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11集 学佛之基本观念(三)

   日期:2022-09-12    
正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制作的《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系列节目。今天我们仍然延续上一集的主题,叫作“学佛之基本观念”。
在上一集节目当中,我们提到说想要得菩萨大法,就是要具足菩萨性,才能得这个菩萨大法。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谈谈菩萨性。大乘菩萨道与二乘解脱道,这两者的修法有很大的不同。二乘解脱道主要就是要取证无余涅盘,要出离三界生死;所以,平常除了维持色身的基本需求以外,其他时间就大多用在经行、禅坐,以及观行、思惟法义上用心。就是要去确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无常,要去努力断三缚结、断我见,证得初果须陀洹,乃至证得四果阿罗汉;舍寿时就把五蕴十八界全部都舍了,取证无余涅盘,出离三界,从此不受后有。二乘法只要够精进的话,那也许一生就可以取证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在佛世的时候,证得初果到四果的圣人是非常多的。
可是大乘成佛之道,却是要相当长久的时劫来修,才能究竟圆满佛道;因为要把第八识如来藏中的烦恼障现行以及习气种子随眠全部断尽,并且还要断尽所知障随眠。除此以外,还要修六度万行,还要以四摄法来摄受无量无边众生、来摄受未来的佛土,也就是庄严未来的佛国净土。所以,大乘菩萨道须要三大无量数劫来修,才能把所应该具备的福德与智慧修学圆满,来到达大乘究竟位,也就是究竟圆满佛道。所以在菩萨道的修学过程当中,为了要圆满福德与智慧,菩萨就得要跟众生一起同事、利行,一方面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一方面修集福德与智慧。
在许多经典当中也记载说︰世尊往昔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曾经受生为各种不同的身形、不同的身分来利益众生、成熟众生。就比方说,当过国王、婆罗门、商人等等;乃至受生畜生道,当大象、猴王、鹿王等等各种动物的身形,这样去行菩萨行。因为菩萨得要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摄受无量无边众生,来共同成就未来的佛国净土。所以说,菩萨不能厌恶众生,菩萨不能远离众生。
就像《华严经》卷40所说︰【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意思就是说,若菩萨能够用大悲水来饶益众生,那么便能够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因此说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终究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修菩萨道、行菩萨行,得要把众生摆在最前面;就像三归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首先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先要有这个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才有可能圆成菩萨道。世尊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也曾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等,种种的本生事迹,就是由于有大悲的愿力。
各位菩萨!我们见圣思齐,学习佛菩萨的大悲精神,心心念念众生,心心念念正法;就像正觉法主 平实导师,心心念念就是佛教正法的永续流传,而不眠不休地在为众生、在为正法做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经论中赞叹说︰一个初发心菩萨就远胜过二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那所谓的发心菩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他已经在履行六度波罗蜜了;另外一种是说,他才刚刚发心,还没有开始实行六度波罗蜜。可是无论如何,一个才刚刚初发心要去行菩萨道的人,虽然他还没有开始行六度波罗蜜,那就已经非常殊胜了。
就像《华严经》卷14贤首菩萨所说︰【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所以在经论中,也有一种比喻,说一个初发心菩萨虽然还没有开始行六度波罗蜜,可是只要他一发心,就好比歌罗频伽鸟。歌罗频伽鸟,又叫作迦陵频伽,就是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的意思。这种迦陵频伽,它的音声和雅美妙,胜过各种鸟类的叫声。经论中说,一个行菩萨道的人,这个人虽然事未成就,可是他能胜过一切众生,何况是成就!就像歌罗频伽鸟在卵壳里面,虽然还未发声就已经胜过各种鸟类,何况是成就!菩萨也是这样,虽然还未成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演说诸法实相的音声,能破诸外道以及魔民戏论,何况是成佛!所以在经论中,就以迦陵频伽来比喻一个初发心菩萨,说他虽然还未开始行六度波罗蜜,可是只要他一发心,就好比迦陵频伽一样的殊胜。这意思就是说:菩萨种性非常尊贵。
我们再来看看经论中的一个典故说,有一位具有六神通的阿罗汉,他带了一位沙弥准备出远门,阿罗汉要这位沙弥背衣钵行囊。在路上走着走着,沙弥心中起了一个念头︰“佛为世尊,最上最妙,我应当行大乘菩萨道。”阿罗汉师父知道了沙弥心中的想法,赶快把衣钵行囊拿过来自己背,然后把沙弥往前推,推到自己前面走。走着走着,沙弥反复思惟︰“佛道很难行,得要久住生死,受无量生死苦,我还是学小乘,早点入涅盘。”这位有他心通的阿罗汉师父知道了,又把衣钵行囊还给沙弥,叫他背行囊,同时把沙弥往后推,推到自己的后面走。就这样,前后来回推沙弥三次,于是沙弥说话了︰“师父啊!您年纪大了,行为好像小孩子。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要我走后面。”师父回答说︰“你初念发心作佛,这个心很贵重,这样的人,诸辟支佛尚且应该要供养你,何况我这个阿罗汉。所以把你推到前面,走在我的前面。可是当你退心、后悔了,想要取证小乘;因为在小乘,你还没有实证,距离我还很悬殊、很遥远,所以你要走在我后面。”这位沙弥听到阿罗汉师父这么一说,立刻惊悟过来︰“师父知道我的心!我一发意就已经胜过阿罗汉,何况是成就!”于是,这位沙弥坚固地安住在大乘法中。
