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105集 往生色界、无色界道理

   日期:2022-09-12    
正光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涅槃》这本书来加以说明。今天所要讲的子题是“往生色界、无色界的道理”。
上一集已谈到六凡法界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法界,以及这些众生所受的种种苦,今天则继续谈六凡法界当中的人法界。人法界,就是生而为人的五阴世间,及其所生活的山河大地器世间。在三界当中,人处于非常特殊及枢纽的地位,为什么?因为众生造恶,其心性就会与恶道法界相应,未来就会下堕三恶道;众生造善,其心性就会与天法界相应,未来就会往生天界享福。由于众生造恶比较容易,造善比较不容易,于是失去人身的机会会比较大,保住人身的机会比较少,所以 佛在经中曾开示:“得人身者,如爪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以此缘故,佛为了让众生未来世能够守住人身,得以继续修行,于是施设了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让众生持五戒,得以守住人身而继续修行。菩萨虽然也在人间生活,不仅持五戒,而且还持菩萨戒,生生世世在人间广度有缘的众生。
接下来谈阿修罗法界。有一类人在人间也修福,但是其瞋恨心比较重,福德不及于天,于人间舍寿后,就会成为阿修罗法界的众生;不仅男众容貌丑陋,女众庄严美丽,常常与帝释天的天人战斗,而且也得到没有酒可喝的果报,所以又名无酒。
接下来谈天法界。天法界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首先谈欲界六天,它包括了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及他化自在天。所以住在欲界各天的五阴或五蕴众生为欲界有情世间,而欲界各天的有情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欲界各天有情的器世间。其中四王天位于须弥山腰,是为欲界的第一天。忉利天位于须弥山顶,其东、西、南、北四方各有八位天王,大多在人间担任一教之主;中间则是帝释天,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玉皇上帝所居住的地方;合此三十二天及帝释天,共有三十三天,所以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之上,依序往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其中兜率天分为内、外二院,外院则是凡夫果报所居住的地方,他们只会尽情享受五欲,直到福报享尽为止;内院则是一生补处的 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地方。弥勒菩萨不仅在内院里演说唯识种智,而且也是末法时期最后正法五十二年灭尽以后,在人间弘扬正法的菩萨们舍寿所往生的地方之一。待 弥勒菩萨成佛因缘快成熟时,这些菩萨们先下生人间,为 弥勒菩萨成佛因缘预作安排。
接下来谈色界的有情世间及器世间。色界有十八天,它包括了初禅天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的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的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以及五不还天的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也就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各有三天,以及四禅天有四天及五不还天。这些色界的有情是在人间行十善,以及加修初禅到四禅定力所得的果报,所以住在色界各天的有情,是为色界有情世间;色界各天有情所居住的地方,就是色界各天有情的器世间。
又,无想天,是指有一类未见道的有情,他具有四禅的定力,也知道意识存在的当下,是喧闹不寂静的境界,仍然不是涅槃的境界,他愿意将自己的意识灭了,以为这样就是证得无余涅槃境界。可是他害怕将意识灭了以后,成为一无所有的断灭空,所以仍然保留色身在无想天中,灭却自己的意识而处于暗无觉知的状态中。如是状态中,最多有五百大劫之久;等到五百大劫到了,于福德享尽的时候,只好下堕;犹如客人住在旅馆一样来来去去,所以无想天也被称为客天,一切有智慧的菩萨们都不愿意往生这里。
