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119集 宗因喻

   日期:2025-01-12    
正超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视频弘法节目,这一季所讲的主题是“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这一个系列当中,法义要旨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作的《法华经讲义》作为蓝本,再加以进一步论述当中义理。欢迎各位菩萨能继续熏习这一乘圆教清净了义、究竟圆满而无上微妙的《妙法莲华经》。
  这一集继续说到这个第二法“安乐行”中:【若有难问随义而答,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妙法莲华经》卷5)这里说到演述《妙法莲华经》的菩萨,遇到出家、在家四众,以及国王大臣乃至庶民,当然要和颜悦色而为他们演说;但是因为此经太深了,往往会因为听闻而产生了一些疑惑。如果有疑惑提出来请问,乃至于有人因为听闻而不能信受,心生怀疑不能接受就会提出质难;这时菩萨就应该随著对方的所问,为他们一一解答。“随义而答”,意思是不可以顾左右而言他,随便讲几句话或扯了一堆无关的说法,答非所问,这就不是“随义而答”了。真正的善知识都应该“随义而答”,但是还没有成佛之前,究竟还有不知,对于不知的部分就明白地答覆说:“这个部分我还无所知,不能够回答。”也就是说,想为人解说《法华经》之前,你得要有深广的佛法实证基础,对方问什么,你就针对他所问的问题而作答,不管他是疑惑而问或者是质难而问,你都能够为他回答,这样你才够格成为能为人宣讲《法华经》的善知识。
  而在“随义而答”时,就有好多种方式了,例如对方若是听不懂,你就要告诉他这个问题的因缘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先帮他把这个问题的根源找出来,用这样以因缘的方式先帮他把基础的疑惑解决。接下来再用“譬喻”为他解说,因为你讲了“因缘”以后,他可能还是听不懂;他也许不懂你为什么要解说这个问题的“因缘”是什么,那你就要为他作个“譬喻”;有了譬喻他就容易懂了,也就能够接受,否则他很难接受甚深微妙的法。所以你要有“譬喻”这个方便善巧,当你有方便善巧譬喻出来以后,他们听了也就懂了。法义上如此,在事相上亦复如是。但这个“譬喻”听了以后,如果他还不太懂,那你就得要“敷演”了,也就是把道理和譬喻全部都铺陈开来,让他更深入了解;因为你口头上讲的他不一定能够接受,得要举证出来。要怎么举证呢?例如那个地方所说的法义本意是如此,结果有第三者仿冒了原意以后,扭曲解释变成另外一个样子;然后又举出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第五件,不断地举例出来,同时以譬喻详细说明,这个就是“敷演”。当你举例出来为他解说以后,他了解了以后就会接受。可是如果你举例了,他还没有完全了解,或者他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时改不过来,那你怎么办呢?你就要详细为他作“分别”,说明这里面的差异在哪里。例如第一件事情里面的差异、第二件事情里面的差异、第三件事情的差异、第四件事情的差异,当你把它“分别”出来很多种差异,他一定会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他就会接受了。所以“分别”是最后的手段。
  因此,你要能洞悉他所提出那个问题的原因,洞悉了就能为他解说:“因为是怎么样的原因,所以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把那个“因缘”给解释清楚,他就会信服。真正聪明的人,只要你讲出了这一点,知道你看穿他提出问题的因缘,他就会接受了,也就信服了。如果是比较执著或者智慧比较不足的人,那你就要用譬喻;譬喻犹若不足的时候,再加以敷演;敷演之不足,我们再加以分别。那么你有了很多层次的叙述说明之后,“以是方便皆使发心”,你就用这样的方便解说,他就会了解,最后终于能够发起菩提心,愿意实修成佛之道而不是声闻人所修的解脱道。佛法真的不简单,确实是既深又广、难以理解;当你能使用“因缘、譬喻、敷演、分别”的方式来演说佛法,能够使闻法的人发菩提心,努力修学以后,终于“渐渐增益入于佛道”。因此他发心走入了佛菩提道,这是因为你有这一些方便说法,这一些方便就是这两句:“若有难问随义而答,因缘譬喻敷演分别。”所以要为人演讲《法华经》真的不容易啊!你有了这一些善巧方便深广的智慧,你就能够使人“发心”。佛法中的发心是发菩提心,就是发起四宏誓愿,这才能叫作“发心”。没有发菩提心的人,而说他有什么样的证悟的内涵,自称自己是怎么样的菩萨,那都是假话、是自欺欺人。真实的发心就是要归依佛门三宝而发起四宏誓愿,才能叫作真发心。你有这些方便可以让人家发菩提心,当他们发起了菩提心以后,你自然就有智慧方便,运用这些种种的善巧来增益他们,于是他们渐渐就可以真的证悟,那不就是“入于佛道”了吗?
