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94集 果报为什么改变?略说唯识“因能变”

   日期:2022-09-12    
正昌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的弘法节目,在此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道业精进否?目前我们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
那在开始讲述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佛法的本质是一种义学,所谓的“义学”是指:佛法是以第八识心真如为中心,而开演出这个八识正论;那这个八识正论如何次第修证,它都有它实际的观行内容,也就是说,菩萨五十二个位阶的观行次第内容,其实际上是在教导大众如何去实证佛法。那这个义学的内容写在经论上就显示出说,经论中所说的任何的契经中的义理,这个义理是现观得来的,而不是单单靠思惟想像就可以成就的。因此,我们在熏习佛法的过程中,常常会观察到一件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以菩萨五十二个位阶第七住位的实证来说,既然讲说是实证,显然前面六个住位那个功德要生起;那如果前面六个住位的功德生起不足或是没有生起,那单单探知密意是不可以称为七住位菩萨的,因为他只是知道一个内容,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产生那样的现观,所以七住位菩萨相应该有的功德,他就不可能成就。但是往往这类探知密意的人,他们就会自认为自己已经在佛法上有所实证了;乃至更等而下之的,就是对于这些佛法的意涵,透过所谓的学术研究的方式,然后依自己的创见,认为这个就是佛法实际上的内涵,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为大家谈到的。
琅琊阁其实不断地在网路〔网络〕上发表类似的“佛学研究成果”,这个都是主动继承印顺等佛学研究者,一贯以“学术研究来代替佛法实证”的方法,所以说琅琊阁在论述佛法的过程中,常常我们会看到都是以外道见者的研究成果作为前提,然后进一步申论自己的推论以及看法,最后推导出一个结果。所以琅琊阁所说的“佛法”,过程看似逻辑很清楚、论证也很严谨,实则都是在没有亲证现观的前提下,依著自己跟他人妄想的猜测来说这叫佛法。这就好像一群刚刚学会煮菜的学徒,连一般厨师所教授的正确煮菜的过程以及方法,都还不是很熟悉,也不是很懂的情况下,却敢直接说这个在厨师比赛中赢得冠军的“厨神”,他不懂煮菜。
由于琅琊阁没有自己三乘菩提上的现观证量,所以对于他人以六识论的妄想思惟所得的研究成果,自然他们是没有能力分辨其中的真假虚实,却据之而作种种的思惟论证的结果,自然就会如同印顺这一类的佛学研究者一样,都是落入:以外道见来研究八识论佛法的名相,而落入妄想思惟的“相似佛法”范畴中。为了让大众对于佛法的真实义理,能够更正确深入广泛的了解,远离依语不依义、而且人云亦云的外道见者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趣入佛法中依义不依语的佛法八识论的真修实证,接下来我们将略说琅琊阁以外道见的研究成果,来解说“因能变、果能变”等唯识名相的说法,其实本质上都是信受外道们的妄想邪说而作、而说,并不是真正依于经论中八识论的正理来说的正论;以及《成唯识论》中所说的“因能变、果能变”的唯识正义。
那我们来看琅琊阁在他们所发表的〈阿罗汉身死入无余涅槃,为什么你还可以看到他/她的尸身?〉一文中,提到因能变、果能变的唯识名相,在这一篇文章中琅琊阁说:【八个心识,包括第八识,都是“念念生灭”——生起,灭去,生起,灭去。每一个刹那,第八识内的种子转变成八个识的自体(因变),然后八识的自体再转变出它们自己的“见分”和“相分”。这个过程称为“果变”。见分是心识的了别功能,相分是心识了别的物件。……用色尘为例子。眼睛是怎么感知色尘?所谓色尘就是眼识的感知功能(见分)所感知的物件(相分),这个相分是眼识自己变出来的。】
那么依据琅琊阁上述文章中所说,第八识内的种子可以转变成八个识的自体,这个叫作因变,也是唯识学上所说的因能变;然而,如果说第八识内的种子不断地刹那生灭,就能够转变成八识的自体,那么转变成八识自体的新的八识,加上原本含藏八识种子的第八识,两者加起来不就有九个识了吗?还有当新的第八识出生以后,原本含藏八识种子的旧的第八识,究竟是在还是不在呢?如果不在,又如何能够持续出生新的八识自体呢?如果在,才可能有琅琊阁所说的无量新的八识不断地刹那出生断灭。然而实际上由八识种子“刹那生灭”所出生的新的八识,其实是没有自体可说的,怎么可以说有自体呢?甚至妄说这个就叫作因能变。这个就好像说马戏团在表演旋火轮,在一根绳子上悬挂著一团火团,然后以旋转的方式不断地甩动,旋转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有一个火轮存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火轮存在。所以琅琊阁说“由八识种子‘刹那生灭’所出生的新八识,这个新的八识是有自体的”,这样的说法其实是经不起检验的。
琅琊阁接著又解释“果能变”是什么?他说:(因变)所出生的八识自体,再转变出它们自己的“见分”和“相分”,这个过程称为“果变”。然而由八识种子“刹那生灭”所出生的八识,其体性就如同旋火轮一样是无常性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法,所以当无常生灭的八识这一刹那出生以后,下一刹那就灭了,因此它就只会是这一刹那的见分,怎么可能出生下一刹那或转变出相分呢?更不可能成为下一刹那的见分。所以琅琊阁说:由八识种子“刹那生灭”所出生的八识是有自体的,称之为因变;然后这个八识自体还能再转变出它们的见分与相分,称之为果变。这样的说法只能证明,琅琊阁因为承接了外道们的研究邪见,所以同样落入外道的妄想思惟而已啊!