所谓的五不还天,乃是已证得三乘菩提而有四禅证境的菩萨们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声闻三果人所居住的地方。四禅天人虽然也曾经听闻到有五不还天,不过这不是他们所能亲证的境界,所以四禅天人不能看见,也不能到达这五不还天。又,五不还天当中的色究竟天,不仅是色界天之顶,再过去已无物质存在,而且也是 释迦世尊庄严报身演说唯识种智的地方。
接下来谈无色界的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无色界有四天,它包括了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外道凡夫、佛门凡夫修得四空定以后,于舍寿所往生的地方;也就是说,无色界有情在人间行十善及加修四空定的禅定,于舍寿后而有的果报。然而处在这里的有情,并无天人之身,所以没有色法,只剩下精神状态,意识处于四空定当中的一念不生;也就是说,无色界的有情在四空定里,意识觉知心依凭着四空定的定力,在这四种境界中,少者一万个大劫,多者八万个大劫,都一无所思,只有定境的觉受而已,无法生起闻、思、修、证不同层次的智慧,那是愚痴、没有智慧的境界;所以,一切有智慧的菩萨们,见此境界犹如见到蛇蝎一样,避而远之,绝不会受生于无色界天。
然而,住在此四空定的有情,最后还是会将过去修定所得的福德享用殆尽,唯留往昔所剩下的小恶业,往往不能生于人间而下堕,仍然在三界里轮回生死不已。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出离无色界为要,这也是 佛在《阿含经》所开示的“出要为上”的真实道理。了知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内涵以后,可以归纳如下:一者,由于三界的出现及安住,是随着众生所造的业力而安立,那是生灭不已的法,也是让众生流转生死的法,除了久学的菩萨们多生多劫以来跟随 佛陀修学以外,佛为了度化众生,从最基本开始说法,那就是 佛在《长阿含经》卷20所开示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也就是 佛为了让众生出离三界生死,从最基本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说起,修之则可以保住人身及培植福德,未来就可以往生人间及天上。当众生有了生天的之后,佛再告诉众生欲界的五欲是不清净的,色界及无色界仍然是有漏的,还是会轮转于生死,所以要生起出离三界的,并且借着实修来出离三界。此外,佛还特别强调,其所用的施论、戒论等方法,乃是诸佛常法,也就是十方世界诸佛度众生经常用的法式。
二者,由于众生有无明的缘故,在人间造作了极重的恶业,未来就会下堕三恶道受苦。如果有情能够受持五戒,未来可以保住人身,继续在人间里生活及修行。如果有情在人间行十善,乃至于加修禅定,未来就能往生天界享福。如果是要往生欲界天,则需要有粗浅的欲界定力,乃至于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往生色界天,则要有初禅天到四禅的定力。往生无色界天,则要有四空定的定力。这告诉大众:往生天界,不论是欲界、色界,还是无色界,都要有深浅不同的定力来持身。
虽然禅定这个法也通外道,却也是佛弟子们所应修学、所应证的法之一。为什么?既然要成佛,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法,包括了禅定在内,不也是佛弟子们所应了知及亲证的吗?如果佛弟子们无法了知及亲证禅定,未来尚且无法教导众生修禅定,更不用说能够成就一切种智的究竟佛了。所以说,凡是佛弟子们都应该修证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禅定,乃至于还要有灭尽定的功夫,未来才可以成就佛道。由于四圣法界,牵涉的范围非常广,需要有很多时间来说明,但是时间有限,以及后来的亲教师们会说到,所以这里就不作说明,留待后来的亲教师们来为大众说明。
接下来谈的是如何发起欲界定及欲界的未到地定。当有情在人间修行,并熏修禅定的功夫以后,一般而言,如果有善知识教导如何修禅定,以及自己肯下功夫去作,必然会发起禅定。然而在末法时代想要发起禅定很不容易,因为一般的大师们本身都没有禅定,更何况能教导人来修禅定及发起禅定?然而,有一法门能够让人获得动中定,也就是在行住坐卧当中都有定力来持身,那就是正觉同修会所教导的“无相忆佛拜佛功夫”。这个法门其实就是《楞严经》卷5所开示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如果有情能够依照同修会的教导,对无相忆佛拜佛法门下功夫,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一般而言,少者三个月,多者六个月,就有一些禅定来庄严其身;如果能够经过长时间不断地练习,就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浅者就会发起欲界的欲界定,深者就会发起欲界的未到地定,端视行者往世及今世修习禅定因缘深浅、精进与否,以及性障——贪、瞋、睡眠、掉悔、疑这五盖——是否伏除来决定。
