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宗门与教门 第19集 正礼老师

   日期:2018-07-16     作者:三乘菩提    

昨天的课程,我们讲到第六页,因为我们后面的资料,还蛮多的,这样估计起来,应该是会讲不完,后来我又考虑一下,如果我们全部讲的话,有点赶的话,就不容易,把真正的意思把它讲完整,所以我有大概择录了一下,也就是说,我认为在这些资料里面,关于《大乘方广总持经》的经文跟内容,应该跟我们大家,现在学习的阶段关联度最高,因为它说的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到底应该如何总持,也就是说在这个修学的过程里面,应该要抱着什么样的观念心态这个非常重要,而且这个也可以算是,对吴胜奇先生的一种忠告。
因为吴胜奇先生他就是有讲,《大乘方广总持经》可是他对于这部经典,所谓《大乘方广总持经》所总持的内容,他没有胜解,所以他不能从经典里面这个意涵,来发现说,原来这部经典,是一直在诃责他,他没有发现这一点,也许他内心里面会有所触动,我们待会看到后面的资料,也可以看到这个部分,可是他有些触动之后,他又把它忽略掉了,没有认真的去重视《大乘方广总持经》里面所总持的意涵,然后跟他所作所为的那种连结性,他没有去发现这一点,而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觉得,我后来想想应该用,《大乘方广总持经》的内涵,来跟各位来讲解,有一些部分虽然我已经把它选取出来了,这个都是属于吴胜奇先生,他在说法的时候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也是他在讲,《大乘方广总持经》里面的一些话,只是他跟经典的内容,因为他常常不能相应,所以我把它选取出来,可是,没有经文跟他对应,因为他根本是没有,完全根据经典来说,我觉得那个部分,可能对大家的受益方面,不是那么直接,所以我想这些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略过,这也是代表一种意思,什么意思呢?
虽然我们把吴胜奇的一些明显的错误把它列出来,可是我的内心里面,并不想要完全把他破尽,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他有点爱面子,既然他有点爱面子,虽然我把它选取出来,没有把他破尽,应该也没什么关系,因为事实上他的错误,我们前面两天的破斥,事实上已经可以显示出来,他对于第八识如来藏心体,他是没有实证的。因为没有实证,所以他所说的法义,很严重的错误,而且这种错误不是只是譬喻上的错误,而是他对于心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完全落入想像,完全把心体比对成世间的色法相,可是如来藏跟色法,是截然不同。因为世间的色法,它是生灭性的,它没有坚实性,可是如来藏不是这样子,如来藏跟色法截然不同,可是祂有坚实性,因为祂是金刚心,所以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吴胜奇他不是,只是譬喻错误而已,不是说他用电流来譬喻错误,事实上是因为他其他的法义,对于第八识心体的这个法义,他也完全不对的,所以不只是譬喻错误,连对这个心体的认知,对这个心体的体性,他也是完全错误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对他的破斥,基本上是已经完成了,对于其他部分的破斥,什么真实妙有,或是其他对什么四住地烦恼,一念无明,无始无明等等,这些属于比较名相的解释,这个部分的错误,虽然也可以显示他更多的错误,可是我想这个部分,跟大家对于菩萨行门,所应该总持的内容,关系比较没有那么密切,所以说这个部分,我想就把它先略过,那我们就针对有关,《大乘方广总持经》的部分来讲解,这样对大家的利益最大,也对吴胜奇先生的利益最大。
