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佛菩萨  明心  布施  心经  第一  过年  正洁老师 

第88集 十二因缘之“有”与“生老死”

   日期:2018-07-15     作者:三摩地    
高正国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节目,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讨十二因缘中后面的几支。上个节目中,我们已经详细探讨过“取支”了,知道这四取皆有很严重的过失,是我们所应当要尽速远离的;在进入下一支“有支”之前,我们先来看在《大智度论》卷90中,对于“爱与“取的差异有这样的开示:
小者未能起业故,名为“爱”;增长能起业故,名为“取”: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取著是四事故,能起种种业。
因此,“爱”的增长就形成“取”,已经进入想要真实追求与拥有的阶段,因此从“取而能生起有漏诸业。所以发现自己有贪爱时,就要留意了,不要让它发展到难以对治的四取,乃至因此而引生诸有漏业与恶业。
而在圣教中开示:“所有取皆爱为缘。”(《瑜伽师地论》卷10)也就是四取是缘于种种贪爱的增长而产生,之后透过取而使贪爱的目标得以实现。因为众生贪爱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因此一般众生都会或多或少具有四取中的多分或少分;所以只要贪爱存在,时时熏习现行,则将引生取,因此需要对治贪爱才能离开四取,是故圣教中说:“爱灭则取灭。”(《毘婆尸佛经》卷1)然而在佛道修学过程中,“善法爱”不应当灭除,透过“善法爱”精进修学则能出生种种善法,而令四取得以逐渐灭除。譬如在《大般涅槃经》卷12中开示说:
善男子!爱有二种:一者善爱,二、不善爱。不善爱者,凡愚之求;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因此菩萨会用心于“善法爱”,而逐渐远离会引生三界生死轮回的“不善爱”。因此,对“不善爱”的熏习增长,将造成四取而成熟后有种子,令“生、老死”得以相续不断,因此灭除四取是解脱生死的初步行门。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有支”。我们来看在《缘起经》卷1中,对于“有支”所作的开示:
取缘有者,云何为有?“有”有三种,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
也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等三界有,意思是说,“爱、取支”将令三界后有种子成熟而注定要感果,将来就会引生三界的“生与老死”。而事实上,“有支”就是已经被滋润成熟的业种与“识、名色、六处、触、受”五种种子。在圣教中有时候开示有“七种有”,也就是“七有”:包括为了强调造业能引后有,因此说有“业有”,也就是造业之后一定有其势力存在,因此众生一定不能轻忽自己的任何业行,这也就是“菩萨畏因”的道理;而为了说明有情轮转,从“此世”趣至“下一世”的真相,而开示有“中有”,就是一般说的“中阴身”,在“中有”阶段,因为尚未完成投生的过程,因此尚有因为外缘而转变将来异熟果报的机会,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很重要的。另外,为了说明诸业种子感果之后,有不同的受用而开示有“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等“五趣有”。而这“五趣有”得果的因缘,在圣教中也有多处的开示,譬如受持三归五戒可以保住人身,“行于邪淫”就会与“畜生报”等相应;而如果因为落入“常见、断见、无因见”等而毁谤如来藏正法,就会与“地狱报”相应等等,这与众生都有切身的关系。
因此上述“业有、中有、五趣有”等,总共是“七有”,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作开示,让众生更能了解“三界有”、 “有支”以及因缘果报的道理。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2中,对于“有”的业用有这样的开示:“有”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后有现前,二、与生作缘。也就是除了具有能使后世五阴及种种果报出生的业用,“有”也是下一支“生”的缘。因此,“有支”成就时,也代表著先前诸业行的力量即将展现,因此将依据所造业行及各种缘的不同,而出生未来的三界有。然而无论是欲界有、色界有或无色界有,都是属于三界有为法,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经》卷56中的开示:
