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87集 法与次法在修行上的次第性与应注意要点(一)

   日期:2022-09-12    
正伟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来收看我们正觉教团所录制的三乘菩提系列的节目,接下来的这一系列的节目内容,主要的标题是叫作“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
那我们建议各位菩萨在观看我们的节目同时,可以一并地参考由 平实导师所著作的《涅槃》《优婆塞戒经讲记》《楞严经讲记》《法华经讲义》等等许多各类层面的佛法书籍,或者也可以请各位菩萨去参考由佛教正觉同修会所出版的结缘书籍,乃至是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的许多局版书籍,这样交替来阅读,同时也一并观看我们这一系列的节目,我们相信对于各位菩萨佛法知见的建立,将会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以及体会。因此我们在这几集的节目当中所说的许多内容,其实我们会引用 世尊在经典当中的圣教依据,以及 平实导师开示于各个书籍当中,所讲解的次法内涵以及正理来作一个说明,而我们以摘录当中的部分内容来用于这个节目当中,然后再加以说明。因此建议各位观众菩萨们,当您们在观看我们的节目同时,若能够一并参考阅读 平实导师佛法的著作,或者正觉同修会所出的一系列结缘书,那对于您的理解将会更好而更有帮助。
好,我们前提表过,我们继续来讲解今天的内容。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有举出 佛陀世尊在《长阿含经》卷20〈忉利天品 第8〉的经文开示,在这个圣教开示当中,我们知道 佛陀在教导那些想要求得解脱实证的众生们,他们在修行之前以及修行的过程当中,自己所应该要具足而有的法与次法相关知见;因此,在 佛陀正式对众生来开示解脱法要之前(也就是给他们开示修行解脱道的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之前),乃是要先为他们来详细地说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次法道理,然后这些众生信受了“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以后,并且能够如实地去履践修集这些次法的福德资粮,观察他们是“其心清净、柔软、欢喜,而无有阴盖,属于易可开化”,这样才能够去为他们解说修证真正解脱道的四圣谛等法,这样才能够真正去实践四圣谛的观行而得以成就。
在上一堂的课程当中,我们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在他要修集次法资粮之前,他还必须要以“除其恶见”作为必要的前提目标来完成,这样才能够再深入去讲解所谓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等等的次法内涵;善知识对于修行人说明清楚这些内涵以后,当这个修行人有了次法资粮的如实修集以后,他才可以具足真正实证解脱法所该有的资粮,后面才有听闻熏习四圣谛、八正道正理,乃至可以证得该有的解脱果。
因此,上一堂课节目当中,我们举出《阿含经》圣教当中所提到的重点,《阿含经》当中就有指出来说,在修施、修戒、修生天之法之前,那就是必须要能够以“除其恶见”作为前提的基本目标;而且要修行解脱道的修行人,他若要对于二乘涅槃的取证,这个乃是有其次第与内涵需要去如实了解的。所以真正的善知识,并非是对于初始修学佛法的人,而都可以当场教导令其实证声闻涅槃;唯除菩萨是属于多劫修行再来时示现为声闻圣者之“善来比丘”。因此缘故,诸佛如来在接引外道的时候的常法,都是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然后接着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次法要领;然后 如来世尊才会详细说明五阴世间乃至无常、苦、空、无我,令这些修学者得证声闻解脱道的法眼净而成为初果人。因此在整个阿含部的经典当中,其实有许多这样的教证来说明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再举出一段圣教经文来说明这个道理,例如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3的开示,经文是这样说的:【尔时,福贵被二黄叠,价直百千;即从座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今以此叠奉上世尊,愿垂纳受。”佛告福贵:“汝以一叠施我,一施阿难。”尔时,福贵承佛教旨,一奉如来,一施阿难。佛愍彼故,即为纳受。时,福贵礼佛足已,于一面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不净、秽污,上漏为碍,出要为上。时,佛知福贵意,欢喜柔软,无诸盖、缠,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即为福贵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时,福贵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叠,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婬、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
好,经文恭读完毕,我们再来把这一段圣教开示的经文,以现代的白话文来语译说明一下:“在那个时候,福贵被二黄叠,价值百千;即从他的座位起来,长跪且叉手而禀白 佛陀世尊言:‘如今我以此黄叠奉上供养如来世尊,祈愿世尊您可以垂手纳受我的供养。’这个时候佛陀告诉福贵:‘你以其中一叠布施供养于我释迦牟尼佛,另外一叠布施供养阿难尊者。’这个时候,福贵就禀承 佛陀世尊的教导意旨,一叠奉上供养 如来世尊,一叠布施供养阿难尊者。因为 佛陀慈愍彼福贵的缘故,即为领纳接受福贵的供养。那时,福贵礼拜 佛足以后,于一面而坐下,佛陀世尊就渐渐按照次第来为福贵说法,开示教导令其利益而且欢喜,也就是:布施正理之论、持戒正理之论、修善生天正理之论,欲界之法乃是求出离三界生死者的最大灾患,因此应该舍离欲界的人间和欲界六天的境界;色界天境界虽然很高,已经不是属于下漏的欲界漏,但这个只是上漏并且不是属于无漏,因此这个上漏仍然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之道;即使生在无色界天了,也仍然不该止息,应该求出无色界天的境界,这才是最上解脱之道,名为‘出要为上’。这个时候,佛陀世尊知道福贵的心意乃是属于欢喜柔软的心性,而且无有种种盖、缠等障碍,乃是属于易可开化的根性,就如同诸佛常法一般的情形,即为福贵来开示说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这个时候,福贵的信心乃是清净,就譬喻如同清净光洁的白叠布疋一样,乃是容易成为受色所染的布疋,福贵即于座位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心得决定而正住,不堕恶道,成就无畏,而这个时候福贵就禀白 佛陀世尊说:‘我如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如来您听许我于正法之中成为优婆塞,自今以后,尽形寿持守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等五戒。唯愿如来世尊听许我可以于正法之中成为优婆塞。’”
