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95集 中道及一乘(一)

   日期:2020-02-24    
正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所演述的主题,是以 萧平实导师著作“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为蓝本,内容主要举示《阿含经》的内涵,一直存在著大乘佛法的精髓,也就是唯一佛乘的法教,几千年来从来不曾被判读出来。我们藉由《阿含正义》书籍的举证、阐述,来铺陈唯一佛乘的法要。
  这一单元的主题“中道及一乘”。“中道”,是佛学界最喜爱引用的名相,而普罗大众也会直接联想、理解为“中庸之道”;依文字而看,似乎是对,其实不然!佛法所说的“中道”,不是意识有的中道性,也不是世间法所有的中道性,而是依如来藏的自性—祂不落入世间法的相待而有、互相观待的现象—却是依于如来藏的体性来说祂的中道性。这就是大乘法所证的般若智慧,也是从佛世以来,大乘般若难会、难证、难理解的关键处。
  由于大乘般若的中道体性不是依于意识层面而设定,却是本于亲证如来藏所出生的慧眼,现前观察如来藏的自体性,再以语言文字来形容祂的特质,让学人得以了解其境界。显然,佛法所说的“中道”的显现与存在,是依如来藏而有;还要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呈现在三界的境界,那就得亲证如来藏本识,而有触及实相的体证,才能真实了解;所以禅宗的开悟,是大乘入门修行的枢纽。如今,我们距离佛世两千多年,真善知识的引导教示,更加显得异常重要。
  若是从 佛陀的经典探讨,大众最熟悉的经文之一——《妙法莲华经》,佛陀有开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妙法莲华经》卷1)意思是说:诸佛示现降生人间的一大事因缘,就是要教导众生能够悟入如来藏,再依此而进修成佛之道。十方诸佛土的佛陀,都是要引导众生成就佛菩提,所说法教内涵都是一乘,也就是大乘成佛之道,其余二乘、三乘的教示,全为了因应众生的根器而施设,以方便法引导大众能够逐渐趋入佛道。而大乘法的核心意旨,就是如来藏。
  同时,在《浴佛功德经》世尊也开示说:【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经中意思是说:三界世间种种现象的出生,都是依于各种法互动的因缘,而 世尊是要指点我们这些万法能够出生,又缘起缘灭,就是依于根本因的存在;而这个根本因,是种种缘起缘灭的尽头、边际,没有任何法能够超过或者外于这个根本因,这才是大沙门—佛陀—所说的法要。而这万法的根本,就是指如来藏,在《阿含经》中所说的本际、实际、无生际等等名称。
  各位菩萨!大乘法义的核心如来藏,佛陀在经典中处处铺陈,比方在《大悲经》中 佛陀譬喻说:如果有人将一根毛发析成一百份,取其中一分毛沾一滴水拿到 佛陀面前,要求 佛陀替他保管这滴水,还得不能让这滴水有增减,也不能让风日曝晒,不能让鸟兽饮尽,也不能放置在地上。当时,如来就接受此人的托付,并将这水滴安置于恒河中,让水滴不受漩涡或者其他任何因素破坏。就像这样子,水滴在大河中随流而去,维持原状、不增不减,与其他水流逐渐流入大海。到了地球劫末要毁坏时,刮起猛烈的大风,假使那个人能够住世一劫,佛陀也同样地住世一劫,那个人再到 佛陀那儿索取当初所托付的水滴,如来能够立即知悉当初那滴水在大海中的所在,并且完整如初、不增不减地将那滴水还给寄托的人。
  佛陀说,这个譬喻中的极微细毛端,是指我们的心念;所说的恒河,譬喻为一世一世的生死流;那一滴水,是譬喻为心念发起的极微少善根;其中所说的大海,譬喻为佛;而那个寄托的人,譬喻为任何一个对佛有信心的修行人。佛陀于经文中说:“住一劫者,喻佛如来受彼寄水终不亏损,亦如彼人寄彼水渧经于久远不亏一毫。”(《大悲经》卷3)意思是说:佛陀已成就大神通,有大威力,以祂的清净无碍的大智慧,于有情众生中,是受寄人中最尊贵、最殊胜的。若托付给 佛如此微细的水滴,经过像一劫这么久远的时间,丝毫都不会亏损;同样的,那个托付者心中,曾经寄托水滴的微细心念,经过久远的时节也不会缺失一丝一毫,随著时节因缘能够毫无差池地与 佛相应。像这样子,对 佛陀发起如此微细的善根都不会丢失,更何况其余更胜妙或者更广大的善根呢?
