除这些苦的聚集远离生死,这些都是有所得的法。有所得的法都不是无二之法,无二、无所得的法才能具备无所有性。《心经》所说的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就是无二之法,所表显的就是无所得、无所有性;《心经》所说的这个心,就是实相心如来藏。实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不是行于色受想行识,也不是离于色受想行识,以中道现观一切法无所得、无所有性;因为实义菩萨是安住于无我、无所有性的诸法根本如来藏的真如法性中,色受想行识皆归摄于如来藏的缘故。
佛陀在《法华经》中,针对菩萨现观一切法如实相时,所现观的心的体性开示如下:【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妙法莲华经》卷5)佛说:“犹如虚空无所得、无所有性的心,是断绝一切语言道的;本来不生,没有生死系缚所以不用出离;无始以来就存在,没有始起可得;其性本空,无名可名;自相空故,无相可得;真实无所有、无所得;犹如虚空无量可数,没有方所所以无边可以界定;无二法无所依止,无可障碍而遍一切蕴处界。观诸法性皆无自性都非实有,但以颠倒无明的因缘而有的缘故,为诸有情种种宣说,令得正解远离颠倒。”
佛陀说,无所得、无所有性的心,断绝一切语言道。所谓的语言道,就包括了“显境名言”与“表义名言”两种。表义名言,也就是能够诠释意思表示的种种音声差别,这些音声差别即是各国各地用来沟通的种种语言;那显境名言,顾名思义就是显现境界的功能,能够把境界显现在觉知心中的心与心所法,就称为显境名言。例如眼识能了别色尘青黄赤白的总相,而这个总相以外所未了别的境界相呢,例如青或者黄的层次差别,由“作意”这个心所法来了别;而此色尘到底是可意的或者不可意的,或者非可意、非不可意的,由触心所来了别;而到底所触的色尘被眼根所摄受,或者色尘对眼根有所损害,或者非摄受非损害,由“受”的这个心所法来了别,因此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所分别、所触、所受的色尘相内容,由“想”心所法取相了别,这就是产生种种语言文字意思表示的因;对于所触、所受、所了知的色尘产生哪一种类的造作,就由“思”心所来了别。
眼识如此,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六识与所相应的心所法对于六尘的见闻觉知功能,就是显境名言;见闻觉知的当下,就是由六识与心所法把如来藏借五根触五尘所变现的内相分境界显现在觉知心中。换句话说,六识对六尘的见闻觉知,纵然离开表义名言的语言文字,仍然不离语言道,因为六识现起与所相应的心所法的功能,就是显境名言。无论意识心是处于种种禅定境界的离念灵知,或者与五识同在的五俱意识,都不能离开语言道,所以绝对不是 佛陀所说的现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时所现观的心体。这个心体断绝一切语言道,表示这个心体不对六尘见闻觉知,所以不会有显境名言出现,更不会有表义名言可以产生啊!当然就不会有任何这些意思表示的法,因此说是无一法可得的真实空。这样的法性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本来无生而不可磨灭,无生无死的缘故,本来解脱而不需要出离法,这就是无能修者、无所修法,故说不生、不出、不起。而五蕴诸法都是有生、有灭的苦法,必须经由八圣道出离法的修证来断除苦的聚集,断除五蕴诸法的生因,才能够得到寂灭而不起。因此,既然五蕴法不离语言道,有生、有灭、有起,那么现观五蕴诸法的无常苦、无我空,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切法如实相的空观,这是非常明确而毋庸置疑的。
佛陀又说“一切法空,如实相”是“无名、无相,实无所有”,那这个部分还是以五蕴为例来作对比的解说,容易了解一些。“名”指的就是虽然无形无色,但是在受用果报上有功能差别的行相出现,因此依据功能差别而给予名称;例如受想行识,在六根触六尘时,有领纳境界受、生苦乐受的功能行相,故称为受蕴;在六根触六尘时,有取境界相了知的功能行相,所以称为想蕴;在六根触六尘时,有对六尘起心造作的行相,所以称为行蕴;在六根触六尘时,有对六尘识别总相的功能行相,所以称为识蕴;因此说受想行识是有名有相的法。
而色蕴则是依据四大积聚的形状与功能,给予眼根、耳根乃至身根的名称,例如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依于眼根触色尘而现起了别色尘的识,就称为眼识;依于耳根触声尘而现起了别声尘的识,就称为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同样的道理。因此说五蕴皆是有名有相的法。法界中有名有相的法都是因缘所生的法,没有真实自体性,是经由颠倒虚妄分别而有;在现象上存在的时候,犹如《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陀说:“一切生灭有为之法,如梦境、如幻化、如水泡、如境中影像、如露滴暂住、如电一般疾速灭失,应当依于一切法空如实相的空观智慧,作这样的现观。”