事实上我们对于吴胜奇先生或是刘灿梁先生的这种破斥,虽然可能大家会觉得说,我们破斥的蛮多的,可是我可以跟各位说,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把他破尽,可能从他们的立场说,把我破这么多,可是事实上我们没有把他破尽,因为事实上我们还留了蛮多余地给他的,只是他是不是能够体会到,我们留那么多余地的苦心在哪里,因为他没有办法来理解,我们的心境,因为我们并不是要跟他对立,我们是希望能够利益他,否则的话我们把前面心体的部分破斥掉,事实上就够啦,就已经显示他没有悟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讲这么多相关的内容呢,就希望能够劝导他们,能够劝导吴胜奇先生,能够回归正法,既然那么想修学正法,何必在外道里面呢,既然想要皈依三宝,那就应该心口相应,不要毁谤僧宝,应该要这样做,这样才是修行,不能嘴巴说一套,然后自己另外做一套,那这样就心口不一,心口不一不是修行。
所以我们希望借用《大乘方广总持经》的内容,他也讲,我们也把他引出来,然后来对比,让大家来了解,《大乘方广总持经》所总持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显示吴胜奇,不了解实证的教门是怎么样,佛菩提道的道路是怎么走的,他是没有经过这样的心路历程,所以他是不可能实证的,而且也要告诉他说,如果他继续这样下去,是永远不可能见道的,永远会在外道法里面,因为执迷不悟,就永远都在外道里面,如果他这么坚持,那未来世我们在座的人,因为每个人都遵守佛陀的教导,遵守总持的法门,一直往前进,结果他还会一直在后面的将来世我们要怜悯他,要去救度他的人,可是如果他位这一世能够及时回头,回归正法,那就跟我们一起前进,就不用再去绕一大段的弯路,然后最后受了种种苦之后,才心甘情愿要来回归正法,那就耽误非常多的时劫,说不定我们大家都已经迈入几地的修行,十地的修行了,他还在后面混,那不是太可惜了,所以我们对吴胜奇的错误,坦白讲是没有破尽的,还有很多没有把它拈出来的,因为拈太多,真的不是太营养,因为不是太营养,所以拈出来也没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希望,吴胜奇可以领会我们的好意。
好,那我们来看看讲义第八页,第十一点,吴胜奇先生他错认为,修学佛法,不必忏悔,不必累积福德,他怎么说呢,他说:【五十三参好好保存下来,未来会越来越感激,佛菩萨会辅佐我们,少走很多冤枉路,佛也是一样,为什么留下遗教,心路历程,不让我们再走冤枉路,慈悲到这种地步,不用整天耗费在忏悔那里去,不用整天耗费在累积福报那里去,不用整天耗费在造业那里去,穷极一生而一点见地也没】这个吴胜奇,有一部分听起来,好像他是很感激佛陀,所以他也可以了解,佛菩提道的五十二个位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然后等觉妙觉,还有这个修证过程,这个修证过程,事实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在这五十二位阶里面,这样子迈进的,这佛菩提道应该怎么走的,而且他也很多他的心路历程,没有错,如果说他真的感激佛陀的话,他应该要信受,这五十二位阶,是每一个位阶都要去走过的,每个位阶要走的,可不是都是只有围绕在,找如来藏而已,而有要有见地,他说穷极一生,一点见地也没有,事实上他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他的写照就是这样,穷极一生没有见地,因为他连佛菩提道,应该如何走的这种总持,最基本的这种观念他都没有,表示他完全没有见地。
因为连最基础的一个总的相貌,譬如说这个五十三参,或是五十二位阶,就好比我们一个人,小时候读书,从小学要读六年,中学读六年,大学读四年,研究所二年或博士几年,这样子啦,这样你受了教育,才到达一定的水准,就类似这样子,如果他认为说,每一个地方最后都只有寻找如来藏,请问这个中间的过程是什么,所以每一个位阶就好比,我们读书每一个位阶,有所要修学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佛陀所遗留下来的遗教,教导我们应该怎么样走,而这个总相就是说,我们至少知道,我要修学一定要从小学,先学识字,先学算术,然后越来越深,越来越深,一定要知道我的总相是这样子,而不是说我一开始,我就是要读大学的微积分,不可能啦,如果连算术一二三都不会,那有可能学微积分,可是他的想法就是那样子,他虽然说五十三参很重要,可是五十三参事实上就是菩萨的五十二位阶的修行,可是五十二位阶的修行,是从最基础的到深的,到最后成就佛道,这个就是它的总相啊,然后这个总相,应该要修学什么呢,就是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它的总相是这样子,如果他认为五十三参,佛陀留下这样的遗教,很感谢,会越来越感激,那就应该要遵从