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85集 菩萨的五分法身

   日期:2020-02-24    
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第85集〈菩萨的五分法身〉。
  在上集说到,菩萨依于转依实相心如来藏,所以具有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而二乘学人只在五蕴等现象界法上观其无常、苦、空、无我,所以不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是不圆满的。但菩萨明心时为什么有法身德呢?阿罗汉为什么没有呢?法身就是诸法的根源,证得这个法身的人就能够成就五法为身。什么是五法为身呢?就是依于您本具的涅槃妙心如来藏而有的五法: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在此我们略为说明一下五分法身。
  第一、戒身。若您证得如来藏,在事上依于众缘,或有别别解脱戒、世间规则、规范必须要注意;但心性上不再取相为戒,不非戒取戒,也不取佛戒,是转依自己如来藏的自性清净涅槃为戒,这时就是增上戒的修学开始,自此开始只是摄心为戒,转依于如来藏护念众生永无止息、永无触恼众生的妄想分别,就是已得道共戒增上而生的戒身。
  第二、定身。您或许听过一句话“大龙常在定”,但如何是大龙呢?当您证得实相心如来藏后,就能实际验证这句话。明心的您可以现观自己乃至每个有情的如来藏是否如七转识会打妄想?一定会证实从来没有啊!现前观察到如来藏真的是大龙,没有出相也没有入相,无有不定时。一个人不论他四禅八定再怎么好,即使已证得非想非非想定,总是会出定吧!有入定、有出定,就仍然系缚于三界妄想中,没有脱离。可是如来藏从来没有入、出定之别,所以祂从来没有起过妄想,如来藏既不出定也不入定,这与世间人所证的有出、有入,或是阿罗汉证得的灭尽定,大不相同。因此您就证实了这个大龙之定,才是真实的定身。经过以上简要说明,您就能知道菩萨明心后,能证“大龙常在定”的实义,依于此,转依于自己本具的定身增上修学,决定不会改变,这也是定身的功德。
  第三、慧身。当您证得如来藏时,从此有了解脱慧,也有般若慧。譬如 平实导师此世所现学佛年数只有五年,但他见道、出世弘法以来,已经说了好多的涅槃,也说了许多的解脱。可是并没有谁曾经教过他这些法,他就是依于实证的般若功德,自心流注地开示、写书;讲了那么多,著作也有一百五十多本了,但内容都不会互相矛盾,这就是智慧,当然表示已经有慧身了。
  第四、解脱。由 平实导师的示现,对解脱、对涅槃这个智慧之所从来,不是由他人所教,不是由书本上整理出来的,是由亲身实际体会验证解脱而产生的解脱,也契合于三量。在实际的身口意表现出来,虽现有妻室,但生活过得比出家人还严谨,不收任何财物供养,日夜精进于写书、弘法,没有任何的世间娱乐,所以电脑上键盘的字都磨没了;再加上他还有许多的事务、弟子的修学要指导,如此之忙,却没有任何烦恼或劳累的身形与心形,只是不断地付出、不断地作,在讲经、指导时,反而有深深的法乐自娱。这是菩萨特有的解脱,不是不着五欲,不是解脱三界,而是自本不受五欲、三界的系缚,所以不会有贪,更不会有瞋,心中只有系念着正法,只有护念着众生。若说菩萨有庄严、喜乐,日夜身口意上自然流露出的深深地显现出戒德、定德与法庄严,这就是菩萨的娱乐与解脱,是二乘所难望项背的菩萨解脱。
  第五、解脱知见身。菩萨的解脱,依亲证、转依本无染净的真如心而来,所以不是属于声闻种性的解脱,不是在知识上整理,不是观五蕴无常而来。为人讲述实证解脱时应有的知见时,不是由人所教,不是搜寻汇整资料,是由自心流注地说出来,所说出来的法,法法相通,不会互相矛盾而且应于三量,这就是解脱知见。实证解脱就有解脱的功德力用,这个功德力用就是解脱知见身。
  由 平实导师的示现可以知道,这五法都是从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大乘解脱境界来的,那不是已经先证得了解脱吗?实证解脱的人一定会有解脱的功德力用,这个解脱的功德力用就是解脱身,这也是菩萨特有的智慧。
