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112集 菩萨尽、无尽解脱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二)

   日期:2020-02-24    
正文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要继续来跟各位分享“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我们“入不二法门”所依止的是平实导师所著述的《维摩诘经讲记》。我们这四集里面,要继续来跟各位分享菩萨的尽、无尽解脱法,也就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我们上一集讲到这个地方说,菩萨如果住于无为的话,那就会断尽思惑,也就是说一舍报以后就会入无余涅槃了;那这样子的话,怎么会有佛国净土的严饰成就,又怎么会有成佛的时候呢?所以这个“不住无为、不尽有为”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成佛之道的精神所在。
  佛又继续地开示说:“什么叫作不尽有为呢?”祂说菩萨必须要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维摩诘所说经》卷3)
  什么是行无限施、具足相好呢?这个是说:菩萨在三大无量数劫的成佛过程当中,必须修行无量无限的布施,这样才能够使得将来成佛的时候,身相具足大人相、还有种种随形好;因为三十二相以及种种随形好,都是靠著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靠著这三种布施的无量福德来成就的。
  何谓除一切恶、净身口意呢?也就是说,菩萨也要靠三大阿僧祇劫的过程当中,去断除一切恶行,把身行、口行还有意行究竟清净,这个是不同于阿罗汉,只是断除恶习的现行而已。菩萨是必须要连习气种子都要断掉,不但是如此,还得要有大悲愿——也就是入初地的时候所发的十无尽愿,所以菩萨所断的烦恼跟二乘人所断的烦恼,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二乘人只断烦恼的现行,而菩萨是连习气种子都必须要断掉的,所以菩萨入地之前,其实就有能力可以断掉如阿罗汉可以断的我见、还有我执的现行;但是为了要利益众生,所以留著一分思惑。那留著这一分思惑,为了要干什么呢?除了利益众生以外,就是在不尽有为的这样子的过程里面去利益众生;那除了利益众生以外还去干什么呢?就是在这个时候去修断习气种子的随眠,也唯有在这样子的过程里面才有办法断除习气种子的随眠。这些都必须要依靠菩萨的大悲愿——必须要依靠菩萨入地的时候所发的十无尽愿。
  什么叫作生死无数劫呢?也就是说菩萨留惑润生要经过无数劫的生死,在这无数劫的生死当中不畏惧头出、头没的辛苦,也不害怕每一世的生离死别,愿意继续不断在人间利乐众生永无穷尽。何谓意而有勇,菩萨如何在不尽有为里面意而有勇?就是说菩萨发了十无尽愿以后—这十无尽愿又称为虚空愿。也就是说这十种大愿,它是无穷无尽的,如同虚空无尽一样,一直到虚空灭了,这十个愿才可以灭除;但是虚空无尽、无有坏时,所以这十个愿也就无尽、无有坏时。菩萨用这样子的作意来发愿,这样作意于菩萨的十无尽愿,来利益众生,这样子就叫作意而有勇。
  什么叫作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就是说菩萨在听闻而且了解诸佛有无量的功德以后,应当要发大志愿,而且要殷勤不懈地继续效法、学习诸佛的行仪,精进修行。诸佛有哪些行仪呢?必须要学习诸佛种种布施行而成就无量的褔德,也就是说必须要学习诸佛,在三大阿僧祇劫里面去修种种的布施行,来圆满、来成就诸佛所须要具足的福德。尤其是在百劫的等觉位当中去修相好——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里面,等觉菩萨必须要内财施、还有外财施—必须要兼具的—在这个时候,成就了无量无边的法界智慧,能利乐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说贤劫千佛,未来一大劫也有千佛可值遇。那在这三界当中,遇到佛的机会多不多呢?遇到佛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少的,在以前的九十一劫里面,只有一尊佛降世;在三十一劫以前,又有一佛示现,然后才有我们贤劫的千佛。所以在这个贤劫里面,我们有千佛可以值遇,那真的是太有褔报了;所以就应该要鼓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志来修学佛菩提道。