各位菩萨!这个典故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菩萨种性非常尊贵,乃至一位刚刚初发心菩萨,就远胜过二乘圣人。因为佛法的流传、佛法的弘传,得要依靠菩萨,就算是二乘解脱道,也是要依靠菩萨来弘传。因为定性二乘圣人,舍寿就入无余涅盘,这样阿罗汉一个一个减少了,最后还是要由菩萨来弘传二乘解脱道的法。因为大乘佛菩提道函盖二乘解脱道,所以菩萨有能力弘传二乘法;但是阿罗汉没办法弘传具足三乘菩提的佛法,因为光是般若这一关他就过不去了,除非他回小向大来修学佛菩提道。所以说,只有大乘菩萨才有能力弘传佛法、住持佛法。
各位菩萨!我们修菩萨法、行菩萨行,首要之务就是要发起菩萨性,就像四宏誓愿中先“誓度一切众生”。因为,如果没有先“誓度一切众生”,就急着“誓断一切烦恼”,就想赶快先断尽一切烦恼修清净行,那么就会成为二乘的修法。当一切烦恼现行断尽时,就会起涅盘想、起涅盘贪,舍寿入无余涅盘,成为佛所诃责的所谓佛菩提的焦芽败种,也就永远无法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了。
我们再从另一个面向来看,如果对众生没有慈悲心,一心想要修清净行,这时候如果有众生妨碍到他修清净行,可能会怎么样呢?也许他会因此而生起瞋心,觉得众生很吵闹,吵到他没办法修禅定,乃至发下了恶誓愿;就像经中所说的一个典故,有关郁头蓝弗的典故。就是在佛世的时候,有位外道修行人,名字叫作郁头蓝弗,他想要修非想非非想定。可是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虾类,以及在树林里飞来飞去的鸟类吵到他了,干扰到他修禅定,所以他发下了恶誓愿。这使得他未来将会从非想非非想天下堕畜生道,当一只飞狸去扑杀鱼类与鸟类;可是也因为这样,使得他未来将会下堕地狱。从这个典故当中,也让我们省思到:对众生要有慈悲心,不能因为众生干扰到自己的修行,就对众生起瞋心而发下恶誓愿。也就是说,要慈悲众生,并且善护口业,不能任意发下恶誓愿;虽然出了一口气,可这股势力最终还是会反弹到自己身上来,就像丢回力镖一样,丢了出去,转了一圈,最后还是会回到自己手上。
我们再话说回头,正受三归五戒时所发的四宏誓愿,有它的次第性。首先誓度一切众生,也就是先发起菩萨性。也许有人要问︰“菩萨性的印定标准是什么呢?菩萨性有没有一个印定的准则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看《菩萨善戒经》卷1是怎么说的︰【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是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知此是菩萨。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所谓菩萨性有六种法来印定,由这六种法来印定,一切众生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一位菩萨。哪六种法呢?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波罗蜜。那可见菩萨六度波罗蜜的重要性。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实修六度波罗蜜去培养菩萨性、增长菩萨性。我们看这个佛道次第,佛道次第一开始是说远波罗蜜多,再来近波罗蜜多,再来大波罗蜜多,最后圆满波罗蜜多,也就是圆满成就究竟佛果。
我们再看菩萨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证,在七住位之前,属于外门修六度波罗蜜,七住位开始就是内门修六度波罗蜜,入地以后的地上菩萨修十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还是六度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波罗蜜,这样合称为十度波罗蜜。乃至到了等觉位,仍然要修第一度的布施波罗蜜,这时包括内财与外财的布施。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菩萨一定要修六度,没有不修六度波罗蜜的菩萨。所以,如果有人问说︰“菩萨性有没有一个印定的标准呢?”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就以第一度布施度为例子,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菩萨性。就像《菩萨善戒经》卷1所说︰【以何义故,檀波罗蜜名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本性能得如是舍心,于诸财物若多若少,心不贪着;欲施、施时及行施已,悉生欢喜;随所施物若多若少,心无疑悔;若少施时,亦无羞愧;若无财时,常赞叹施;见有悭者,能破其心;见行施者,心生欣庆;……知恩念恩,受恩能报……;是名檀波罗蜜菩萨性印。】
由于这段经文很长,我们以摘录方式来讲,主要就是让各位知道,布施波罗蜜是菩萨性的第一个法印。这段经文大意是说︰那是什么样的一个道理,说布施波罗蜜叫作菩萨性的法印呢?菩萨的本性,他的本质就是要有这样的一个舍心,也就是要修舍心,对于各种财物不论是多或少,心中都不会生起贪着。当菩萨想要行布施、正在布施以及行布施以后,都会生欢喜心;并且随着所布施出去的财物,不论是多或少,心中都不会起怀疑或后悔,不会觉得好可惜。如果手头不方便,只能行微少布施时,也不会觉得羞愧,不会觉得不好意思才布施那么一点点财物;如果没有财物可以行布施时,就赞叹布施这个善行。看见吝啬的人,也能够破除他吝啬的心,劝请他行布施;看见行布施的人,也欢欣随喜赞叹布施功德无量。接着经文说“知恩念恩,受恩能报”,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能够加倍报答等等,叫作布施波罗蜜,这就是菩萨性的第一个法印。至于其他五度就依此类推,就由这六度波罗蜜来印定一个人是否具有菩萨性。
时间的关系,今天讲到这里,下一集继续谈“学佛之基本观念”。
祝愿大家:色身康泰、福慧增长、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