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17集 从眼见佛性、初地看大乘见道在七住位(上)

   日期:2024-06-14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节目。我们今天要讲的子题是“从经论中眼见佛性及初地的位阶看大乘见道应在七住位”。
  这个子题主要是因为这三年来,琅琊阁在网路〔网络〕贴文中一再指称大乘见道在初地,大乘见道一定是入初地了,否则就不是大乘见道,而且引用《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述记》《菩萨璎珞本业经》等经文,证明其所主张大乘见道必入初地。如2021年8月29日贴文:〈佛法问答:《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六住位“正观现在前”到底是什么样的“正观”?〉这篇贴文主题在说“正观现在前”的“正观”及其位阶。
  我们都知道大乘修行有五十二个位阶,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位等。什么叫正观?正确的观行与观察而能清楚明白所观是如理如法的。如《杂阿含经》卷3:【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我;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是名正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经文大家都耳熟能详,如实观察色阴无常是苦,苦即是三界中法,定非真实我;虽然不是真实我,一切的五阴,不论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远近、美丑、粗细等等的五阴,与真我不一、不异、不相在,能够这样如实观察,确实知道所观无误,且不背离 佛所说内涵,名为正观。其他受、想、行、识四阴也如此如实观察,才名为正观。甚至在有些经典里还会说:作是观者是名正观,若他观者名邪观。要如理、如法、如实作观察才能叫正观,否则就叫作邪观——就是错误的观察。
  能够有正观,之前一定要有正见、正思惟,以及因此所得的正念、正定等,也就是要先熏习五阴苦、空、无常、无我的正知见,经过自己反复思惟确定无讹,接著作粗相观察及细相的观察确认后,才能安住于所观而不退。以二乘法来说,这是四圣谛、八正道的修习过程,最后能够安忍五阴的自己是无常、无我的生灭法,永远都不可能常住不坏、不灭;而且心不畏惧死后会灰飞烟灭,因为相信 佛说还有一个本际恒住不灭。这是二乘法对于五阴虚幻无常所作的现观,并且相信除了五阴假我之外,还有一个与五阴不一不异又不相在的真实法存在。所以,当二乘圣者确定自己可以不受后有时,其实是基于确信这个真实法永恒存在,不会随著此世五阴的坏灭而消失不在这个正见。
  同理,大乘法的修行也须有正见的闻熏、观察、确认而安住。从五十二个位阶的位次来看,要先完成十信位对三宝的具足清净信后,才可能进入初住位;这个时劫的久暂因人而异,经中说一劫至一万大劫。可见一劫能够完成是很有善根也很精进的人;而一万大劫完成的人,相较起来算是不精进或善根浅薄者,才会进进退退至万劫才完成了。进入初住位就会开始依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的次第修习。虽然六度互摄,但要具足圆满六度的功德,确实是要完成六住位的修习才能成就,才可能进入七住位。就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说:【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在十信位中修行一劫乃至十劫后,得以进入十住修行,这个人从初住布施度修行到第六住,如果修第六般若度而正观现在前,又有佛菩萨或善知识的守护,就可以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也就是从六住位进到第七住位不退。
  这个重点是要从初住的布施、二住持戒,一直修到第六住,在第六住中修第六般若度而正观现在前,可知琅琊阁“不是绝对在第六住中正观现在前”的贴文,是错误的说法。琅琊阁怎么说的呢?【一般来说,从初住开始修习般若,但以布施波罗蜜为主,二住位修习持戒波罗蜜为主,等等,到了第六住以修习般若波罗蜜为主,所以通常在这个六住位中“正观现在前”,但是这并不是绝对,因为六度般若的修习,不是彼此独立的,是互相含摄的,从初住位开始的修习,其实就已经包含第六度的般若波罗蜜的修习了,而六度的修行,永远是以第六度的般若波罗蜜做为统摄和指导。也就是说,修习般若波罗蜜的“正观现在前”,最迟是在【六住位中】。】琅琊阁这里强调的是六度的修行,是互相含摄,前五度的修习就已经包含有般若度了,所以修般若波罗蜜的正观现在前,最迟在六住位中,意思是在前五住位中也有可能正观现在前。这个说法很明显与 弥勒菩萨所说有异。
