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20集 七住位不退不离诸佛菩萨善知识

   日期:2024-06-14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节目。今天我们要讲的子题是“七住位不退不离诸佛菩萨善知识”。
  会谈这个题目是因为琅琊阁在2020年11月15日的一篇贴文名为:〈《正觉法义辨正》:萧平实如何发明“没有善知识摄受开悟之后会退转”这个说法?〉这篇贴文主要在评论 平实导师说的七住真见道位不退,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会退转这个说法,是 平实导师“预设立场,附会经论的说法”,也是“偷换概念和嫁接概念”的操作,是 平实导师自己添加上去的;并引用《菩萨璎珞本业经》三小段经文,说明他们的见解是正确的,而说:【正觉文章书籍里面举出的《菩萨璎珞本业经》,经常只有第三段,少了上面两段经文,其实是故意断章取义的操作。】《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有出家二众,有菩萨,也有优婆塞及优婆夷,甚至各种身分的善知识都有,如国王、仙人、鬼神等等;参完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后成为等觉菩萨,不只是一世入地而已。各位菩萨想想:善知识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我们最后再来说为何善知识对三大无数劫的修行非常重要。
  以下先举琅琊阁所引三段经文,因为其中断句有误,我们以正确断句举示如下,第一段:【所谓中道第一义谛,般若处中而观,达一切法而无二;其观慧转转入圣地,故名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其正观者,初地已上有三观心入一切地;三观者,从假名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萨圣种性,无相法中行于中道而无二故。】
  第二段:【佛子!若退若进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发三菩提心,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
  第三段:【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
  这三段经文琅琊阁归纳出五个重点:其中【1.经文从未说“正观现在前”是禅宗开悟或是大乘见道。】及【3.“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从第一住到第六住都可以【正观现在前】,不是进入第七住才【正观现在前】。】我们前几集已辨正过就略过不说。而琅琊阁归纳的第2个重点说:【第二段的“正观现在前”其实是“相似第一义谛观”,不是初地见道的“真中道第一义谛观”。】其理由就是上面念的第一段经文。
  这段经文的意思,贴文并没有解释,其大意是说:十回向位的菩萨应当修十种观心,其中第十种是应该以真如本来自在的智慧度化一切众生,这个度化众生的法门,就是中道第一义谛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处于中道而观察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的一切法相,通达一切法皆从自心阿赖耶识出生,一切法实与阿赖耶识无二。这样所作观行都不离阿赖耶识心体的种种法相,就是真见道后相见道位的进修;而观察所得的智慧,是渐次转进才能逐渐迈向圣位初地的。在三贤位阶段虽然已证实相般若,也能观察真如心的中道性,但这时中道第一义谛观还不是真正的通达,所以名为“相似第一义谛观”,仍然不是真正的中道第一义谛观。真正的中道第一义谛观,是说初地以上的真如心有三种现观,这三种现观可以使菩萨渐渐地从初地前进,乃至到达等觉地。
  所以三观是:【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从假入空观,是观世俗谛的一切法无我故空,同时也观胜义谛之空性心阿赖耶识;如此从一切法假有而观入空性胜义谛,将一切法汇归空性阿赖耶识,名为从假入空观,名为双观二谛。从空入假名平等观,这是说现观蕴处界等一切法,都是空性阿赖耶识所含藏之种子所出生而运行不断,本来就是空性阿赖耶识的部分体性;而阿赖耶识出生蕴处界一切法时,又自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境界,与世间万法非一非异。也就是说,其实阿赖耶识所生一切法,与能生之阿赖耶识平等平等。