  接著说:“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这两句是告诉我们,你若是真正行菩萨道,为人演讲《法华经》,自己得要先除掉懒惰之作意,也要先除掉懈怠之心想。不但如此,还要“离诸忧恼”,再加上第四法:以慈心为众生演说佛法。这才是菩萨。当菩萨的人,若没有办法除掉懒惰之作意,就不够格称为菩萨;不但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也是如此,不仅不可以有“懒惰意”,当然更不该有“懈怠想”。什么叫作“懈怠想”呢?例如稍微努力一下,就想:“我今天拚得很辛苦,休息啦!”那就是懈怠;才刚拜佛,才拜了十分钟就说:“喔,好累喔!”这就是“懈怠想”。如果是演讲《法华经》的人,更不可以有懈怠;因为能够如实演讲《法华经》的人,背后一定有很多事情要作,没有时间给他懈怠,所以这两个条件是要遵守的;也就是不可以懒惰、不可以懈怠,否则就没有资格如实演讲《法华经》。
  讲《法华》的人也常常会被人家质疑问难,因为能如实演讲《法华经》的人,一定是弘扬如来藏妙法的人。然而在末法时代弘扬如来藏妙法的时候,通常是会被人家质疑、会被人家问难的,因为别人都是悟得离念灵知,都是悟得意识境界,或者犹如密宗开悟,是落在识蕴身识境界中;单单你是悟得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啊!那当然你会广被质难、会被群起而攻,但是你不应该有忧恼;因为越被攻击时,你就越发知道这个如来藏妙法的难证与可贵,你就会自己知道、就会想说:“我证得这个如来藏,他们都证不得,他们连理解其中的少分都作不到。”那你就会觉得自己能够亲证,真的好幸福、很珍贵,不可以也不应该有“忧恼”!当你没有忧恼的时候,接著不是已除忧恼就算了,不是自己排解就算了,还要进一步为众生“慈心说法”,要以利乐那些凡夫众生的心态,来为他们演说佛法。所以说法的目的不是破斥他们,而是为了救他们,是想要救他们离开邪见,因此第四个条件就是“慈心说法”。如果说法时是瞋恨心,是气得一塌糊涂、脸色铁青,那真的不能叫作慈心。所以我们要发愿,不论是今世或者是未来世,都要以慈心为人如实演讲《法华经》;如此现在就一定要先开始作这四点:除懒惰意、除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这四个要点得要记住,不论是在家菩萨还是出家菩萨都一样,要这样子才是真正能够为人讲《法华经》的善知识。
  既然“慈心说法”,当然就要看怎么说了,所以接著说:【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妙法莲华经》卷5)也就是说,不论白天或者晚上,如果你有因缘为众生说法,可不要为众生演说世间法,也不要为众生演说小乘法,应该演说“无上之道的法教”。例如演说二乘菩提就是有上之法,不是“无上道教”,所讲的就不是无上之道的法教,就违背了你如实演说《法华经》的本意了。所以应该“常说”而不是偶然说,而且所常说的都是无上佛菩提道的法教。由于众生对这些无上之道不容易听懂,也很难得听闻到,所以你要借用种种因缘来为众生演说佛菩提道,但是都在显示“无上道教”;不管什么因缘都拿来演述,这才可以把这一切世间法转为佛事来利乐众生。当你借著各种因缘来演述的时候,同时就会引申出无量的譬喻,否则无法使众生理解。既然你要为人演述《妙法莲华经》,就应该要借著各种因缘,使用“无量譬喻”来为众生说法,让大家有所了解;当众生在你的无量譬喻中了解了以后,他们才能够发起菩提心,否则就不可能发心修学佛菩提道。你如果能够这样子都作到了,为众生开示佛菩提道时,众生就会了解:佛菩提道真的是胜妙而且深广,值得用三大无量数劫去努力修学。当众生听闻你这样方便善巧说法时,发了菩提心以后,他们心中一定是很欢喜的。所以真正为人演述《法华经》的善知识,是应该要有整体函盖面,并且条分缕析、条理分明、层次分明,让大家可以听懂。那么这样听法的人学起来就会很欢喜啊!因为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而不是学到渺渺茫茫、窈窈冥冥。所以如何为众生方便善巧开示“咸令欢喜”,这是如实为人演说《法华经》的善知识应该要作到的事。
