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28集 五停心观之所缘法(上)

   日期:2018-07-16     作者:成佛之道    
正元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单元是“五停心观之所缘法”,这是有关《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4奢摩他,也就是修“止”的部分。宗喀巴这本《广论》的卷14到卷16这3卷都是在谈奢摩他,而卷17到本书最后的卷24,这占了全书分量三分之一的8卷,则都是在谈毘钵舍那,也就是“观”。
我们今天所要谈的章节是:“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事?”这本来是属于毘钵舍那的范畴,但是宗喀巴却把这个属于毘钵舍那的法放到奢摩他法来说;而又另外建立以双身法为本质的毘钵舍那法,把它放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最后,一共占了全书三分之一的分量,但是这个部分的内容却和真正的毘钵舍那正修无关,而只是盗用了佛法中的空性般若观修的名相来套用在外道的邪淫法上面,以欺骗善良无知的佛弟子。所以宗喀巴对于佛法中真正的奢摩他与毘钵舍那,也就是止与观,以及禅定与般若禅的分际,是不懂的、无知的,也是定慧不分的愚人;因此,他所说的内容和正法经论所说差异很大,正是牛头对马嘴,完全逗不拢。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来探讨《广论》所说止观的种种问题。
《广论》的354页引用了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的论文,来解释“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事”而说道:
颉隶伐多问经云:“颉隶伐多!若有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应于慈愍;若唯痴行,应于缘性缘起;若唯有慢行,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又云:“若唯有寻思行,应于阿那阿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声闻地〉云:“此中若是贪瞋痴慢及寻思行补特伽罗,彼于最初,唯应先修净行所缘而净诸行,其后乃能证得住心。……”(《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4)
“补特伽罗”的意思就是“众生”或是“数取趣”,这是因为凡夫众生总是不断地在五趣六道中轮转生死的缘故。
《广论》所引用的这段《颉隶伐多问经》的开示,是 世尊对于具有贪、瞋、痴、慢以及寻思行等五种烦恼过失的众生,教导他们要修学净行所缘的观行,而使得这些烦恼众生的心能够清净、安住下来的五种观行方法,在佛法中一般称之为“五停心观”,这也是修声闻乘的行者在最初入道时所修五种对治烦恼的观行方法。但宗喀巴却把这五种属于毘钵舍那(观行)的修法,放在奢摩他(修止)的部分来谈,这真是会让学人感到错乱而无法正确地来修学止观。
五停心观中第一个提到的是不净观,这是欲贪深重的有情所应该修学的对治方法,尤其是在男女欲的部分。依一般欲界的凡夫有情来看,饮食男女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哪有什么不对呢?但是,对于想要出离三界的修行人来看,男女色欲却是生死流转的根本,也是修学解脱的首要障碍。例如 佛陀在《楞严经》中有为阿难开示说: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一切世界的六道众生,如果他的心能够不贪淫的话,那么也就能够不再继续生死流转。而且修学三昧本来就是为了要出离三界尘劳,但是如果淫心不净除的话,那是不可能出离而得解脱的;纵使累积了许多的佛法智慧,甚至也能发起禅定,但是如果不断除淫心淫行的话,将来必定会落入魔道之中的。……以后阿难你教导世人时,应该要告诉他们:如果想要修学三昧正定的话,一定要先断除贪淫心,这是诸佛世尊教导众生令其身心清净的第一种清明教诲。
世尊的这段开示就是在告诉我们:修行的第一步,一定是要净除贪淫而让心安止下来,这样才能继续在佛道上进修。但是宗喀巴这里虽然也举经文说“要观察不净所缘而来安住其心,就能够清净贪行”,然而他不但不因此就清净贪淫之行,反而自己要大贪;同时也教导追随者跟著他要大贪,不但要大家贪著污秽不净的色身,更要贪著欲界下劣不净的淫乐。譬如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卷20中说:【佛说若无微尘合集之蕴,则无二根交合不能流注诸界,若界不能流注,则应慧智不能了证自境。】宗喀巴这段文句的意思是说:“密宗‘佛’说,如果没有四大微尘聚合而成的色身,则没有男女二根的交合;没有男女二根的交合,那么男行者的精液和女行者的淫液这两界就不能流注;若男女淫液这两界不能流注,那么意识的观察慧就不能观行交合中的乐空不二境界。”
像宗喀巴这种赞叹淫欲的荒谬说法,根本就不可能是 佛陀所说的,而是假藏传佛教四大派的天竺祖师所编造的“大日如来”所说;如果世间真的有佛号大日如来的话,也绝不会说出这种污秽不净的邪法。把欲界人间男女二根交合的欲界粗重法,拿来跟佛法智慧乱扯关系,只能说这些喇嘛教祖师们的创造力真是惊人啊!我们遍寻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除了天竺密宗祖师在千余年前,吸收了印度教性力思想而编造的密续伪经之外,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如宗喀巴所说的双身法理论的经文,反而是全面在破斥双身法之淫乐境界的。
