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48集 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之心理解剖与心理矫正

   日期:2022-09-12    
正雯老师

各位观众:大家好!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上一集我们谈到心灵黑箱与情绪陷阱的问题,是由于我们通常以为情绪是因为外在环境所引发,不知道其实是由心中认知,以及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而引发情绪,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内心的运作不了解而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的缘故。
记得我读国中的时候,国文老师出了一篇作文题目,叫作“自剖”。当时对于“自剖”的题目,我感到震撼,印象非常深刻——原来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自我解剖;而这种自剖正是认识自我心理结构,完成心理解剖与心理矫正,乃至发现真正“我是谁”的重要过程。但是那时年幼的我,也只能介绍我的名字、我的家庭、我的嗜好专长,还有我的志愿等来代表“我”的表面内容。最后我不禁疑惑地问国文老师:“那这个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出生?又为什么每个人出生以后,长相、个性、家庭背景等等都各不相同呢?”国文老师也只能回答说:“唉呀!你别想太多了,好好读书吧!”就这样一直到学佛以后,才解开这长久以来对生命的疑惑,发觉除了这些表面认识的我之外,这个我的心理层面是相当复杂的。
佛陀的法教中早就告诉我们:我们的心理层面可以细分成八个心,每个心又各有不同的心理结构,却又分工合作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心的运作过程。时间有限,我们这里主要说明和这五集当中有直接关系的第八个心与第六个心;其中第八个心,禅宗称为本来面目,唯识学里称为第八识如来藏,是每个人的生命实相,本来完整圆满的心;以及第六个心又称为第六识,或称为意识,是具有认知功能的心。
接着,我们先来简单分析解剖一下意识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在这个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意识的心理结构,由强烈情绪、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以及文字、声音、影像、了知等不同的心理功能所构成。最上面为强烈情绪、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三个结构,一般人通常只看到显现在表面的强烈苦乐、负面的苦、正面情绪的乐的现象;只想追求快乐乃至狂喜的正面情绪,而极力逃避痛苦与忧虑的负面情绪,因此往往显现出惯性反应的认知选择。
但是在第二集我们说明了无论是强烈情绪、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都可能由善心所或者烦恼恶心所组成。因此应该仔细分辨善心所或烦恼恶心所的不同,而正确选择善的心所,即使善心所引发负面情绪;正确解剖切除烦恼恶心所,即使烦恼恶心所引发正面情绪。只有依据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的不同进行理性的认知选择,才能够真正避免情绪陷阱,让自己心灵平静而安住于无情绪干扰的状态。那为什么要除去痛苦、快乐、忧虑与喜悦的感受,让自己安住无情绪的状态中呢?因为只有安住在无情绪的平静状态中,才能够进一步锻炼心理能力后,进行心理解剖以及更微细而彻底的心理矫正,这个也是满足次法的重要过程。
我们由图形可以知道,意识的认知心理结构,并不是只有强烈、负面、正面情绪的功能而已。在心情平静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等五种感官知觉,以及意识认知的心理功能。意识认知的心理功能,其实是具有结构的。例如,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是透过他的名字、长相以及声音来认识一个人。可见在无情绪的状态下,意识的心理结构中仍然存在着文字、声音、影像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会发生某种遗忘的现象,就显示出意识心理功能具有的解剖性以及心理结构。图形中,在正面情绪下面有文字、声音、影像与了知,显示出意识认知在无情绪的状态下仍然具有的心理结构。