犹如幻芭蕉,亦如水中月,三界有为法,一切皆如是。
也就是说“有支”成熟,而将来引生的三界有,都是属于暂时而有之生灭法;而众生意识所取之种种法,亦皆为自心所现之内法,因此众生所执著、以为“所取之法”为真实有,其实皆属虚幻而非有真实不坏之体性,故说“犹如幻芭蕉,亦如水中月”。
而事实上,真正能够依据众生所造之后有种子,而出生蕴处界后有者,是不生灭的如来藏心;因此依如来藏心才能说上述三界有皆是无常空、缘起性空,这样才能不堕断见。因为,声闻圣者是可以“不受后有”而灭尽三界有的,然而因为仍有本际如来藏心存在,才不会落入断灭,因为此时自心如来藏虽然不出生十八界等生灭法,但仍然处于自住境界。因此由三界有之现象的观察,亦可知道必须要有“三界有诸法”的根本才能成立;而六识论者所依之六识心,或六识心之见闻觉知性,皆属三界生灭有为法,非是究竟可依靠的。在这些三界有为法灭尽之后,如果没有本际如来藏心,就必然成为断灭了;因此这样的结果,绝对不是修行者的目标,绝对不会有人想要把断灭当成修行的目标,即使是断见者,其实也不是真的想要断灭,因为没有断我见、我执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生支”的意思。在《缘起经》卷1中,对于“生支”所作的开示为:
有缘生者,云何为生?谓彼彼有情,于彼彼有情类,诸生等生趣,起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起、命根出现,是名为生。
就是说各个不同的有情众生,各自身处于种种不同有情的种类中,有种种的出生而有各种的有情,因为生起及出现了五蕴、四蕴等,所以得到了生命的功能,得到了十二处、十八界,导致五蕴的生起而使命根出现了,这就是“生”;从此新的异熟果报出生,于是新的生命从此展开。有情的出生种类可分为胎卵湿化,于五趣中受生而得五蕴体生起命根,这就是“生支”。这里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是“得诸蕴这句话,也就是这一世的五蕴是新生起的,不是上一世五蕴的延续,否则就会落入常见的错误知见中,那就绝对不能断我见。
因此,在圣教中说:“此阴灭已,异阴相续。”(《杂阿含经》卷13)既然众生生死流转都是异阴相续,不是同阴相续;阴有五阴,就表示五阴是不可能来往三世的,因此一定要有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心,重新出生下一世的五阴,如此才能成就“异阴相续”的现象。在《大般涅槃经》卷29中也有开示:
善男子!须陀洹阴于此而灭,虽生异阴,犹故不失须陀洹阴。
意思就是说初果人这世的五阴灭了之后,下一世的五阴是重新出生的不同五阴,因此称为“异阴”;而虽然是不同的五阴,但是因为他的如来藏中蕴藏著上一世见道的无漏法种,因为这无漏法种现行力量的缘故,使得这位初果人仍然能够不造作恶趣业,并且继续有初果的证量。因为这样的关系,才说声闻初果人一定能够在七次人天之内,断尽我执而出三界。由此可知,“异阴相续”才是吻合法界的真实相貌,而且一定有第八识才能成就“异阴相续”。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不是“异阴相续”,那大家出生的时候,都能保有前世的记忆,那不就是前世舍报那个年龄的意识心,而不是全新婴儿的意识心了吗?而这里尤其对于意识心要特别留意,因为意识有许多变相与功能,很容易被有情误认为是可以延续至未来世的生命主体;有许多的修行者都落入这种错觉中,这是很可惜的。另外,我们这里附带一提,就是在这“死有”与“生有”中间,会有“中有”存在,就是中阴身,在这个阶段因为对于自我与外境贪爱的关系,才能顺利入胎;而对于否定第八识之六识论者来说,就无法正确理解在舍报意识已灭之后,如何会有中阴身出生,以及接下来“生支”的成就。虽然六识论者也说有中阴身,但相信他们是永远都无法解释这个问题的。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五趣众生种类非常多,在《正法念处经》中开示说:地狱可以分为一百三十六处,饿鬼道概略有三十六种,畜生道最多,有三十四亿种;如果坚持意识是常住的结生相续之心,那意识如何能够知道要投生到哪里去呢?也就是说,各种善恶业及心性与相对应的果报之关系错综复杂,这并不是一般人的意识心所能了知;而不同的众生的了知,或不同宗教的说法亦不尽相同。那如果由意识心来决定投生的处所,岂不是因果律则要大乱了吗?那也就不会有三恶道了,因为能受苦乐的意识心绝对不会想要到三恶道去。
