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14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三)

   日期:2020-02-24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节目,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如何成就佛国净土”第三个讲次。
  上次节目中,佛陀就宝积菩萨所问“如何成就佛国净土”,开示了菩萨应具深心、直心、菩提心,相应的众生在菩萨成佛时会生到祂的佛国净土中来。佛陀又开示说:六度也是菩萨摄受众生成就佛土,必须要有的修行内涵。今天接著来看忍辱等等。
  佛陀说:“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卷上)
  忍辱有两种:世间忍及出世间忍。一般人所修的忍都只是对众生的无理行为及贪瞋行为的忍,这只是众生忍,也是世间忍。出世间忍有二乘与大乘的不同。声闻乘是对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现前观察到这些法的每一法都没有真实常住不坏的自体性,进而将我所的贪著去除掉,而对自我的贪著也减少了,甚至能够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这就是声闻菩提的无生忍。
  缘觉菩提的忍,则是透过十因缘及十二因缘的观行,确认无明是身口意行(三行)造作的根源,但无明不会凭空而有,无明含藏在一个无生的法中,有这个无生的法常住不坏、不灭,无明才能有作用,让众生每一世不断造作,又不断的生死,而流转不停。虽然缘觉圣者可以推知有一个无生的法存在,却未证这个无生的法——本识如来藏;但是缘觉圣者有能力将会生死流转的无明灭尽,不让十二因缘中的“识缘名色”的六识心再生起,也愿意舍寿时让自己消失不再投胎受生,这是缘觉菩提因缘观的无生忍。
  那大乘行者除了这两种忍之外,还亲证了缘觉圣者所推观出来的本识阿赖耶识,能够现观而且接受这个本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而可以转依本识的真如性。因此,除了能够忍于能思能想的意识等见闻觉知心外,同时知道,还有时时刻刻作主的意根末那识,另外还有一个本识是本来就无生的,这就是大乘无生忍。而大乘的忍还包含诸地菩萨的无生法忍。因此说:大乘法中,对于亲证如来藏而有的“人无我”智慧,及进修别相智、一切种智而有的“法无我”的智慧境界,能够接受,就成就了大乘无生忍及无生法忍。
  而能够忍于蕴处界虚妄不实,虽然是共二乘菩提所证,也是菩萨摄取的净土之一;然而摄受净土最主要的是能忍于诸法从如来藏生,能忍于一切法本来无生,因为一切法摄归如来藏,如此具足无生法忍,才能够具足净土的成就。由于菩萨无量劫来如此修行,也如此教导众生,当然会渐渐地圆满三十二大人相的庄严,菩萨所教导的众生也能够或多或少成就三十二庄严相,当菩萨成佛时就会来生其佛国。
  佛又开示:“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卷上)精进很不容易,就像《大智度论》中帝释所说:“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大智度论》卷4)
  发心要成就佛道的人很多,鱼产卵一次也会产很多,或者如高大的庵罗树开花时很多,但是能长成鱼或者结成果实的却很少,同理能成就佛道的也很少。所以能精进持续不断,直到成佛者非常稀有难得。
  在佛道的修行中,由于精进程度的差别,而有不同的不退的层次,如十信位对三宝具足信受的信不退;七住位亲证实相心的位不退;乃至初地菩萨行不退,以及八地以上菩萨的念不退,最后到达佛地的究竟不退。
  实际上精进对个人佛道的修证有很大的影响,譬如有的人修十信位,只要一个大劫就完成了,有的人却要一万大劫才能完成,因此这样的精进程度差异非常大。而有人可以长劫入短劫,一劫是以一年、一个月,甚至一天就过完了,有的人是精进不够,真的要一劫的时间才能过完一劫,这中间的差异端视个人精进的差异而有不同。精进这一度要一直修到等觉地十度完成了,才算完成。所以要精进才能成就佛国净土。菩萨自己这样精进修其余五度,乃至入地后的其他九度万行也都如此精进修习,而三大无量劫中如此教导众生,因此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佛接著开示:“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卷上)我们都知道修禅定发起初禅才能够往生色界初禅天,如果能继而证得二禅、三禅、四禅,甚至证得无色界定,那么未来就能够往生色界诸天或无色界天。但是修证禅定的目的其实不在往生到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尤其是无色界天。修证禅定主要目的是要亲证、了知三界境界相。有这三界九地的区分,其境界相自然各不相同,要成就佛道,对于三界境界相不能不知,否则就没有能力摄受色界天人,乃至无色界的众生。
  再说二乘圣者可以入无余涅槃,诸佛一样也有能力入无余涅槃,但诸佛因为悲心及愿力,不会舍弃众生而入无余涅槃。《成唯识论》中所说的四种涅槃,其中佛地才有的无住处涅槃,显示诸佛安住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如此利乐众生永无止尽。可知成佛也要具足修学通外道的四禅八定,但是外道最多只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外道没有能力证灭尽定,也不可能入无余涅槃;二乘圣者方便说他们可以入无余涅槃,却不证本识;只有诸佛具足四种涅槃。而菩萨修证四禅八定须配合佛道次第的时节因缘,要依照佛道的次第来修,到最后身菩萨位示现如同凡夫入胎、住胎、出胎,即将成佛前再修学四禅八定,于化缘圆满示现入大般涅槃时,更以狮子奋迅三昧由初禅转进到灭尽定,再退回初禅,再进到四禅,而入大般涅槃。