  而戒定慧三无漏学,在大乘法中不单是解脱上面的智慧,还讲般若的智慧、法身的智慧,成佛之道的智慧也在这个广义的大乘慧身之中。所以菩萨明心以后,分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法,由这个五法产生了功德力用。可是这五法都是以如来藏为体才能存在,由于具足发起了如来藏这个五法而成佛,所以说如来藏是诸佛的法身。
  小结一下:在因地证悟后的菩萨位中,也是由于如来藏的实证而发起极少分或少分的五种功德力用,所以说五法成身。而这五法都是依如来藏的亲证而有,所以说如来藏是法身,因此菩萨证得如来藏时一定会有法身德。若是否定如来藏,不解不证如来藏,是无法相应自身本具的法身德,也无法说是学佛人,因为法身德未起,就不可能有般若德,更无法成就大乘悠游于三界的不可思议解脱德。
  您是否还是疑惑阿罗汉真的没有法身德吗?若您是真有心学佛的人,应该会读过 平实导师的著作,如《金刚经宗通》……等,若您已有般若正见闻熏的基础,当您有机会遇到阿罗汉时,就可问他:“您舍寿时是不是会入无余涅槃啊?”阿罗汉说:“是!”您就可以《金刚经》的金句、句例向他说:“所谓入无余涅槃,即非入无余涅槃,是名入无余涅槃。”这阿罗汉一听:“这个道理想不通啊!明明我将来一定会入无余涅槃,既然我有入了,就是入无余涅槃,怎么说不是入无余涅槃?为什么又说不入无余涅槃才是真正的入无余涅槃呢?”他一定想不通《金刚经》这种金、句例在开演什么!因为声闻种性的阿罗汉没有这种般若智慧,没有知见、没有实证法身如来藏,当然不懂法界实相,般若智慧就不通了。这时您可依事上进一步告诉他:“当您入无余涅槃,是否十八界已灭?若是,您已经不存在了,那是谁入涅槃中?所以,当然说您真正入了无余涅槃时,其实没有入无余涅槃,因为你已经灭掉了。其实那个入无余涅槃根本就不是入无余涅槃,而真正的入无余涅槃是不必入无余涅槃的,现在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了,这样不入无余涅槃,才是真正的入无余涅槃。”
  上面所说,是许多学佛人难以理解的正理:为什么不入无余涅槃才是真的入无余涅槃?因为阿罗汉入灭后没有阿罗汉,怎么叫作入无余涅槃?而菩萨不入无余涅槃,却已经现前观察到无余涅槃中是如来藏自住境界;而能观察如来藏本来住在无余涅槃中的意识觉知心,却是一直都活在如来藏中,当然是真的住在无余涅槃中啊!所以不入无余涅槃才是真入无余涅槃。阿罗汉听了,以及许多的现今学佛人,他们可能还是不懂,也因此般若慧就无法生起。事实确是如此,这不能用笼罩的手法来乱说的。
  有般若德就是有般若德,没有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瞒不了明眼人!如果有人自称有般若德,请了《金刚经》出来讲解时就只能依文解义。假使遇到一个证悟的菩萨,当场在关键处提一个问题出来,他也只能哑口无言。在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事情,那就是船子德诚禅师、道吾禅师和夹山善会禅师的故事。船子德诚禅师、道吾禅师都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入室弟子,他们拜别药山后,船子德诚无意住寺兴学,他拜托道吾说:“他后如果你知道我在哪里。”他拜托道吾说:“我无心住寺兴学,以后如果您有遇到一个灵利的弟子堪承法脉,你把他引介到我这里,我将传授给他生平所学,以报师父的恩德。”他这样说完以后,就到江浙交界的秀州华亭,去泛一艘小舟,终日以接送四方往来的过客为业。
