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布施  明心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121集 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三)

   日期:2020-02-24    
正墩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来继续说明“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观如来”还要观如来是“不定不乱,”(《维摩诘所说经》卷3)。所谓的定,简单的说是禅定,意思是制心一处。江西马祖道一大师在开悟之前,一直都在精进打坐修定,他以为打坐修定就会开悟,误以为成佛就是这样修得的;南岳怀让禅师便拿了块砖头到他打坐的地方,在他面前磨砖。马祖大师从定中起身,便问:“磨砖头是作什么?”怀让大师说:“我想要把砖头磨成明镜。”马祖大师心里想:天下哪有这般道理!笑著说:“砖头怎么可能磨成明镜?”这时怀让大师点拨他说:“砖头磨不成镜子,难道你打坐就能成佛吗?”再以譬喻说明:“就像是驾驶牛车一样,如果车子不走,是要打牛还是要打车子呢?”打坐不能成佛,但怪的是自古至今佛门之中,仍不乏多人继续以打坐想要开悟成佛。许多大师赞许《六祖坛经》,并拿来当作指导参禅开悟方法的圭臬,甚至有大师主张禅宗的基本教典就是《六祖坛经》,并且还说那是自己开示的理论与方法,并且更说只要长期练习就能够明心见性;既然如此,所说的开悟的理论和方法、开悟的内容,应当与六祖是相同的才是啊!但是《六祖坛经》中却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接著又说: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六组大师法宝坛经》)”《坛经》明白地说打坐是不能开悟明心的,但他们仍然不断地以打坐来教导禅修,还是求一念不生,以面对境界不起妄想就是烦恼消灭了,认为这样就是开悟;甚至还曾经说:从烦恼的心变成智慧的心,这叫作明心。可是六祖却说: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组大师法宝坛经》)
  原来证悟菩提,根本不是用一念不生来证得的啊!马祖大师就是因为怀让大师所施设的方便才知道原来打坐求静—一念不生—不起妄想,其实是不能成佛,后来才懂得追求证悟如来藏本心,这和《坛经》中六祖开示的道理:“打坐无关禅门开悟”,是无二无别的。所有世间禅定,从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到四禅、四空定、无想定、灭尽定,无论哪一个定,无论修得再怎么好,一定都是有出有入,所以便有定、有乱。可是诸佛如来常在定,没有出入时,这就是说自心如来的定,是如来藏这个法界大定。
  定既然是制心一处,不攀缘,经过修定,将心约制在不处处攀缘,所以世间禅定的内涵就是将意识所缘的六尘境界制约在只缘固定的一个处所。有入定就会有出定,当意识觉知心入定之后,必定会再出定,即便最长的寿命——非想非非想天可以有八万四千劫,若都在定中,最后寿终时还是得出定,而让识阴六识再度缘六尘的境界。如来藏不曾攀缘过六尘,如来藏也不曾起过妄想烦恼,当然如来藏本身就是在定中,但却不是从非定的状态而进入这个定中,如来藏没有任何因缘让祂离开不攀缘六尘的状态,永远都是清净无为不缘六尘境界,所以也就是没有所谓的出定。因此不能够说如来藏有入定、有出定,如来藏从来都不制心一处,也都不起烦恼;既不起烦恼也不起妄想、也不制心一处,不住在定当中。然而如来藏不是毫无作用,所以当你需要什么样的种子,如来藏就忠实提供给你—你应该有什么样的果报,如来藏也如实给你—所以如来藏显然也不在定中;如果在定中,又怎么样能够有这些作用,如来藏不断地在作这些事情,当然可以说祂不在定中;但要说如来藏在定中,如来藏又从来没有起过一念妄想。因此说如来藏是不出定、是不乱,这样不入定、不出定,正是法界的实相中道性,是名法界大定;所谓的大龙常在定,大龙就是讲诸佛,我们应当这样看待如来:既不定也不乱。
  我们还要观如来是“不智不愚,”(《维摩诘所说经》卷3)。大部分的学佛人都知道学佛就是要求智慧,既然是求智慧,怎么又说如来是不智呢?于是有些人便因为自己的邪见,自作聪明解释说:“不智就是当我们修到一念不生时,就什么智慧都没有了。”但这样想法的人往往就是忽略学佛的最根本的宗旨:是要证得智慧而解脱、是要觉悟菩提而成佛;如果佛法修行是将自己变成没有智慧、痴痴呆呆的,那不等于是白痴了吗?《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难道所说的就是要让大家变成白痴吗?然而《心经》所说的般若,讲的是智慧、是法界实相、是真实心,不是缘起性空的虚妄心;是能由证得这个真心,而发起佛菩提的般若智慧,然后次第修菩萨道,最后成佛。