  佛又如何开示说不尽有为呢?佛继续说:“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维摩诘所说经》卷3)
  我们一一来作说明。什么叫作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呢?菩萨“不尽有为”必须要以智慧剑来破除一切的烦恼贼。诸佛具足三乘菩提的智慧剑,希望出离生死的其实有三类人,哪三类人呢?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所以 佛才会讲三乘菩提。三类人同样希望能够出离生死,声闻与缘觉其实就是要出离五阴的生死,但是菩萨是要离开究竟的生死,离开究竟的生死就是必须要修学佛菩提道而不入无余涅槃;一直到成佛的时候,佛的无住处涅槃一样是出离生死的,但是它是究竟的出离生死,所以能破尽二乘种性以及菩萨种性—所有行者—的烦恼贼,也就是说破尽了所有的一切见惑、思惑等等烦恼,也断除了无始无明上烦恼,也断除了所有的一切习气种子的随眠。
  什么叫作出阴界入呢?谁才是真正的出阴界入?阿罗汉有没有出阴界入?阿罗汉证两种涅槃——叫作有余依涅槃、还有无余涅槃;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有没有出阴界入呢?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灭尽了五阴十八界,是谁入无余涅槃、是谁出无余涅槃、是谁出阴界入呢?所以阿罗汉实际上并没有出阴界入;真正能够出阴界入的,唯有佛地才能够真实地出阴界入。因为佛从因地的时候,亲证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能够实证二乘解脱果所能够证的无余依涅槃、还有有余依涅槃。除了这样以外,佛还依著初地所发的十无尽愿,永不入无余涅槃,所以佛入了佛地的无住处涅槃的时候一样是没有入涅槃;没有入涅槃的话,又无妨生生世世——菩萨的五阴一直到成佛的时候,都是在这个无余涅槃界出出入入,菩萨的五阴就是藉著我们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在这个地方的表层上面不断地生起生生世世的五阴、灭掉生生世世的五阴;藉著生生世世的五阴才有办法在这个地方去修行。而且藉著这个才有办法去利益众生,所以藉这样子一直到佛地,成就了 佛的无住处涅槃的时候都是这样子的出阴界入,所以这样子的状况之下,才是真正的究竟出阴界入。
  佛继续说明:“荷负众生永使解脱。”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是在说,佛以究竟智慧、福德,才能世世荷负一切众生,因为 佛是不入无余涅槃——不住无为当中,不灭尽一切有为法的;而且 佛能够使得众生永远得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当中——佛可以教导一切众生,同样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当中。诸佛假使如同二乘声闻一样,灭尽了一切有为而住于无为当中,那就不可能荷负众生永使解脱,这个就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维摩诘经》里面,佛又继续这样开示:“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维摩诘所说经》卷3)这个是在说明菩萨勤修佛法降伏魔军,最主要哪几种魔呢?就是烦恼魔、生死魔、五阴魔还有天魔;而且要常常勤求,能够获得本来就无念的实相智慧。自古以来的佛门,很多人都是要把意识修到无念,认为意识修到无念——这样子是本来的无念;但是意识修到无念,是修得的无念,祂并不是本来的无念。在《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就这么说:
  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大乘起信论》)
  马鸣菩萨在这里讲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说:透过修行的方式把意识给压制住了,把意识的念给断除掉了,所以叫作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这样子虽然叫作“觉”,其实这种觉它不是真正的觉悟。紧接著马鸣菩萨继续讲说:“离念的正觉、本觉,是无始以来本来就离念的,不是修行以后才离念的。”所以无念实相智慧,其实是在讲无始劫以来,本来就无念的。所以真悟祖师,有时所说的离念灵知,其实他是说“永远离六尘中的妄念,祂是在六尘外永远离念”而灵知分明的真如心。所以这一个真如心,祂所灵知分明的,并不是三界六尘万法;这个灵知心祂所分明的是三界六尘万法以外的法。