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80集 琅琊阁所建立错误的“真如”定义(五)

   日期:2022-09-12    
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今天要和大家谈谈“琅琊阁所建立错误的‘真如’定义”第五集。
上一次的辨正内容之中,说到了菩萨在佛菩提道修学的过程之中,第一次见道而进入七住位,此时因为现见如来藏本来不分别六尘万法,出生了第一分见道而有的智慧,就施设名为“根本无分别智”。
然而,这样阶位的菩萨所得的智慧,以及其所转依的境界,距离后面 世尊所开示的见道通达位,还要经过一大段的时劫才能够成就。因为于应当要“内正思惟”的部分都还没有完成,更何况说于内正思惟之后所应当要弃舍的,也都没有完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 世尊所开示的是:【彼于真如正思惟故,心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何况粗相?善男子!言细相者,……。】(《解深密经》卷3)世尊开示到这里,然而“言细相者”的内涵就有很多、很多,从“心所执受相”一直到最后的“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但这一大段经文深细的内涵,并不是我现在能为大家说明的。如今,要告诉大家的是:即便是要能够看懂这一大段经文的内涵,都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更何况是应当要“内正思惟”,乃至是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而这一个过程,正是悟后起修的阶段,正是进一步分证“后得无分别智”的阶段。那么这一个过程要经历多久?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一共要经历一大阿僧祇劫,扣除了已经完成的前六住位,也就是从七住位开始,一共还要经历二十四个阶位。一大阿僧祇劫有多久?我也不知道啊!反正就是很久、很久。
所以,在这一段长远的过程之中,缘于世间种种的法,进一步分证了如来藏中更多的功能差别而生起了别别智慧。因为还是缘于本来就不分别六尘万法的如来藏,所以就施设了“后得无分别智”;“后得”的意思是说,先要有“根本无分别智”为先。此时仍旧是在见道位之中,如同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第9之中的开示:“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从哪里见种种相?《解深密经》卷第3之中,世尊不就是开示了“言细相者”;也就是说,因为观行、分证、遣除这些“细相”的阶位,就施设了“相见道位”。那么,相见道位要经历多久?从七住位以上,再经历十行位、十回向位,这其中一直到“通达位”为止,这一个通达位就是“见道的通达位”,也才是入于菩萨初地;并不是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通达智三者,是可以于一剎那而顿得的。
因此《解深密经》卷第3之中,世尊为 弥勒菩萨之所开示,却不只有这一位论主所引用的经文。而 世尊之所开示,是把七住位开始的真见道位,以及之后一直到初地之前的相见道位,再加上初地的通达位,三者合称为见道;因为,初地之后才开始进入修道位。然而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一位论主要把一大段经文忽略而不提,而结果却要硬栽赃 世尊,说自己所主张的:“真见道位就是入于初地,正是世尊的开示!”而这一位论主又举《成唯识论》卷8之中所说:“此七实性,圆成实摄,根本、后得二智境故。”(〈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琅琊阁。)用来迎合自己上述的主张,但那依然是他自己的妄想罢了。因为《成唯识论》之中,玄奘菩萨缘于 世尊在《解深密经》之中的开示,也是把真见道位、相见道位、见道通达位这三个阶段合而称为见道,并不是说真见道就已经是证得初地了;这一点,在前面所举示的《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之中,佛为敬首菩萨所开示的一段话,说到了:进入七住位常住不退,就已经是真见道了。因此,这一位论主举示了《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之这一些内容,本来是想要附和他自己的虚妄想,却反而显示出其所建立之法,处处露出败阙,而只证明正觉同修会之一向所说,是与 世尊及 玄奘菩萨之开示的内涵,是如出一辙的。
现在要回过头来,谈一谈《解深密经》卷第3之中,世尊为 弥勒菩萨之所开示的这一段经文中所说到的“胜定”。这一位论主所引用的经文是:【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毘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内正思惟。】然后这一位论主自己注解说:“胜定就是初禅至四禅之中。”而主张说:佛法的闻思修过程之中,世尊此处所开示的“要在胜定——初禅至四禅之中”才能成就;随后,对于七真如作了正确的思惟观察,就获得无漏的“通达智”,而“根本、后得无分别智”出生,就称为见道,此时就是证得初地位;所以,他就得出一个结论:“见道一定要在胜定——初禅至四禅之中,才能成就。”(〈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琅琊阁。)
