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118集 五蕴义理(三)

   日期:2020-02-24    
正元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这个单元,我们继续跟大家介绍平实导师所写的《识蕴真义》。
  上一集我们谈到:如果五色根坏掉,则五尘上所显示的法尘就不能现起;法尘如果不能现起,意根就不能触法尘,则意识离念灵知心就不可能继续存在,则意识必定断灭。由这样的道理来作观行,在行住坐卧当中如理观察,证实意识觉知心这个众生的我相:不管是离念灵知心或是有念灵知心,都是属于依他众缘才能够生起的,都不是自己可以单独存在的法,要依五色根为缘,要依意根、法尘为缘,也必须有意根跟法尘相触,然后才能生起现行。由这样的观行而证知意识觉知心是依众缘而生,是有生有灭的法;这样就能断我见,能够实证无我。
  另外,意识觉知心必须有意根为缘,才能够在隔天重新生起,如果眠熟以后的意根继续思量眠熟位的法尘,而不思量五尘的变动,则意根不可能使阿赖耶识流注意识觉知心的种子,则意识觉知心就不可能出生;由此可知:意识觉知心不是常住不坏的法。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心必须依靠六尘,至少必须有法尘的存在,作为离念灵知心的俱有依,才能生起、才能运行;由此可知:离念灵知心是依他起的缘生法,若是缘生的法,将来必定有灭,绝非实相常住的不坏法。不管意识处于有念或离念,其实都没有常住的自性。如何能证知意识觉知心(我),必须依靠六尘或法尘才能存在?这是说意识心现起的时候,必定会跟六尘相应,也至少要有法尘相应;譬如说觉知心缘于种种六尘境界,或觉知心缘于二禅以上定境中的法尘,如果离开六尘境界或离开定境法尘,意识觉知心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说意识觉知心是依他起性的法,是缘生的法,是有灭的法;能这样实际地观行,便可断掉我见。
  也如同离念灵知的意识觉知心必须先有法尘的存在,然后才能出生;既是出生在法尘后面的法,那就不是本有的常住心。如何能证明?这是说意识的现起,既然是由意根触法尘以后才有,便可知道法尘在先,意识离念灵知心在后;生起在前的法尘尚且是生灭的法,何况是依法尘而有,在法尘后面生起的离念灵知心、意识觉知心,当然更是有生的法。有生的法必定有灭,所以当意根不想触知法尘的时候,譬如眠熟时,意识就不见了;或是意根因为五色根坏掉而导致如来藏不能现起五尘及法尘时,意根就没办法让如来藏生起离念灵知或是意识觉知心;因为意识离念灵知心的生起,是在意根与法尘以后,因此不可说意识离念灵知心是常住的法。
  大家听闻这样的正知正见以后,就可以自行如理作意地观察,也可以断除佛门中假名善知识所说的「觉知心我是常住不坏,离念灵知是常住不坏」的邪见,这就是分别所生我见的断除。俱生分别我见也可以由这样的观行来断除。俱生分别我见是说:出生时的觉知心就已经自动执着觉知心是我,也自动执着处处作主的意根是我,因此堕在意识俱生断续我见当中,也因此堕在意根相续我见当中,这就是「我执」。见道的人,意识虽然能断掉对「意根相续常住不断」的我见,但意根仍有自我执着的心性还没有断除,要借三乘见道以后「断我执」的观行,确实修行才能断除,所以名为我执。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蕴处界我相和它生起的次第,让佛弟子可以如实观行来断掉我见。「五蕴我」是说众生常把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当作是我;我就是五蕴、五蕴就是我。蕴是什么义理呢?「蕴」有积聚、聚集的意思。色蕴,就是指有情的色身,它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元素聚集所造而成的物质,它是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的,也是经由四大所成的食物而长养的;它有新陈代谢,会时时变异,也有生住异灭,由出生而长大,因变异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是有生有灭的法,是由四大物质聚集而成的,也是借众缘积聚而生的法,因此叫作蕴。所以色蕴是虚妄的法,色蕴是色法的积聚:色蕴是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因,以过去世无明、业行的熏习为缘,所以会有阿赖耶识与意根入胎而执取受精卵,从母体中摄取四大来造作色蕴的五色根,包括眼耳鼻舌身的扶尘根与胜义根;众生有了五根以后,能接触外尘境,外尘法便为光明所照,则意根有念,于是促使阿赖耶识出生色蕴所摄的内相分五尘,在五尘上附带有法尘能被意根所触知,这都属于五蕴十八界所摄;由此说色蕴有十种法—眼耳鼻舌身五根及色声香味触五尘—色蕴是这十种法的积聚,所以叫作蕴。
  识蕴所说的六识,是由意根与法尘为缘,借人间未坏的五色根,才有识蕴的生起和运行;识蕴有六个识,都是众法因缘聚合而有,是众法的积聚、聚集而成的,所以叫作蕴。譬如《中阿含经》说:【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中阿含经》卷7)这里世尊的开示已经明说:识阴是因缘所生的法。若不是因缘所生法,就不是识阴所摄,所以阿赖耶识心体不可以摄在识蕴中,祂不属于因缘所生法,也不是积聚而成的法。