但是宗喀巴却认为对于不清净的色身要贪,对于欲界最粗重的男女爱欲更要贪,不但不可以断离这种欲界最粗重烦恼的淫乐贪,而且还应该要每天都追求全身遍满淫乐的“强力感觉”,他说要这样才能具足成就喇嘛教止观的修行。但是如果我们依宗喀巴所说的来修止观的话,不但不能够对治贪行的烦恼,反而是在不断地加重男女欲贪行烦恼的染污,这还真是名符其实的“大贪”啊!所以,喇嘛教行者永远都不可能实证超越欲界的未到地定,更何况是发起色界定的初禅呢?更别提说要出离三界火宅了。
因此,宗喀巴虽然在文字上引用了 弥勒菩萨的根本论,但是他在行持上却是违反根本论的开示而行,真是个心口不一的人。因为他只是想要以引用根本论文字的手段,来提升他所说谬论的可信度,来诱使一般学人误信他的说法而不生起怀疑。而且宗喀巴说,要缘乐空不二的境界,但是佛法中所说的乐,是远离蕴处界无常法的寂灭涅槃之乐,这是本不生灭的第八识如来藏的常乐我净之乐;而宗喀巴所说的密教之乐却是欲界男女交合的欲爱之乐,但这是生灭无常之乐,也是会让人堕入三恶道长劫受苦的饮鸩止渴之乐,更是背离佛道、轮转生死的愚痴之乐。如果我们顺著这种乐空而修的话,就不可能戒贪,就必定会如同假藏传佛教的喇嘛们一样,经常住于苦恼、烦恼、淫欲贪系缚、五取蕴速坏等等的不净法中;所以,他所说的止观都是会让众生下堕三恶道的错误邪见,而不是清净的佛教正法。
《瑜伽师地论》卷26中,佛陀所说的:“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其心。”意思是说:如果一位修观行的比丘,他只有贪欲行还断不了的话,那么他就应该缘于不净所缘来观察思惟其过失,这样就能逐渐发起正确的智慧抉择,舍离对不净所缘的贪著,进而修持清净离欲之行,这样很快就能够把杂染躁动的心给安住下来了。这并不是宗喀巴说的要“缘于不清净的淫贪而修大贪”,宗喀巴的说法很明显的是断章取义、背离清净佛道的。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26并且开示说:【云何不净所缘?谓略说有六种不净:一、朽秽不净,二、苦恼不净,三、下劣不净,四、观待不净,五、烦恼不净,六、速坏不净。】弥勒菩萨这段论文的意思是在说:什么是不净观的所缘法呢?不净观的所缘法一共有六种:第一种的“朽秽不净所缘”,主要是指众生的色身部分,可依内、外两个层面来作观察:第一个依内的部分,指的是自己身体的内部和外部,共有身毛须发、指甲牙齿、皮肉筋骨、五脏六腑、血汗屎尿等等的三十六物,都是充满了污秽不净,而且生命短促,大多很快就老朽死亡了,没有什么好贪著的;除了依内来对自身作观察以外,另外还有一个依外层面的观察,这是指观察自身以外的其他有情。譬如说,在古代时,当一些有情死了之后,很容易地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尸体很快就开始产生青瘀膨胀、脓烂变坏,血涂虫噉、骨锁分散等等,可怕而且恶心、恶臭的现象;因为学人可以依自己或是其他有情的色身,观察到这些色身污秽以及腐败不净的状况,因而产生厌离感,这就称为是“朽秽不净所缘”。凡是原本对自己或是其他众生的色身贪爱不舍的人,经由缘于朽秽不净的过失来观察之后,大多就可以断除对自他色身的贪爱了。
第二种的“苦恼不净所缘”是说:依于苦受触为缘,会使得身、心出生不平等的觉受,这会让众生感觉到世间的种种苦恼,缘于这些苦恼不净来作观察,会使得众生逐渐放下对世间的贪染之心,因此称为“苦恼不净所缘”。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接触的时候,身心就会产生种种的觉受;受有分色身的苦受、乐受以及不苦不乐等三受,或是再加上心理上的喜受、忧受等而合为五受。如果是自己喜爱的境界,或是让自己的身心感到舒适的觉受,这就叫作喜受或乐受;反过来说,如果是缘于自己不喜欢的境界,或是使自己的身心感到压迫、痛苦的违逆觉受,就会感受到种种不同的苦恼而难以安住,当修学者缘于这些忧受或是苦受来作观察时,就会产生厌离之心,而净除原来对世间法的贪著心,因此而称为“苦恼不净所缘”。
第三种的“下劣不净所缘”是说:相对于三界中的色界、无色界等上两界来说,欲界是三界中最为下劣之界。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在欲界的五趣六道中,有饮食及男女欲等粗重的贪爱,这相对于以禅悦为食、也没有男女欲的色界天及无色界天人来说,可以说是极为下劣、污秽的事了。这种下劣污秽的事只有欲界才有,除了欲界以外,上两界的色界以及无色界都是没有这些下劣法的;而且,也没有比欲界这些男女贪爱更下劣的境界了,所以就缘于欲界的饮食、男女等下劣不净法来作观察,就会逐渐厌离对这些下劣不净法的贪爱,这就称为是“下劣不净所缘”。所以说,绝大部分的世间或是出世间的清净修行人,都一定是以远离这种下劣不净的欲界贪爱作为首要目标的;只有藏密喇嘛教人,却把欲界最粗重的男女欲爱认定是最高层次的无上瑜伽,因此不断地强化贪爱而绝对不肯舍弃。所以才说:贪爱男女双修的藏密喇嘛教人,他们的身心必定都是下劣不净的,而且也都不愿意舍离这些下劣不净的染污法的。
第四种的“观待不净所缘”则是说:有一个地方本来算是清净的,但是如果和其他更为殊胜清净的地方相比的话,那相对来说就不是那么清净的了。譬如说,相对于粗重杂染的欲界来说,以禅悦为食的色界天算是清净之处,但是相对于更为殊胜清净的无色界天来说的话,那么连色界天也都不能说是清净的了;同样地,相对于有情的五阴都灭尽的无余涅槃来说,乃至是三界顶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也都不能算是清净处了,这就叫作“观待不净所缘”。
因为时间的关系,弥勒菩萨所开示的六种不净所缘,我们今天的节目只能介绍到第四种的观待不净所缘,其他的部分就留到下次的节目再说明了。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福慧增长、早证菩提,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28集 五停心观之所缘法(上))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