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布施  如来藏  三摩地  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  佛菩萨  明心  心经  因果  正伟法师 

第084集 佛教与民间信仰都拜偶像,两者有何差异?(下) 正文老师主讲

   日期:2018-07-12     作者:三摩地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要继续再跟各位分享上一集还没有讲完的:佛教跟民间信仰都拜偶像,两者有何差异?
  上一集有讲到说,一切众生的对于信仰的一个需求的本质,都是因为对他崇拜的对象所产生的不同的行为,所以会有产生不同的形式,但是其实它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上一集有讲到说,以从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来讲的话,其实不管你是崇拜妈祖,不管你是崇拜王爷,不管你是崇拜佛的圣像或是说菩萨的圣像,或是说基督教崇拜十字架、崇拜圣母玛利亚的圣像,这个基本上都是属于一种偶像的一个崇拜;因为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这个图腾的概念来讲的话,只要众生对于有像的东西产生了一个投射,它产生了一个透过这样子的一个互动的过程,来产生的一个崇拜的对象,这个都是属于这种对信仰投射的一种行为。那我们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这个就是众生对于无明的这样子的一个需求。也就是说,众生他不知道世间所形成的真正道理,所以会投射到虚妄想的自己所施设的这样子的符号,或是说自己所施设的图腾、自己所施设的偶像。不管这个像是什么像,是佛像也好,不管是菩萨像也好,不管是其他的,譬如说老母娘的像也好,或是说基督教的这样子的圣物,这个都是偶像,这个都是脱离不了偶像的崇拜。
  但是,真实的佛法一样是有佛像的礼拜还有信仰,那这种信仰跟这些民间信仰,还有其他的这些信仰,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其实最主要的差异就是,这些信仰都是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过程来完成,也就是说透过他们的信仰过程,来完成人对神圣的信仰、人对神圣的义务,还有人对神圣的崇拜的一种依赖,透过这种依赖而重复的产生的一种綑绑的行为;透过这个社会力量的投影,所以形成你自己心理需求的一个投影。那这种投影,基本上我们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就是跟我见还有我所见相应的部分。也就是说,因为你想要祈福的对象,有可能是要为你色身祈福,有可能要为你的家人祈福,甚至于是要求平安,甚至于要求财,甚至于是要求学业,甚至于是要求职业,那这个都是属于我所;也就是说对于我所的需求,所以所产生对这样子的一个偶像的崇拜。那这个对我所的一个需求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最主要就是来自于我见。也就是对于你这个“我”,是谁所组成的、是因何而出生的,你不知道。这个“我”其实是由五阴所出生的,因为五阴,所以你才会觉知“我”。那五阴是谁所出生的?五阴其实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
  当佛教徒学佛的时候,拜佛、拜偶像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佛教徒他不知道去探究这个“我”还有我所是从何而来,当佛教徒没有想到说要去断因为这个我或我所所带来的这些烦恼,如果还没有去觉知说要去断这个烦恼之前的话,他所拜的偶像,其实跟前面所说的这些外道,透过符号互动所去形成的这样子的一个社会力量的一个投影的信仰,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差异的。
  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差异,最主要就是:不是单单的要透过这样子对佛发起的仰慕之情,而不是对于佛像发起了祈福、求庇佑这样子的仰慕之情;而是说要透过这样子的仰慕之情,来发起如何的去修行,如何的去求解脱,如何的去圆满佛道。那这样子的话,依著这样子断我见,乃至于断我所,乃至于断我执,乃至于断法执,要求人我空、法我空的这样子的一个动机,去拜佛,去礼佛,那这样子所拜的佛像,其实就是“所谓的偶像,即非偶像,是名偶像”。因为这个偶像是如来之像,这个偶像并不是社会力量的投射,而这个偶像是你解脱的一个最主要的一个依托,必须要依著对于佛的一个信仰、对于佛的一个敬仰,而学著佛,依著佛道如实的修学。所以,其实重点是要依著佛像来发起对佛发起的孺慕之情,因为这个孺慕之情是跟解脱的功德相应,那拜这个偶像这个才是“所谓偶像,即非偶像”。
  所以,佛像在佛教领域来讲的话,端看你是如何的去拜偶像。如果你拜偶像是跟我见相应的话,也就是说,你拜的偶像就只是单单的在求祈福、单单的在求保佑的话,这个就是跟我见相应;如果你拜偶像的动机是跟我见相应的话,那这个偶像就是外道所说的那个偶像,也就是一贯道所拜的偶像,也就是基督教说人家没有拜偶像,但是自己还是崇拜十字架,自己还是崇拜他们宗教所崇拜的信物那个偶像,其实本质是没有差异的。