佛陀在经中常常开示,没有人会对曾经的梦境去把它当作真实的认知,而对魔术师借工具所幻化出来的假象,也不会认知为真实;海面上受到雨水冲击所出现的水泡,变化无常而没有自主性;镜中的影像离了光影就不能显现;水气凝聚在草地上的露滴只是暂时而住,遇到阳光就不见了;现前的闪电来得疾、灭得快,瞬间就消失。就像这样子,梦幻泡影等都是虚妄不实无所有,既然是无所有也就无自性可得,当然就没有无所有性存在了。也就是说,仅从这些表象现观无所有,并不是一切法空的如实相,重点在于《金刚经》中 佛陀说,安住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法,这个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无名无相,于六尘中如如不动;不取五蕴的生灭无常相,而从实相的无所有性演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才是一切法空的如实相。
否则,如果没有真实空不生不灭的常住法如来藏为五蕴的本际,每一世的五蕴生了、灭了就成为空无;没有与五蕴同时同处的常住法得以贯穿并储存其生死的痕迹与业种而持续不坏失,又如何能被显现出如梦境、如幻化、如影像的幻用呢?必须要有魔术师才有无量的幻化事出现,要有镜子、有光影才能有前后无量的影像出现,要有海水才能有无量的海浪水泡出现;单纯的梦境、影像、水泡等,不可能自己存在,自己出现的。因此,无名无相的如来藏含摄了在因缘中所幻化的无自性诸法,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切法空、实无所有的自性,真实不虚、无生无灭。实义菩萨如实通达甚深法性,了知无名无相的如来藏心体,没有高下、长短、黑白、是非、美丑、有无可得,是平等法而无有丝毫可以执著,无所执著即能无障无碍;因为执著虚妄则被虚妄所障碍,执著真实则被真实所障碍,实义菩萨已转依所通达无所有性、无所得的甚深法性的缘故啊!
诸佛菩萨为众生说眼处乃至意处,说色处乃至法处,说眼界乃至意界等诸法差别,并不是毁坏平等无分别法性而说佛法,而是随世俗的因缘于一切法假立名相,为诸有情方便宣说而无执著。佛在《般若经》中就说了:【我不自坏诸法法性,但以名相方便假说,令诸有情悟入诸法法性平等,出离生死证得涅槃。是故, 善现!如来虽说诸法差别,而不名为坏诸法性。……诸菩萨摩诃萨住一切法,但假名相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而于其中无所执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25)佛陀说:“我不是自己毁坏了诸法平等无差别的法性,而是以名相作为方便假说,让诸有情悟入诸法的法性都是无所有、无分别的平等法性,而得以断除我执、我所执出离生死,证得不生不死的涅槃。因为这样的缘故,善现!如来虽然于一切法假立名相说诸法差别,而不可说为是毁坏诸法平等的法性。……诸菩萨摩诃萨安住于一切法,以假立的名相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而于一切法都无所执著。”
佛陀告诉我们,实相心如来藏的心体离于一切语言道,无名、无相、无所有性,所以心体借缘所变生现起如梦幻泡影的诸法,也同样是言语道断、无名、无相、无所有性而平等无差别。佛陀为了让诸有情能够悟入诸法法性,皆是无所有性的平等空性,验证假立名相的蕴处界等不是真实有,因此而能够断除对蕴处界的我执与我所执,也不再执著有真实的蕴处界生死可得;这份执著去除以后,在分段生死中行菩萨道,就能够远离颠倒想,也不会有恐怖与障碍。
因此,实义菩萨证空、无相、无愿三昧,但是不会执著空、无相、无愿,实证真如不执著真如,实证法界不执著法界,因为真如、法界、实际、空、无相、无愿的法性,都是如来藏心体无所有性的平等空性。由于这样的平等空性,真性常如、永不变异的缘故,所以安立了“真如”这个名称;一切圣法都是缘于此平等法性为因而出生的缘故,所以安立了“法界”这个名称;由于平等空性不颠倒的缘故,所以安立了“实际”这个名称;由于平等空性无名无相,永绝一切相的缘故,所以才安立了“无相”这个名称;由于平等法性无我、无我所的缘故,所以安立了“无愿”这个名称。
实义菩萨虽然安住于空、无相、无愿、真如等所假立的名相中,为众生宣说如来藏妙法,但是于其中无所执著,因为菩萨是安住于 佛陀所开示教导的“菩萨行处”与“法的亲近处”的缘故。所以如果有人批评实义菩萨“一天到晚长年都在说如来藏,讲解一切法真如,就是执著如来藏、执著真如”,这样说的人也等于在诽谤 佛陀,说 佛陀是在执著佛法,其实在显露他自己是完全不懂般若、不懂大乘法的愚痴人。
好,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