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052集 四食的总论

   日期:2018-07-16     作者:三乘菩提    
正墩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系列佛法讲座。这一集我们要学习有关四食的道理。
  四食是所谓的抟食、触食、意思食以及识食。这是包括三界一切有情在世间长养的来源,而有情生命的长养的意义,代表了生命在世间的存在;同时也透露了有情生命会有未来在三界的后有。因此四食的道理,便与有情迷堕生死轮回或解脱,有著密切的关系。
  在佛法内容的主轴“三乘菩提”当中,无论是以佛菩提般若智慧,或者二乘声闻菩提的解脱智慧,同样都要面对生命中一个根本的严肃课题:那就是如何透过佛法的修习来解决生死的问题?如何挣脱无始以来生命在世间系缚、六趣轮回无穷尽的苦?所以我们应从透过佛法的智慧,正确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开始,清楚且正确地观察生命中苦的现象、苦不断形成积集的过程、苦灭解脱的涅槃境界,以及如何实践灭苦的方法。而这一切的道理,都离不开有情生命出现、存在世间的无常本质——那就是五蕴。五蕴又称为五阴,因为会遮盖有情而不得解脱,包括色、受、想、行、识,五种有情生命身心的现象,乃是由所谓的六界的六种功能所合成;也就是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再加上空界与识界。弥勒菩萨对于有情身心出生因缘的开示,是这么说的:【云何从缘所生?所谓缘于六界得和合故。何等为六?谓地、水、火、风、空、识。此六界合时,是名从缘生故。】(《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又说:【如是等六界缘和合故,乃生其身。……然非众缘,身亦不立。】(《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因此我们了解这六界和合,便是有情身心出生的因缘。
  解脱的修行,在《中阿含经》中提到有关四念处观,首先要如何透过对自身观察的方法,来进行解脱智慧的修行,进而才能断我见。如来是这么开示佛弟子的:【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六段。】(《中阿含经》卷24)六界的六个功能是组成有情生命中,包括物质的色阴与非物质的非色阴(受想行识)等五阴的基础。
  其中必须特别强调的是,这六界是以识界为中心,由这个识界-本识-也就是阿含经中所说的“入胎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功能为根本,才能有五阴,也才能有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组成或出生,而成为世间的有情生命。由识界入胎识如来藏进入母胎中,具有造色功能的如来藏,摄取母血中的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制造了色身五根;并且在色身中留出了空缺处,这就是空界,让食物、血液、内分泌等流体物质可以流通,而完成摄取营养及新陈代谢的作用。因为这六界的功能,才能有我们的蕴处界等法出生与运作,才能生活在人间,有一切生命的身心行为活动。这个道理,弥勒菩萨有这样的开示:【又有六法,是诸色根及所依处,随其所应之所依止,无有障碍,引导赡养,于彼彼生自在而转,谓四大种、空界、识界。】(《瑜伽师地论》卷14)这是解脱道修观行中,包含身念处观的四念处观的中心法义。有些修解脱道的人虽知以四念处观行来实证四圣谛的智慧,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明白“入胎识”这个最核心的关键;或者错把入胎识当作识阴意识,而落入断见或者常见的过失;等而下之的,就是只在断我所的贪爱上著墨,以为这样就可以成就解脱果。因此若不能确实理解,接受这个身念处观的最重要前提,而只是单在色身的缘生无常上面来观行,终究是断不了身见,无法成就解脱初果的。所以必须先确认有一个本识能入母胎中,摄取四大来制造色身;有了色身,入胎识便渐次出生识阴,出生诸法。
  五阴及世间万法是所生之法,但这个本识是在五阴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在有情的一世生命结束时,色身毁坏、五阴灭尽,十二处、十八界、六入不复存在以后,这个本识仍继续存在;而因为入胎识中含藏的无明烦恼以及业的作用,将令有情的下一个五阴继续出生。即使修行解脱道而灭除了一念无明的烦恼现行,阴、处、界、入不再出生,入胎识仍单独存在而永远不灭,成为未来无余涅槃中的本际。透过这样能确实了知无余涅槃中并非断灭境界,才有可能眞的断除我见,才能说是有实证解脱果。
  为何说六界中的识界是指入胎识如来藏呢?而不是指识阴等六识?譬如在《阿含经》中说:【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中阿含经》卷3)意思是说,由于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和合在一起的缘故,便出生了母胎;因为这六界的缘故,便有六根;因为有这六根的缘故,便有了因为六尘境界与六根的六种触,也是所谓的“缘六入处有触”,因此也就有了所领受的苦、乐、舍等种种觉知。很清楚地,六入处的出生,是由于六界和合的缘故,而在六入处出现之后才有触,乃至有了触之后才有的感受及觉知,这更是远远地在六界和合之后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六界中的识界,所指的是出生母胎、出生六根的本识,也是出生六识觉知心的本识。因此这个识,当然不是指母胎具足以后才能出生的识阴等六识;因为这个识界,是在母胎及六识出生以前就已存在的,当然不是识阴六识。六识觉知心不可能在母胎的五色根都还没有成熟之前就存在。弥勒菩萨说:【去来今世,六界为缘,得入母胎。】并且更进一步说明:【六界为所依故,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遶虚空。】(《瑜伽师地论》卷31)藉由这样的理解与观察,才有可能能断我见。