佛语,如实来做,这样才是真正的感激,而不能说,嘴巴说感激,可是实际上做的,不依循这个次第来,这样就不是真正的感激了,而且他也说,不让我们再走冤枉路,慈悲到这个地步,没有错,佛陀为什么讲六度波罗蜜,为什么讲十度波罗蜜,还要特别讲,《大乘方广总持经》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让我们不要再走冤枉路,如果没有按照这样子的次第来修,他一定会走冤枉路,他以为说,我直接获得这个密意的内容,我就完成了,我前面都不用修,所以他还曲解了,他认为说佛菩萨,对我这么好,溜下遗教,还有留下这个修行的心路历程,很感激要,可是感激了之后,他马上否定,他说,不用整天耗费在忏悔里面,不用整天耗费在累积福报里面,不用整天耗费在造业里面,当然他这个造业指的是造善业,可是佛陀不是没有忏悔,佛陀也不是没有累积福报,佛陀也不是没有耗费时间,在造种种的善业,统统都做的。
所以说在《大乘方广总持经》里面,就有提到这件事情,我们看看这个内容,《大乘方广总持经》卷1,【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是愚人以近恶友现身起谤。如是,世尊,以何因缘能免斯咎?”佛告文殊师利:“我于往昔七年之中,昼夜六时忏悔身、口及与意业所作重罪,从是已后乃得清净,经十劫已获得法忍。文殊师利,当知此经是菩萨乘,未觉悟者能令觉悟。闻说此经若不信受,以此谤因堕于恶道。是诸菩萨明受我法,然后乃可为人宣说,如是受持能远恶趣。”】
各位看看经典它说,文殊师利童子,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跟佛陀禀白说,就像佛陀所说的那样子,像这样子的愚蠢的人哪,什么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对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里面,认为只要学其中的一样就可以了,或是说声闻道不要学,只学菩萨道,或说只学菩萨,不要学声闻,类似这样的这些说法,就是这样的愚人,这些愚人不是声闻里面,声闻教里面的愚人,而是修学大乘里面的愚人,这些愚人是以近恶友,就是碰到恶友,就像吴胜奇碰到刘灿梁,以我的眼光来看就叫碰到恶友,我记得以前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学过太极拳,我记得我那时要学的时候,就有一个朋友,一个同寝室的朋友他跟我讲,他说如果你要学太极拳,你要很小心喔,你要学的第一个老师,那很重要,那个起手式很重要,如果你那个起手式,第一次教你的那个老师,把你教坏了,你以后要改,改不过来的,我听了也有道理耶,如果有人学太极拳,学武术,你就知道,第一位老师事实上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会让你,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可是如果那个观念是错误的,你将来要扭转过来很困难,这就是恶友的坏处,所以说如果一开始学坏了,那很糟糕,很难改。
当然我希望吴胜奇先生,他可以发挥他的理性,好好的思惟一下佛陀说什么,到底是要信受佛语呢,还是要信受一个一贯道讲师的话,应该要作这个选择,如果他发挥理性的话,这个选择是很简单的,真是太简单,又太明显的事情了,这里文殊师利菩萨就问佛陀,这样的愚痴的人,因为亲近了恶友,而且现身起谤,就是以当下的五阴身,就来做了种种毁谤,毁谤什么,毁谤善知识,毁谤善友,文殊师利就问说,那世尊要如何能够免除这样的过失呢,因为佛陀以前说祂因地的时候,就毁谤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就问佛陀说,如果有这种已经做了,这样过失的事,这种过失的事情的人,那应该怎么样呢,怎样做才能够把因为亲近恶友所造下的谤菩萨,谤佛,谤法,谤僧的这种过失呢,佛陀就跟文殊师利菩萨说,说祂以前是怎么做的,你看佛陀祂很慈悲,祂不讲别人,祂以祂自己当作例子,等于说佛陀,把祂以前犯的过失的这种丑事,拿出来讲,为什么要这样子,取信大家,祂已经成为人天的至尊,可是也曾经犯过错失,可是祂最后能成为佛陀,能够成为人天至尊,就是因为祂把过去世的那种过失改正了,因为改正之后,所以祂最后可以成就佛道,所以这部经典的重点,也在强调这一点,也就在说在五浊恶世的菩萨,是有可能犯过失的,没有一个人说,我从小到大都没犯过失,不可能啦!