好,从这一段《阿含经》所示的圣教经文当中,就可以让我们知道法与次法在修行上的次第性与关联性重点,一定是先要具足该有的次法,例如“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不净、秽污,上漏为碍,出要为上”以后,然后再说明解脱道当中的四圣谛正理,这样修行者才能够依教奉行而得证解脱果。因此,世尊此一教导的要旨,即是有关于声闻解脱道的法与次法,全部都应该一体教导以及一体修行;并且应该要教导学人能够遵行“先修次法,后证涅槃”之求法原则,这样的次第内涵才是正确而有利益的方式。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次法的内涵,也就是我们针对法与次法的关系,这些次法修习的时候的次第性,都应当要具足能够了知,不仅能够具足了知而已,然后还要能够付诸于实行,必须要能够付诸于实行,这样方才能够实证涅槃;并不是尚未修集次法、尚未伏除五盖的人就可以直接修习观行之法,而便可以实证初果的解脱。这样的道理,其实这在经典当中也有说明这些正理的,例如我们看,在《中阿含经》卷10〈习相应品 第5〉当中就有开示这样的道理,我们看经典这么说:【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好,我们把这一段《中阿含经》的圣教开示经文,先以白话文来语译说明如下,经文是这样说的:“我听闻 佛陀的开示是如同这样的内容:在某一个时节,佛陀在舍卫国的时候,那时在胜林给孤独园。在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若比丘是属于无惭无愧的情形,那便损害自己该有的敬爱恭敬心;若是无有敬爱恭敬心的话,那便会损害其于修行上该有的信根与信力;若是无有其修行上该有的信根与信力的话,那便会损害自己的正思惟;若是自己无有正思惟的话,便会损害他的正念与正智;若是一个修行人是无有具足正念与正智的话,那便会损害自己该有的防护诸根、损害自己该有的防护戒律、损害自己该有的不悔、损害自己该有的欢悦、损害自己该有的喜、损害自己该有的止、损害自己该有的乐、损害自己该有的定、损害自己该有的见如实、损害自己该有的知如真、损害自己该有的厌、损害自己该有的无欲、损害自己该有的解脱;若是无有解脱的功德,那便会损害涅槃的实证。反过来说,若是比丘是具足有惭有愧之善心所的话,那便会熏习修习敬爱恭敬之心;若是这个人他是有敬爱恭敬之心的话,他便会去熏习修习其信根与信力;若这个修行人对于学法是有其该有的信根与信力,那便会去熏习修习正思惟;若他是有正思惟的话,那便会去熏习、练习正念与正智;若他是有正念与正智的话,这样他便会去熏习、练习去防护自己的诸根,同时也会防护自己的戒律,乃至成就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等种种的功德法,因此而有解脱功德的成就;若是有解脱功德的话,那便得以习涅槃。’佛陀开示如是的次第内涵,彼等诸比丘们听闻 佛陀所说,乃是欢喜奉行。”
我们看到这里的圣教经文当中,其实 佛陀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次法重点,也是我们在修行上该要注意的要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要具足七圣财当中的惭财与愧财,这是每个位阶必须要注意而该有的善心所以及圣财。这就是说,若是一个修行人,他的心性是属于无惭无愧的话,那这样的人他要学法则不会生起于法、于师的恭敬心;也就是说,他说是要来学法,但是他却是于法、于师全部悉皆不恭敬,而他心中只是想要得法而已,这样心性的人,他其实并不是解脱道亲身履践者。于是这样的人,他在得法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可以观察到的:那就是他只是对得法的事有兴趣,而对于事师之道、对于学法之基础是应该要如何去作,他全部悉皆弃之而不顾的。因此缘故,这样的人便会使得自己于修证上该有的“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等种种功德法,他是全部悉皆不能成就;于是在他了知种种观行的内容与所得的智慧之后,这些都只能成为一个知识而无有相应的解脱功德出现在他身上,这样的人他是永世不得涅槃解脱,而他又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得到涅槃解脱。
因此这样的人,就会轻视一切人,认为自己的证量非常地高,乃至他是会轻视其传法之师。因此对于这一类的属于无惭无愧的修行人,他们迟早都不能避免一个现象出现,那就是“未证谓证、未得言得”;如果他们真正有“未证谓证、未得言得”的行为出现的话,那他们的来世将不得继续在人间受生,这样的人乃是属于非常可怜悯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举出 世尊圣教的开示,于此来告知想要求证、想要实证涅槃解脱的学人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要知道这个相关的次法前提重点,这个部分的次法内涵是必须要具足了知的。
以上所说的,是诸佛度化众生实证声闻涅槃时常行的法式,正是佛教中所有善知识度人实证声闻涅槃时,应该遵守的说法次第。这就是诸佛为度众生出离三界生死而说四圣谛等“诸佛常法”之前,都会先演述而教导于学人的次法要领;当学人心地清净,愿意信受奉行了,才为学人接着演述声闻解脱道,所谓的四圣谛、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等种种“诸佛常法”。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先说明到这里,后面还有更精彩而且殊胜的内容要说明。欢迎各位观众菩萨可以继续收看我们的节目,大家一起来闻熏这些重要的法理内涵,我们相信透过这样的听闻熏习,对于大家在修证三乘菩提的知见建立,会有更进一步的进步。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