  在《瑜伽师地论》卷39说:【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蜜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慧波罗蜜多。】弥勒菩萨说:大乘菩萨次第完成六波罗蜜多的修行之后,能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所以,六度是要次第修行圆满的,其中般若度是在第六度,这意味著大乘法的修习,必须福德具足,才能顺利修学般若度;而布施、持戒及忍辱度的修行,纯粹属于福德资粮的修行,精进及第五度的静虑或禅定度,既属福德也摄属慧的修行;而第六度般若度则属于慧的修行。如《瑜伽师地论》卷36云:【云何为福?云何为智?谓略说福即是三种波罗蜜多:一、施波罗蜜多,二、戒波罗蜜多,三、忍波罗蜜多。智唯一种波罗蜜多,谓慧波罗蜜多。精进、静虑波罗蜜多,应知通二分:一者福分,二者智分。】
  所以,虽说六度互摄,但六度的修行应该是次第修进,才说六度的前一度是后一度的基础;且要善能简别,要以正见、正思为先,若没有正确的知见及正确的思惟,一定会成为迷信、盲信。又没有正确的思惟,就不是如法修行六波罗蜜;而要如法修行,一定是依著佛说的次第,一度一度完成,最后才能圆满该具备的福德与慧力二种资粮。依 佛所施设的次第来看,六度修行完成后,才能具备大乘见道的资粮,所以《菩萨璎珞本业经》佛说“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有前面五度的修行次第完成,才能进到第六度而有般若波罗蜜多的顺利修行,才能够般若正观现在前;否则可能是福德不够,也可能是所修偏斜,就都无法成就第六度该有的功德。
  所以,请各位菩萨判断一下,如果真的是琅琊阁说的那样:通常在这六个住位中“正观现在前”,但是这并不是绝对,……最迟是在六住位中。如果真的每一度位阶中都能够有般若正观现在前,那么 佛施设六度的次第有什么意义?又在入地后也是依著六度的次第,再加上方便、愿、力、智等四度在七地至十地的阶段修行,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吗?因此说,这个般若正观在六度中每一度都有可能现前,而最迟在第六度的说法,真不知琅琊阁诸君是如何理解这段经文的!
  再说,前前与后后的关系,如果有人布施度没有完成或者修得不够,那么这个人他会想到要去受菩萨戒吗?连外我所都舍不得丢弃的人,会想要受戒来约束自己的身口意行,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行吗?显然是很不可能的!再接著能修忍吗?当然也不可能,尤其是无生忍的部分。或者布施度都没有完成的人,要他跳过持戒及忍辱二度而精进不放逸于法的修行,他做得到吗?再让他收摄心念不任意打妄想,甚至制心一处不乱攀缘而修定,可能吗?都不可能啊!因为众生心都是很放逸的,要一整天不乱想,众生会受不了的。所以,琅琊阁这个说法明显就不是正见,也就有不正思惟产生,那么所说、所行也就会有所偏斜。他们的所说还真的不能相信啊!
  接著我们来看第六住正观现在前。第六住位因为已经具足六度的功德,在见道前还须再加修四加行,经由四寻思对蕴处界一切法的思惟观察,发起四如实智而完成煖、顶、忍、世第一法,双印能取、所取空,确定能取的六转识及所取六尘诸法,都不是真实永远存在的缘起生灭之法;同时于心中建立自身中确有一个真如,因此也具有不论是能取之六识或所取六尘法,都是真如空性心所出生的正知见;只是因为尚未亲证这个真如心,因此都只有闻熏而有的闻慧与思慧,尚未能真实观察到真如性。等到经由参究而一念相应找到真如心时,才能够观察及体会真如心的真实存在,而又不在六尘法上作分别的真如性。这时就是禅宗的破初关,大乘真见道般若正观现前。所以般若正观现前,讲的是对所证真如心,能对这个真如心作真实的现观,能对真如性作观察而生起实相智慧了;这是如法、如理的正观,不是想象的。
  这时如果对所证真如心阿赖耶识不疑,又没有遇到恶知识,甚至有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摄受守护,就能够进入第七住位成为位不退的菩萨。这就是上面所举《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在六住位般若正观现在前,又有佛等善知识的摄护,才能进入第七住位而不退。这个不退显然是不退于所证的真如心,不会再退回二乘法,更不会退堕到外道法了。为什么可以不退二乘?因为亲证真如心,现观体验真如心的真如性,又知道大乘法的修行都不离这个真如心,如今已证、已知成佛之道确实可行;加上有悲心愿助众生也能成就佛道,就不像二乘行者惧怕再受生死苦,而急于断尽三界爱烦恼,以便舍报时可以不再受生。这就如窥基大师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下所说的:【胜解行住信等,第六心信生不退,不断善根;十住第七心,居位不退,不作二乘;至极喜住,所证不退,永无忘失;至无功用无相住,修行不退。】在初住前的十信位的第六心,对三宝净信不疑,而胜解行住的十住的第七住,由于亲证真如心又不退转,安住不退,就不会有二乘行者之所行而想要入涅槃。