所谓的欲界定,就是指有一类人,因为调息、调心、除性障等关系,心渐虚凝,不会到处攀缘,使得意识得以粗住;再由粗住渐渐转为细住,在还没有进入欲界的未到定之前,有一类人于某一个因缘成熟时,得以发起欲界定,不仅身上有一层薄膜裹身,犹如剥除荔枝外面的表皮以后,里面还有一层白色的薄膜,裹住荔枝的果肉一样,心里非常平静,而且心与定相应而意不分散。这时候的行者才刚刚发起欲界定而已,还要继续用功,使得欲界定更深入、更增长、更圆满,于后就会有机会发起欲界的未到地定而有一念不生的境界出现。
当行者发起欲界的未到地定时,当中有三种状况要清楚了知,以免耽误自己欲界定的修证,那就是未到地定的浅定、深定以及过暗。所谓的未到地定的浅定,就是指发起欲界定以后继续用功,使得定力更深入、更增长、更圆满,于行住坐卧当中,不仅都摄六根而有忆佛念相继,而且很淡薄,犹如藕断丝连一样不会中断。这时前六识都在,心非常专注而没有旁骛,而且有定力来持身。如果行者有此未到地定的浅定来庄严,未来要参禅及证悟,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谓的未到地定的深定,那是指行者发起了未到地定的浅定以后,继续让自己的定力更深入、更增长、更圆满,于某一时节因缘成熟,使得行者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乃至于身不触觉;这时六识当中的前五识已经灭了,仅剩下意识存在。如果行者具有正知正见及福德圆满,能够发起疑情来参禅,于因缘成熟时,就会一念慧相应,不仅能够开悟而成为胜义僧、菩萨僧,而且也悟得深,能够很深入体验真心的体性,其所发起的般若智慧也比较深入。
然而有一些人没有正知见,误以为禅定的修证,其实就是佛法的实证。其实禅定只是菩萨证悟的工具而已,并不是标的,菩萨所证悟的标的,其实就是真心如来藏。以此缘故,平实导师在《佛藏经讲义》第一辑曾对此开示如下:【证未到地定而无念不是佛法修行的目的,而是修行实证之前所要有的功夫,或者叫作工具;你有这个工具,才能够取得初果,才能与断三缚结的解脱相应;有未到地定作工具,当你找到如来藏时才能够与祂的真如法性相应,才会有智慧生起而转依祂,才是真开悟。所以没有与未到地定相应的断结或开悟,全都是假的,顶多只是解悟。纵使你告诉他实相法界的密意也没有用,仍然不是开悟。】(《佛藏经讲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113。)这告诉大众:想要证悟如来藏,一定要有未到地定来庄严,如果没有未到地定来庄严、来支撑,就算亲证了如来藏,也不能算开悟,最后还是会退失佛菩提,又成为凡夫一个。
当菩萨有了未到地定功夫来庄严,以及证悟成为菩萨初果时,必然会永害下堕三恶道的种子。正如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53的开示:【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也就是说,当菩萨证悟时,有未到地定来支撑、来庄严时,只要他不诽谤正法等等,未来就不会下堕三恶道受苦。所谓的未到地定的过暗,就是指行者已经有未到地定的深定,后来也将意识舍了,进入类似于睡眠状态而暗无觉知,是标准的无记,既没有时间的观念,意识也不会记忆,出定了以后,身心必然舒畅。有这种定的人,就会执著未到地定过暗的境界,不仅容易起慢心,而且也不容易发起初禅。
但是对菩萨而言,反而不想要这种禅定,为什么?因为未到地定的过暗,犹如睡眠一样,不仅无法熏修佛法而浪费时间,而且会增长慢心,不容易发起初禅。菩萨了知这个道理以后,不想进入未到地定的过暗状态中,反而继续伏除自己的性障,并且将五欲的法从心里舍了,于某一时节因缘,或在行走当中、或在吃饭当中、或者在其他状态当中,发起色界的初禅,这时才算是超出欲界。或许有人会问:“有了欲界的未到地定的过暗,为什么还是无法超出欲界呢?”这是因为行者有了欲界的未到地定的过暗功夫,他在人间舍寿以后,可以往生欲界第六天,仍然没有超出欲界。唯有行者更加精勤修证禅定、伏除性障,以及将欲界五欲的法舍了,自然就会超出欲界而到达色界的第一天,那就是初禅天。如果行者一直停留在未到地定的过暗状态中,于舍寿时,就会往生他化自在天而成为魔子魔民,所以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5才会说:“魔是未到地定果。”以此缘故,菩萨不应该执著未到地定的过暗境界,反而将自己的性障加以伏除,以及将五欲的法从心里舍了,自然就会在行住坐卧当中的某一个状况当中发起初禅,成为初禅天的天众之一,不会成为欲界的魔子魔民了。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敬请各位菩萨继续收看。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