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113集 三界不净,有漏应出离

   日期:2022-09-12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节目。今天我们要谈的子题是“三界不净,有漏应出离”。上次节目中,我们谈了次法中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知道生天虽乐,或者色界天以上已离欲界的不净,但是不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乃至无色界四空天,都是受生之处,都还是在三界中,未离三界,并非出离生死的解脱,所处境界也不是涅槃境界。
接着来看我们今天的主题。了解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以后,还不能修学声闻解脱道,因为还没有修学的动机或动力,只有解脱道中的基础知识,由于出离三界生死的动力还没有被激发出来,还不知道应该求出离。因此,接着必须深入了解“欲为不净”,知道人间和欲界六天的五欲不清净,生起远离欲界之心,才会想要出离欲界境界而想要生到色界天中,终于才会愿意修习梵行远离欲界五欲,以及修习禅定而后证得初禅或更高的禅定境界,将来才能生到色界天中。有了初禅的实证,取三果解脱涅槃才有可能;如果没有初禅或更高的禅定实证,而说已证三果涅槃,都是妄想空言。
有关证三果离欲界须有初禅证境,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 弥勒菩萨如此开示:【复有三种补特伽罗,依此三学入谛现观。何等为三?一、未离欲,二、倍离欲,三、已离欲。当知此中于一切欲全未离者,勤修加行,入谛现观,既于诸谛得现观已,证预流果;倍离欲者,当于尔时证一来果;已离欲者,当于尔时证不还果。】弥勒菩萨的意思是说:有三种有情依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学的修习,可以入谛现观。是哪三种呢?完全未离欲者,努力修加行想要离欲的倍离欲者,以及断五下分结的已离欲者。在这三者之中对于一切欲完全未离系缚者,精勤修加行以入谛现观,于四圣谛能够得现观之后可证预流果,这是未离欲者的情况。倍离欲者再修增上戒、增上心及增上慧三学的加行,这时就可以证得一来果——也就是二果,舍报后往生欲界天后,会再来人间受生一次,才会证阿罗汉果。已离欲者,表示这个人已经可以离开欲界五欲的系缚,不再贪爱欲界法,这时可以证得不还果,也就是往生色界天后,就不会再来人间受生了。
从这里可以知道:证三果不还来人间受生,这位修学者又离欲了,显然是不会往生到欲界诸天,当然就是往生色界天以上了;而要往生色界天以上,至少须要有初禅以上的证境,因此取三果解脱涅槃必须发起初禅不退才有可能。这就是 平实导师说的: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三果阿那含又名不来、离地、离欲地,能够不还来人间,离的是欲界的出生,所以三果人断了五下分结,一定会发起不退的初禅,否则不可能说他已离欲界,可以不再来欲界受生。
经中说:五欲是世间法,是诸魔的境界,也是愚人所喜乐行止的境界,却是诸佛所诃责的;因为不论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五欲,都是能出生一切苦恼的苦法,使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乃至为阎罗王所惩治。世间的忿恚鬪诤,互相兴讼告诉,也都是由于贪爱五欲而有;积集熏习五欲诸法,将远离诸佛,也会障碍生天之道,何况佛菩提无上道的证得?应当清楚照见五欲有如是等无量的过患;不应该以五欲来修菩萨行,却是应该为了饶益安隐众生而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五欲是 如来一向诃责污秽不净的生死法,尤其是粗重的男女欲,犹如毒蛇,又像刀山火焰,令人不敢近身;更像脓疮溃烂恶臭难闻,没人愿意接触亲近。五欲犹如聚沫虚幻不真,似有实无;五欲如同热焰不可亲近,近之则必炽热难当;五欲犹如幻化之物,抓取不得;五欲如同梦中所见,只是因为无明烦恼所现相分,令众生有虚妄觉想;五欲诸法是不清净的,会使人恶臭秽浊;五欲如成熟的痈疮,随时都会破裂让人沾染其味、无法洁净;五欲如腐败的烂肉,只有苍蝇才会贪爱其味而追逐、萦绕不去。五欲有种种的过患,真是说之不尽,这正是要证三乘菩提法须先明白的正知见以及应远离的障碍。
而当我们透过增上三学的修习,能够住于清净而无欲的色界境界中,死后将能往生色界天中,但是仍然未脱离色界生死,而且也还没有动机想要出离色界生死,因此还得要进一步了解“上漏为患”。色界虽然是清净境界,已无五欲存在,是清净梵行境界,却还是有漏的境界,不离三界中的坏苦与行苦等等诸苦,依然有生死之患,尚未脱离色界生死,故知色界天境界仍然不是解脱的涅槃境界。因此相较于欲界下地的有为贪欲的漏,色界天的境界就称为上漏,会导致解脱三界生死苦的功德继续漏失。实际上,色界天的清净、解脱,是相较于欲界境界而说,还是有其过患,终究不是究竟解脱,功德仍会继续漏失,求证解脱者应该超越色界,才能免于生死轮回。