如果从三界六尘万法的角度来讲的话,其实这个灵知心,祂是如来藏的灵明觉了心,祂是不分别三界六尘万法的,所以叫作不分别;所以《维摩诘经》里面讲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维摩诘所说经》卷1)也就是说这个菩提心,祂是不会去了别三界六尘万法,不了别这些种种境界的。但是《维摩诘经》里面又讲了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维摩诘所说经》卷1)这样子远离三界六尘万法的、离念的、灵知的真如心,到底祂是知还是不知呢?为什么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在这个地方又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祂所了知的其实是三界六尘万法以外的法,那三界六尘万法以外的法,是什么法呢?因为如来藏可以了有根身、可以了器世间、可以了一切业种,所以祂是分别这一部分的法;所以般若系的经典里面才会说:“不分别中广分别”。不分别什么?不分别三界六尘万法,广分别什么?广分别三界六尘万法以外的法。也就是说,这个不分别、广分别的心─证悟了这个心以后─这个心才是真正的本来无念;本来就已经离开六尘以外的,这样子的远离离念的灵知,这个灵知分明的这样的心,这样子才是叫作真如心。
  佛又继续地开示不尽有为说:
  行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法;(《维摩诘所说经》卷3)
  声闻和菩萨一样是少欲知足的,但是声闻他是不行世间法,声闻他日中一食,经常经行、打坐,他所思惟的就是出世间法;菩萨是行于世间法用来利益众生,菩萨行于世间法“不尽有为”,菩萨少欲知足转依无为,但是又“不住无为”,这个才是菩萨真正的修行。菩萨少欲知足转依无为,所以能够在出世间求之不厌;行于世间种种的法来利益众生,因为不尽有为的缘故,所以不舍世间法。但是声闻人在出世间法求之无厌,但是他却是舍弃世间法的;菩萨如果舍弃了世间法,就没有办法圆成菩萨所应该要具足的福德、还有成佛的一切种智,也就是没有办法成就佛道。
  佛又继续地开示:不尽有为必须要“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维摩诘所说经》卷3)菩萨如果远离了众生,其实就没有机会可以地地增上了;菩萨无妨既保持他菩萨的身分、还有四威仪,但是不会远离众生,而且会随俗地不断与众生同事、利行等等,去行四摄法。如果具足了四禅八定、五神通的菩萨,他也会随俗方便地运用神通智慧来引导、教化众生;菩萨如果具足四禅八定、五神通,他会运用他的神通智慧,先帮众生解决他世俗的烦恼。但是众生的世俗烦恼,其实本质上是离不开生老病死苦、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乃至于五阴炽盛苦;但是如果没有帮众生解决这些困难、解决这些苦的时候,众生没有办法修学佛法,乃至于众生没有办法信受佛法;所以菩萨如果具足了四禅八定、五神通,无妨利用神通来帮众生解决困难。但是解决困难只是一个方法、只是一个手段,菩萨一定会继续地进一步,教导众生去认识这些苦的根本,这些苦的根本是在什么地方呢?这些苦的根本,其实就是在五阴炽盛苦。众生就是因为有种种的不如理作意,所以对这些苦的苦本并不了解,所以在身口意行上面造作了种种的苦集,去集种种的苦,那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所以菩萨就会教导他,如何去断苦集——如何去灭烦恼。而且去教导众生如何能够去断苦集,能够去灭烦恼的种种修行的道次第、种种修行的方法,所以菩萨纵然具足了四禅八定、五神通,一样是不离佛法来教导众生,这个也是菩萨的不尽有为。
  菩萨如何继续地不尽有为呢?佛继续开示:“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维摩诘所说经》卷3)什么叫作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呢?菩萨证悟以后,得了无念实相智慧的正念、以及由这个正念使他了知诸法的总持——其实就是如来藏,由于他所闻的是来自于证悟的现观,于是就能不忘万法的总持其实就是如来藏。菩萨证悟以后,听到善知识解说如来藏诸法的妙义之后,可以为人如理作意说明,不需要记忆文字,只要能总持如来藏的义理,其实就能为人解说诸法;也就是说菩萨是依他的现观,能够深入地了解到这一切法的真正的根本。不尽有为的道理,我们就跟各位暂时先分享到这个地方。
  因为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下一集再继续跟各位分享。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