事实上,佛陀在这五浊恶世里面,传大乘法,也不是要求说,每一个人一出生到修学佛法,这中间都不能犯过失,只要一犯过失就永无机会,不是这样子,事实上佛陀所教导的,在五浊恶世的菩萨,是可以被怜悯,他曾经犯过过失,可是只要他懂得忏悔,懂得回头,他还是一样是大乘法中的菩萨,佛陀的意思是这样子,所以大家如果有去注意,一部经典叫作《央掘魔罗经》,《央掘魔罗经》我想大家应该很清楚这部经典,央掘魔罗是佛教里面,是佛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他被外道的老师所误导了,跟他讲说你只要杀人,你杀越多,把他的指发串起来,如果你杀了一千人,你就可以升天了,他就以为他老师说的对,去杀啊,结果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那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之后,还差一个人,结果他妈妈,因为他一个人杀很多人,附近地方的人都远走了,那后来他一个人,他妈妈还担心他,身边都没有人,都没有人可以让他去抢东西吃嘛,类似这样哦,还想要送东西给他吃,结果他妈妈要见他的时候,他说还差一个,要是把他的妈妈杀掉之后,刚好满一千,然后刚好可以升天,结果佛陀就发现这件事情了,然后就把这件事情阻止下来,就度化了央掘魔罗,所以央掘魔罗就是在佛陀的摄受之下,因为这就是一个追佛事件,因为这个佛陀出现阻止,结果,那我就可以不杀妈妈,刚好有一个出家人出现了,我杀这个出家人来抵偿好了,还是满一千,结果他就拿着刀要去杀佛陀,结果一直追追追不上,因为央掘魔罗他是一个很年轻力壮的一个年轻人,结果他追佛陀追不上,因为佛陀看起来是慢慢的走,可是他很快的跑,就追不上,结果跑得太累的时候,他跟佛陀说,出家人,出家人,停下来停下来,住住沙门,出家人,出家人,你停下来,停下来,结果佛陀跟他说,我自住尔,你是不住的,佛陀说我早就安住下来,是你没有安住,这个央掘魔罗听到佛陀这样的问答之后,很就觉得好奇怪,他就起心参究,结果就破参了,他是这样破参的大乘菩萨,所以这件央掘魔罗的公案,在说什么事情,它就是在说明说大乘菩萨,即使就像央掘魔罗一样,前面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可是他只要愿意起心忏悔,然后修行,他还是可以悟入的,所以央掘魔罗在追佛的时候,佛陀就跟他开示,除了这个问答之后,佛陀还有一些开示,那开示的时候,央掘魔罗就发现,确实是这样子,他内心确实没有安住下来,然后他就知道,这个出家会不会就是佛陀,结果因为他这样的信心,他就跟佛陀忏悔,然后在佛陀的教导之下,他就悟入了,所以这个央掘魔罗就是大乘菩萨,特别是五浊恶世里面的菩萨的一个例子,也就是说佛陀对于在五浊恶世里面的菩萨,并不会因为,你过去犯了什么样的过失,你永远就没机会,不是这样子,而是因为五浊恶世的菩萨,难免会有恶因缘,因为恶因缘难免就会做错,可是做错之后,只要能够起心忏悔,那他还是一个大乘菩萨,因为将来当他成为,一个真正的菩萨的时候,过去世已经犯了,当然有他的罪,有他的恶,可是一个皈依三宝,而最后能够证悟的菩萨,他对于众生的利益更广大,因为他对于众生的利益更广大,所以足以弥补他以前的过失,所以这样的菩萨还是可贵,所以这央掘魔罗的故事,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
所以佛陀,就以祂自己的例子说,祂以前因为诽谤阿弥陀佛,所以在七年之内昼夜六时,忏悔身口意的罪业,也就是在七年里面每天忏悔,然后因为这样子之后,才获得清净,至心忏悔,然后经过十劫获得法忍,表示祂就已经证悟,十劫之后,所以,显然佛陀说祂自己怎么样,祂是有忏悔的,而且是昼夜六时忏悔,那佛陀有没有修忏悔,有没有整天耗费在那里忏悔,有耶,佛陀整天都在忏悔,忏悔祂的过去,所毁谤善知识的恶业,因为这样子,业才清净了,所以再经过十劫得修行,才能够在大乘法里面实证,所以佛陀就说,当知此经是菩萨乘,而且怎样,未觉悟者能令觉悟,这句话很重要,也就是说《大乘方广总持经》,如果能够总持这部经,对这个总持能够了解,能够遵守,遵守这部经典的修行的次第,可以令未觉悟者令他觉悟,表示只要一个人,他能够按照这个次第,六度的次第,然后这样的修学,他就可以有证悟的因缘,这个觉悟当然也有,它的层次之分,就看每一个人他内心里面,他的那个至诚心,有没有如实去做,只要他至诚心够,他能够忏悔那个罪业,当然他所能够,获得未来的修证的层次,当然就可以更高,所以说,佛陀说这部经典是菩萨乘,专讲菩萨所应该要修学,要遵守的心态,而且遵守这样的总持的内容,可以令没有觉悟的人,可以让他觉悟,所以这部经典所说的内涵,真的是非常重要,然后佛陀就说,闻说此经若不信受,以此谤因堕于恶道,可怕喔!