  因此,菩萨要成就净土,一定要具足世间人的禅定,经由世间禅定,来辅助般若,成就无量百千三昧,所以禅定也是菩萨净土。菩萨自己这样修行,也教导弟子们如此修行,无量劫下来,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的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又开示说:“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卷上)
  一般人说某某人很有智慧,通常只是在世间法上很专精,或有善巧,但这并不是佛法中所说的智慧。菩萨修的智慧包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以及佛菩提的智慧,也就是菩萨具有三乘菩提的智慧。其中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的智慧攸关众生能否断除无量劫来的生死苦痛,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然而声闻或缘觉圣者具有出离生死的解脱智慧,对于菩萨独有的佛菩提智慧,却是懵无所知。
  因此,二乘圣者的智慧到达二乘究竟地——阿罗汉以及辟支佛地的智慧,虽然名为一切智,也只能让他们断见惑与思惑,不再有分段生死,但对于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并不知道,法界的实相也不知道。而菩萨修学佛菩提,则包含二乘菩提的一切智,还亲证法界实相而有般若智慧,更因为对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修学、验证而有一切种智;只是在诸地位阶,因为尚未具足圆满,而称为道种智,到佛地具足圆满时,才称为一切种智。因此,诸佛都具足三乘菩提的智慧,二乘解脱道的智慧—一切智,以及大乘佛菩提道的智慧—一切种智都具足圆满了,才可以说菩萨成佛了。
  由此可知佛国净土的成就,除了解脱道的智慧外,一定要修学一切种智,而这个前提是亲证如来藏,通达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并且分证五分法身,也就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入初地有了无生法忍智慧,之后才有诸地菩萨增上慧学的进修,直到佛地具足圆满。因此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因为菩萨的弟子们对般若及实相,已经心得决定而不移动,因此这不是在讲禅定的定,而是对佛菩提的心得决定,绝不动摇。由于菩萨三大无量数劫来,都是如此在修学,也这样子在教导众生,在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又开示说:“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卷上)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四无量心的修行主要是观想众生离苦得乐,首先缘于自己的亲眷,其次观想无亲无怨的众生受乐离苦,最后再缘于与自己有怨的众生,观想他们离苦受乐的模样。由于菩萨在修四无量心时,如果有禅定证量的佐助呢,会很容易成就,因此佛菩提道中四无量心的修行,应在三地即将满心前,具足四禅八定时,再来修学,最容易证得。能够成就四无量心,再修五神通,在未来无量劫中可以度化很多众生,也都修习四无量心,因此在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的众生来生其国。
  接著如来开示:“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卷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摄法,是利乐众生的要领,先给予众生他所需要的财、物,同时对众生也是讲柔软语,而不是恶言恶语,这样就容易亲近众生;接著还要与众生一起承担事情,不是只有嘴巴讲,要众生如何如何,而自己从来都不与众生一起共事。在布施、爱语、与众生同事的过程中,所作事都为了利益众生。菩萨无量劫中这样去利乐众生,就摄取了这些众生,也成就了这部分的国土。为何菩萨行四摄法所摄的众生来生其国?先就布施来看,菩萨能舍财物,布施给众生,才有可能断除外我所的贪爱,能断外我所的贪,才可能舍命,将自我杀掉,否定自我,不认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心为真实我,这个我见能断,才能得解脱。而爱语、同事及利行,则是布施无畏给众生,这四摄法总的来说就是布施,因此,对于更深细的内外我所的贪爱及我见也能断除。因此说,菩萨以四摄法摄受众生、摄取佛国土,当菩萨成佛时,无量劫来因菩萨的教导同样如此修习四摄法的众生也都能够得解脱,就会生来菩萨的佛国净土。
  接著如来又开示“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卷上)菩萨入地后,还是继续修布施、持戒等等,一直到六地修般若波罗蜜多,而层次与三贤位的六度则有所差别。菩萨在三地满心时四禅八定具足,虽然可以取证灭尽定,由于悲心深重,不会取证灭尽定。到了六地,菩萨于完成六地无生法忍时,为了满足六地心,才取证灭尽定,而转入第七地。但是菩萨不像俱解脱阿罗汉,没事就入灭尽定,菩萨为了利乐众生,都在无生法忍上修证、用功,以无生法忍来教导利益众生,因此菩萨六地满心才不得不取证灭尽定。而七地心菩萨一念之中就可以入灭尽定,而且念念都在灭尽定当中,也同时在为众生说法,同时在利乐众生。这真的是不可思议!
