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今天这个单元要为大家解说的是:〈阿赖耶识即是法身如来藏〉。
胜解行位的菩萨指的就是入于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修学的菩萨,也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说,包括三贤位在内的菩萨都要入于决定了义实相法门,随着次第转进而有明观的差别性。上一个单元我们举出了六住位心所明观的实相内涵,受到佛菩萨、善知识护念入于七住位,于所证的般若实相不退转,还要再学习般若心体如来藏的各种法相,能在一切法中具足方便,如实了知自心如来藏的真如无我。而七住位的心所观的法是这样的:【七、广正法: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同入,此法和,毕竟空故,住不退位故。】(《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七住位心所观的法,就是如何增广正法;增广正法必须由同在僧团的菩萨遵循六种和敬法才能达成。
首先是“同戒”,指的就是身语意三业于所受的菩萨戒不破不断,同一所修、同所了知、同修梵行,这是戒和敬法。第二种是“同见”,指的是见到超越生死的智慧,趣向实证出离生死之道,对于圣智出离三界的法相本质如实证知以后,同一所作、同所了知、同修梵行,这是见和敬法。第三种是“三业同行”,指的是身业行慈和事、语业出慈和语、意业起慈和意,使身语意三业同行和敬法而柔和共住。第四种是“同入”,指的是同入法利,修学佛法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知一切法唯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的,能现见自心如来藏人无我、法无我,本来无相、真实如如、无有分别;借由善知识的教导实证自心如来藏,而同入佛法本来自性清净解脱的无上法利;借由对大乘三宝与菩萨戒的信受、尊重与恭敬,立基于四不坏信而调柔心性入于佛法的最大法利中,现观自心如来藏与所变生的五蕴诸法和合而无有乖逆与纷争,因为实相法界含摄现象法界,实相法界没有三界有、现象法界没有自体性假名而有、毕竟空的缘故。那七住位菩萨历经亲证真实法、发起实相般若智慧,受到佛菩萨、善知识的护念,住于不退转于般若实相的胜解行位的缘故,所以能够增广正法。
七住位菩萨如果没有实证真实法而不退转于实相般若,那根据什么、依凭什么而得以增广毕竟空的正法呢?这是值得深思的议题。另外,佛陀为何说七住位菩萨要遵循六种和敬法才能增广正法呢?首先遵循的就是“戒和敬法”,必须具有四不坏信才能实施戒和敬法,否则对十重罪中的大妄语罪以及诽谤三宝,会因为如何才是法的实证产生诸多的不同看法而斗诤;就像琅琊阁的写手,不信受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不认同参禅找到阿赖耶识的所在、发起般若实相智慧就是开悟,不认同六住位菩萨证般若、受到佛菩萨、善知识的护念,入于七住位不退转于般若总相智。所以就不能遵循戒和敬法,大胆地诽谤三宝,并且大妄语地说只要在五蕴的无常苦空去除我执,不需要破所知障就能够去除法执,就是开悟进入初地;所造作的都是毁戒、坏戒的行为,身口意三业完全不调柔,失去了佛法的无上法利,澈底地毁坏六和敬法、损减正法、退于信位中无恶不造了。
佛陀特地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开示:七住位的不退转住为基础,转进到十行位中,以般若无生智照一切法无生、入第一义谛中行;于第一义中道智为自性佛觉宝,一切法虽无生,随顺众缘动与则用为自性法法宝;再转进十回向位,以中道第一义谛般若的自在慧化一切众生,才能通达大乘见道超越胜解行位进入初地。而琅琊阁读这部经,不能如理如法思惟:大乘佛法见道胜解进而通达的次第的这种必须性,仅是为了反对 平实导师弘传教导的,在六住位开悟证般若正观、七住位不退转于般若总相智,对于这个次第应有的胜解不能安忍;他们就只针对 佛陀所说十回向心所观的法,以其信位凡夫的思想,就片面地主张正觉的开悟是错的。
我们就来看这一段经文:【十、以自在慧,化一切众生,所谓中道第一义谛般若:处中而观,达一切法而无二;其观慧,转转入圣地,故名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佛陀说十回向心所观的法:“以自在慧度化一切众生,这个自在慧就是中道第一义谛般若慧;处于中道不落两边而观察,通达一切法皆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其真如性无二无别;以这样现观的智慧,转转进入初地,所以称为相似第一义谛观,而不是觉知心已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的真中道第一义谛观。”