吴胜奇先生他说经典里面,他说佛陀教的五十三参里面,不用耗费在那里忏悔,显然他是怎样,对《大乘方广总持经》是不信受的,结果不信受会怎么样,以此谤因堕于恶道,佛陀讲得很严肃,而且佛陀一开始,在讲这部经典的时候就说,从成佛一直到入灭的这段时间,问阿逸多,问弥勒菩萨说,我在这中间的过程里面,有没有一句话不老实,阿逸多弥勒菩萨说没有啊,每一句话都如实,所以这句话也是如实,不相信这一部经典而毁谤,那就是怎样,一定沦堕恶道,可是吴胜奇确实已经毁谤,因为他认为说根本不用忏悔,还不用累积福德,也不用耗费造种种的善业,这个就是在毁谤大乘经典,毁谤《大乘方广总持经》所总持的内容,然后接着还说,是【诸菩萨明受我法,然后乃可为人宣说,如是受持能远恶趣】各位要注意喔,是诸菩萨明受我法,什么叫明受我法?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来修行的时候,你要很光明正大的来受持我的法,受持哪些法,当然就是受持,六度波罗蜜所要修行的,你都应该修行,你要受持修道的内容,而且你也要皈依,因为皈依也是佛陀所说的法,乃至受菩萨戒等等,这个都是怎样,都是要怎样,光明正大的来受持的,而不是说我表面上,说我学大乘,结果我说的是我自己的一套,我是我的思想里面,放的是一贯道的内容,那这样的话就不是明受喔,那是怎样,那是盗法,这里明受佛法,就是不允许盗法,明受确实,而且是光明正大的来受持菩萨法,才可以为人来宣说总持的内容,还有种种的教法,是这个意思,而且如果能这样子来受持的话就可以远离恶趣,那是怎样受持,当然就要如同,《大乘方广总持经》里面所说,如果有犯了过失,就要像佛陀一样的来忏悔,这样的如实忏悔而改正之后,可以远离恶趣,是可以的,只要他的诚心具足,愿意忏悔,愿意悔改,可以有机会远离,远离恶趣,所以《大乘方广总持经》就是在谈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一个修学佛法的菩萨来说非常的重要。
好,第十一点说完之后,我们翻过来第十一页,第十一页的第十五点,也许各位会发现,我们前面的页次,有时侯会引吴胜奇的内容,有时候会引得很长,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引那么长呢,因为如果我只是告诉各位,吴胜奇他的说法,都不能跟真正的法义相应,我只是这样说,大家一定没有什么感觉,所以我只好把它引长一点,说他到底在讲法的内容是如何,如果大家有空回去的时候,虽然我没有解说,可是大家可以看一看,他所解说的内容,到底有没有在解说,那这样的话大家自已来判断,就可以了解了。
好,那我们看看第十五点,说到吴胜奇对于经典的正说,而且是对治他的过失的部分,他都含糊其辞,不能正说,因为这个经典,有时候是专门在针对他的过失在说的喔,可是他都怎么样,含糊其辞啦,我们看看《大乘方广总持经》卷1里面他怎么说【是故善男子,若菩萨见余菩萨,不应生于彼此之心,当如塔想,如见佛想。是故菩萨见余菩萨,莫作异念谓非佛想,若起异念为自侵欺,当受持此,莫作异想,共相和合,我今观初发心菩萨不如佛想者,我便欺诳十方,现在一切无量阿僧祗诸佛】
这一段是佛陀在说,菩萨应该如何彼此来观待,也就是菩萨如果看到菩萨,在心中应该如何来看待,在说这样的内容,然后佛陀说,如果菩萨看到别的菩萨,不应该在心里面去分彼此,说你跟我不一样啦,我们是住哪里的,你是住哪里来分彼此,不应该这样子,譬如说,我们也许环境不同,可是怎么样,我们都是同样修菩萨道的,不应该被世间的环境的不同,而被怎么样,就被人家分成不同的,不应该这样子,而是虽然我们环境不同,可是我们修学佛法的至诚是一模一样的,因为赤诚是一模一样,所以说不分彼此,不是说你是住哪里,我是住哪里,我们是不一