  那既然学佛是要学智慧,可是却说如来不智亦不愚,不懂的人这时候就很矛盾了:一方面努力学佛是要求智慧、一方面又说不要生起智慧,这不会互相冲突吗?依文解义的结果,解读成:“开悟是要把没有智慧的心,变成有智慧的心,然后又要把这个有智慧的心再变成没有智慧的心。”以为这样就是开悟,会有这样想法的盲点,就是想要把妄心变成真心;因为没有亲证现前观察体验真心,所以误会了经典中对于真心的开示,认为有智慧的就是真心,能放下一切的觉知心就是真心;然后对经典说要不智、无智亦无得,所以又认为要把智慧丢掉,说这样就是证悟。凡是有智慧的心都是意识心,当你找到如来藏时,发觉这个般若空性的中道性,观察到有无量无边的种子流注不绝犹如瀑流,所以你的意识也因此开始生起了智慧,但你的如来藏照样是没有佛法智慧。佛教界现存的状况,常常教你很多佛法的知识,让你懂得一些佛法名相,看起来比别人有学问,然后再教导你要努力打坐修定,要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要把智慧丢掉,并振振有辞地说:有智慧就是不对;说这样就是佛法《心经》无智亦无得的修证;但弟子遇到世俗事务的困难烦恼时,再教导他用管理学、心理学的世俗法智慧来处理,这时便不再理会努力打坐一念不生和这个世俗智慧有什么相关,反正只要没有感觉有世俗的烦恼,说这样就是开悟。
  佛法的基本知见应当建立在对一切法的本质的正确了知,这样才有智慧可言。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有真、有妄,物质色法五根、六尘是虚妄,而非色法的当中众生的心就有真、有妄的差别;这个佛法的根本道理就是一心二门的八识论。经论中不断地说明有情的心有八识,前七识是妄心、第八识心体是真心,凡是会与六尘相应、会在六尘中运作的、会与烦恼相应的心——会生灭的、夜夜会中断的都属于妄心;从来不于六尘中生起烦恼的心,也是不曾中断的心,才能说祂是真实心,只有祂才能够离两边。当菩萨证得实相心第八识后,所出生般若智慧仍然是妄心意识所有,不是真心如来藏所有。如果你自认已经开悟,可先不要急著去度众,应当先把所悟的境界拿来跟经论、禅宗公案所讲的证悟内容来比对——如本经《维摩诘经》、《心经》、《大乘起信论》等,还要将所悟拿来与意识心的体性作一个比对——像是《阿含经》、《八识规矩颂》等;当你比对之后就会知道—一念不生的离念灵知心也是意识心—就知道是悟错了。智慧与愚痴是相对的,是相应于意识心;有智慧的心一定会有愚痴的时候,凡是愚痴于法的心,将来也会是有智慧的心;因为都是依意识觉知心来说的,但是自性如来第八识,从来不落在这两边。
  学佛的目的无非是要求般若智慧,可是这个般若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从因地到果地圆满成佛,都是相同依止法界真实义的智慧,所以佛门中常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证得这个法界真实义的智慧,就是证空性如来藏不智、不愚的智慧,未证实相心之前当然是愚痴的凡夫;而不回心的阿罗汉愚昧于法界实相,虽然已非凡夫,但是在大乘法中仍然被称为愚人。对于识阴意识觉知心没有正确认识的情况之下,便会出现一种奇特的想法:把妄心意识切割成两半,一半是有念灵知,会跟语言文字相应、会欢喜的,叫作妄心;而另外一半是离念而不起语言文字的,说这个不是妄心,说这个就是真心。但这些仍然都是意识,不管是离念灵知、或者是有念灵知,两者同样都是同一个意识;若有人将没有起语言文字,能在一旁观察自己念头,观察自己起欢喜心的那个觉照的心,就把祂当作是真心,但这个离念灵知,其实也只是意识的证自证分的作用。还有人认为:若是有念灵知成为有智慧的心,离念灵知因此就跟著有智慧,有念灵知欢喜时,离念灵知也跟著欢喜;如果自认开悟、找到真心很有智慧,因此觉得很欢喜,而所证的真心也跟著欢喜、有智慧,这样把求悟的心与所悟的心,当作是同一个心,那就无法经得起真实证悟者依理证及教证的检验;这样的想法终究要回归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两个灵知心同样是意识,不能离开识阴的定义与范畴。依经典及理证来说,不论开悟、悟错或者是未悟,真心第八识从不因此而起欢喜或不欢喜心,也不会有智慧;凡是能拥有智慧的心就会有愚痴的时候,愚痴与智慧是一体两面的,是同时存在的—除非已经成佛—不会说只有智慧而没有愚痴。只有本来就离智慧的心,才会是本来没有愚痴的心,而法界中就只有一个本觉真心是如此的,那就是自心如来第八识如来藏。