那琅琊阁写手因为退转了,澈底不懂大乘见道的内容,所以仅能抓取经文中的“相似第一义谛观”与真中道第一义谛观的文字差别,就狂妄地诽谤经文中所说的六住位菩萨修学般若,正观现在前仅是相似第一义谛观,不是大乘开悟见道;得要是入初地的真中道第一义谛观才是大乘见道,这是源自于他们严重的邪见所导致的误解以后,仅仅为了反对所造作的诽谤三宝大恶业。因为十行位菩萨的第一义中道智,是立基于七住位不退转于般若实相智而增长的;十回向位菩萨的中道第一义谛般若智转转入圣地,是立基于十行位的第一义中道智而转进的;胜解行位三贤菩萨都是因为实证了第一义谛心——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才能生起实相般若中道第一义谛智;其中的差别,是缘于转依以后所转变与伏除的烦恼层次所显现的,那必须到了十回向位满心入初地,到达所证的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佛说那才是真中道第一义谛观。
世亲菩萨在《摄大乘论释》中说到:【胜解行者,未证真如,但依胜解勤修诸行,此经第一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摄大乘论释》卷7)所说的胜解行位三贤菩萨未证真如,指的就是开悟证真如心体所发起的真如智尚未与真如平等平等,而不是没有证真如心体;否则 世亲菩萨不会在论中说,胜解行位菩萨于大乘见道悟入所知相体阿赖耶识,那还须经历一大阿僧祇劫三贤位修行圆满才能入地,这个部分我们在第二个单元已经详细说明了。世亲菩萨所说的,与 无著菩萨、玄奘菩萨、弥勒菩萨以及 佛陀在经中所说,乃至与 平实导师弘法所说的大乘见道修道次第完全相符合。
佛陀也在《解深密经》中说,胜解行位的菩萨还未能制伏烦恼、而被烦恼所伏,是因为胜解行地所证的第一义谛般若智,仅能产生软品乃至中品的转依改变,却仍然是波罗蜜多的功德。最重要的,真如必须来自于真如心体,必须实证“真如心体”,你才能现观“真如性”嘛!不可如琅琊阁写手倒果为因说啊:要先证真如,才能现观阿赖耶识。他们又不承认阿赖耶识就是真心如来藏,那琅写手所说的真如肯定不是佛菩萨在经论中所说的真如,那就与佛法的实证无关,这是非常明确的!
以下,我们就举经论证明,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就是具足中道的第一义谛心、就是真如心体。《胜鬘经》说:【死、生者,此二法是如来藏,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死生这两法,是因为如来藏而有,依五蕴才有的这个世间言说,依五蕴的有无说有生有死。死指的是五根坏灭,生是指新的五根现起,不是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虽能生有为的五蕴诸法而自体离有为相,如来藏是常住不变的。也就是说,如来藏借缘变化现起的五根在(缘)散坏的时候坏灭了,以这个现象而说死;而如来藏相续不断的借众缘变化新的五根而现起,以这个现象而说生,但是如来藏自体不生不死,所以说如来藏就是众生五蕴的实相。
《佛说不增不减经》中说到:【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非凡夫、二乘所能思议的甚深的义理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众生法界,众生法界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具有一切能的法身。因为众生的五蕴都是由其自心如来藏所变化现起的,三界六道有情每一类别的众生都是一样,所以说众生界即是如来藏;如来藏无形无色犹如虚空,含藏五蕴、十八界、有漏无漏一切法,所以如来藏就是法身。这个法身如来藏是诸法生起的根本,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的解脱法、世出世间的成佛之法,都是要依于如来藏才能现起运行乃至成就;而如来藏能生万法,自体不生不灭、常住不变,所以说是甚深的第一义真实道理。
《小品般若经》中又说了:【“须菩提!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何处行?”“世尊!于第一义中行。”】(《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世尊问须菩提:‘假如菩萨观行、修行般若波罗蜜,是在何处观行啊?’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是在第一义中观行。’”也就是菩萨观行般若波罗蜜,在实证自心如来藏的所在以后,观行自心如来藏就是五蕴的实相,五蕴法都是如来藏直接或者间接变化现起的,五蕴没有真实自体与自性,全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五蕴十八界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越如来藏而单独存在,五蕴仅是如来藏所变生的影像,所以如来藏就是第一义。
如来藏既是五蕴的实相,那如来藏不生不灭就是本来解脱的彼岸啊!五蕴影像虽然有来有去,但本质归属于如来藏,从第一义实相观行,就是非有来非有去、非有生非有灭,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了。因此说菩萨观行般若波罗蜜,必定是在实证如来藏的所在以后才能现观如来藏的第一义真实道理。琅琊阁写手写了那么多的文章诽谤正法,错解般若的程度,如同我们在第一个单元所说的非常严重,全都不离现象界五蕴法,仅是在意识境界著墨,涉及不到法身如来藏第一义谛;所以,纵然引用诸多的经论,全都是他们意识境界所恣意揣测的,所写的也仅是言论不及第一义的戏论罢了!