  所以,如果没有断我见,不是朝著断我见,不是朝著要去修学佛法的道路,去拜偶像的话,这个就是所谓的偶像崇拜,这个跟印度古时候 佛所诃斥的这些外道拜这些鬼神像一样。其实当时佛世的时候,佛一样诃斥弟子不能去拜这些鬼神像;所以,不是只有现在的基督教说不要拜偶像。但是,他们说不要拜偶像,但是自己又落入了偶像的窠臼,因为十字架还有圣母玛利亚的像一样是偶像。他们不知道,所谓的不拜偶像,是不被这个偶像的名相所束缚,而能够透过这个偶像、透过佛像这样子的一个庄严像,去了知这个像,去思惟这个像,进而去修学佛菩提道的或是解脱道的这个佛法,如实修学的这样子的道路,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如来像。所以,依著如来像来看偶像的话,这个才是真正佛教徒所要拜偶像的一个最主要的动机。
  这些我们从《大宝积经》里面来看这一段的经文,佛就讲得非常清楚了。佛说:“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既然如来之像非觉非知,那我们拜佛像干什么呢?所以这篇就是依实际的理地在看这个佛像的,也就是说这个是 大精进菩萨,这也是 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在修观像念佛的时候,记载在《大宝积经》里面所叙述的一段经文。“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也就是说这个纸画的如来像它没有觉知,所以叫作非觉非知。那如来藏一样是非觉非知,如来藏也是没有觉知的。因为觉知是谁呢?觉知就是我们的五阴,觉知就是我们的意识心。就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心,你才会去执著这个偶像,你才会透过这个偶像去发起信仰的这样子的心理;所以要从这个偶像、透过这个偶像,去求无形无相,甚至于缥渺虚无的这样子的一个上帝,这样的一个神,就是透过这样子,譬如说透过十字架要去求上帝的庇佑,道教透过神像要去求妈祖、要去求天公的庇佑,这样子的道理啊。但是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有觉有知,不是非觉非知,这个都是属于意识我见相应的觉知心。
  但是,“如来之像,非觉非知”,所以真正拜佛、真正透过佛像来思惟佛法,是这样子的道理,透过佛像来思惟佛像它是非觉非知的,因为佛像是木头做的,佛像是木头做的当然是非觉非知,那佛像是纸画的当然是非觉非知;所以这个就是如来藏的体性,因为如来藏祂不与三界六尘万法相应的,所以祂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所以如来藏并不跟一切诸法相应,所以非觉非知。但是,如来藏祂却能够了众生心行,因为如来藏祂有了知其他三界六尘万法的这些一切法的其他诸法,所以这一部分就是如来藏祂非有觉知,非无觉知。但是我们从观像这个地方来看的话,这个就是在说,如来藏祂本身就不与三界六尘万法相应。
  再来,我们看下面一句说:“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就说这些像,譬如说 观世音菩萨的像、阿弥陀佛的像、释迦牟尼佛的像,“如是像者,但有名字”,这些像虽然有名字;但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这些像乃至于一切诸法,从如来藏所出生的这些法,只是因为假名安立。这些名字其实它自性空寂,这些名字它并没有所有,是因为我们安立了这些名字以后,才会有所谓的 观世音菩萨的像,才会有 释迦牟尼佛的像;但是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除了祂的化身以外,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一样是无形无相。
  不要说 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无形无相,我们众生自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自具足的这个自性佛,一样是无形无相。但是这个自性佛又叫作如来藏,但是如来藏是祂的名字,那如来藏这个名字——“如来藏”三个字,这个名字是有文字相的;但是这个文字相只是文字为了要表达如来藏祂的义理、如来藏祂的体性,所以安立如来藏的这个名字。但是,如来藏祂本身自性空寂,所以才会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来藏祂本来一无所有,因为如来藏出生了三界六尘万法以后,这些三界六尘万法是给五阴所领受的,如来藏并不去觉知它,所以如来藏对这些三界六尘万法并无所有。
  那“如来之身其相如是”,所以,不管如来的法身,或是说众生、一切众生的法身,全部都是这样子的一个真如之相。所以,如来的身相是“自性空寂,无所有”的。只是因为我们要说明这个名字,所以安立了“如来藏”,安立了“真如”,安立了所谓的“无心相心”,安立了所有的这个名相,譬如说“阿赖耶识”等等的这样子的名相。但是,这个都是只有名相,这些名相都是在说明这个名相底下的真正的义理。那这个义理、这个名相它本身,并不跟五阴相应的诸法相到的,这个就是如来之相“自性空寂,无所有”。