  学佛过程当中,从因地菩萨找到如来藏而能够得安忍,就有一分智慧生起,然而观察自己虽已有法界实相般若的智慧,为何还不是佛,还有很多法不能够了解、还有无明——就是愚痴?证悟般若智慧的菩萨的意识,悟了以后还有很多愚痴,需要一直努力的修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菩萨修行到佛地,才能说完全没有愚痴。有愚痴与有智慧的意识心,是能证菩提的、能证般若的心;所证的心则是出生了意识心的第八识如来藏,第八识自己从来不在愚痴与智慧两边。如果说佛就是有情不是无情,这样说也不对,佛也是无情,因为真实佛是法身佛、自性如来无垢识,法身佛不是意识、不是情识,从来不伤心、从来不快乐,怎么说是有情呢?从真实佛第八识来说,佛是无情的,因为不对六尘起心动念;若从第六意识来说,佛则是有情,因为不离六尘的见闻觉知,能了知种种世间法、佛法,所以佛是有情也对,说佛是无情也对,凡与智慧相应的一定会有愚痴的时候,但自性如来从来不与智慧相应,所以永远不会有愚痴的时候。因此想要证得不智不愚的境界,就要证中道心的如来藏,才能够离两边,而离念灵知永远会与智慧、愚痴相应,永远不会是真正的中道。
  至于不智不愚的如来藏境界,要怎么证?诸佛菩萨为护念有缘众生的法身慧命,不可明讲,否则将会害他智慧不能够生起;自己参究悟后智慧方能源源而生。修学佛法就怕依文解义,钻入牛角尖去,而真实的佛法却是到处都是活路,因此禅师才会说生缘处处,生缘处处却有一个大前提——所熏习的知见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因为邪见或者执著六识论,不承认有八识或者不承认心有真、妄二心的差别,认为开悟就是要把妄心变成真心,那就永远落在妄心当中,不可能起心动念去寻找真心。当他不起心动念去找真心,就永远用妄心去修行,妄想把妄心变成真心,妄想把与智愚相应的心变成不与智愚相应的心;若不幸的真是如此,就与大乘菩提的证悟永远绝缘;所以意识心在因地永远是有智、有愚,真实心则是从因地开始就无智亦无愚。
  还有观如来是“不诚、不欺,”(《维摩诘所说经》卷3)诚实是善心,欺诈是不善心,但这两者都是意识心才有的事,真实心如来藏从来不诚也不欺,因为意识是相应善恶的有记心,而第八识是不与善恶相应的无记心。如果宣称开悟的真心是离念灵知,或者会这样对你说:“我很诚实,我用真心跟你保证,我绝不骗你。”意思是说,他的心没有虚伪,都是诚恳的心,那他说这样就是真心,问题是佛法中所说的真心不是意识心,所以不是有念灵知、也不是离念离知,佛法证悟的真实心不会和正直的心行相应、也不和扭曲的心行相应。世俗的说法,真心指的是真忱、诚挚的心,也就是相对于虚矫枉曲的心,他认为这个真心是没有虚伪的觉知心,这却一定有时也会跟虚伪相应。莫说不真诚的心不是真心,就算是至诚的心,也不是佛法中所说的恒而不审的如来藏心,不是能因为亲证之后而会因此生起般若智慧的真实心。若有人说自己用真心爱大家、为大家做事、为佛教做事;但事实上,真心却从来不爱大家、不爱佛教;会有高尚的情操、会有真诚的心不是真实心,这种真心其实是意识妄心。如果继续落在离念灵知当中,再怎么想也都想不通,无法想象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智慧境界?会以诚恳心来爱大家、以诚恳心来为大家做事,这是意识心,不是真心;因为意识有时也会欺骗众生,凡是诚恳的心就有可能欺骗众生,只有无始劫来不曾诚恳的心才不会欺骗众生,因为这个心是能出生意识的第八识,菩萨开悟后转依这个不诚恳的心,所以从来不会欺骗众生。因此证悟的菩萨勇猛精进,每日努力的为佛教做事,但却会说:“我不诚恳为佛教做事”,正因为不诚恳才能诚恳,如果诚恳了就会欺骗;这样才是佛法。菩萨证得如来藏后,来看如来藏也是不诚也不欺,不落在诚恳一边、也不落在欺诈一边,证悟后、且能转依成功了,就能够有如此的智慧与方便。若不能够转依成功,还是会在意识上面用心,有些表相是修道人表现的态度很诚恳、很精勤修行的模样,目的就是希求别人把钱供养他,但这本质就是欺诈,都是由意识妄心造作的;可是这个会欺诈的心,将来有一天反悔了,他也会很诚恳的公开忏悔,然后正式的受佛戒,真正修学佛道;等他有一天开悟了才知道:“我当初的诚恳错了,我当初的欺诈也是错了,原来真实心是不诚也不欺诈的。”维摩诘菩萨正是用这种道理来见如来。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以不二法门中道智慧观如来”的说明就到这里。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