然而《解深密经》卷第3,世尊之所开示的“胜定”,真的是这一位论主所说的“初禅至四禅之中”吗?“三摩地”是从梵语直接音译过来的,有的地方也译为“三昧”,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兼而在说明禅定、智慧两方面。若单就禅定上而言,它的范围其实是相对比较狭隘的,三昧包含了等引、等至、等持三个阶段,但更常指称的则是专指禅定中的等至位,因为其“定”的相貌,也就是说其“制心一处”的相貌,是最为成就的。但若就智慧上而言,三昧的范围就非常广泛。譬如说,二乘人与菩萨之所证都有“三三昧”,这也就是“空、无相、无愿”三昧,或者有时候说“空、无相、无作”这三种三昧;换句话说,就是三种不一样的智慧。但现在不解释这三种三昧的内涵。对佛菩提道而言,菩萨所应修证的三昧,在经论之中常常看到的说明,就是“无量无边”;也就是说,菩萨所应证的三昧是无量无边的。
大致上说明了三昧的意涵之后,接着来看,假如 世尊在这一段经文之中之所开示的胜定,指的是初禅至四禅之中的话,而 世尊这一段经文之开示,是由于“胜定”的缘故,而接着又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之后,于真如正思惟的缘故,才能够乃至舍弃一切细相现行。单说初禅等至位,欲界之中的很多境界,就已经不会现行或者相应;那么,请问这一位论主:若是你在初禅至四禅之中,如何完成这一些观行?这一些的“心所执受相、领纳相、了别相、杂染清净相”等等,你要如何观察?难不成你要说,我只观察初禅以上的境界。那就不免会变成天大的笑话,因为不可能成佛之道只需要了解初禅以上的境界。再者,若“胜定”指的是二禅以上的境界的话,那么二禅以上的等至位,前五尘的境界都不现行;那么此时有没有 世尊在这一段经文之中所开示的种种细相?或者是说,能不能在这个情况之下具足观察呢?当然其答案就是不言而可喻了。
当然这一小段的辨正,是缘于这一位论主对“胜定”的错误认知而说,实际上并不是见道一定要在初禅至四禅之中;况且 世尊在这一段经文之中的开示,是由于“证真如的胜定”的缘故,进一步在相见道位之中作种种细相的观行。所以,其实 世尊在这一段经文之中,之所开示的胜定,指的是“殊胜的心得决定”,这是从智慧上来说的,而不是单单从禅定狭隘的观点来讲的。因为 世尊在这一段经文之所开示的是:【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毘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解深密经》卷3)学人于修学佛菩提道的过程之中,当然是要以证得第一义谛为殊胜,因为那是从外门修学得以转入内门修学的一大关卡;所以,这样子心得决定而不退转,本身就是十分殊胜的,这就要牵涉到学人往世所修集的福德资粮,以及是不是有佛菩萨、善知识的慈悲摄受;但这又已经是另外一个子题,就不在这边继续叙述。
这样子看来,这一位论主扭曲 世尊的开示,妄想要让别人相信他所说的:“获得无漏的‘通达智’ ——‘根本、后得无分别智’出生——称为见道,证得初地位。”(〈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琅琊阁。)而主张见道就是证得初地,并且说那就是 世尊所开示的;又故意在经文之中加入了删节号的部分,隐覆了 世尊所开示的意旨,以这样子不完整的一段内容,就主张自己之所说与 世尊此处所开示的意旨是相同的。然后又为自己的主张作了结论说:【证真如的智慧,唯识宗称为“无分别智”。初地见道时,证得“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其后各地有更深入的无分别智。】(〈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琅琊阁。)然而,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并不是菩萨在初地之时才证得啊!也不是菩萨第一世见道就证得初地位,从以上的论述看来,已经是无庸置疑了。
菩萨从第一世进入七住位,得“根本无分别智”,此时是真见道位;随后多世、多劫依于根本无分别智而能心心无间,这个时候所证得的是“后得无分别智”,这一段时劫是相见道位;最后于见道通达而进入初地,此时则是见道通达位;而《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都把这三个阶段合称为“见道”。同时在这里把这一位论主刻意隐覆 世尊在《解深密经》卷第3之中,有关于“言细相者”的经文举示出来,不就正好证明:这一位论主的种种主张,正是与 世尊所开示的法义是互相矛盾的;反过来说就是:世尊所开示的法义,正好指出这一位论主的种种主张是错误的。
这一位论主不但是已经扭曲 世尊的开示,之后还继续想要让别人相信他所说的,于是又夤缘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而说:【真如的狭义意涵,是特指“根本无分别智”的所缘境界,也就是《成唯识论》所说的两种见道——真见道、相见道——中,真见道的无漏智慧所触证的物件〔对象〕。】(〈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琅琊阁。)然而如同前面的辨正,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一位论主一开始所谓的“真如”的定义,就已经是不知所云地错误百出,而对于根本无分别智在见道中的定位,这一位论主依旧是无以复加地扭曲;所以,现在不管是请出 世尊的开示,或者是再加上 玄奘菩萨的开示,只会更加显示出来:这一位论主的主张与 世尊、玄奘菩萨的开示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因此简略的辨正之后,很清楚地可以了解,这一位论主所建立的“唯识学中‘真如’的正确定义”,完全是自己的虚妄想而已,无丝毫可取之处。若是依于“真如”此词的两种意涵:“真如心、真如性”,在好好修集福德资粮的同时,并随着善知识而熏习修学,终有成就亲证“真如心、真如性”的时节因缘,而不会只是自心的妄想,乃至是恣意妄为而成就谤三宝的极大恶业,便与原来想要修学佛法的初衷背道而驰,岂不可惜哉啊!
今天就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