  阿罗汉要断思惑才能入无余涅槃,菩萨不断思惑而证涅槃,虽然这都不是我们现在能知道的境界,但不能因为我们还证不到、不知道其心境,就否定七地菩萨的证境。而七地满心菩萨证念念入灭尽定,需要有方便波罗蜜多,这也是入地菩萨十度万行中的第七度所修,完成了七地方便波罗蜜多后,才能进入第三大无量数劫,往成佛之道再前进;因此,菩萨要成佛一定具有善巧方便,来摄受清净国土。因为菩萨无量劫中如此修习,也教导弟子们如此修习,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净土。
  由这几次节目的说明,相信各位菩萨可以看出,一位菩萨要成就佛菩提道的过程是需要修习很多法,需要利乐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这个过程中来摄受众生,才能摄受佛土而成就一个佛国净土。在这长时劫中,不但自己要如是修行,也要教导众生如是修行,这些被菩萨教导过的众生,才会在菩萨成佛时,来生其国。
  然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三大无量数劫的时间,而且很多是在事相上面来实际利益众生。各位菩萨听到这里是否会觉得:这样看来,显然与这一部《维摩诘经》所说的,或者一般常听到的心净国土净,这句话有所违背?其实并无违背,其道理我们略说如下:
  在根本论中,当来下生成佛的 弥勒菩萨如是开示:“若事、若时、若补特伽罗故,诸佛世尊流布圣教。”(《瑜伽师地论》卷81)诸佛世尊都是依于事相、时间以及有情等三个依处,在流传分布诸佛的圣教。也就是说:诸佛说法时会对有情众生就现象界的事相来说,也会以过去的言说事、现在发生的事,以及未来将发生的事来演说三世的事。诸佛说法既然都是依时、依事及有情来说,显见诸佛不离世间度化众生,不离世间事度化众生。因此说界外无法,三界外没有众生,更没有法可以听闻修习。
  同理,菩萨在三大无数劫摄受众生的过程中,也同样要在事相上来利益众生,同时还在实相法的教导上来利益众生,由此熏习的种子及改变的习气,或者淡薄乃至断除的烦恼与无明,才能一世一世随著众生的投胎受生而延续下去,但这些都不是有见闻觉知的六识心所能够成就的。因此摄受众生,虽然是在事相上作利益众生的事,实际上是在摄受众生的心,藉由觉知心的听闻、熏习,判断、信受菩萨所说的法,愿意改变原有不正确的知见,一再地加以实行后,成为习惯,就改变了等流习气,而本识心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也就渐渐转变清净,一世一世如此熏习、实修的结果,弟子与菩萨就会越来越相契,也越来越信受菩萨,这才是真实在摄受众生。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菩萨要成就佛道,不只是摄受众生,自己也同样毫无懈怠的修习,而这个过程是很辛苦,时劫是很久远的。所以佛菩提道的修行,绝对不可能是一生一世就能成就的,也绝不是偶然发生的,说即生成佛那是骗人的,除非像二千五百多年前 释迦如来是以最后生菩萨身降生成佛,才是即生成佛。
  有一位法师在他的著作中说:“佛是无师自悟的,智慧与能力,一切都不是弟子们可及的。为什么呢?在生死流转相续的信念,因果的原理下,惟有释尊在过去生中,累积功德,胜过弟子们,所以成佛而究竟解脱时,才会优钵昙花那样的偶然出现,超过弟子们所有的功德。”(《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页124)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简单提出二点说明:
  第一、这位法师认为生死流转相续只是一个信念,并不是确实有生死流转这回事;而因果也是不存在的,因果只是佛法中的一个原理,意味著因果原理是可以被推翻或被改变的。
  第二、世尊的成佛,也只是像优钵昙花一样是偶然才出现的,并不是三大无量数劫精进修行、摄受众生而有的必然结果。这位法师的意思是说,诸佛的成佛并不是经过长劫的修行而成就的,反倒是靠运气而有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位法师又说:“佛的功德胜过声闻弟子,佛在前生的修行也胜过声闻弟子,这也是各部派所公认的。佛教界存有这样的共同心理,于是不自觉的传出了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事迹,可敬可颂,可歌可泣的伟大行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页124)
  显示这位法师根本不相信 世尊的功德与过去生的修行胜过声闻弟子,认为这是各部派对佛的怀念而公认的,其实佛与声闻弟子的功德是一样的。而 世尊过去生的修行事迹,也只是在怀念的心理下不自觉地传出的伟大行为,其实 世尊的过去并没有这些事迹。如果是这样子,那么《维摩诘经》说的菩萨修行成佛,须要摄受众生以成就佛土,心净则国土净,也就成为虚妄之谈,根本无须长劫修行,运气好就可以成佛了!各位菩萨,您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当然是不正确的。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福慧具足,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