而在四禅天中有一个岔路——也就是无想天,这是 佛在《阿含经》中说的“两个识所入之处”中的一个,另一个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无想定”是误解涅槃境界的人所入的境界,“无想天”则是在人间证得无想定者往生后,发觉自己还有觉知心存在,赶快将意识觉知心灭掉,成为无心状态,以入涅槃的作意而独留无想天身存在于四禅天中。然而,无想天人能如此将受想行识灭除,并非一般四禅天人所能办到的,因此无想天不属四禅天所管辖。但是无想天虽然不归四禅天管辖,还是在于色界天范围内,毕竟还留存有色界天身,如果不中夭,五百大劫后因为一念无明烦恼未断而有一念心动,意识觉知心又现起了,即会下坠欲界再受生死。因此,不论是色界四天或无想天,都是受生之处,有生必有死,仍是三界中生灭之法,虽然已超越欲界生灭法的境界,还是生死相续的有漏境界,仍有生死灾患,不是涅槃解脱境界,因此说是“上漏为患”。
为何 佛陀会将这两个境界名为“处”?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74所说:【复有二处:一、无想有情处,二、非想非非想处。问:何故世尊说此二处?答:为破外道解脱想故。谓诸外道于此二处起解脱想,为破彼想,佛说此二名为生处,非真解脱。复次,为破外道不还想故。谓诸外道于此二处起不还想,为破彼想,佛说此二名退还处。谓彼处没,退还诸界诸趣诸生,流转生死无息期故。】这意思是说,还有两个处所:第一个是无想有情处,第二个是非想非非想处。为什么 世尊会说这两个处所?为了要破除外道把这两个境界当作解脱想的缘故。就是说种种外道对于这两个处所生起了解脱的想法,为了破除他们这个不正确的想法,佛说这两个境界名为“生处”——也就是有情受生之处,并不是真实解脱的境界。还有为了破除外道将这两个境界当作不还想的缘故——也就是外道们对这两个处所生起不会再回来受生的想法,为了破除他们这样错误的想法,佛说这二处名为“退还处”。也就是说,在无想天及非想非非想天殒殁之后,还会退堕回来三界各界、五趣各趣而有种种出生,流转生死没有止息的时期的缘故。
由论中可以很清楚了知,世尊早就预记后世有人会误解无想天及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为涅槃境界,因此先就说了这二处都不是解脱生死之处。因为有情生到这二处来,其实是入于这两个境界中,处于无意识的无知状态下,或是不返观自己存在及境界的似有知又无知的状态,其实还是在“具无明烦恼”的生死中,与一般在三界中受生者没有不同;唯一不同处是他们有深厚的禅定功夫,也降伏了欲界粗重贪爱,但是对色界天身及自我存在这件事,其实是没有舍下的,这就是没有断我见者证得禅定必然会有的现象——误把禅定境界当作涅槃解脱境界而希冀舍寿后可以往生至彼处。
回头再来看,当我们发起初禅心地渐渐清净,禅定证量也次第提升到第四禅境界时,由于已经知道色界仍是有漏境界,因此继续进修以远离色界;转而进修四无色定,次第发起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以及非想非非想四种定境,死后可以往生“无色界”,色界天“上漏”的过患就消除了。但是这时候不应该期待或发愿死后要往生无色界天,应当知道无色界的境界依旧是受生之处,并不是涅槃境界,还是应该要出离;因此,证得四空定境界之后,一定要再修学“出要为上”的道理;出要为上——也就是出离的法要最重要。也就是说,这时候如何出离无色界的方法,对于证得无色界定的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以四空定的境界作为证涅槃的标的。
四空定非涅槃解脱境界,同样的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74中也说了:【如契经说有四无色处,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问:何故世尊于四无色以处声说?答:为破外道解脱执故。谓诸外道执四无色为四涅槃:一、执空无边处名无身涅槃,二、执识无边处名无边意涅槃,三、执无所有处名净聚涅槃,四、执非想非非想处名世间窣堵波涅槃。为破如是外道涅槃执故,说四无色名为生处,非真解脱。真解脱者乃名涅槃。】这意思是说,四空天叫作四空处,名为处,表示这是一个处所,是有情可以受生的处所。而这四个处所除了有意识在之外,也都还有意根存在,也一定有法尘可以为意根及意识所缘,那就不是涅槃寂静的无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任何一法的解脱生死的境界。这就是 平实导师《涅槃》书中所说的外道四空处涅槃,并非真实无生无灭的涅槃境界,是未断我见者误会的涅槃,未离生死轮回,仍是三界境界。