另外,试想如果由同一个意识心往来三世,那往生畜生道的人,在畜生身上的难道是上一世这个人的意识心吗?如果要再探讨下去,会有更多的过失,所以意识心绝对不是结生相续的心。所以从许多角度上来说,意识心都是不能到未来世的,而宗喀巴竟然在《广论》上说:“诸有不许阿赖耶者,许为意识结生相续。”(《菩提道次第广论》卷6)认同意识是结生相续心,当然这也是六识论的必然结果。同样地,日常法师解释《广论》这一句时说:
前面所说阿赖耶识的力量,但是因为部派不同,有很多部派不承认有这个阿赖耶识,那没有关系呀,你承认的你说吧!……其实意识跟阿赖耶识也只是分类的开合、粗细的不同。(《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稿 日常法师)
他认为说意识或阿赖耶识都没有关系,然而事实上却是大有关系,因为这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大家来看 释迦世尊在《楞严经》卷1中的开示,就知道这有多么重要了: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的第一种原因,就是把攀缘的识阴六识心当作是常住不坏的自性,因此错认意识可以是结生相续识而去到未来世,这样的错误知见,最直接的就是导致无法断我见;而第二种之“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才是真正的万法之根本,也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因此如果把“攀缘心”识阴六识与“元清净体”如来藏心混杂不分,将变成“错乱修习”而无法成就,那就会“枉入诸趣”,无法出离轮回之苦,造成当初是发善心想要修行,而如今却因为熏闻了错误的知见而使修行唐捐其功,真是非常非常地冤枉啊!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意识与第八识如来藏分得非常清楚,因为这两种之体性完全不同,而先决条件便是要信受八识论;而我们也不可以把“第八识”称为“第八意识”,因为“第八识”不是“意识”的细分,不是“细意识”,两者绝对不只是“粗细不同”而已;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才不会落入上面所说的“不知二种根本”而“错乱修习”。
从上面的讨论,大家就可以知道要正确了解这“生支”并不容易,大家一定要遵循圣言量的开示才不会弄错。众生的蕴处界出生之后,就逐渐朝“老死”前进,这是生灭法无可避免的律则;“老”最明显的现象便是色身衰变,虽然感觉上变化缓慢,但事实上是具有刹那刹那变坏的无常性;而“死”是说五阴败坏了,这期的生命结束了。而“有生必有死”,因为“不生才能不死”,所以即使没有其他如病痛或意外等缘,任何人只要出生了,就一定有“老死”的过程,因为有为法“生已不住”;因此,一般在“五蕴身”上面用心,要使之长生不老乃至不死,皆属虚妄想、无法成就,唯有本来自在之如来藏心才是“不生不灭”,才是能执持种子的生命根源。
菩萨们如果能够不伤害众生,并且远离一切伤害众生的意乐,就能具有“寿量具足因”;而人类寿命即使能够很长久,器世间也还是会有成住坏空和毁坏的一天,到那时候这身体要在哪里安住呢?所以不应该期望色身的长生不老。而在众生衰老之过程中,除了色身逐渐损坏之外,也同时会导致有意识心“念慧衰退”的现象,使意识心的心所法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而呈现无论在记忆或对于种种法的分别能力衰退的现象;乃至于影响到善心所法的现起,这是一种因为衰老所引起的现象,也是大家都可以观察到的,因此说:
色变气虚微,多忧少欢乐,喜忘诸根羸,是名衰老相。(《佛所行赞》卷1)
无论是“老”或是“死”,都是众生所不想要的,因此它们是摄属于“八苦”之中的两个;虽然如此,菩萨们却能正确地面对“老、死”,并且能够从观察“老死支”中而出生智慧。
从上面“有支与老死支”的探讨,相信对于大家理解十二因缘会有些帮助,同时也让我们可以确信八识论是正确理解十二因缘的前提。虽然六识论与八识论只差一个字,但实际上却有天壤之别,修学者绝对不可以忽视而含糊带过,因为这是有关佛道修学之核心法义。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88集 十二因缘之“有”与“生老死”)
 
 
更多>同类 佛法影音

推荐图文
推荐 佛法影音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