但是,如果我们缺乏心理解剖能力,无法切除日常生活中惯常使用视觉、听觉等等知觉的心理功能,于是这五种心理知觉便形成一股惯性力量,无时无刻在我们脑袋中塞爆一堆文字的叙述、影像的显现,以及音声的缠绕不已,心中似乎一刻也不得安宁,甚至加重内心深细难知的自我中心、自我执著等烦恼恶心所。
依据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动中定力的锻炼,可以切除塞爆脑中一堆文字的叙述、影像的显现以及声音的缠绕,而直接以无语言、文字、影像的方式来忆念佛,所以称为无相念佛。并依佛教三乘菩提完整修学之正念,正确认知心灵黑箱与情绪陷阱的问题,以运用内观的方法解剖情绪内涵,进行情绪善恶心所的认知选择以去除情绪波动,达到心情平静的无情绪状态,这是运用心理解剖进行心理矫正的第一步。但是在去除情绪干扰之后,还有极长的心理解剖与心理矫正能力必须锻炼,也就是必须对前七识的心理结构加以分析解剖,正确认知前七识的心理结构是可解剖而暂时存在假我的心,都不是禅宗的本来面目;并且正视情绪是由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组成的本质问题,善加区别引发情绪的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对个体生命成长究竟是有利或者不利,不因情绪问题干扰意识认知而作出错误的选择,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长期进行心理矫正,以修除更深细难知的自我中心、自我执著等烦恼恶心所。
因此,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的定力锻炼,除了正确认知选择排除情绪干扰而安住于无情绪的状态后,并且要进一步将意识心理结构中的文字、影像、音声切除,目的在于排除文字、影像、音声干扰,以便进行心理解剖与心理矫正。此外,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所进行的心理解剖,是必须再三正确观察认知前七识的心理结构是可解剖,并且是暂存假我的心,以具备满足次法应有的正知见条件;另一方面同时进行的心理矫正,则是在日常生活中伏除自我中心、自我执著等烦恼恶心所来修除烦恼性障,并且利益他人以及持守戒律不伤害他人等,进行生命品质的纯净与提升,以便具足次法所应有的修除性障以及培植福德的条件。
换句话说,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的重点不在于追求强烈的极喜或正面情绪的保留,或者逃避强烈的极悲或负面情绪。因为如果意识心理功能无法排除正负面情绪以及文字、声音、影像的干扰,那么所谓发现无形无相的禅宗本来面目的存在,极可能是自己的幻视、幻听、幻觉而已。因为即使有能力在飘荡的心情中排除情绪的干扰,但是却没有进行排除文字、声音、影像的心理解剖与矫正,就没有能力自我伏除更深细难知的自我中心、自我执著等烦恼恶心所,那么仍然没有具备矫正的能力,必然也不可能正确发现无形无相、如如不动的禅宗本来面目。
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与西方正念疗法有何差别呢?正念疗法往往强调不带价值判断,只专注于现在自己的想法、情绪、姿势、感官觉知等当下经验,借此控管情绪。但是不带价值判断的正念练习,正好无法判断引发情绪的善恶心所的重大差异,因为判断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的重大不同,正是在避免落入短暂追求正面情绪的情绪陷阱的必备前提。这种缺乏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的认知判断,可以达到短期转移注意力而获得暂时性的正面情绪效果,但无法真正避免情绪陷阱,也不是运用心理解剖方法达到长期心理矫正的目标。尽管如此,西方正念疗法仍不失可以作为进入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的前方便准备工作,因为本是从佛教正念撷取运用而来,有其可取之处,所以西方正念疗法虽然不能取代中级正念训练,乃至深层正念训练探究生命实相的完整修学过程,但可以作为进入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的初级练习。

在本图的心理解剖过程中,若是解剖矫正情绪波动而到达无情绪的状态,甚至也空掉文字、影像、音声的心念,心中已没有任何杂念生起,一般称为“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概念,在现代脑科学与有些心理学的研究中,另以“纯意识”来表示一种“无界限的内在觉知且没有念头想法”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本身是可以被意识到而在之后被加以描述的,例如体会到“没有空间、时间、没有来自身体的感受”。纯意识之所以称为“纯”,是被认为没有掺杂一般意识了别的过程与内容,可以说它是单纯的自我觉知。透过某些冥想的心智锻炼,可以将注意力从外在物件导引到内在,进而更深一层远离了感受、影像、想法等,而回到觉知本身。