  接下来说:“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悕望;”讲《法华经》的目的不是在于显示说:“我的证量多么高,你们大家都要来供养我。”不该是这样,所以对于生活所需要的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不论是哪一种都“无所悕望”。因为能够深妙地演讲《法华经》的人,他对这一些都一定“无所悕望”的;这种菩萨是有道种智的人,当然是有福德的人,不必期待众生来供养他这一生的生活物资。所以这样的善知识,“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能够如实宣演《法华经》的善知识,他一心忆念著就是要用什么样的说法因缘,然后就为众生说法;他自己“愿成佛道”,但也希望跟他学法的人都可以成就佛道。如果宣演《法华经》的时候,能够具备了这四句的心态与身口意行,那就是对于大众有大利益的人,也是对于大众可以施加安乐的人,也是如法供养大众的人,这样的善知识才值得供养。
  接著说:【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妙法莲华经》卷5)这六句是说要能够安忍,“安忍”这个法很不容易修持。世尊说祂灭度之后,如果有比丘能够演说这部《妙法华经》时,心中没有嫉妒、瞋恚,以及种种烦恼来障碍说法;而他心中没有什么忧愁,也没有人会来骂他、羞辱他;当他为人演说《法华》的时候也没有恐怖的事情,或者其他值得畏惧的事情施加在于他的身上,更不会有刀杖等施加于他。为什么他能够没有这些事情发生呢?因为安住于“忍”的缘故。也就是说,对于众生不能信受这部《法华经》的事,他要有“众生忍”。当这部《法华经》深妙法的经文,到了应该要加以演述时,他能够为人如实演述,并且开示而令众生可以听懂,这表示他得要有“法忍”。可是,如果这样子还达不到 世尊说的没有任何横逆的目标,因为他还得要有“慈忍”。也就是说,他存心要利乐听法者,所以他对这部经里面的法没有吝惜,愿意为众生如实地、详细地阐述出来,所以他还得要有慈忍。有了这三种忍力,他才能够离开所有的横逆之事,否则会被人家讥嫌、骂辱,甚至于有时候他讲得太荒唐,使人听不下去,决定要把他摈出;所以要能够离开这一些事,得要安住于忍,就是要“生忍、法忍、慈忍”。
  接著说:【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妙法莲华经》卷5)世尊讲完了这些重颂,就作了一个总结:“有智慧的人就像是前面所说的这样子,善于熏修他自己的心,能够住于安乐法中,如同我释迦牟尼上面为大众所说的一般;像这样的人,他的功德无量无边,假使我释迦牟尼佛以千万亿劫的时间,用算数譬喻来加以说明,他的功德还是讲不完的。”世尊这四句话的意思叫作语重心长。如果你能够听懂 释迦世尊的意思,就会了解到祂老人家真的语重心长。因为在末法时要为人宣讲《法华经》的菩萨,所要具足的“安乐行”,就是应该要如上所说的这样子。那么如果能够真实作到了这一些开示的内涵,就表示你的证量已经到达某一个层次了;这一些功德要加以具足宣说出来就不容易了,因为这是经过了一大阿僧只劫的修习以后,才能够达到的这个阶段。如果要一一加以细说的话,当然要把这一位善知识在过去阿僧只劫修行的内涵全部拿出来讲,那是不是要“千万亿劫”来说明呢?是啊!因为能够到达这个地步的人,他就是经过了第一大阿僧只劫的修习才能够达到的。那菩萨们你们想想看,一大阿僧只劫修完了以后,能够善说《法华经》,他的历程是整整一个无量数劫,那么用千万亿劫来述说他的功德,一点都不过分啊!所以才说“算数譬喻说不能尽”。一定要作到这四法,如果这四法能够作得到,你的证量自然就会显示出来,在为人演讲《法华经》的时候,让众生得大利益、得安乐,这就是你对众生的法供养,那时你的功德,就是 佛说的“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术譬喻说不能尽”。以上说的就是第二个“安乐行法”。你如果要为人如实宣讲《妙法莲华经》,就应该要有这第二个安乐行法。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说到这里。
  最后祝愿所有的菩萨们:色身康泰、学法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