样的,不是同乡啊,不是同乡的话,那就不是同国了,不是这样子喔,即使不同乡,那也是怎样,只要是同样修学菩萨法的,就都是菩萨,应该怎样,要互相不分彼此,因为大家是共同修学大乘法,都是道友,都是菩萨,而且当如塔想,如见佛想,也就是说对于指导我们修学大乘法的善知识,不分彼此,不要说,他是哪里的,我是哪里的,然后就产生彼此之心,而是应该不分彼此,而是还要对什么,对真正的善知识要当如塔想,当如见佛想,就好像说,他就是佛塔,我要去顶礼礼拜,我就好象看到佛陀一样,要尊崇祂的教诲,应该要这样子,因为善知识所教导的,一定是怎样,让我们能够安身立命,能够在不同的环境里面,都能够怎样,都能够成为社会稳定的力量,因为社会稳定,我们才能够修学佛法,我们才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可以好好的修行,所以我们都要成为,我们自己的社会里面和谐的力量,那当然要遵守当地的法令,然后遵守国家的种种法令的约束,然后在那个前提之下,我们努力来修心养性,来修学菩萨法,那对于善知识符于佛法,所教导的内容,应该怎样,就应该要遵从,因为善知识所教的,一定是让我们可以出离于世间,而不会落到世间里面,所以善知识所教的,一定都是正确的,不会落到世间相去,即使会有一些世间弘法的事相,可是他的目的都是为了出世间的解脱,还有法界实相的智慧,所以说善知识,所教都是正确的,所以应改怎样,见菩萨如同见佛一样,所以说,佛陀说见余菩萨不可以作异念,不可以作跟这个如塔想,如见佛想,有什么不一样的,不可以有不一样的想法,要这样子来想,不可以说不把他当佛想,不可以,如果起了异念,就是为自侵欺,就是会侵害到自己,就是欺骗了自己,为什么,因为他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你把他否定了,就是欺骗自己,出会损害了自己,在佛菩提道修行的利益,所以应当要这样子来受持,不可以作其他的想,应该共相和合,要跟善知识共相和合,然后佛陀就举例说,【我今观初发心的菩萨,不如佛想者,我便欺诳十方现在,一切无量阿僧祗诸佛】佛陀用自己作例子说,我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可是我看初发心的菩萨,都一样把他当作佛想,为什么,因为是未来佛,都是这样子不分彼此,佛陀说,如果我不是这样子,我就欺骗人,为什么,为什么佛陀会这样说,因为佛陀观察一切众生,将来必定成佛,因为将来必定成佛,所以如果佛陀释迦牟尼佛,祂这样观察初发心的菩萨,如果不是真的把他当佛想,那以后我们成佛的时候,说释迦牟尼佛,原来你当时讲这句话是假的,不可能嘛,因为佛陀就是知道一切众生,将来都会成佛,所以祂也要很诚恳的说,祂确实是这样,观察一切的菩萨的,那你想看看,我们要成为一个佛弟子,我们是不是也要跟佛陀,用这样子的心情,来看一切的菩萨,应该要这样子,因为佛陀是至尊,看初发心的菩萨都当佛想,那我们是一个,修行还没有成就的菩萨,我们看善知识是不是,更应该要遵从,如见佛想,当然是应该要这样子,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好,那我们来看看,吴胜奇他是怎么说,他说:“【若起异念,为自侵欺】你自己如果有了悟道之后,悟道有深浅嘛,悟了之后有的是到初地菩萨,悟了之后只是七住菩萨,甚至悟了之后,你又不用说初地菩萨,甚至还是佛呢,佛最后一次,这个是等觉菩萨,最后一次来这里,来这个示现人间的时候,成佛的时候是怎么样,明心见性就是佛了,所以你自己这样想,若起异念,为自侵欺啊【当受持此,莫作异想,共相和合】你应该跟他和睦相处,一起弘法,告诉这个众生们啊,怎么样思考,往那个众生的方面去思考。【我今观初发心菩萨,不如佛想者,我便欺诳十方现在,一切无量阿僧祗诸佛】你想想看,这个我现在佛说啊,我看到那些初发心的菩萨,他们怎么能比得上佛呢,佛都知道,你要知道,这样作那便是在欺诳十方,现在一切无量阿僧祗劫诸佛”