接著下来,琅琊阁提出说“色尘相分是眼识自己变出来的”,这个说法更不符合经论中的圣教量。比如《杂阿含经》卷11:【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佛开示说眼根与色尘是二种法,因为两者是由于眼根与色尘的种子分别流注,才会有眼根与色尘的不同相分显现,因此两者虽然同样都是归属于相分,但却不是由眼根来出生色尘,或者是由色尘出生眼根,所以 佛说“眼色为二”。对于 佛所开示的“眼色为二”这样的正理,外道们是不了解而且反对的,因此就会有外道提出不同的说法。探究外道们所说眼根与色尘为一、非一等说法,最后只会如同 佛所开示的:“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这是因为外道们不证第八识真心,所以无法亲证眼根与色尘的种子,都是从第八识真心分别流注出来以后,才会有眼根与色尘的相分显现;所以说,眼根与色尘是不同的两个法,这不是不证第八识真心的外道们,他们所能够亲证了知的境界啊!
既然同属于相分所摄的眼根与色尘是二法,那么摄属于见分的七转识与摄属于相分的身根、六尘,是不是也是二法呢?佛开示说见分的眼识,以及相分的眼根、色尘,这两者间的关系是缘于相分的眼根及色尘,才有见分眼识的生起。这就说明了见分七转识与相分身根、六尘,都是由第八识真心流注出各自不同的种子,才会有见分与相分的不同。因此见分七转识与相分五根六尘,两者间是“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关联,并没有如同琅琊阁所说的“色尘相分是眼识自己变生出来的”,这个见分能变生相分的“变生”关系。因此琅琊阁说:八识自体可以转变出自己的见分与相分;色尘相分是眼识自己变出来的。这些说法都不符合经中圣教量的道理,反而如同经中所说的外道一样,妄想将见分七转识心与相分五根六尘,这见分与相分二法建立为具有“变生”的关系,堕入了将本来的无法建立为有法的增益执邪见啊!这都是因为琅琊阁以外道们的邪见,来解释唯识学上“因能变”等八识论名相,所以才会建立“见分变生相分”的妄想邪说。
琅琊阁又为了维护自己的妄想邪说,文中接著说:【眼识无法凭空变一个物件给自己感知(只有独头意识可以),眼识感知的这个相分——更精准的说,这个相分叫做“影像相分”——从哪里来?……眼识感知的色尘(显色、形色),是眼识以第八识变现的“相分”为“本质”,然后自己变现出与“本质”相似的“影像相分”。】(〈佛系问答:阿罗汉身死入无余涅槃,为什么你还可以看到他/她的尸身?〉,琅琊阁。)依照琅琊阁上述的说法,既然眼识所见的色尘相分,不是第八识所变现的“本质相分”,而是自己所变现出的“影像相分”,请问眼识究竟有没有见到本质相分?如果没有见到本质相分,琅琊阁所说眼识依本质相分,再变现出与“本质”相似的“影像相分”这个说法就不可能成立。如果眼识有见到本质相分,那么眼识就会同时见到两个相分:“本质相分”及自己所变现的“影像相分”。然而眼识所变现的影像相分,既然“相似”于第八识所变现的“本质相分”,眼识如果不能分别本质相分,那又要如何自己变现“相似”的“影像相分”呢?眼识如果已经能够分别本质相分,那为何又要再变现相似的影像相分,让眼识再来分别自己所变生的影像相分呢?另外又要如何证明眼识所变的影像相分,真的相似于本质相分呢?