  接著说二谛观与平等观,是方便道。这是须依世俗谛蕴处界等万法,及胜义谛阿赖耶识的现行配合,才能作的观察;如果离于世俗谛中所观万法,就无法作这二种现观。然而,这二种现观并非空性心阿赖耶识的自住境界,亦非空性心所能作的现观,因为阿赖耶识从来是无智亦无得。如此完成现观时,便真正通达中道第一义谛:通达空性心阿赖耶识的“空、假、中”等三观,双照世俗谛与胜义谛,双照二谛观与平等观,了知世间万法皆唯自心阿赖耶识所出生、所显现,不须执著攀缘万法而不舍。从此开始,心心寂灭,绝对不造能引生来世三恶道业行之身口意业,异生性永伏或者消除净尽,不会再像三贤位中尚会因贪、因瞋、因私心所刺激,而偶然出现之异生性种子现行,所以未来世中永不堕入三恶道;当然也不会像内凡三贤位,有时会有凡夫性、异生性现行。从此正式进入初地法流水中,成为初地之住地心菩萨,转入修道位中,此后便随法流水而任运渐进,这就是已经完成摩诃萨的圣种性者;此后永远都住在无相法中,行于真正之中道,而不再会有落入空有、断常二边的现象中了,这就是真正的中道第一义谛观。
  由经文所说来看,与 平实导师从最初弘法到现在所说都完全相符,真见道只是人无我智,法无我智须在相见道位中渐渐修学、观察而通达才能入地。其实这段经文在2003年时,就有退转者提出质疑同修会的七住真见道不是真正中道第一义谛观,平实导师已在《灯影》这本书中详细说明了相似第一义谛观,与真正中道第一义谛观的差别在哪里。如果琅琊阁诸君曾经确实阅读,也接受《灯影》这本书所说的法义,应该不会在将近二十年后的现在又提出来质疑了。放著善知识的开示不看,而自己去研读经论,结果是断句错误,导致错解经文意思,继而以错解之意来质疑、抨击善知识;更甚的是误导许多不会阅读经论的人跟著熏习错误知见,未来果报恐怕难以善了,真令人悲愍!
  大家应该知道,七住真见道到初地见道通达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如何缩短这个距离呢?就是相见道位的熏修,包含别相智及一切种智的修学与观察,以及习气性障的伏除、福德的培植等,而逐步缩短二者之间的差距。所以,七住真见道悟后起修包含很多面向,不只般若慧学别相智、种智,还有异生性障的伏除、心性的调伏等等,要具备这些诸多条件,才能算见道通达,才开始进入修道位。
  再说为什么不是如琅琊阁等人所说的通达二种无我入地了,才是大乘见道?因为要通达人无我及法无我,一定要先找到如来藏阿赖耶识,否则无法有《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入地菩萨的三观;而二谛观与平等观,都不离对如来藏阿赖耶识的观行。问题是:如果没有找到如来藏,如何对其作观行?记得曾经有人说要将隐藏在阿赖耶识中的无始无明种子将它捣碎;如果真能捣碎,是不是要先将阿赖耶识找出来,才能确定无始无明种子蕴藏在阿赖耶识里,才可将其一槌捣碎?但是阿赖耶识是心法,无始无明是一种无知的现象,都不是色法,如何捣碎?可知会对大乘真见道在七住位有质疑的人,其问题有二:一方面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可以在未证如来藏的情况下,修学别相智及一切种智;另一方面,则是低估了见道通达的智慧与功德,认为自己只要透过研读经论,就能通达《楞伽经》说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及二种无我等法义及功德,就可以准备入地了。假使真的能够透过经论的研读而找到如来藏,以他们如此多疑及自视甚高的心态,承担得下来吗?会相信吗?恐怕很难!可见末法时候,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的确很容易走偏修行路。
  接下来琅琊阁贴文说:【4.“第七住常住不退”:“七住以前”都可以退,是“退分”。所以,如果正觉的开悟是七住位,那不可能有退转,经文很清楚:“欲入第七住”的菩萨会退失菩提心,不是“已入第七住”的菩萨会退失菩提心。】前面第二段经文说: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度,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这意思很分明表示:六住般若正观现在前,又遇到佛菩萨知识摄护,才能够入第七住不退。所以,如果没有善知识就不会进到七住,即使能入,也不可能安住于七住位中,这就不是七住位不退,就不是大乘真见道。
  而第三段经文则说:“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反之,如果在即将进入第七住时,遇到恶因缘,当然就不可能进入第七住位,而直接退回凡夫不善恶中。这里重点在于“即将”进入第七住时,没有遇到好因缘而是恶因缘;为什么说是恶因缘?因为恐吓或否定我们的所证,不就让自己对于亲证而现观的般若实相不能安忍吗?不能安忍如何能进入第七住位不退?而这个安忍除了自己的因素以外,还有外缘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护持,令其不因疑心,或慧力、福德不足而退转。所以退或不退在于:能不能接受所证阿赖耶识及有无善知识摄护,与已入或欲入七住无关。说真的,佛都讲那么清楚了,还在纠结到底是已入七住不退,或欲入七住不退。