坦白讲,我念的时候,我也不晓得他在讲什么,可能大家听我这样念,也不太了解他在讲什么,因为他真的不太了解佛的意思,乃至他都还说得反过来,最后两句他说,【我现在看到那些初发心的菩萨,他们怎么能够比得上佛呢】怎么会变成这样,佛陀不是这个意思,佛陀不是说,看到初发心的菩萨,他们怎么能够比得上佛呢,不是这个意思,佛陀是说,【我观察任何一个初发心菩萨,他才发菩提心要想要成佛而已,佛陀就把他当成是未来佛想,而且是说,他一定会成佛,就把他当作佛一样在想】是这个意思,可是他把它变成说,看到那些初发心菩萨,他们怎么能够比得上佛,你看,完全颠倒啊,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他不了解佛陀心中在想什么,所以这句话,事实上它是很明白,对不对?从前后文就可以看出来,佛陀说看到菩萨的时候,菩萨彼此见面的时候,不应该分彼此,而且你如果看到一位善知识的时候,应该把他如见佛想,所以祂用自己现在的观察说,祂观察一个初发心菩萨,祂都把他当成佛想,那何况说,如果有人实证比我们高,他真正可以成为我们的善知识,如何可以不把他当佛想,这才是经典真正的意思,才是佛陀说这段经祂的真正意思,这样子才是代表我们了解,佛陀心中所想,才了解佛陀的心路过程。
可是吴胜奇不了解,他还是认为说,初发心菩萨怎么可以比得上佛,可是根本不是要谈这件事情,所以从这个地方,他就是在怎么样呢,误会佛了啦,他以为佛陀是在讲说,初发心菩萨怎么可以比得上佛,那他错了,佛陀讲的意思不是那样子,结果他说佛陀说的是这个意思,我们导师曾经举《阿含经》的例子,如果一个阿罗汉去外面说法,跟外道破斥,或说了什么法回去,阿罗汉都要回去请问佛陀说,佛陀啊,我刚刚碰到什么样的人,我跟他说了怎么样怎么样的法,然后就请问佛陀说,我刚刚这样的说法,有没有谤佛啊,阿罗汉都要这样问,代表怎么样,如果所说的法,跟佛陀所说的不同,那就是谤佛了,如果讲错了,佛陀不是那个意思,而说佛陀是说那个意思,那就是谤佛,那是很严重的,可是显然吴胜奇,他就误会了佛啦,他就把佛陀的意思扭曲了,他就谤佛。
这段经文还有一个意思,什么叫做,不应生于彼此之心,这就是说,事实上一个菩萨,在修学佛菩提道的时候,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如何来看待同修道友,他的眼光不是说,譬如我们在这边聚会,在不同环境,然后大家聚会在一起,不是只看到这样子,他所说的意思,菩萨不只是,我们不应这样彼此分别,而应该说我们都是菩萨,是同样的一个菩萨的僧团,因为大家都依于菩萨戒的精神而共修,可是,不是只有我们而已,因为在十方的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海,有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持守菩萨戒,都是依于菩萨戒的精神,而一同修学,这个时候一样,我们跟十方世界的菩萨,是同样的一个僧团,不要认为说我们只是在地球上里面的一个僧团,不是,我们的菩萨僧团是十方世界的,而且是共和合,没有分彼此,只是说我们是住在地球,他们住在某个星球,只是这样而已,可是我们内心遵从的法则,菩萨戒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没有分彼此嘛,就好比说,我住在我的家里面,而你住在你的家里面,就说我们是不一样,不可以,因为我们是一样