  那他为什么会叫船子德诚禅师呢?因为他每天撑着这艘船,两岸来来去去的渡人过河;有时候闲着无聊,特地把船桨举得高高地唱起船歌,挥动着船桨,这可是有意的。可是当时的人并不知道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还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摆渡人。可是船子和尚要等这个应机的弟子,一等就等了三十年。要知道能够得到一个堪度的人,远远超过度一千人乃至一万人成为阿罗汉,因为这个人将来会成佛,他成佛以前就可以度无量的众生;可是阿罗汉一万人,就算他们每一个人度十个人成为阿罗汉好了,那数目还是有限的,而且阿罗汉都会入无余涅槃。因此船子德诚和尚看通了这一点,所以他表达:“我只要有一个灵利的汉子就好了,请你道吾禅师帮我指引一个过来。”
  话说道吾禅师自与德诚禅师分手后四处游方,心中就一直惦记着德诚禅师的托付。因为要找到一个堪受法的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达摩祖师面壁了九年才遇到慧可;而这次道吾禅师为德诚禅师寻找法嗣,前后竟用了三十年!终于有一天道吾禅师行脚到京口(也就是现今的江苏镇江),正好遇到夹山善会禅师上了堂说法。善会禅师他已经是个专门以讲经说法为业的大座主,而且已经有许多的弟子跟他学。在说法中有僧问:“如何是法身?”夹山说:“法身无相。”那僧人又问:“如何是法眼?”夹山说:“法眼无瑕。”道吾在下面听了这段的问答,不知不觉地就笑了起来,夹山一看就知道遇到行家了。因此讲完下座后就恭敬地问道吾:“我刚刚这一段与僧人的对话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所以让上座您笑了出来。希望上座您能够慈悲为我说破!”也正因为夹山没有慢心,所以道吾禅师觉得他可为船子的传人。
  这夹山善会就是因为道吾禅师在座下听经时这么一笑,结果就被指引去找船子德诚禅师;几句对话以后,船子德诚一竹篙把他捅下水,他就悟了(有关于这段公案,您们可以请平实导师公案拈提第一辑《宗门正眼》,里面的开示非常的精彩)。由上面所说,您觉得开悟难吗?就这么简单,只要没有慢心,才能有因缘得到真善知识的指引,悟得如来藏!所以夹山善会与他师父船子德诚就有了法身德,有了法身德就一定有般若德。
  阿罗汉既然还没有证如来藏,怎么会懂法身在哪里呢?他没有证得法身,又怎么可能有般若德呢?所以您可再对那位阿罗汉说:“所谓阿罗汉,即非阿罗汉,是名阿罗汉。”“其实‘您’根本就不是阿罗汉,‘您’就是如来藏!”或许您会疑惑,如来藏怎么会是阿罗汉呢?如来藏又不是五蕴,怎么能够当阿罗汉?但这不是阿罗汉的如来藏心,才是真正的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是要有如来藏才能由五蕴来当的,而如来藏本来就出生死的。如果没有如来藏,所有阿罗汉的五蕴都当不成阿罗汉。这样讲或许已经比较浅,可能阿罗汉可以稍微听懂,但是,还是要靠想象,阿罗汉怎么可能有法身德跟般若德呢?
  因此菩萨从七住开始到等觉位乃至成佛,这三德都是常住法。可是二乘圣人的解脱德是将灭止生,也就是将五蕴的这些法灭除了来为阿罗汉的修证。在四阿含中阿罗汉所证的无生,都是断尽我执,舍报后都是灭尽一切自我,也是因为信受佛语,涅槃本际寂灭、清凉、清净、真实,所以能够放心地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当蕴处界一切的我都灭尽了,就不会再入胎出生了,这就叫作无生。但那是将灭止生——用灭掉一切法的方式来停止后世的自我再出生,不是证得那个真实清净的涅槃本际。而菩萨的无生不是这样的,菩萨是证得本来无生,不是把蕴处界自己灭了以后永远断灭的无生;所证的无生是本来就无生的心,因此不妨生生世世有个觉知心继续在世间利乐有情。所以菩萨的三德: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都是本来无生,这不是二乘圣人所能够解知的。
  在这一集当中,我们了解了五分法身,更能够进一步了解有关于为什么阿罗汉没有办法证得法身的内涵与您共享。
  祝愿您早日证菩提,实验五分法身的功德!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