  各位菩萨只要记得:对于新学菩萨来说,在六住位般若正观现在前,这时如果值遇诸佛菩萨、善知识,必定可以入七住不退;如果是遇到恶因缘,就会退回凡夫外道法中。但是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进入七住位后又起了疑心,不论是对自己所证的疑,或是对善知识守护的疑,乃至对经论所说之开悟的疑,都将不可能安住于七住不退,不能安住就是退分。这就是 平实导师弘法多年来同修会法难的原由,这时候收回他们开悟的金刚宝印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因为他们或者不能承担这个实相心,或者不承认现在进入七住位已经开悟、是大乘真见道,或者不信佛菩萨语,那么为了不让他们造下谤法、谤佛及善知识的恶业,这是不得不的作为。
  从以上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琅琊阁说《明心与初地》小册子说的:【明心的部份会自我否定而退转;不是他自己愿意退转,而是自己无法确认所悟其实无讹,所以会自己退转掉了。……把所悟的真心又自我否定掉,退回外道常见中。】这段话并不是琅琊阁说的所谓偷换或嫁接概念,也不是什么话术,更不是 平实导师添加上去的,而是真实情况的表述,在佛世及现代都有这种情况。
  琅琊阁又说:【请注意,萧平实不但将“七住位退失菩提心”附会为“退转于大乘见道位”,他再嫁接“必须有善知识摄受”这个概念,变成你需要他这个善知识一直摄受才能不退转于大乘见道位,暗示你开悟之后也要永远留在正觉,不可以否定他的“明心密意”,反对他质疑他。】(〈《正觉法义辨正》:萧平实如何发明“没有善知识摄受开悟之后会退转”这个说法?〉,琅琊阁。)七住位退失菩提心,此时并不是发心行菩萨道成佛永利众生的退失,而是退失所证实相心阿赖耶识,是否定刚发起的人无我智、根本无分别智,而退回常见外道法中;也就是不承认、不相信这个阿赖耶识为真实心,甚至还想另外找一个实相心,就只能向此心以外求法了。就如经中 佛说舍利弗等人的情况,退菩提心——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一劫乃至十劫。所以须有善知识摄受,这是经中 释迦世尊亲口说的,并不是 平实导师嫁接的概念,也不是 平实导师为了要让大家留在同修会而说需要 导师的摄受。至于是否怕有人否定明心密意,及反对与质疑 平实导师,就更不是理由了,因为真实的法假不了。这反而是为了要预防有人不信而造下谤菩萨藏的恶业,或者未证言证造下大妄语业,而有的悲愍后进学人的慈悲作为。
  韩愈〈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世间法,都必从师修学,何况佛法?一般来说,世间法的修学只重一世的成就、一世的受用,而佛法不在于一世的成就,是累世累劫修习种下的法种。每个人都有隔阴之迷,每个人过去世也都结下不少恶缘,世间法修学一段时间,就足够一世生存之用。而佛法成佛之道的修行须三大无量数劫,即使十信位圆满也要一劫至一万劫,连等觉菩萨都还无法了知佛的智慧与境界,都尚且须要佛的教导,新学菩萨能够在六住位般若正观现在前时,自行确认而不疑吗?说句老实话,如果这位新学菩萨信力不够、福德不够、慧力不足,根本无法触证如来藏而般若正观现前;此时诸佛菩萨、善知识可以给予什么帮助?帮这位新学菩萨补上不足的信力、慧力及福德,帮助他度过怀疑不信的过程,也会以种种善巧方便让他体会,同时以经论加强其不足的慧力及信力。但是前提是这位新学菩萨心性调善,愿意接受佛菩萨、善知识的摄受,否则也枉然。
  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中有一位婆须蜜多尊者,不论古今,其职业都算是低下的,但是善财童子为了得法,不远千里参访,让善财童子可以成就这个位阶的修行。大家想想:善知识不重要吗?很重要!最后引《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一段经文,让大家更了解依止、随学善知识的重要:【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成佛以前都须要佛菩萨、善知识的摄受、教导,没因缘遇到无可奈何,有因缘遇到而不知珍惜,就真的很可惜了!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 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