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嘛,所以我们就是同样的僧团,那推而广之,即使你是不同的邻里,不同的乡镇,不同的县市,不同的省分,对不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星球,不同的银河系,不同的香水海,事实上都是同一个僧团,而且这个僧团是同一和合,所以如果将来大家受了菩萨戒,有共一起布萨的时候,就会有同见同行的菩萨,都要顶礼的,为什么,互相皈依,如果各位受了菩萨戒,我也皈依各位,只要你遵从菩萨戒,依菩萨戒而行,我也要皈依,因为大家都是皈依于法,是彼此互相皈依的,所以这个不分彼此,事实上有隐含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的心中里面,不可以去分彼此,为什么,只要一分彼此,有一个很严重的过失,什么过失,就叫作分裂僧团,分裂僧团是很严重的过失,那是破和合僧,而且这不是破小乘的僧团,是破大乘菩萨僧团,那个业非常的严重,因为十方法界的僧团,从来没有被分裂过。
可能有人会心里会疑问说,那这样的话,古代那些禅师,他们不都是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吗,他们也是分开,那这样有没有问题,不一样,因为以前从达摩祖师,一直传到五祖,后来到六祖,对不对,那六祖之后,一花开五叶,对不对,所以从六祖慧能大师,就开枝散叶,就说这个地方由谁去住持,谁去住持,是六祖同意的了,那各自去住持之后,如果有弟子证悟了,就给香板,你证悟了,好,你去哪里开山,都是被授权过了,都被允许过了,都被派任了,因为被派任了,所以说,那是合法,那不算分裂,就像我们某个企业,总公司,派某某人去哪里开分公司,那可以啦,可是如果说自己去弄,而没有获得法主的认可,那就是会产生这个问题,所以说我们要知道,这里有那个意涵,也就是说菩萨,是共同依于菩萨戒而修行,而不应该分彼此,因为分彼此,那就会产生了分裂,对于大乘佛法的弘传,非常不利,所以不可以起这样的心,更不可以作这样的事,所以这就是在说这件事情,所以对于胜义的僧宝,应该要作佛想,要依于胜义菩萨僧的教导而来修行,不应该在里面作种种的分别,来导致彼此分门别派,然后闹来闹去,这都不对,所以下位的菩萨皆应共同皈依最上位的菩萨,然后互相和合,所以这里就有讲到,一定要共相和合,要怎样,当受持此莫作异想,共相和合,表示说彼此要在共同的菩萨戒的精神下,依教来修行,不要去分彼此,如果不共和合,那就分开,分开就是分裂僧团,那是非常严重的,这个详细的内容,将来如果各位菩萨,有去受菩萨戒,有讲戒的时候,还会跟各位说明。
好,那我们再翻过来,第12页,第12页的第16点,《大乘方广总持经》卷1里面有说,【弥勒,我忆过去于阎浮提学菩萨时,爱重法故,为一句一偈,弃舍所爱头目妻子及舍王位。何以故?以求法故。如彼愚人专为名闻,耽着利养,自恃少能,不往如来传法人所听受正法。弥勒,若彼此和合,则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阿逸多,汝可观此谤法之人,成就如是极大罪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这一样是《大乘方广总持经》里面的内容,出就在前面的这一段之后,因为我刚刚已经把佛陀,隐含的意涵说出来,现在再引的这一段,佛陀就更明确的把这个内涵,把它明白的说出来,那因为时间到了,我们换带子,我们就先说到这边,阿弥陀佛。

(原标题:宗门与教门 第19集 正礼老师)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