  琅琊阁在贴文又说:【(2)要到十住位的第七心(第七住),才能【居位不退,不作二乘】;所以此第七住位的不退是“位不退”,是【不退回二乘】;】这里显然琅琊阁不相信六住位的正观现在前,是亲证真如心阿赖耶识,所以不认为六住圆满入第七住而不退是大乘说的真见道位不退。因为真见道才能不退回二乘,不然就会如同六住前进进退退。有一个典故说:二乘阿罗汉带著徒弟行脚,因为徒弟心中作意要行菩萨道而让阿罗汉师父抢回行囊自己背;之后徒弟又觉得光是行脚就很累了,何况行菩萨道!又退却这个发心,于是师父又丢回行囊让徒弟背。相信大家从这个典故就可以看出来,大乘发心是会进进退退的,因此能够说居位不退,一定是确定要行大乘道了,这难道不是对大乘道有胜解才能有的胜解之行吗?这就是窥基大师上面所说的“十住第七心,居位不退,不作二乘”。所以“不作二乘”,是不作二乘的心想——想要断尽三界爱入无余涅槃,不再受生死苦。这个前提是知道大乘道真实可行,也愿意依四宏誓愿修行下去,直到成佛,因为亲证了知自身中确实有一真实法存在的缘故。
  所以,琅琊阁在贴文中的【结论1:依《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从初住位到七住位、乃至十住位,都是【只修人空,未入法空,未证法空】;所以这些都不属于唯识中所说的“真见道”;】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七住确实是真见道明心,而十住则是以父母所生眼亲见如来藏的另一个性用,再一次体会如来藏的体性。下一集我们再举经论来说明七住及十住的见道,都是唯识中说的真见道。
  平实导师曾说过:【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宗通与说通》,正智出版社,页24-25。)所以大乘真实见道而不退失,当然于所见境界不会退失,也就是于己所证无疑,差别只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而这也是《楞伽经》所讲的人无我智发起了,所观是如来藏的人无我,与二乘从蕴处界所观而有的人无我也有不同,而这正是琅琊阁所说的人无我观;但是他们不相信大乘真见道所证就是如来藏人无我性,却说大乘见道要双具人无我及法无我,因此结论说七住、十住都只修人空,未入法空,未证法空。这又与 佛陀唱反调。
  在《大乘入楞伽经》卷2,佛对大慧菩萨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云何为法无我智?】佛这里的说法次第是先说人无我相,再说法无我相。由之后经文也可以看出,能够善于观察人无我相,就有人无我智,这其实就是七住真见道开始所观的如来藏人无我性的部分;亲证如来藏有这个人无我智——根本无分别智发起,接著才能熏习如来藏“法无我”相关的法,而有了法无我智才可以入初地,才能次第进修到十地。但这不是琅琊阁贴文中说的,要修到初地人空观与法空观时,才是真见道。
  那么请问各位菩萨:如果要求大家对飞机进行解体再组装,是不是要先让大家学习飞机的相关构造及机体每一部分的组合成分,才能进行这个工作?但是前提是要有一架飞机,让大家亲手操作。找到飞机就譬如找到如来藏,要先找到如来藏,才能对如来藏作人无我及法无我性的观行;可是法无我诸法的修习要到十地才能具足,而人无我则是在入地前就须证得,才能在地前的三贤位阶段中熏习法无我而后入初地。如《大乘入楞伽经》卷2说:【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诸有所作,皆悉已办。】
  法无我的修学须依人无我,所以必定是先证得人无我,才能以这个基础作法无我的熏修,才能渐渐修证法无我,最后才能入初地。所以,找到如来藏前所熏习的有关如来藏的一切内容,常常会以自己的想法理解,有时会错解;同样,即使六住正观现在前了,接著下来的法无我的修学,若只是阅读经论,也常常会错解,只有等到确实观察体验了才不会错解,这是发起初分道种智入地后的事了。所以琅琊阁说:【淆讹6:正觉同修会萧平实居士误解璎珞经之六住位正观现在前,说是明心开悟或者大乘的真见道,这是错谬之说!】这样的说法才是错解经论之意的错谬之说。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