  那么识蕴是以什么因缘而出生呢?识蕴是以阿赖耶识为因、无明为因,以及内六处—五色根的胜义根及意根—为缘,加上功能完好的五扶尘根,才有「外法为光明所照」,因此而生内相分六尘,才有意识的出生;意识出生以后,才有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伴随出生。这样的六识心,都需要因缘和合才能从如来藏出生,所以说「从因缘生」;五阴既然是从因缘而生,则五阴所摄的识阴,当然也是因缘所生。蕴是积聚,识蕴是由六识积聚而成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既是出生识蕴的因,也是识蕴出生的众缘(六根、六尘)的因,而阿赖耶识心体又不是积聚而成的法,当然不可以摄归蕴中;又阿赖耶识心体是本来自在的,也可以单独存在无余涅槃中,所以祂不是积聚所成的法,阿赖耶识的蕴义是不能成立的,因此阿赖耶识不可以摄在识蕴中;祂是识蕴出生的因,又是识蕴出生所依众缘的因,因此更不可摄在识蕴中。
  接下来,我们再举圣教来说「识蕴」指的就是前六识。在《增壹阿含经》卷28说:【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识阴。】举凡能够了别六尘境界,都是识蕴所摄的妄心,识是识别的功能。同一部经又说:【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离念灵知就是识阴的功能,能了别是非善恶、苦乐受、六尘味道等等。离念灵知具足这些识蕴功能,没有超出六识心的范围,跟六识心的功能并没有不同,所以是识蕴所摄。既是识蕴所摄,又是依于根、尘、触三法和合而有,当然是有生的法;有生的法必定有灭,所以说识蕴、离念灵知心都是虚妄,都是有生灭的法,不是常住不坏的实相法。
  色界的识蕴也是一样,要借色界微细物质所造的天身才能存在,也要借禅定所生功德才能生起。这是说色界天身要借色界定的禅悦当作法食才能生存,色界的色蕴生起以后,才有色界的识蕴生起,所以色界的识阴也名为识蕴,也是借由如来藏因跟众缘的积聚而出生的法;色界的识蕴,是由眼、耳、身、意四个识积聚而成的,也是蕴法。无色界识蕴只有第六识离念灵知,也是要借四空定的定力才能安住,要有意识所得定力产生的禅悦当作法食才能维持生命;都是以如来藏因跟意识定力、意根触定境法尘为缘,然后才能生起,也是因缘和合而有,也是众缘积聚而成的。虽然无色界识蕴只有一个识,仍然是识蕴的法。然而三界中的离念灵知意识心、定境中的意识心,都必须依靠意根,也必须依靠定力及定境法尘才能存在。由此可知,从最粗糙的人间识蕴,到最微细的无色界识蕴,都是众缘积聚的法,不是可以单独存在的法,不是常住不坏的实相法。由这些道理的论述,应该知道识蕴是虚妄,离念灵知也是虚妄,不应该抓着祂不放。
  受蕴有两种,境界受及苦乐舍等受,受蕴就是五遍行心所法当中的受。境界受则是身根本有的苦、乐、舍受,也就是觉知心、离念灵知心还没有生起对境界喜欢或厌恶心行时,身根身识上面所有的觉受。苦乐舍受,则是指身根触冷热痛痒的触尘后,转由意识领受而产生的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这些觉受为何也说是蕴?因为这些觉受,必须先有色蕴及识蕴,然后才能在人间生起;这些觉受,必定是经由色蕴跟识蕴聚集而成的,如果没有二蕴的聚集,就没有身根身识的苦、乐、不苦不乐受可言,所以名为蕴;也因为受蕴是聚集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所以名受蕴;境界受跟苦、乐、舍受如是,随后再由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心的观察而产生心理上的忧受跟喜受,当然更是积聚的蕴法,都是依于身受而再转生的心受。这些受蕴都是依于生灭有为的色蕴跟识蕴而有,所以受蕴也是有生灭的法,能够证知受蕴我、觉受的我都是虚妄不实。修行人能够如实观行以后,就不应该执着「受蕴的我」是常住不坏法;如同密宗所传授「男女合修的乐空双运法、大乐禅定法」,都是执着识蕴、受蕴是常住不坏法,佛弟子千万不可跟随修学,以免下堕三涂。
  再来说想蕴,「想蕴」就是五遍行心所法当中的想,也就是了知觉受的心所法。这是说身根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由觉知心意识所了知,这一个了知就是「想」。所以《增壹阿含经》卷28说:【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因此并不是只有语言文字所作的思惟想像才叫作想阴,凡是识阴六识所生起的知觉性,都是想阴所摄,经中说「想亦是知」的缘故。如果因为想阴知觉性的了知五尘,然后生起苦、乐、舍的觉受,那是受阴所摄,已经不是想阴。想阴为何仍然是积聚的蕴法?因为想蕴的了别性,乃是由色蕴、识蕴、受蕴的触心所具足以后,才能有了知性的想,因此说想蕴也是积聚的蕴法;由色蕴五根五尘、识蕴六识及意根和合一处所聚集而成为想阴,所以说想阴也是蕴;如果是诸法蕴集而成,应该知道是虚妄不实。
  境界受中的想蕴成就以后才有六想身——所谓眼想乃至意想。六想身就是六识对六尘的直接了知性,也就是眼根眼识的见性、耳根耳识的闻性,乃至身根身识的觉性、意根意识的知性,共有六种知觉性,可以称为六知性或六想性。这个六想身也是想阴所摄,众生因为有六根、六识的六种知、六种想的想阴,才能有离念灵知心或是有念灵知心的六种见闻知觉性,然后才有灵知心、觉知心对于身根三种受的分别领受,因而产生了顺心、违心、不顺不违的觉受,即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