接着《大乘入楞伽经》中 佛说了:【众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见皆无相,愚夫妄分别。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大乘入楞伽经》卷6)众生心由于无明贪爱而由如来藏现起,有能取六尘诸法的见闻觉知相,以及所取六尘诸法的差别相;从如来藏随缘现起的法相来看都是无相的,愚痴的凡夫虚妄分别而有能取的见闻觉知我与所取的我所。这显示了能生众生心的阿赖耶识就是殊胜的、不生不灭的真实如来藏识,阿赖耶识变化现起众生的七识心,借着所生的五根接触外五尘而变现内六尘,但是阿赖耶识自体离于见闻觉知的能取性,并且不取六尘诸法,那么这个真实性与离能取所取的如如性,佛陀说这就是真如。这一段经文,佛陀的开示很明显地告诉我们:阿赖耶识就是真实不虚的如来藏,阿赖耶识离于见闻觉知不了别六尘,这是祂的如如性,真如是阿赖耶识心体的属性;如果要证真如与现观真如,那你必须先实证离见闻觉知不了别六尘的阿赖耶识所在啊!胜解而不退转以后,你才能现观祂所属的真如。
琅琊阁写手主张要先证真如,之后才能现观阿赖耶识,完全是倒果为因、因中说果的大妄语业,以及诽谤三宝的极重恶业;但是很容易被法眼与慧眼所勘破的。我们再来看《华严经》怎么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自心如来犹如工画师,能够画出所有三界六道各种类别有情五蕴世间,一切有情的五蕴都是从其本自独有的自心如来所变生,没有任何一法不是由自心如来所造作。……如果有人想要了知,三世一切佛的真实性,应当观察十八法界等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唯是自心如来所幻化变造的缘故。”
《华严经》说五蕴十八界都是从心所造,如同 佛陀在《楞严经》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如来藏是心,而一切有情皆是八个心识;含摄意识的识蕴六个心,那是属于五蕴中的法;那第七识意根末那识呢,在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就永灭不起了,因此这个能造作现起有情五蕴的心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佛陀在《楞伽经》中说阿赖耶识就是殊胜的如来藏,而阿赖耶识心体离于能取、所取,具有真如性,这个真如心就是三世诸佛的真实性。因此,菩萨悟入真实法,所指的就是悟入如来藏阿赖耶识,现观阿赖耶识心体真实与如如而发起真如智,从软品、中品转依修学直到上品转依改变;通达真如以后,使得真如智能与真如平等平等,也就是 佛陀所说的入地的真中道第一义谛观。
从以上所举经中 佛陀的开示与教导,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能够出生五蕴的心是三世一切佛的真实性,三世一切佛——包括尚未成佛的声闻、缘觉、菩萨与六道有情凡夫;能造作五蕴十八界的是心,这个心必定本来无生,本来无生即是不可灭之法,表达的就是真实的意涵了!那离于能取、所取的就是如如,所以真如性归属于心。具有真如性的心就是第一义谛的心,所以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就是真如心体,阿赖耶识就是具足中道的第一义谛心。
琅琊阁写手张志成说:【如果是“亦有为亦无为”或“非有为非无为”,这是一种逻辑矛盾的说法,没有一种法是“亦有为亦无为”或“非有为非无为”的。】[〈《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三):张志成——萧平实的“第八识如来藏”理论是《成唯识论》所破斥的“我见”与“法执”〉,琅琊阁。]那张志成认为逻辑矛盾的说法,却是我们佛法中道第一义谛心本自无生却能生万法的殊胜法性;如果仅是在意识层面千思万想、钻研揣测,永远不能知、不能见、不能会佛法的中道本质。张志成因为退转于善知识帮助他开悟所证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所以仅能从意识所及的狭小、极狭小世俗层面,运用他的邪见揣测中道,在不能得解之余,就这样大胆地诽谤佛法。
他说没有一种法是亦有为亦无为,或者非有为非无为;那真的没有吗?因为张志成是没有正法眼目之人,见不到佛法的核心般若中道实相,以下的经文可以证明这件事情:【真如者,名为不异;不异者,名为如实住一切有为、无为法。文殊师利!真如者,彼处非有为、非无为、无二法,若非有为、非无为、无二法者,是真如。】(《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2)佛陀说:“真如称为不异,是因为如实地住于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中。真如自体非有为非无为,因为真如没有这两种法。如果是非有为、非无为、无一切两边的法者,才是真如。”这一段经文,张志成是不是同样要说逻辑矛盾呢?是不是同样要说没有一种法是非有为非无为呢?而真如体就是第八识心阿赖耶识如来藏,佛说真如住于一切有为无为法中,不就是亦有为亦无为吗?然而真如心自体却非有为非无为。张志成他不信受 佛陀所说的法,写文章公然诽谤 佛陀所说的真如心体阿赖耶识,这样没有正法眼目的人,所思所想、所写的文章,都是不可信的。只有一条路可以让他到达,就是悬崖,也就是地狱道。正信的佛弟子应当谨慎再谨慎,没有眼目的人不能自救,更何况能救他人呢?
我们今天这个单元,就先说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