  但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外道,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一般的民间信仰他所拜的这个偶像,它不但有名字,它这个名字还赋予它能够保佑你,它能够出生你的色身的这样子的一个虚妄想,乃至于它能够保佑你赚钱,它能够保佑你能够获得你的这样子的一个事业的满足。但是,佛法不是这样子讲的,佛法讲的是“各人造业各人担,各人吃饭各人饱”,所以不是说透过这样子的偶像崇拜,你就能够得到这样子的满足。所以,佛教徒拜偶像,并不是这样子的一个动机。这样子的动机拜偶像的话,本身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是跟我见相应、是跟我所见相应,这个是永远没有办法脱离轮回的。
  那紧接著,佛又说:“如此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那这个画像,譬如说我们说,我们所说的佛像木雕的神像也好,或是说画作的像也好,这个像并没有觉知,并没有造作;因为它没有身口意行的觉知,也没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它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觉知,没有眼耳鼻舌身识的这样子的一个觉知,它也没有身口意行的造作;那如来藏所含藏这些法、如来藏这个法体也是这个样子,那如来的身相也是这个样子。
  但是,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个偶像,它全部都是有觉有作;因为它不但能够造作出生这个世间,它能够化作众生,它能够化作众生的福业,化作众生的善业,这个是他们说“它能够主宰一切的”,所以它是有觉有作的。那这个有觉有作,就是因为执著于自己的我所的一个知见,也就是说,认为这个世间是它所造作的。但是,真正佛教如来所说的正法,所说的如来藏祂本身是非觉非作的。所以拜佛礼佛,最主要就是要透过礼佛,而能够去了解这个真正的第一义谛的如来之相“非觉非作”的真正的道理。
  再来,我们看,“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这样子的画像它是木雕的,它是纸画的,所以它非见非闻,它没有办法闻见,没有办法眼见,没有办法听闻,没有办法嗅香,所以没有办法尝味道,所以也没有办法去触知身触的觉受,所以没有眼、耳、鼻、舌、身等等诸识的一个觉知,也没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作用,也没有色、声、香、味、触等这些尘境的了知的作用,那也没有出息,没有入息,它没有呼吸。如来藏一样,如来藏虽然出生了你的五阴身,能够让你见,能够让你闻,能够让你嗅,能够让你尝,能够让你触,而且能够让你的五阴身能够呼吸,但是如来藏祂本身并不跟这些法相到的。所以,如来藏这个“佛”,也就是说这个我们的本来佛,祂本来就离开这个像,所以是透过这个画像来思惟、来了知,这个本来的自性佛就是“非见非闻,非嗅非尝”等等诸法。
  那再来说,“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祂说,这个画像并不是属于色界所有的,也不是属于欲界所有,也不是属于无色界所有的。因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是必须要有众生,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五阴的时候,你才会有所谓的欲界、色界、无色界;那单单这个画像,它只是一张纸张而已,所以它不是属于欲界众生,也不属于色界众生,也不是属于无色界众生。所以,如来藏祂也不是属于欲界所摄,也不是属于色界所摄,也不是属于无色界所摄。这些都是虽然是如来藏所出生的,但是如来藏不是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
  但是,我们所说的,刚刚所说的外道相似佛法的这一部分,或是说民间宗教这一部分,甚至于基督教的这个图腾、基督教的十字架这一部分,它这个知见全部都是摄于欲界,乃至于摄于色界、无色界,这样子的一个流转生死的知见。但是,真正的佛教徒观佛像的时候,是透过这个佛像去观这个佛像,这个如来藏就犹如这个画像一样,它不是欲界所摄,也不是色界所摄,也不是无色界所摄。
  那再说:“如此画像非取非舍,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这个身相、这个画像是纸做的,所以它没有取舍,它不会去取三界六尘万法,它不会去取色、声、香、味、触,它不是实际的一个东西。但是,如来藏虽然祂不是实际的一个东西,因为指的是祂没有跟五阴十八界相到诸法这个相应的诸法相到,所以说祂非实;但是又说祂是非虚,因为祂是有一个实际的理体,但是这个理体是远离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尘诸法;所以说祂是非生死、非涅槃,因为祂本来就是无生。
  所以,佛教徒就是透过这个画像,来了知这样子“所谓的这样子的佛像,即非佛像,是名佛像”,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拜偶像,而不是外道的崇拜偶像。
  那今天这个主题,就跟各位说明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84集 佛教与民间信仰都拜偶像,两者有何差异?(下) 正文老师主讲)
 
 
更多>同类佛法mp3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mp3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