  各位菩萨!这譬喻就是指出:有情众生都具有恒存不坏灭的真实心如来藏,如实地贮存著所有善恶、染净之法。这个真实心如来藏无形无色,针对三界有的众生,佛陀方便施设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名色 ……世间法上能体验观察的名相,于第一转广破当时常见外道的“真我”、“梵我”的邪说;佛陀也安立解脱道四果,让佛弟子们得以建立观行的依据而逐次进修。同时,又为了避免那些没有证得二乘解脱的凡夫落入无常、无我、一切法空的邪见,佛陀继续说第二转——如来藏的空性中道、般若内涵。然而,世间的心行、语言文字,统统无法到达般若的核心要旨——如来藏的境界,佛陀再以祂的无上智慧,更深入为众生开显佛菩提道的法门——第三转唯识方广的内涵。
  当 世尊开演《佛藏经》时,舍利弗尊者于一开始就赞叹 佛陀说:“世尊乃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佛藏经》卷1)意思是说,世尊所开演的唯一佛乘——实相心如来藏,是无名相法,佛陀施设名相为弟子们解说;如来藏是无语言法,语言文字无法到达祂的境界,佛陀建立语言教示,从不同层面详加阐述无名相法,才会有《般若经》六百卷传于后世。以此可以证明,佛陀三转各阶段主说的内涵,是由浅狭而至深广的次第,是互相连贯的。
  正因为如来藏有“如”的体性,才能成就中道的正理。《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心经》等,都是从各个层面解说如来藏心真如的中道性;可是缺乏真善知识的教导,很多人误会了,总以为是将意识心处于中庸之道,不攀缘世间观待的善恶、染净、有无等 的两边,就是佛法所说的中道,不了解《般若经》所讲的“中道”,是指本心如来藏,从本以来就是中道,原本就具有中道的体性,只是我们使用文字来解说祂的特质。我们要有认知:如来藏心与意识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识,不是要把意识心改变成如来藏心。
  而“如”的意思,是说我们真实心如来藏的体性是本来就如,不是经过修行以后才变成“如”;所以,唯识宗祖师一向称祂是心真如,或者真如心。如果祂是修行以后才变成如,那就不是真正的如;既然是藉著修行的助缘而形成,若这个助缘散坏时,这个如就一定不再是如了。那为何称之为“如”呢?因为祂虽然被称为是心,却对于六尘境界完全不动心,离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万境,自始至终都不相应;所以说祂是如如不动,不于三界中取见闻觉知,是无我性。所以真实心如来藏的“如”,并不是由我们起一个念头去安住于“如”,让意识心刻意地如如不动而称作“如”;而是如来藏从本以来不挂念一切法,尽未来际都将永远如如不动,才是真实的如,才能永远解脱,没有任何系缚。由于心真如第八识有这个体性,而且是本有的真实与如如的法性,恒时存在不会改变,才能称作“真如”。
  各位菩萨!也正是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才能成就中道的正理。由于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能现前观察、领受祂永远离两边,又不曾离开两边的非即非离,而不落于两边的中道自性,因而如实了解中道的真实义,才能真正开启般若中道的智慧,不会再落入意识思惟、想象的假中道。基于这样的正确理解,大家最熟悉的《心经》句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称作中道,也都是心真如第八识显现于三界中的样貌。比方说,“不生不灭”是指这个真实心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是从无量无数恒河沙劫之前就已经存在,本然如此,不是有生之法;既然不是被出生的心,必定将来不会灭,所以具有不生不灭的中道性。若是不会灭,就代表不会有断灭之时,所以也可称为非断。然而这个不灭不断的第八识心如来藏,含藏了许许多多的无漏以及有漏法种:无漏指的是与解脱相应,有漏是指会系缚于三界生死的种子;经过修行,可以将有漏法种断除,无漏法种增长,这只是内含种子的改变,而心体本身仍然是如如不动维持祂的真如性。
  依此也可以知,心真如必然“非断亦非常”。如果说是“常”,心真如中含藏著无量无数可以经过修行而转易的法种,种子有变异,所以说是非常;如果说是“断”,心体本身却恒常存在,而执持一切种子,才能成就丝毫不错乱的因果律,让有情众生能够领受可爱或者不可爱的异熟果报,或者成就解脱、圆满成佛之道。如此兼具种子的断、常两边,而心真如在运行的一切时中,心体自身却从来都不堕入两边之中,如此而成就非常、非断的真实中道义理。
  既然这个心真如从无量劫以来,本就不生不灭而永远都如的缘故,所以祂不会攀缘六尘万法,祂只是配合著五阴身随缘而任运不断地接触、领纳外面的六尘,如同室外的保全摄影机,将影像、声音等境界,经由扶尘根(就是身体的感官)传达进来,然后在胜义根(就是头脑)之中,让觉知心体验六尘境界。然而,如来藏真如心依然如如不动,祂不会生起喜爱或者厌恶之心,祂也不作主,所以祂从来不会造作世间染污之业,永远都是原来的清净性,所以称为“不垢”。可是之前有说过,如来藏含藏的种子仍然有许多是染污的、有漏的、不净的,因此也说祂“不净”。祂是双具非垢非净,所以是不垢亦不净的心。
  各位菩萨!佛陀方便教导的小乘法解脱道,虽然是依现象界作观行,其实也可以称为中道。因为二乘圣者所入的涅槃,并不是断灭的一边,因为涅槃的修习与实证,是要由蕴处界五阴自己来作修行,是要由识阴六识来修行,将祂所含藏的我见与我执的种子灭除掉,意识愿意自我消灭不再出生,意根也接受了,于是舍寿时灭除自己,再也不会有来世的蕴处界出生,只剩下本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独存,就称为无余涅槃。
  各位菩萨!我们说明到此,下一集再继续和大家分享。
  敬祝福慧增长!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影音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