复次,琅琊阁文中说:【眼识感知的色尘(显色、形色),是眼识以第八识变现的“相分”为“本质”,然后自己变现出与“本质”相似的“影像相分”。】上述这样的说法中,琅琊阁自己就已经证明了:眼识所见的色尘相分,是先有第八识所生的相分为缘,才后有眼识见到的色尘相分这个结果。只是琅琊阁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推度说:眼识所见的色尘相分是相似相分,是眼识借著第八识所生的相分为缘,再由眼识自己变现出来的,所以眼识见分可以转变出生色尘相分。这样的说法,显示出琅琊阁就如同外道一样,都是以意识觉知心的虚妄思惟想像,来解释唯识学上“果能变”等八识论名相,所以才会生起眼识见分变生色尘相分的妄想。
从唯识学的“因能变”道理来说,眼识所见的色尘相分,是第八识心真如所变现出来相似于外色尘的内尘相分;所以眼识所见的色尘相分,并不是由眼识自己再变现出相似的“影像相分”。眼识所分别的内色尘相分,是第八识心真如依著二因习气所流注出来的相分,眼识也是第八识心真如流注出来的相应见分,所以眼识见分与内色尘相分,两者同样都是从第八识心真如流注出来的;因此眼识见分,祂所分别的内色尘相分,并不是外色尘相分,眼识也不会自己再变现出另外的色尘相分。
所以琅琊阁依于外道的邪见而妄说:“第八识内的种子转变成八个识的自体”,就是唯识学上的“因能变”;“八识的自体再转变出它自己的‘见分’和‘相分’,这个过程称为‘果变’”,就是唯识学中的“果能变”。并依据这些妄想邪见而下结论说:【已经入涅槃的阿罗汉,他的尸身是我们自己的第八识变现出来的。】(〈佛系问答:阿罗汉身死入无余涅槃,为什么你还可以看到他/她的尸身?〉,琅琊阁。)这样的结论不禁会让人想问说:入无余涅槃的阿罗汉尸身,是每个人的第八识各自变现一部分呢?还是大家各自变出一个?都会衍生出无穷的问题而无法回答,最后也只能如 佛开示,回答的人是“但有言数,问已不知”,那信受这些妄想邪见的人则是“增其疑惑”,只因说者与信受者都同样堕于意识的觉知心境界的缘故,而依人不依法、依语不依义的缘故啊!如 佛开示“以非境界故”。
所以想要正确地了解“因能变”等唯识学正理,还是要依于经论中的八识论正理,以及具有转依第八识心真如的现量智慧,这样的实证第八识心真如的真实义菩萨所说。如圣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开示:【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麁故,及言显为一种。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种: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此中且说我爱执藏持杂染种能变果识,名为异熟,非谓一切。】(《成唯识论》卷2)
圣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说到,八识心王所变现的相虽然有无量种类,譬如人与人之间的无量差别。而能变的识类别唯有三种,第一种是能变现异熟的第八识心真如,因为第八识的心体自身虽然是真如性,却含藏著很多异熟种子,所以无法如同佛地无垢识一样清净而无变异,在因地时是会不断受熏而有异熟变现出来。第二类是恒审思量能够作主决定的第七识,因为第七识具有恒审思量的法性,所以祂能够作主造作善、恶、无记等种种业行,第八识才能以这三行为因缘而变现出种种的行。第三类是能够了别境界的前六识,因为前六识能够了别六尘,所以被了别的六尘境界相才能以第八识为因缘而变现出来,所以将六识合为一种来说。
这三种能变识从所由因与现行果这两个义理,来解说其中能变的道理,“因能变”的所由因,又分成两个部分来说,第一个部分的“因能变”是说:第八识心真如受等流及异熟二因习气的熏习,所以能够变现出有情所各自受用的见分七转识与相分六尘境界。如《成唯识论述记》中说到:【谓此二因能转变,生后自类种同类现行及异熟果故。】(《成唯识论述记》卷2)《成唯识论俗诠》卷7中更清楚地说道:【谓四类有情,能缘之识各别;所变相分,亦相违故。即天见宝严地、鱼龙见窟宅、人见清冷水、鬼见脓河猛火。所言相者:非徧计相,但是相分之相。由四有情先业之力,共于一处各变相分不同。故名相违识相。所言智者:即是十地菩萨能缘之智。智能了彼四类有情,各自业识所变相分不同,更无心外差别四境。】论中说到人见为清水的六尘相分,天人所见却是宝严地,鱼却视为自己的窟宅,鬼类众生所见却又变成脓河猛火,这四类有情所见到的同一处的六尘相分,都是由第七识末那遍计执著第八识所变现出来的相分才有,并不是像琅琊阁所说的“果能变”邪见一样:色尘相分是眼识自己变现出来的;而是由众生各自的等流、异熟二因习气所成就的业力因缘,由第八识心真如变现出来的异熟相分,然后再由众生各自的第八识心真如流注出相应的见分七转识,来受用各自不同的异熟六尘相分境界。
十地菩萨都能现观这个道理,所以从地上菩萨的现量智慧来看,没有清水、窟宅、猛火、宝严地等四种外境可得,都是由各自有情依二因习气的不同业力因缘,而由第八识心真如所流注出的六尘相分境。所以琅琊阁依错误的因能变邪见而妄说:“念念生灭”的第八识,每一个刹那,第八识内的种子转变成八个识的自体,这就是唯识中所说的因能变;这样的说法,显示出琅琊阁不懂《成唯识论》中所说第一能变识的第八识心真如,受到等流及异熟习气的熏习,由这二因习气的所由因,所以使得有情未来世会转变出生为各种不同的种类,并且流注出各自种类同类现行的见、相二分及异熟果报的现行果,这个《成唯识论》中的“因能变”的八识正理。
因为时间的关系,剩下的部分等下一集再为大家继续说明,今天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