  然而,一向以阿含专家形象而众知的一位法师,在他的著作《大乘起信论讲记》中谈到了六界,是这么主张的:【见闻觉知,是识的作用。……此空、地、水、火、风、识──六界,都是虚妄无性的……。】(《大乘起信论讲记》,正闻出版社,页373。)在他另一本著作《佛法概论》中则说:“人在最初托胎的时候,有‘有取识’。”又说:【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页73。)很明显这样的说法,便是错把识界入胎识,解释成有见闻觉知与染爱相应的六识,违背 世尊在《阿含经》中所开示:识界入母胎后,而出生诸色根、阴、界、入的道理。断了我见以后,也了知蕴处界的出生,都是从本识如来藏而来;了知蕴处界的存在与运作都依本识而有;当然接著一定要了知,代表著在三界中生命的蕴处界的存在与维持,究竟是依靠什么样的作用来作为助缘;接著当然就会观察到,令有情长养的食,才能维持不坏。《阿含经》中说:“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无食则死。”(《增壹阿含经》卷42)而能长养有情的三界食,包括了任持长养现在已生的生命,也包括会导致未来有情生命出生的功能。
  确实了知三界食,才能确实断除三界食的贪爱,才不会继续增长种种食,而不断地存在、出生于三界之中,就可以灭尽自己而证无余涅槃,永无三界生死的种种痛苦。然而三界食的道理很深,须先从六界的内容稍加了知,然后才能正确地探讨三界食的正确内容。因为一切的食都是能长养有情生命所需的诸根大种:地界指的是身中坚硬的物质,水界是身中的水分湿性,火界是身中的温暖及能引生体温的物质,风界是身体中的种种流动,空界则是身中的空缺处,识界是能出生六根及识阴六识的入胎识如来藏的功能,由这六界和合,而产生人类具足的五阴;为了维持有情生命五阴身心中六界和合与正常运作,当然就必须要有食,方能长养五阴而得正常运作。
  而六界的体性各有不同,所需的食性就有差异,因此便有四种不同的食,作为三界中不同五阴的所需。大乘佛法以及四阿含诸经中都说四食之法,《长阿含经》中 佛陀说:【一切众生皆仰食存。……复有四法,谓四种食:抟食、触食、念食、识食。】(《长阿含经》卷8)又说函盖三界九地的一切有情,皆以食而存。在欲界中,这四种食都具足的。段食,又可称作抟食、团食;触食,又可称作细滑食;念食又称意思食,以及识食。在色界中则具有触食、念食、识食三种。而无色界众生则只有识食,特别是非想非非想天中;但如果要说无色界中仍有触食、念食、识食三食的说法,则是指无色界的下三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其中的触食与念食也都是方便说;无色界中没有色身,所以没有身的触,因此说没有触食;如果说有触食;所说的是指定境中的意识自内心中的定境触,而无任何色身触的触食。而无色界中的念食,也不是念心所相应的念,而是有时在定中出现的所曾经经历定境的了知,不属于忆念的念,并且是随知随舍,所以也是方便说有念食、意思食。地狱众生则有团食、触食、念食、识食。这里所说地狱众生的团食,意思是说地狱众生所受的溶铜灌口之苦,但这是不能成就食的作用,团食只是方便说。
  四食都属于色阴与识阴等五阴相应的境界,因此任何人在佛法中所证菩提——悟的内容,假使被印证仍在四食境界中,那么所悟不论是二乘菩提或大乘佛菩提,都属于错悟,并未见道,皆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想要断四食而出三界生死,就应当正确了知四食的内容,这样便不会堕入四食中,长养五蕴而流转生死。
  许多自称开悟的人,主张离念灵知心了了分明、清楚无念时就是开悟的境界,事实上这样的境界只是意识心的境界;当离念灵知心现行、存在之时,不论当下这一念的觉知心中有无语言文字妄想,其实都仍有识食、意思食、触食存在,不曾断离三种食。如果有人以离念灵知心没有语言文字妄想时,或者以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作为实相心,因此自认已证三界外的涅槃心实相法界,其实都是尚未离开触食、意思食或识食的境界,仍是三界生死流转的法。
  当代佛教界修行人中,最常见的说法是:如果能将觉知心处在触知六尘而不贪著六尘境界,也不起心动念,那就是开悟,就是证得涅槃境界。但这个对六尘境界,有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知的境界相,仍然尚未离开识食;那当然也仍就是三界生死流转之法。如果有人能如实了知四食的内容,便可以了知涅槃境界并非六识觉知心的境界,涅槃境界中是已灭四食,涅槃并非意根、意识觉知心所行境界;因为识蕴六识与意根所行的境界,都不可能离开识食境界。因此假使有人想要以欲界定的离念灵知心,或者是想要以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都是虚妄想。因为离念灵知心永远都有识食,并非没有识食的;即便是三界顶的非想非非想定境界的离念灵知心,虽然已经没有了意思食,但仍然还有舍根在;既然仍有舍根存在,当然就有识食,当然就不是三界外的无余涅槃境界,是不可能出离三界生死的。
  若能了知四食的意涵,便可了知解脱道苦灭谛的实证境界,可藉此自我检查所证涅槃是否正确,即可发起解脱道的智慧境界,因此也可避免错悟,而远离未悟言悟的大妄语业。同时我们也必须了解,具足、满足四食观行还有许多内容,如在抟食的境界中,其实也同时存在著触食、意思食及识食,需要再进一步深入了解触食、意思食及识食以后,合并抟食的意义,深入反复思惟及现观,才能贯通四食的真义以及四食与见道、修道的关联,并不是单独观行其中一种食便能成就。《杂阿含经》中说:【于此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无忧悲,亦无尘垢。】(《杂阿含经》卷15)
  所以解脱修行中,若要深入断除我执,必须依靠四餐具足的观行才能圆满,这是南传佛法的阿含道修行人都必须了解,也应当实修亲证的。
  这一集有关四食的说明到此,下一集继续说明四食的佛法道理。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52集 四食的总论)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