从以上说明,各位菩萨应该可以看出来:诸佛为弟子四众讲解次法中的后面三法——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并不是要弟子们亲证四禅及四空定后往生至彼,而是要弟子们了解四禅与四空定的境界,只是色界与无色界的境界,同样都还是受生之处,并不是离受生处的涅槃境界,依旧是在三界中,如果想要实证涅槃就应该超越这些境界。由此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实证声闻解脱道而在死后取无余涅槃时,并不一定要具足四禅、四空定才能解脱生死,因为慧解脱阿罗汉与证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并无差别,也可以在死后入无余涅槃而解脱生死,生前也是同样证得有余涅槃;所以慧解脱阿罗汉如果证得圆满的初禅,而没有具足证得四禅、四空定以及灭尽定,舍寿时还是可以入无余涅槃。但是依 平实导师的开示最好是有二禅的实证,因为实证初禅主要在除性障五盖、断除欲界法的贪爱,并不需要很深的禅定定力,因此有二禅的实证会更好。
再说涅槃是三乘都须证的,只是二乘证的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乘则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最后成就诸佛的无住处涅槃。虽然所证涅槃层次不同,然而二乘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却是依大乘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有;又二乘虽未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所证的无余涅槃是大乘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住的境界。也就是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乘行者都未证,是由于信受佛所说“涅槃有本际独住不灭”的真实理而能够证声闻解脱。因此,对于要证的声闻解脱果——无余涅槃——应具备正确知见,才能断我见、我所执及我执,灭尽五阴而不受后有,真正出三界生死。
各位菩萨!当我们福德资粮修集了,心地也清净了,对于诸佛所说次法能够信受奉行,接着如来或者善知识才会演述声闻解脱之道,就是所谓的四圣谛、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等诸佛常法。如《长阿含经》卷3所记载:【时,福贵礼佛足已,于一面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不净、秽污,上漏为碍,出要为上。时佛知福贵意,欢喜柔软,无诸盖缠,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即为福贵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时福贵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叠,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
经文大意是说:当诸佛为求法者说完“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及“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等次法后,会先观察求法者的心意,如果能接受这些次法,心中不会生起烦恼或不信受,表示这个人是可以接受布施与持戒的因果观念,也知道不论是欲界天、色界天或无色界天都是三界境界,心地是质朴容易接受教导的,接着才会如诸佛常法,为求法者开示声闻解脱道法:苦集灭道四圣谛。经过次法的熏习之后,求法者心地清净柔和,听闻解脱道法后,就容易相应而能断身见、我见,断三缚结证声闻初果。这时候求法者一定会要求三归依及受五戒,也就是在声闻法上有所实证的人,必定会归依佛法僧三宝,成为三宝弟子,受相应的戒,不会再去信受外道所说种种法或所施设与解脱无关的禁戒。
又,证初果于声闻解脱道法义,见法得法,法眼清净,而远离声闻法上的异生性,对于声闻解脱道确实可证,自己也确实证得声闻初果这件事是确定不疑的,不会再谤无解脱道、无声闻四果,将来即使再受生,也不会因为诽谤声闻法、诽谤善知识而再堕生三恶道。所以实证、亲证最重要,亲自走过这个过程,别人再怎样笼罩、恐吓,也不会生疑退转;声闻法如此、缘觉法也如此,佛菩提法的明心、见性更是如此,因为三乘菩提的所证都是无所得法,都不是有境界法,而且是一路不断地舍,舍到最后一法也无。这里最初应该舍的是身外五欲之法的贪爱,及自我真实存在的见解,之后才能次第确实舍掉三界法,包含对自己的贪爱与执著。次法修集圆满,才有因缘证法,这是“趣‘法、次法’”的主要精神所在。
在此要提醒各位菩萨的是:以上所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其实都还只在知见层面上,还未开始进入真正的实行阶段,之后要确实履行才是实践、实修次法的开始。也就是正见为先,接受正见,所思、所想都不离正见,才能有正确的身口意行出现,依着这些才知如法的生存之道,努力精勤去作成为习惯,种子深植后,心心念念于正见正行上,决定不会改变了,就能心得决定,就会开始实践进入实修的阶段了。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