相较于初级正念疗法这类仍需时刻观察外部变化与内心感官反应的模式,纯意识的体会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意识结构有比正念疗法更深一些的解剖,可以开始离开情绪与文字、声音、影像的干扰。然而,纯意识大都是在静坐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所体验,对于中级正念训练——无相念佛——的行者,在动态中进行心理解剖以及心理矫正的锻炼,最后能够在身心飘荡变异中发现禅宗的本来面目;纯意识的心理解剖,仍只是现代人放松身心的另一种享乐,而无法因此分析、归纳出心理结构,并不是可以运用来探求禅宗本来面目的心理解剖。在纯意识中仍有很强的自我中心、自我执著的现象,在这样的一念不生或纯意识,心中虽然没有任何杂念生起,却仍然没有完成心理矫正所应该矫正的所有范围。一念不生的纯意识状态,对于意识自我认知的了知性本身并未进一步解剖。
为何在纯意识状态的身心放松下,还要继续解剖而超越一念不生的心理矫正范围呢?我们先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庄子庖丁解牛谈起。这篇由庄子撰写以对牛进行生理解剖,诠释心理解剖的概念,并且简单地描述心理解剖的方法。在距今两千三百多年前能够提出具体的心理解剖概念,的确是令人惊讶的。庄子说“以无厚入有间”,就是以没有厚度的刀入于有间隙的地方。“无厚”所指的就是运用心理的力量,去解剖有间隙的心理结构。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没有厚度的刀”,所以“无厚”指的就是不属于物质的心理功能的力量。“有间”就是庄子对于心理功能具备“有间隙”而有可解剖性的开创性描述。
庄子并且提出心理功能之间是有“间隙”而可“解剖”的科学性描述,在“心斋”中描述如何解剖去除声音的心理功能作为无情绪的心理解剖过程。庄子认为心斋不只是不贪吃肉、不贪喝酒等戒除物质的,还要把心中放空,空到可以容纳万物,不要有执著,这就叫作“心斋”。庄子的心斋以声音为例,说明他如何进行声音的心理解剖。不用耳朵听,因为耳朵听就会在心中生起声音的心理功能,于是只用心听而没有声音;乃至把心中声音、文字、影像也空掉。既然内心可以把声音放空,所以文字、影像也可以放空切除,显然心中处于无情绪的心理解剖阶段。这时庄子的心中已没有任何杂念生起了,显然已解剖矫正心的情绪波动,乃至也解剖去除文字、影像、音声的干扰达到前述一念不生(纯意识)的状态了。
但是,庄子的心理解剖并没有停止在一念不生(纯意识)的状态。庄子说:【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庄子·养生主》) 即是以刀刃插入牛只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分时,若碰到内心纠结的地方——族,可以观察到它是很难解剖的地方。那时就要更格外谨慎小心处理,内心警觉小心戒慎恐惧,对于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认知选择。我们认为庄子对于善心所与烦恼恶心所,虽然无法像佛教一般能够清楚划分,但庄子必然能够有初步的善恶抉择,才能够游刃有余而不陷入情绪陷阱泥沼中,以心理解剖进行超越纯意识的心理矫正。“视为止,行为迟”,代表在内心深层的纠结中要极专注善恶之间的差别,抉择的行动不能冲动,而应该缓缓仔细推敲。“动刀甚微”描述对于善恶心所引发的干扰要仔细推敲而选择,正确选择才是有效的“动刀”;若是错误的认知选择,即使再快速的行动,仍然不是真正的“动刀”解剖而去除应该矫正的错误认知。只要关键的善恶抉择正确,虽然“动刀甚微”,最后的效果是内心纠结豁然开解。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庄子的庖丁解牛虽然已经将无情绪阶段的文字、声音、影像解剖去除掉,而进行更微细的了知性解剖。但是在无情绪的极大范围中,我们心中深层的认知仍然发挥作用,仍然会有突然飘起某些没有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的想法而勾起情绪的涟漪;这时只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认知选择,才能迅速地再次切除情绪而继续安住在无情绪的了知性中。因此只要正确地价值判断与认知选择,才能达到长期心理矫正的效果。若是不能正确认知选择与价值判断,那么突然飘起的微细想法,也可能迅速扩大其影响,不但不能继续安住在无情绪的心理解剖状态,甚至退回到情绪的波荡里而失去心理解剖的能力。
庄子的庖丁解牛,并非只是“心斋”所描述的对于声音、文字、影像的切除,庄子还更进一步提到“忘我”。为什么庄子在去除文字、声音、影像以后,还要进一步提到忘我呢?他所提的忘我又是什么呢?与完整正念训练又有什么差异呢?
时间的关系,我们下一集再继续与大家分享。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